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一
書讀完后,我覺得,《塵埃落定》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
什么是好的文學作品?
深的。
好的文學作品是深的。
一.文字深。它的描寫不會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平淡,樸實,初讀時并不會有多喜歡,但真要看進去了,手不釋卷也不過如此罷。
二.內容深。這要談到情節,好的作品是要一環扣一環的,前呼后應,渾然天成,卻又不能有過多的暗示讓讀者察覺,要出人意料,但也不能有超出一定范疇。個人覺得《塵埃落定》一書在這點上把握極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部分,當讀者都認為文章會像大部分故事一樣,這位成為了土司的“傻子”二少爺和他的漂亮妻子塔娜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作者卻沒有這樣做,他讓“傻子”二少爺心甘情愿地死在了他的朋友酒館老板的刀下。這樣的結局不禁要讓人扼腕嘆息,但我卻認為作者這樣做是最聰明的:1.呼應的好:酒館老板曾說過誰當上土司誰就得死。這樣的結尾雖在意料之外卻又似乎是情理之中,因為“傻子”二少爺畢竟當上了土司啊。2.毀滅的好:“傻子”二少爺是作品的核心,他對家人所顯露出來的的'愛、他在邊境開展貿易時所顯露出來聰慧、他救濟災民時所顯露出來的大善......集這些美好品質于一身的人無疑是可愛而又可敬的!但作者卻讓他死了,這是一種悲哀,但這也使作品的本身更富意義和價值。3.升華的好:我覺得作者的做法是對“傻子”二少爺的一種肯定。這是他的包容、大度、守信的眾多美好品質的集中體現,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本就飽滿的人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光環。
三.人物深。如果一本書中的人物形象不夠飽滿鮮活那么這就不是一本好書,阿來筆下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躍然紙上。當一本書可以被稱之為作品時,書中的人物大多是象征了一個群體了,這本書,也就成為了一個小小的社會。而我覺得《塵埃落定》一書中最有價值的人物一個是“傻子”二少爺,另一個就是沒了舌頭的書記官翁波意西了。(“傻子”二少爺前面已有概述,這里就不重復贅述了。)翁波意西是格魯巴教派的忠實追隨者,他十分虔誠且善良、并追隨潮流,想要用好的思想去代替那些丑惡的污穢的迷信的教義,但他的這一做法不但沒有換來人們對他的崇敬反而讓自己掉了半截舌頭。后來他發現自己可以講話而欣喜不已時,他毫不猶疑地去替“傻子”二少爺說話,讓自己的另一半舌頭也與自己告別了。他并不傻,或者他早已料到這樣的結果,但他堅持去做自己所認為的對的事,這是他的正義的體現。正是因為“塑造”了傻子二少爺和翁波意西的形象,才是作品有了昂揚向上的真善美的一面,不像那些纏纏綿綿止不斷的苦情戲一樣了。
四.意境深。當一部作品綜合了以上三點,深遠的意境就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了,這時,這部作品才真正有了價值,才真正能夠被稱為文學作品。
《塵埃落定》將上述幾點都做得幾乎無可挑剔,與其說它是一本書,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時代。
一個適用于所有時代的時代。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二
對當代文學,我接觸的時間很晚。在其他同學讀完了當代所有作家的作品時,我還像個六年級的小學生那樣,驚喜地徘徊在當代文學的書架間。當代作家寫下的作品,其數量與古代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旗鼓相當,這時我才知道有當代作家作品的存在這回事。
這一點也不奇怪,我出生于一個閉塞的小山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村子里一戶相對富裕的人家才買進了第一臺電視機。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與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接觸的機會。環境的閉塞是一方面的原因,我們那里流行各種盜版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而我對這些小說一向很警惕,老師也不許我讀這樣的“閑書”,所以,直到現在我也是對武俠、言情小說不聞不問,無法排遣內心那種焦慮——為功名而讀書,絕不讀“閑書”的戒條一直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家境貧寒,買不起書(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錢買書),讀書無非是為了考上大學,于是除了課本,就沒有別的讀物。
