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句,感受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2.在吟誦中體會詩人真摯感情,并從中受到教益。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學習古詩吟誦、吟唱。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意境,激趣導入:
文學名人競猜:請根據老師所給的條件,猜出這位文學名人。
1.他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
3.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4.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所說的“建安文學”的領袖;。
5.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為“白臉”奸臣形象;。
6.他指揮和領導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詩中的經典名句。
這個人是誰?
(曹操)。
二、介紹寫作背景。
三、把握基調,深情朗讀。
學生讀詩,并互相評價,讀出詩歌的韻味,做到吟讀。
四、理解詩歌,掌握技巧:
1.從題目入手,讀出詩歌寫什么。
2.作者觀到了什么?品讀寫景詩句。
3.從詩歌中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方法:定點觀察、移步換景、特寫鏡頭、聯想和想象;。
順序: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先實后虛、以時間為序、以行蹤為線;。
目的:渲染氣氛,抒發作者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依據此方法確定《觀滄海》的寫景技巧。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唱詩。
六、小結:
口誦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滄海。
少年初識愁滋味,亦懂詩人憂國心。
教學總結:
這是依托我校“以學為主雙案合一”與“三步九環”結合而展開的一次教學實踐。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多媒體和多種閱讀方式,在感受中把學生的“學”變成學生的“又學又想”——學詩歌,想自己;學寫法,想理想和責任。在思維的過程中是經歷了一種——先學習、再想象、再聯想、再表達的一種思維過程。實踐后我發現:
1.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真要另當別論。原本我也沒多加思考,直到有一個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我才知道,那天他準備好幾個問題我也沒提問他。因此,上課的時候,教師的眼光應該跟孩子們不時地進行交流,與學生積極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課后反思時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深度稍稍低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少,考核范圍過窄,結果卻使目標有點淡化。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古詩賞析課上好。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二
創意說明:
本課內容比較淺顯、直白,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學巨人的仰慕和欽佩之情,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仔細地閱讀,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領會描寫人物時不同距離的觀察角度的寫法。《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于比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1、1935年,中國文壇上一顆巨星殞落了,山河動容,舉國悲慟,在悼念魯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電車工人回憶了四年前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緣,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的真摯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們帶著緬懷的心情走近魯迅的世界,感受他的偉大人格魅力。
2、從學生學過的小說《社戲》入手,導入課文。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并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2、啟發學生在深入閱讀思考的基礎上,了解文章標題“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點研讀“我”與魯迅先生見面的部分,明確作者是如何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準確找出人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以刻畫魯迅的外貌為重點,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確: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部分,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滿、清晰起來。(學習時重點引導,把閱讀欣賞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進行。)。
四、注意重點詞語、句子的揣摩和把握,體會詞語強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關鍵處作提示。教學時,宜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オヌ寤峒擁闋旨刃闖雋俗髡呶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也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由衷的感謝和崇敬之情。
此環節可結合課后“探究練習三”進行。
[教學設計b]。
可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
本文內容容易理解,情節比較生動,教學中不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感悟為主。由于寫魯迅的作品相對較多,可課下廣泛搜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閱讀,可與本文做比較欣賞,同學間還可相互交流閱讀材料,采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導語設計可同上。
二、反復誦讀全文,體會作品寫人的特點及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深情。(此環節可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三、比較閱讀。
例文一:這年(1932年)初夏的一天……北四川路上雖然還到處殘留著”一?二八"的痕跡,但是來往的行人卻已經并不寥落,電車的三等車廂里擠得滿滿的,幾乎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車停在老靶子路的時候,夾在一群人當中,擠上一個矮矮的老頭子來,褪色了的灰布長衫裹著瘦小的身子,蓬亂的短發里夾帶著不少的白絲,腮很削,顴骨顯得有點高聳,一橫濃密的黑須遮住暗紅的上唇。他擠進了三等車廂,就屹然地站立在人群當中,雖然矮小,卻顯得倔強;明銳的眼光時時掃視在同車的人們的身上,時時又定定地瞪視著遠方。
這平凡又異樣的形象姿態,總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誰呢?
直到我下了電車,走進內山書店雜志部,才猛然想起:“這是魯迅先生!”
