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高產業創新能級,探索全方位人才培育機制創新,開啟產業人才發展“造血”模式,點燃產業加速發展動力引擎。下面小編準備了2022年人才工作座談會產才融合交流發言材料,歡迎查閱。
2022年人才工作座談會產才融合交流發言材料
產業強則人才聚、人才聚則產業興。近年來,**堅持把人才“第一資源”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第一動力”,著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人才鏈創新驅動產業鏈提速增效,走出一條以產聚才、以才促產、產才融合“縣域路徑”,先后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一、聚力人才集聚鏈創新,打造產才融合“強磁場”。
聚焦強化產才供需對接,探索多渠道人才集聚機制創新,打破束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關卡”,滿足產業人才需求。一是建立人才專編“周轉池”。探索建立“編制在高校、事業單位,工作在企業”聯合引才機制,依托市成人職業教育中心設立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院,按照“單列管理、專編專用、動態調整”原則,統籌編制資源,建立20名高層次人才專用編制“周轉池”,向食品加工、高端體育、五金裝備等產業鏈人才急需領域精準投放,形成“政府聘用有編制、企業用人謀發展、財政兜底保待遇、進出靈活守規矩”新模式,給企業和人才吃上“定心丸”。二是開通智匯產業“直通車”。探索疫情防控常態下引才模式,改變進高校傳統引才模式,連續舉辦八屆“智匯**”產業對接洽談會,線上精準投放現代產業人才需求、實行創新項目“揭榜掛帥”,線下把高校人力資源、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專家領導和產業商界精英請到“家門口”,組團觀摩產業、對接大企業,以產業集群“窗口式”推介延攬各類創新創業人才5000余人。三是 打好紅鏈聚才“組合拳”。實施“紅鏈聚才”行動,建立產業鏈聯合大黨委,依托產業園區組建健康食品、體育、醫藥、調味品四大產業鏈黨建聯盟,組建雙招專員隊伍,以關鍵優勢產業鏈領軍企業為重點,通過發展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筑巢引鳳”,以黨建引領賦能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建立產業鏈技術需求庫、目標人才庫,精準引薦緊缺人才62名,靶向引進上下游產業鏈人才120余名。
二、聚力人才培育鏈創新,激活產才融合“動力泵”。
聚焦提高產業創新能級,探索全方位人才培育機制創新,開啟產業人才發展“造血”模式,點燃產業加速發展動力引擎。一是嫁接創新要素培育高端人才。打破創新要素流通“壁壘”,探索企企聯合下的科技創新平臺共享機制,在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和創新專利前提下,推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等12個“國字號”創新平臺向同行業領域企業開放,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技術攻關、項目研發等,推動人才、項目、平臺、產業一體化發展,“微膠囊技術攻關”等7個項目入選核心技術難題“揭榜掛帥”科研攻關首批“榜單”,攻克省部級以上科研攻關項目280余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平均占比達到5%,自主培養省級以上重大人才工程74人,助力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二是推進產教融合孵化產業人才。圍繞全民體育、裝備智造等戰略新興產業,多維度深化校地企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學院建在高校、實踐基地落在企業”,國內標桿企業——泰山體育產業集團分別在華東理工、德州學院建立高校聯合實驗室、體育產業院,每年選送新錄用員工、技術骨干到院校開展系統化內訓,定向培養技術研發人才。推動七大產業鏈主企業全面對接中國農業大學、**大學等對口院校,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現代農業科技小院、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企業創新平臺,依托技術研發聯合創新實踐,推行高校導師和企業工程師“雙導師帶徒”方式,推動校企人才共育。三是實施重點工程鍛造本土人才。實施“棗鄉英才”工程,在健康食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支柱產業、高新技術領域,每兩年培養選拔20名左右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本土拔尖人才,構建起1名“棗鄉英才”帶動10名核心人才、10名核心人才引領100名骨干人才、100名骨干人才指導1000名基層優秀年輕人才的“十百千”人才開發模式,人才“井噴式”良性發展帶動產業創新能力大幅躍升,涌現出一批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的明星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規上企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提速倍增。
三、聚力人才生態鏈創新,打造產才融合“先行區”。
聚焦鼓勵人才創新創業,探索開放式人才創新創業生態,打造“近悅遠來”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人才虹吸“洼地”。一是耕好人才新政“試驗田”。秉持“效益體現價值、財富回報才智”,探索推出人才科技若干優惠政策“鉆石19條”,向產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和各類高新技術引進、產業化研發、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等領域精準投放配套政策,真金白銀給予扶持,頂尖人才創業給予最高1000萬元重獎,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機制,市人才發展財政預算和政策兌現一律“上不封頂”,市財政每年設立返鄉人才創業專項扶持基金200萬元,優先給予創新創業項目政府專項債券和投融資支持,形成了一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1+N”開放式產業人才政策體系。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市投放人才發展專項資金1.5億元,每年撬動產業研發投入超10億元。二是擦亮人才服務“金招牌”。實施“‘寓’才興樂”安居保障工程,健全產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貨幣化補貼“三位一體”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在工業集聚的產業園區,投資6.15億元建成19萬平方米、2112套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打造了集商務、教育、餐飲、文娛于一體的友好型“人才社區”。實施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頓、身體安康、創業安心“五安工程”,推行“保姆+朋友+導師”全方位人才服務,開啟支持人才創業、子女落戶、配偶安置等42項綠色通道的“棗鄉人才金卡”,提升人才獲得感、幸福感。三是搭建人才成長“青云梯”。建立專家人才聯系和懇談機制,每名市級領導聯系2-5名專家人才,每半年邀請不同產業領域人才代表參與全市產業規劃發展決策論證,分析當前人才發展、企業創新、產業升級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就雙招雙引線索、重大項目建設交流意見。每年組織企業高管、科研人才參加高交會、產業高峰論壇等活動,到北上廣、江浙滬等地標桿企業和大院大所考察學習,更新理念,開闊眼界,提升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對德才兼備、貢獻突出的人才大張旗鼓進行表彰,優先推選82名人才擔任產業發展顧問、“兩代表一委員”,76人被授予各級“勞模”“工匠”等稱號。
【2022年人才工作座談會產才融合交流發言材料】相關推薦文章:
2022年作風能力提升年交流發言材料6篇
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研討發言材料優秀三篇
2022學史力行研討發言材料-學史力行個人研討交流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