等到我終于考上大學,解放了,當其他同學痛痛快快談戀愛、沉醉在網絡游戲中的時候,我向圖書館發起了進攻,似乎是要補償少年時代的不足,要閱讀個夠——當然,也是抱著解開心中困惑的目的去讀書的。
我的一位舍友,也是同班同學,他有一本《塵埃落定》,放在他的書架上。這位同學很有趣,他本人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卻再買了一套鼠標、鼠標墊、耳麥,卻常常邀幾個同學去網吧打游戲。他知道我是個窮光蛋,沒錢,所以從不拉我去網吧。可見窮也有好處,不會跟著他們混,沒有能力去空耗光陰。當我發現這本書后,向他借閱。他很高興,同意了。于是我一口氣將《塵埃落定》看完。
看這本書之前,我看完了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小說《喧嘩與騷動》,所以在看《塵埃落定》的時候,認為這是受到《喧嘩與騷動》的影響后,寫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還抱著這種觀念。直到最近,我才終于將這個觀念糾正過來。現在我認為,并不能因為福克納比阿來先出生,先寫出《喧嘩與騷動》,就認為阿來受了福克納的影響,而是我這個讀者莫名其妙將兩位作家牽扯到一起了。
為何?《喧嘩與騷動》寫了一個白癡班吉。《塵埃落定》寫了一個白癡土司的二兒子。《喧嘩與騷動》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塵埃落定》寫的是西藏土司制度的輝煌、沒落、滅亡,也是一部史詩。即,同樣的敘述角度,同樣是史詩,兩方面的類似,使我將兩部作品牽扯到了一起。
不同的地方是,《喧嘩與騷動》用四個敘述角度講述同一個家族的歷史,這是這部作品特定的文本結構;而《塵埃落定》的敘述角度一直沒有變過,都是土司的白癡二兒子。
我甚至還想起了南非作家庫切的作品《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來,這本書同樣寫的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也是一部史詩式的作品。難不成我要說,庫切受福克納的影響?或許有可能。我相信,在庫切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恐怕鮮有中國人知道庫切是何許人也,庫切依舊身處那塊大陸,被中國擋在門外。所以,阿來也不可能受庫切的影響。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對近代文學的排序,即“魯郭茅,巴老曹”。當時我太年輕,無法讀懂魯迅,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很少讀(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有一次,我看了巴金先生的一篇名叫《春天里的秋天》的小說,講的是一名女子違背父親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一名青年自由戀愛,同居。后來日子過不下去了,被父親接回家,自殺了。男青年聽到這個消息后,悲傷不已。我讀完這篇小說后,很是失望。如果自由戀愛沒有好的結局,青年們的努力竟然得到這么一個悲慘的結局,完全沒有希望,我們所有的青年差不多都要這么病態地活下去了。后來又看了魯迅寫的小說《傷逝》。調子是壓抑低沉的,使人喘不過氣來。或許只有了解了魯迅和巴金所處的那個時代,才能夠理解他們的小說。
當我一口氣讀完《塵埃落定》后,內心竟然是無比暢快,充分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與之前讀《春天里的秋天》這樣的小說的壓抑心境截然相反。阿來寫的也是死亡和沒落,為什么就那么令人舒暢呢?當時我就想,《塵埃落定》這本書怎么就沒有得什么獎,廣泛流傳呢?這絕對是一本好書。后來才知道這本書是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而且被選入了中國百年百種文學作品。我認為這與這本書達到的成就是完全相稱的。能夠閱讀《喧嘩和騷動》、《邁克爾k:生平及其年代》的我,同樣能夠從閱讀《塵埃落定》這本書中得到樂趣——一種心靈的震撼,被牢牢吸引住。