例文二:見“資料整合平臺”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明確:三段寫魯迅的文字,側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過魯迅“瘦”的外貌,逐層深入地揭示魯迅的戰斗精神。
例文一把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與對魯迅的人物評價放在一起。寫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強”“明銳”“平凡而又異樣”。
例文二通過日常瑣事來反映魯迅性格。字里行間透出作者對魯迅的仰慕與崇拜之情。比較三則短文,引導學生從讀入手,比較分析,感悟。培養學生自行領悟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計c]。
專題討論法。
創意說明:
通過搜集、閱讀與魯迅有關的.資料,對魯迅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文章的形式呈現出來。做一期題為“我心目中的魯迅”的專題課。這一設計適合閱讀水平及寫作水平較高的班級。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通過對魯迅作品的品讀,你對魯迅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現在,亮出你的觀點,再次感受魯迅。
二、抽簽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提出要求:每人3分鐘之內,有層次有條理地表達,力求準確傳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自然流暢地說話,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三、選出五名學生為表現最佳獎。評選以步驟二的要求為準。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魯迅的作品:
《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南腔北調集》《二心集》《墳》《朝花夕拾》《故事新編》等。
(2)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回憶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
“字不一定要寫得好,但必須得使人一看了就認識,青年人現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趕快胡亂寫完了事,別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這費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這費的工夫不是他的。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來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時光。
魯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別的飲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類,家里都不預備。魯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點心,那餅干就是從鋪子里買來的,裝在餅干盒子里,到夜深許先生拿著碟子取出來,擺在魯迅先生的書桌上,吃完了,許先生打開立柜再取一碟,還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來客人必不可少。魯迅先生一邊抽著煙,一邊剝著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魯迅先生必請許先生再拿一碟來。
魯迅先生備有兩種紙煙,一種價錢貴的,一種便宜的,便宜的是綠聽子的,我不認識那是什么牌子,只記得煙頭上帶著黃紙的嘴,每五十支的價錢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魯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種是白聽子的,是前門煙,用來招待客人的,白煙聽放在魯迅先生書桌的抽屜里。
來客人魯迅先生下樓,把它帶到樓下去,客人走了,又帶回樓上照樣放在抽屜里。而綠聽子的永遠放在書桌上,是魯迅先生隨時吸著的。
客人一走,已經是下半夜了,本來已經是睡覺的時候了,可是魯迅先生正要開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闔一闔眼睛,燃起一支煙來,躺在床邊上,這一支煙還沒有吸完,許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邊睡著了(許先生為什么睡得這樣快?因為第二天早晨六七點鐘就要來管理家務)。
海嬰這時也在三樓和保姆一道睡著了。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在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樣黑大。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
“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魯迅先生剛一睡下,太陽就高起來了,太陽照著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著魯迅先生花園的夾竹桃,明亮亮的。
魯迅先生的書桌整整齊齊的,寫好的文章壓在書下邊,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
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上邊睡著了。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三
授課內容: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從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領悟中國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課文大意。
3.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背誦全文。
4.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二、教學設想:
1.重點:積累文言詞語,背誦全文。
2.難點:學習文章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技法。
三、設計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遷移拓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教師注重提倡學生之間互相質疑問難和培養學生互相切磋的團結合作精神,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培養語感,在讀中悟,在讀中感,以此為切人口,理解文意,從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
1.初讀。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頃()傾()囈()絮()。
叱()鼻句()間()許許()曳()。
幾()嘩()犬吠()。
2.課內朗讀。
自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斷句。
聽讀:教師范讀?
(學生接觸文言文的量不多,通過反復的讀、形式多樣的讀,培養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會:適逢,正趕上施:設置安放。
少頃:一會兒但:只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既而:不久乳:喂奶。
畢:全絕:極點,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曳:拉。
雖:即使名:說出奮:卷起。
股:大腿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理解的字、句,疏通文意。
(1)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2)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
(3)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一個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百張嘴,嘴上有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2.思考: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師點拔,幫助學生找出標志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討論歸納。)。
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
夢中驚醒_____漸入夢鄉______火場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賞。
合作討論探究以下內容:?
文章中的這位口技藝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明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課文中的口技藝人模仿了哪些聲音?觀眾反應如何?
