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 中國空間站全景相機拍到地球絕美畫面6月17日,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中國空間站全景相機拍到地球絕美畫面。在白云裝點之下,地球夢幻而壯觀,令人震撼。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心得體會(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和參考,如果想要獲取更多內容,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心得體會(精選)
今天上午,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協同配合,進行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這是繼神舟七號飛行乘組順利完成出艙任務后,時隔13年,中國航天員再次執行出艙任務。
艙外航天服全新升級
太空環境變幻莫測,非常復雜,強宇宙射線輻射、300多度的溫差、微重力、高真空等艙外作業環境特點會對航天員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艙外航天服的保護尤其重要。
“飛天”艙外服總共有6層,具備防輻射、溫度調節和壓力調節等功能,還有完備的生命保障系統。保護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的生命安全以及保障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工作效率是艙外服兩個最主要的功能。
此次為三名航天員準備的艙外航天服,全新升級,更具科技感。從功能上看,艙外航天服相當于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最上面的頭盔有四層結構。每套服裝的關鍵功能還有備份系統,如果一套系統失效,備份可以繼續工作保障航天員的安全。
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無論是原材料設計還是確定實驗方案、驗證總結再改進,整個過程都是自主研發。相比于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的出艙艙外服,新版航天服安全可靠性更高、支持艙外活動的時間更久,穿著也更舒適。航天員身穿新一代航天服可在太空里自主工作時間達到8小時。雖然航天服重達130公斤,但穿脫起來非常方便。據測試,一般航天員穿脫各只需要3分鐘。
三名航天員各有分工
從今天的直播畫面看,出艙的兩名航天員是劉伯明和湯洪波,留守艙內的是聶海勝。
三名航天員各有分工。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要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臺等,隨后借助機械臂進行移動,今天擔任這一任務的是劉伯明;另一名航天員借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擔任這一任務的是湯洪波。
“太漂亮了!”先出艙的劉伯明出艙后感嘆。聶海勝則溫馨提示:“慢點,不要著急。”今天的出艙作業主要有三項任務,抬升全景相機、驗證機械臂的使用以及驗證應急返回技術。專家介紹,受發射限制,攝像機一開始安裝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視角有限,入軌之后,航天員根據任務需要,需要擴展攝像機的視角來監視整個艙外的情況,需要航天員去把這些攝像機安裝一個支架,架得更高一點。
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大范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時,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地觀察機械臂位置,更能與艙外航天員直接交流。
由航天員自主操作機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艙外艙內航天員都有急停裝置,艙外的航天員在運動過程中如果一旦發現有碰撞的可能、風險,他可以直接按下急停裝置,機械臂就會停止工作,也是保證安全的多重手段。
通過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出艙能力、應急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人與機器的協同合作為后續航天員對空間站維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心得體會(精選)全部內容,更多作文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心得體會(精選)】相關推薦文章: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觀后感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心得體會
自力更生追求航天夢作文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中國歷次載人航天任務航天員名單 中國歷屆載人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