《塵埃落定》里寫的這個白癡,竟然比一個正常人更能適應生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白癡死的時候也相當冷靜,他知道新時代來了,他死得很坦然。
我想,這與阿來身處一個全新的時代有關。阿來處在這個有希望的時代,所以歡歡喜喜地埋葬了土司和土司制度,迎接新生活。土司的權利再至高無上,再神氣,也消失不見了。土司部落之間的戰爭,利益沖突,寫得那么真實,絲毫沒有人工化的痕跡。我用語言無法準確描述出它的種種妙處。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身處這種文化之中,如果不是考察了很多的資料,根本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來。它是對過去歷史的再現。人物的生與死、愛與恨、對與錯,都隨著歷史遠去,當我們面對這段歷史時,有的只是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只有在我學習了某種文藝理論,才能如批評家所愿意看到的那樣評論這部作品。也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作為指導,批評從何開始?作為一名讀者畢竟要簡單得多。我是虔誠的讀者,不是批評家。我只是寫出我的讀后感而已。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三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98年。20xx年,《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塵埃落定》是一部著重于人性思考的小說,也是一部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的寓言,是一部很優秀的長篇小說。作品通過似傻非傻的“我”的獨特視角,述說了麥其土司由興而衰的故事,同時又借此為載體,闡釋了人類的多面性和世事的無常性。萬事萬物或許都是有輪回性的,一切最終都將幻化成塵埃,在歷史的進程中飄浮落定。
“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在大多數人眼里,土司制度不是完美,然而在傻子看來,土司制度也是不完美的。“這是非常時期,一個傻子就能決定許多聰明人的命運。”就像文章里寫到的,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傻子往往有更高的眼界,能決定許多聰明人的命運。在這個新時期,社會必然是前進的,土司制度也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必然是退出歷史發展的。然而在土司家族中的大兒子,除了二兒子傻子,大多數人被認為是聰明的,然后這些聰明人卻看不到歷史的發展趨勢,還堅信著土司制度還能繼續生存,他們還能像原來那樣生活。但結果,我們是知道的,土司制度在歷史的推動下必然是退出歷史發展的舞臺的。
“當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新的東西時,過去的一些規則就要改變了。可是大多數人都看不到這一點。我真替這些人惋惜。”聰明人總是感覺自己很聰明,他們把自己所認為的事就是正確的。但往往忽視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當聰明人總是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方向,迎接他們的結局必然是失敗的。當麥其土司分別派聰明的大兒子和傻子二兒子去南北邊界時,聰明的大兒子守著自己的聰明,而最終失敗了,沒有達到麥其土司的期望。而二兒子以“傻子”的視野,看到了時代的發展,所以在北方邊界上建設起了了貿易,使得邊界逐漸發展起來,貿易溝通越來越頻繁,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在這里,各個土司家族可以摒棄前嫌,加入貿易,發展自己的經濟和家族。這是一種共贏的方式,在這其中,最大的贏家便是這傻瓜兒子。這個傻瓜兒子看清了歷史的發展。