明確:犬吠?欠伸?囈語?兒啼?婦嗚?夫叱?絮絮,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咳嗽,大呼、齊哭、百千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等。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四
設計意圖: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它不僅僅是一篇美文,而是一幅山青、水秀、天藍、地暖的冬景圖。老舍是一位語言大師,在用遣句、表情達意方面,功力極深。因此,采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品讀能力、動手能力,有自己的個性,對作品有獨特感受和體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細致觀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2)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巧妙運用對描繪景物、抒發感情所起的作用。
(3)學習本文首尾呼應、自然過渡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背誦等形式探究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
(2)通過學習、合作,學習有關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師生互動、體會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可貴感情。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清思路,了解課文怎樣抓住“溫晴”這一特征來描寫濟南冬天的景物的。
2、難點。
揣摩課文語言,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互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同學放濟南風光片片斷。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美麗的城市就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濟南,濟南有著名的千佛山。清代作家劉噪鄂在他的《老殘游記》中這樣寫它:“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濟南多泉水,有著名的大名湖。劉鄂寫它“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濟南的山水在冬天是怎樣美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欣賞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老舍。
2、整體感知。
這篇文章選自《老舍文集》,是老舍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最初發表于1931年4月,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景散文。作者抓住濟南冬天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用準確、優美的文字,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熱愛濟南冬天,熱愛祖國秀麗河山的感情。
(2)自讀課文。
(學生活動)劃出文中你認為最優美的句子,分小組交流,并朗讀這些語句。說說你認為優美的`原因。
3、梳理結構。
(學生活動)全班深入討論,得出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學生活動)。
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文章的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3、作者是怎樣突出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征的?
(教師小結)濟南的冬天溫晴脈脈,非常動人,由于作者筆下飽蘸感情,所以文中的山水等景物也都顯得情意綿綿了。
四、課內小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的有關情況,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對本篇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為下一節課我們更深入的分析這篇課文奠定了基礎。
五、開放探究。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許多雪景的佳句。如“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等,請再寫出三個寫雪的詩句。并寫出作者和出處。
第2課時。
一、溫故知新。
1、全班學生齊聲有感情朗讀全文。
2、上一節課我們共同賞析了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佳作,探究了作者、字音、詞義,文章結構以及其他的有關知識。本節課我們將從這篇課文入手分析老舍作品語言上的特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我們先從詞語上分析,看下列加點詞語,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作用。(出示多媒體)。
(學生活動)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最后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1)“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3)“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4)“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小結)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他在詞語的選用上十分講究,文中生動、優美的詞語,不但寫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飽含喜愛和贊美,除了上面的例句之處,還有如“溫晴”的天氣,“暖和安適”地睡著、“慈善”的冬天等等,它們有物有形有“情”,體現出作家駕馭語言的能力。
2、除了生動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還有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語句,它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動貼切。下面我們一起在文中找一找這樣的修辭語句,體會它們的妙處。
(在學生找出例句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下列語句)。
(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里準保暖和。’”
(2)“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不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4)“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老師鼓勵學生在文中再找幾例,繼續分析、討論,學生討論的結果老師及時肯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本文在描繪景物時有條有理,思路清晰的結構特點,分析了本文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欣賞了本文作者在作品中創設的優美意境,這些分析使我們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以及老舍作品的文學語言風格,相信對提高大家的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讓學生自由選擇下面的題目作延伸閱讀。
1、印發閱讀材料《打春》發給學生。
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用《立春》而用《打春》為題,文中對“打春”又作了哪些形象化的解釋。
2、比較閱讀《春》、《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散文都是寫景散文,它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請同學各抒已見,說說它們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五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重點。
欣賞文章浩蕩雄奇之語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李大釗先生名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釗嗎?——學生介紹完畢后教師作適當補充。
三、新課學習:
(一)李大釗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動軍閥殺害,他的身影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但歷史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當我們閱讀他的遺作,仍然能感覺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傾聽到那超越時空的激情澎湃的心聲。下面聽教師范讀。
思考:a、勾畫出應該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詞語。
b、文章的語言有什么樣的特點?
c、艱難的國運是怎么樣的一種命運,請聯系文的具體語言來回答。
2、初步把握語言特點。(指名回答)-----本文語言氣勢磅礴,鏗鏘有力,
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歷史的道路崎嶇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沖過去。
2、民族生命的進程就像江河的進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類的歷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絕壯絕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險的美趣。
4、中華民族的道路崎嶇險阻(國運艱難),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賞到壯美的趣味。
5、中華民族國運艱難,需要我們發揚黃河那種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語言:
1、喜歡哪些句子呢?請它推薦給大家。
2、聯系課后練習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作用。(討論下列比喻句的含義)。
a……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樂趣。
b第四節的含義。
c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的含義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義: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戰艱險,征服旅途,無限風光在險峰。
b國難當頭,挺身而出,英勇斗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c為民族的新生而奮斗,奉獻生命的光和熱,譜寫壯麗的人生之歌。
李大釗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達了他對這種樂趣的理解: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與球,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重點突破:
1、朗讀并理解樂趣的含義。你能聯系歷史事實來談談你的看法嗎?
