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太空出艙三位航天員如何分工,7月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正在首次進行出艙活動,三名航天員分工配合。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選訓室主任王焰磊介紹,在出艙活動過程中,三名航天員各自都有自己的任務,且要充分協同合作。可圈可點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太空出艙三位航天員如何分工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和學習。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太空出艙三位航天員如何分工心得體會
太空出艙的危險
1965年3月18日,列昂諾夫完成了人類的第一次太空出艙活動。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在神舟七號任務中完成了中國的第一次艙外活動,也使中國成為成為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活動的國家。
神舟7號的艙外活動是臍帶式并配備有兩條紅色安全帶,可以保證航天員足夠的安全。
艙外活動是極其危險的,真空、低溫、輻射、碎片,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深淵。
圖片
第一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列昂諾夫,在太空中漂浮了12分鐘,飄出飛船5.3米。但是在他回到飛船時,意外還是發生了。
他的宇航服膨脹了起來,導致他無法穿過艙門回到飛船。
如果一直在太空中漂浮,危險非常大,列昂諾夫做出了一個危險的決定。他把氧氣從艙外服中排出。排出氧氣的后果就是他可能會面臨缺氧,但幸運的是列昂諾夫平安地回到了飛船。
在接受采訪時,列昂諾夫提到:“我平時很少出汗,但那天我的體重減了5.4公斤,每只靴子里灌進了3升汗水。”
中國的第一次出艙
神舟7號的出艙,每一個動作都是設計好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過千百次的驗證,確保不會出現問題。
航天中心有亞洲最大的中性浮力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航天員要在這里穿著240公斤重的訓練服模擬訓練。
神舟7號本是原定于2007年發射,由于艙外宇航服沒有制作完成,將發射計劃推遲到了2008年。
圖片
中國第一次出艙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飛行第29圈至30圈的連續測控弧段內出艙,二是第44圈至45圈出艙,最終選擇了第一套方案。
光是組裝艙外太空服就花費了約20個小時,然后在軌道艙里進行了1小時的訓練模擬。
任何的動作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都顯得異常艱難,光是開艙門就花費了近7分鐘,而這項動作在地面模擬的時候僅僅需要一兩分鐘。
在接受采訪時,翟志剛談到:在天上怎么也想不到會拉不開艙門。
圖片
當時劉伯明想著兩個人一起去拉艙門,但是奈何手套太大,無法支持兩個人同時拉艙門。劉伯明抱住翟志剛的右臂,終于拉開了一個角度,但是艙門吸力太大了,門又關上了。
如果打不開艙門,一切都白費。最終劉伯明用金屬撬棍打開了一個縫,讓氣流沖出去,這才打開了艙門。
就當翟志剛取下第二個安全索掛鉤準備固定在艙外把手上時,報警聲響起。
“軌道艙火災”
“軌道艙火災”
…………
伴隨著直播,警報聲也傳到了所有觀看直播的觀眾的耳朵里。
劉伯明:反正任務我們繼續。
翟志剛:明白。
劉伯明:著火我們也來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剛:成!
神舟七號的航天員不得不臨時調整任務順序,景海鵬繼續操作飛船,劉伯明和翟志剛決定先展示五星紅旗。
劉伯明上身探出艙門,將國旗遞給翟志剛,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了起來,所有人都在這一刻歡呼。
圖片
景海鵬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當時景海鵬在返回艙內檢查故障,劉伯明對他說“如果真的火災了,你一定要把軌道艙分離,你一個人返回,最起碼我們乘組能留一粒種子。”幸好,火災報警是誤報。
在2008年感動中國晚會上,主持人問景海鵬當時有沒有想到可能回不來。景海鵬回答道“即使我們回不來,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后來景海鵬出國訪問,一個滿頭白發的老華僑激動地說到:“你們能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一個小學生問道:
“叔叔,難道您不怕死嗎?”
“……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置換”
圖片
在太空航天員可能遇到哪些危險?
太空廢棄物的碰撞,一些高速運動的異物可能會擊穿航天服。
不小心脫離了宇宙飛船,宇航服上有太空噴氣包,里面有高壓氮氣,航天員可以控制返回飛船。
雖然出艙活動發生過許多小問題,但是并沒有出現過重大危險,也沒有宇航員出現意外。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太空出艙三位航天員如何分工心得體會全部內容,更多作文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 太空出艙三位航天員如何分工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三名航天員在太空向全國人民敬禮觀后感 三名航天員在太空向全國人民敬禮心得體會
中國歷次載人航天任務航天員名單 中國歷屆載人航天員
神舟十二號中國載人航天員簡介 中國歷屆航天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