“看看吧,這些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漂亮,自以為有頭有臉的人要體面而不要忠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現象也還是會不斷出現,很多所謂的“聰明人”都講究體面,而把忠誠放在在了后面,甚至是把它丟棄掉。但結果真正的聰明人或是別人眼中的“傻子”才是智者,他們看到的未來的景象才是更靠譜或真實,他們也才更明白在我們的人生中,什么是首位的,什么是次要的。在麥其土司家,傻瓜兒子的想法在別人看來確實是傻的,但他其實內心是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只是周圍的人沉迷于當時,所以并不能理解傻瓜少爺的所做。最后,大家看到了傻瓜少爺的一系列作為或者只是他的不同于其他家族的人的想法而做出的作為,使得大家對他改變了一番印象。傻瓜兒子在大家眼中是傻的,但他有些在土司家族里所沒有的忠誠,因為他的忠誠,他收獲了自己的好朋友,收獲了自己的好知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那些自作聰明的最后什么也沒得到,土司制度也隨之滅亡,這些對土司制度所依賴的人也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像塵埃落地一樣最終消失。
“歷史就是從昨天知道今天和明天的學問。”傻瓜少爺在當時土司家族里的格格不入,其實正是由于他對歷史的認知很清,他知道在麥其土司家族的一切總有一天會消失。人們會有一個新的環境生存,在哪里,人們是沒有等級區分的,那會是一個新社會。傻瓜少爺把那個游說各個土司家族失敗的人當做了自己的朋友,還讓他陪在了自己身邊,那個人是從中原來的,他的思想注定也是不同于傻瓜少爺所居住的土司家族的思想,傻瓜少爺對于歷史的發展的認知——土司制度不會存在很久,那位中原人也成為了記錄土司家族興衰的史官,正是他的記錄,使得歷史記錄下了新篇章。他們都明白學問到底是什么,所以他們注重了歷史,注重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因為這些都是一些學問。在傻瓜少爺的腦海里,他知道一切都會最終像塵埃落地一樣,不管是土司家族,土司制度,土司家族下的各種人群,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失掉。
“凡是有東西腐爛的地方都會有新的東西生長。”在這里,作者似乎有意將土司們的身體隱喻為舊的制度,他們的靈魂一并隨著這不合時宜的土司制度開始腐爛。當他們無法傳宗接代,也就意味著延續了多年的土司制度將走向盡頭。土司的血緣承續性被外來的東西所打破。舊的東西一旦腐爛、衰亡,新的東西必將取而代之。更新和替代是歷史不可逆轉的趨勢,歷史就在不斷的更新替代中完成自己的前進。這種歷史的進步是人類不斷向上力量的一種體現,而在每一種舊的制度被推翻、新的社會制度隨之建立的后面,都隱藏著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對自身價值得到最大體現的向往。
歷史的進步,從本質上而言,是人類對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種外在表現。而任何一種進步的社會制度在本質上都是符合人性的需求的。人們始終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不斷地付諸行動。這或許就是《塵埃落定》的主旨:人如塵埃,始終在尋找自己的落定之處。
對于《塵埃落定》作者阿來曾這樣陳訴他的創作手法:“這本書取材于藏民族中嘉絨部族的歷史,與藏民族民間的集體記憶與表述方式之間有著必然的淵源。”在這部小說中,充斥著藏文化那種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神奇意味,在現實的陳訴中有著一種魔幻的感覺。
傻子,一個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傻子,麥其土司的兒子,事實上證明是未來土司的繼承者,卻擁有著超強的超時代的感知力,能遠眺歷史感應時代的召喚。然而他只是一個與生活格格不入的傻子,他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身在何處自己做什么,每天早晨他都要用上述三個問題審問自己,所以他是傻子,生活的傻子。恰恰傻子主宰了歷史,多么強烈的反諷,多少先知先覺在自身所處的時代被視為傻子。
阿來曾說:“我作為一個藏族人更多是從藏族民間口耳傳承的神話、部族傳說、家族傳說、人物故事和寓言中汲取營養。”阿來在《塵埃落定》中構筑了一個廣闊的歷史時空,描繪了那個時代的藏族文化和土司的興亡。