2、聯系第五節,談談“雄健的精神”的具體含義。
從課文的標題來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兩者的關系,你能結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盡的意思說出來嗎?————-理解寫作目的。
在國運艱難的時候,要發揚雄健的精神,為民族的尊嚴和發展而奮斗、奉獻。
3、你從李大釗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樣的人格風范?
他的信念、忠誠、追求、勇氣、執著、熱血、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4、李大釗先生用他的生命詮釋了“雄健的國民”的含義,那就是一種像高山一樣巍峨、像黃河一樣浩蕩一樣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讀名言,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四、帶著崇敬的心情齊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聯想:1、李大釗先生對人生樂趣表述,實際上也是對人生意義的一次莊嚴的思考。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義的呢?學生自由發表看法。教師引用李大釗先生的名言,學生朗讀并背誦李大釗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遠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今天的中華民族,國運昌盛,聯系國際形式來想想,我們還需要“雄健的國民”嗎?(學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聯系我駐南使館被炸一事實、《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長谷川弘一在網上發表的言論,見《讀者》2000年第七期))。
六、總結全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偉大的靈魂,總是把自己的身家命運和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為終身的幸福。這些為理想而奮斗的勇士,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里。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奮斗,共和國才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讓共和國的明天因為有我而更加強大和美麗!
七、家作:任選一題作文:《昌盛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或結合課文寫讀后感一篇。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六
(一)由教師組織學生預先寫廠篇短文《xx的冬天》,然后讓學生把習作與課文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的理解。
(二)在某一季節,選擇本地區某一景點(如山、河、海邊、公園等),確定幾個觀察對象。(如河邊的樹,河中的船、河水、橋等),圍繞著一個中心(如暖晴、景色季節變化等),寫一篇短文,要求明確寫出學習了課文的何種寫法。
(三)學習運用對比、比喻、擬人(重點學習一種方法亦可)的手法。描寫一種景色(不一定寫咸完整文章),寫成后,把各自的短文拿出來對照。師生共同講評。對照中注意加深體會課文中運甩這些手法的妙處,并糾正一些運用不當的錯誤。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了解對比描寫的作用,并學會運用。
3、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注釋,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于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并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并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并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了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周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突出事物的特點。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八
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
情感態度目標: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想象的描寫。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布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查找豐子愷的有關介紹:生平、人們對他的評價、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應采用以學生的自讀為主,教師予以適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宜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教學流程。具體如下安排: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
2、加強對課文的朗讀練習,在朗讀中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領會課文所表現的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多媒體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影子有關的文章———《竹影》。(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多媒體展示)。
三、介紹作家作品。
學生交流后師再補充(多媒體出示)。
四、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內容(第一次先學后教)。
1、教師導學一:我們先請幾位同學輪讀課文,比誰聲音響亮,能讀準字音。
2、指定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發現有錯的地方及時舉手糾正。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詞,并強調多音字及難寫的字(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朗讀兩遍。
3、教師導學二:速讀課文,要求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多媒體出示速讀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鐘內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現了什么?用“本文記敘了表現了”的句式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記敘了幾個孩子畫竹影的游戲,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第二次先學后教)。
1、教師過渡:課文寫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為生動,為什么?(多媒體出示教師導學三及示例)。
a、再讀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描寫,并試著說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
賞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體地寫出了夕陽漸漸退去的景象。
b、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找生動形象的描寫句,并陳述理由,各小組選一名代表準備班上交流。
2、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學情,并適當點撥。
3,學生班上交流,教師適當點評并引導學生明確。
六、課堂訓練,培養學生的仿寫能力。
請仿照課文中寫景的方法,進行景物描寫,至少寫兩句,4分鐘內完成,小組內選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誰寫得最好。
七、教師小結。
八、作業:(多媒體出示)。
(一)必做作業:
1、抄寫生字詞三到五遍。
2、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游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著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寫在作文本上,準備下節課交流。
(二)選做作業: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啟發?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為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初一語文教案教案篇九
預習,聽寫。
范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并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系書后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不幸”指哪些?
“大寫的人”指什么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
“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比喻的內涵。
結尾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與本詩結尾含義相同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句是哪些?
記憶附錄中關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講課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