阿來將傻子作為一個切入點,選取西藏作為小說的背景,在一種懷舊的歷史敘事中完成了傻子這一人物的“自我造型”。這一造型“由特定意義的文化系統支配,靠著管制從抽象潛能到具體歷史象征物的交流互變,創造出了特定時代的個人。”通過傻子這樣一個敘述者的選取,小說《塵埃落定》展示了歷史的偶然、荒謬與神秘;是對歷史必然性的顛覆,是對人生、哲學的詮釋。人性的脆弱與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小說在這種“元歷史”的內涵下體現出一種人文的思考與關懷,并從哲學上關注人類生存的歷史。
阿來的《塵埃落定》是對藏族土司史的一種另類解讀和言說,在這個過程中,阿來在作品中穿插了許多自己的思考,從而使這部《塵埃落定》實現了個人對歷史的闡釋。阿來對藏族土司制度的逝去有著冷靜的態度,但是,從個人情感而言,他多少對這一制度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阿來筆下的土司史就帶有著美化的成分,特別是在傻子的身上,作者寄予了理想化的品格,這就讓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帶有了非理性的成分,從而成為一種個人視角下的歷史。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四
還記得最開始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一個準備高考的高中生,閱讀課上給我們發的一本文刊,內容十分精彩,看到快要結尾的時候,猛的看到了那本刊物上的推薦,對《塵埃落定》這本書花費了很大一面介紹并解析,我就記住了作者的名字,很普通但卻讓人覺得很親切--阿來。很久沒有認真的看過文章了,但這篇小說卻時不時的讓人深思,不斷琢磨,卻也不是那么的晦澀難懂。今天我就用一些文字來描述我對這本書的認知,也算讓那些曾經的沉迷塵埃落定。
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變化,總會有它塵埃落定的一天。在那神秘的青藏高原邊上,一片被文明和荒蠻所統治的遙遠土地,孕育這土司制度的發展和展現著它所發生的變化。亙古的麥其家族,占據了一片土司之地,一個酒后所生的傻兒子,用他的眼為我們介紹他所生活的那個家族,那個時代的世事變遷。
在土司制度統治的那片土地上,身為奴隸的卓瑪和土司的傻二少爺,那個卓瑪教會了傻少爺許多事情,傻少爺一心想帶領她脫離出那個低賤的等級。卓瑪用自己的身體完成對主子的忠誠,而卓瑪卻最后只請求傻少爺能把她許配給更為低下的銀匠,傻少爺只能苦笑的看著心愛的卓瑪褪去她高于奴隸的身份回歸于那些生活在城堡底層的奴隸們。書中所描寫的種種訴說著土司制度下的階級的明顯,那強大的麥其土司,有著偌大的土地,有著屬地上所有東西的生死權,有為他們效命威懾百姓的行邢人,有好幾層龐大的堡壘,有著自己的法律。就如那可憐的漢人太太看著被麥其土司搶來的女人娶進門時,看到麥其土司和那個女人在城外野合時晃動麥子的情形,隨著自己的地位蕩然無存日日夜夜依靠那鴉*吊著性命,對來自漢區被販賣的女子而言,那權力地位是多么珍貴,在那土司的土地上享受著一切奢華的東西。
傻少爺,漢人太太和麥其土司酒后所生的傻子,被全堡壘私底下討論笑話的傻子。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卻并沒有少爺的那種樣子。與下人們廝混在一起,在城堡里商討最重要的事情時卻沒有被寄托過希望。麥其家的二少爺,是個傻子!傻子,傻子卻最終做了許多當時公認的聰明人都做不出的事!傻子有福,不用像自認為聰明人的人們那樣擔驚受怕;不用一輩子活在自己的計謀和別人的陰謀里;他不用被人時時提防。因為在別人眼里,他不過是個傻子,他不對任何人構成威脅。所以他犯錯,別人不會責怪,因為傻子是傻子,傻子的行為是該被原諒的;所以他無意做了聰明事,別人卻又會懷疑:他是真的傻,還是大智若愚的高深的智者。傻子向來都是冷眼旁觀的過著,對不合理的不聞不問,沒有爭取,這些掩護了他,可似乎不爭是他最厲害的武器,他的不爭卻中得到命運眷顧。傻子是忠厚的,仁慈的,智慧的,真正與世無爭而又因為身為存在而無法真正出世的,雖然他是不自信的,懦弱的,但他沒有仇人,他得到的是敬仰與忠誠的跟隨,他又似乎有些超然物外了。
對于麥其家來說,遠來的特派員帶來的是麥其家的強盛,帶了槍,帶來了米殼,帶來了可以稱霸土司的力量。米殼為麥其土司創造了財富,傻子在邊疆開拓的市場更是強大了麥其土司。而那罌*帶來的不只是一時的奇妙幻覺,還有幻覺過后的深淵。那罌*在土司的土地上綻放的那一刻,將土司這片土地與漢區聯系在一起,跟進了土司制度與近代中國的同步交流發展。隨著書的末尾傻少爺被仇人所殺害,解放軍踏入土司土地時,一切都塵埃落定,那罌*便是土司制度沒落的信號。
世間的一切皆有他的定數,如同那被眾人看好的大少爺在即將登上土司之位時卻被仇人的兒子刺殺后無法治愈而死,雖傻卻收獲了許多的傻二少爺最后也倒在血泊之中,結局耐人尋味。做一個人,不要太放棄生活,也不要過于有所求,做一個“傻子”,因為生活最終會給予本該屬于你的東西。
文檔為doc格式。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五
浮華煙云不過是千萬顆塵埃組成的,煙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塵埃落定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漂浮不定的塵埃,不論你是土司還是土司的兒子,不論你是傻子還是絕色的美女,不論你在人生或者歷史的舞臺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對于整個浩瀚的人間歷史來說仍然是顆塵埃,充其量不過是被氣流托得比較高的塵埃而已。哪一顆塵埃會遇見哪一顆塵埃是不可想象的,歷史就是由這樣一段一段漫不經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組合構成。
寵辱不驚,閑看書卷奧秘;去留無意,漫隨書卷人生。閱書,讀己,領悟精髓。
感悟。
就像書里寫到的:“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傻子往往有更高的眼界,能決定許多聰明人的命運”
撇開濃重的權力爭斗色彩,隨著故事的推進,歲月的流逝,《塵埃落定》更多讓人去思考聰明和傻,也讓我們越來越感到“傻”很多時候其實往往意味著超越與自由,傻子能懂得,聰明人未必能懂。
因為有時候聰明人并不是真正的聰明,只是某種程度上的聰明或者把自己看成過于聰明,當他們把自己所認為的事當作是正確的,總是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方向,往往造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
但是傻子不會,因為他的'基礎就是傻,所以他做什么,都有很大的幾率變成他們人生中的轉折點。
文中那一句:“就在這時,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這就是人性。”讓我覺得尤為印象深刻。
讓我們不妨放下自己的聰明,用傻子這樣的視角去看一看世界吧,也許反而會得到聰明人所沒有的智慧。
傻子被父親派往邊界的路上,一路有許多前來尋找糧食的饑民跟在他們隊伍的前面或者后面,傻子停下來吃飯的時候,他都會叫手下的人去給他們送些吃食,因為這個他們都說麥琪家的二少爺是仁慈的少爺。
傻子在北邊找了人替麥琪家去打仗,自己趁著別的土司打仗的時候,叫侍女卓瑪在河邊架起五口大鍋炒麥子,把麥子沿牛油放進鍋里煮,香味在晴空下飄的很遠很遠。很多饑民吃飽以后就來為傻子干活了,活干完之后,人們還是不愿意離開,并且把自己的家人都帶了過來,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拉雪巴土司手下有好幾千人都投到了麥琪家。
而他的哥哥在南方邊界領兵奔赴戰斗,用武力征服試圖征服更多的土地和百姓,可這是一個饑荒之年,對于饑民來說,一頓飽餐才是最需要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以暴制暴,以強克強是人們通常的邏輯,但是,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以柔克剛,以弱克強。
暴力只能勝過一時,卻勝不了永遠,只能勝表面,卻不能服人心。人最強大的不是暴力,而是美與仁慈,人心甘情愿浮在腳下的,從來也不是暴力,而是春風化雨般沁人心肺的東西。就好像在饑荒年代,麥子永遠有著比槍炮還大的威力。
《塵埃落定》中,描寫的不光只但但是對權力的爭斗,也有悠遠綿長的愛情。
對于傻子少爺來說,與茸貢土司之女塔娜之間的愛是他一生中經歷的最刻骨銘心的愛情,對塔娜的愛意在見到她的那一瞬間就像火山噴發出來一樣,熱烈濃厚而又狂躁。
但是對于塔娜來說,他們的結合卻并非是兩相情愿的愛情。嫁給傻子只是母親茸貢土司為了換取糧食和避免戰亂所安排的一個交易。對塔娜來說她和傻子并沒有愛情,她的心是痛苦而矛盾的,就如書中塔娜所言:“你配不上我,你無法讓我做一個忠貞的女人”。
從書中的故事回到現實生活,我們很多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的東西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也有些東西是我們甘心付出代價去換取的。
付出健康去換取高薪酬;付出青春去愛一個人;付出時間換取一份事業;付出金錢去買來讓自己快樂的東西,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不要付出代價,可凡事皆有代價,得失都在一心之間。
而那些曾經渴望得到的東西,得到之后,感覺真的好嗎?其實,也未必。
“歡樂與悲傷,幸福與痛苦,獲得與失落,所有這些需要,從他們讓感情承載的重荷來看,生活在此處與彼處,生活在此時與彼時,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故事里面的角色與我們大家有同樣的名字:人。我們終歸是逃脫不了成為塵埃在人世間落定的宿命。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就只是在落定之前,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飛舞,并為曾經的繁華準備一次完美的謝幕!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六
灰塵落下來了,夾雜著什么,落下來了。又不甘心似的,蜷倦著風,往上噌噌地轉。累了,乏了,又落下來。依舊不肯甘心,如此一番。又是一個輪回。
傻子說,“她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但我覺得聰明人也有很蠢的地方。我雖然是個傻子,卻也自有人所不及的地方”于是臉上還掛著淚水的傻子,忍不住嘿嘿地笑了。
因為他是傻子,他才會這么說。聰明人,因為自以為是的與常人無一,他們都知道,或者他們假裝知道,于是臉上掛著不明朗的笑容,點了點頭。他們什么都沒有說,在聰明人的世界里,大家默默地遵守著普遍的準則,只有到了必要說話的時候才說話,而這個必要的時刻就不可以一而言了,隨著他們認為聰明的時刻而迸發。我什么都不說,并不是因為我是個傻子,不知道說什么,而是因為我不知道什么才是聰明的時刻,以免說錯了時間,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別人會看出我來其實沒那么聰明。
這是前提。而傻子說話了,說的還是一句中肯的話,別人開始疑惑甚至慌了,于是反復的確定他的身份,你是真傻嗎?但他是個傻子啊,一個懂得自己不聰明的人,是呀,我是傻子。人們又笑了,帶著意味深長的笑容,點了點頭,哈著腰走了。傻子想,真是好玩。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傻子說的話,他說了很多話,我只記下一兩句,并不是他說的這些話有多中肯,而是因為他是個傻子,我想,一個傻子講的話,聽聽就好了,我雖然想從這個不一樣的傻子里得出點些什么東西,但并沒有信以為真的把他放在眼里。
“一個人在人們已經將她忘記時回來,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以前的一切都已經在遺忘中給一筆勾銷了。"。
寫到這里,外面打起了雷,轟轟烈烈地,和雨一起傾斜著下來。下雨的`味道被關在窗外,一些想法漲滿了腦袋。它們本來就存在那里,經過雨水的洗滌,更加是肆無忌憚不顧我的臉色,來到面前。于是我記起了這一段,"她的奶水像涌泉一樣,而且是那樣的甘甜。我還嘗到了痛苦的味道,和原野上那些花啊草啊的味道。而我母親的奶水更多的是五顏六色的想法,把我的小腦袋漲得嗡嗡作響"。
看著別人的母親,我也想起了我的母親。腦子里自然地拿母親和傻瓜的母親相比較,一股熱淚似霧就在眼里升起,并不是我的母親有多偉大,土司太太有多薄情,亦不是我的母親有多卑微,土司太太有多尊貴,只是每次當我想起母親,都會覺得她日益蒼老了,于是便不可自拔地悲傷了。只有這時,我才敢肯定自己是深愛她的,并且熱烈的。
正如傻子在激烈的炮聲中,被突然涌起的,久違的親情所感動,不顧性命,向西而去,向自己生長的故鄉,麥其土寨,來到炮火連天的父親母親身旁。
而他都以為自己不愛他們了。
他說過,恨我的人打不痛我。那些將要忘記的時刻,又記起來了。
塵埃又落下來了,在空中轉了一個圈,慢慢地躺在地面上。我看著它,覺得仿佛有什么東西在我口里。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七
前幾日,讀罷《塵埃落定》,感觸良多。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整本書里,沒有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主人公甚至沒有名字,唯一的代號——也是他最好的護身符——就是“傻子”,一個有異于常人的人,生活在上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某個閉塞卻又面臨著開放的藏族村寨。
土司處心積慮擴張勢力和地盤,還要防備后院起火;哥哥作為土司繼承人,拼命向父親和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實力,然后在不期然間,承受傻子比他有作為的事實;母親有了情敵卻毫無辦法,整天躲在房里念經。還有那個本來應該快樂的傻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用手里的權力對待周圍的人,討好或者傷害,全憑自己的好惡。
土司制度的喧囂直上的時候,他就看到了塵埃落定后的樣子:所有的土司都消失了,包括他們自己。在此之前,他享受著屬于土司的最后榮光,雖然他沒有當過一天正式的土司,卻在看似不經意間,日漸取得了土司的實權。
始終沒看懂傻子到底想要什么。也許做土司的感覺會很好,所以,他才任由仇家溜進哥哥的房間,借刀殺人,解決他成為土司的障礙;費勁心思娶到了見過的所有女人當中,最漂亮的那個做老婆,卻不知道如何維系用利益換來的婚姻關系;明明自己也想做土司,卻不斷打擊母親希望他做土司的信心。總之,他似乎在固執的反對著所有人,彼此傷害。
作者阿來的批判不是聲嘶力竭,也不是單刀直入,而是以一種黑色幽默的筆調,在不緊不慢的絮語中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這些各具個性的人物,盡情的演繹著生死與離別的哀愁,權力與金錢的角逐,鮮血與淚水的揮灑,他們如同塵世間一顆顆微不足道的.塵埃,在土司這片天空下曾經快樂過、痛苦過、愛過、恨過、擁有過、失去過,而當另一個時代來臨之際,這些塵埃便逐漸消散了、隕落了,最終歸于沉靜。
“我”就是這些塵埃中的一分子,也曾經輝煌過、愛過、恨過,并且充當了土司制度盛衰的見證者,這使我們似乎看到了《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身影。“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做假時假亦真。”“我”在如夢的真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連姓名也未曾留下,這一切看起來是多么虛幻,然而這確實是生活,它是一個社會和時代的真實的縮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是啊,曾幾何時,我們又何嘗不是在虛幻中體驗著真實,在真實中追逐著虛幻呢?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八
再說說題目:“塵埃落定”,真是個好名字。浮華煙云不過是千萬顆塵埃組成的,煙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塵埃落定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一顆漂浮不定的塵埃,不論你是土司還是土司的兒子,不論你是傻子還是絕色的美女,不論你在人生或者歷史的舞臺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對于整個浩瀚的人間歷史來說仍然是顆塵埃,充其量不過是被氣流托得比較高的塵埃而已。哪一顆塵埃會遇見哪一顆塵埃是不可想象的,歷史就是由這樣一段一段漫不經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組合構成。
還有就是人物:故事一開始,阿來便給了我們土司二少爺的眼睛。那是一雙異常敏銳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見,不僅今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見了”。正是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大地和民族,讓我們目睹了康巴土司制在崩潰前的最后幻象,見證了一個時代轉入另一個時代的喧囂和動蕩。
麥其土司家的二少爺沒有名字,父母都叫他傻子。哥哥也常拍著他的肩叫他“傻子”,這個聰明人生氣的'時候說會對他搖搖食指說:“你一傻瓜懂什么?”就連下人們都叫他“傻子少爺”。也許傻子是沒有自尊的,這個“傻瓜少爺”就這樣承認謔稱了,對人便自稱“我是麥其家的傻瓜兒子””......于是他成遠近聞名的“傻子”。然而,傻子也出乎意料的做了幾件聰明事,哥哥就懷疑他是“裝傻”,臨終前對傻瓜弟弟說“你知道這個世界我最怕誰么?我最怕的就是你。”父親為傻子的成功舉動欣喜若狂,以為他是““大智若愚”,但又搖搖頭說“究竟是個傻子。”麥其家的二少爺究竟是在裝傻?還是真傻?聰明的讀者都在懷疑,直看到小說結尾才會嘆口氣“是傻,真的傻。”麥其土司戰死后,仇家要向他的傻瓜二少爺下手,這位傻子竟然自己躺在床上,擺好了姿勢讓殺手殺。塵埃落定,他就這樣死了。就是傻子也會怕死吧?誰都不會想到有這樣不要命的“傻”。
一個有著好運氣的傻子,其實用他的智慧在嘲笑周圍的聰明人,而一群愚蠢的聰明人也在嘲笑和原諒著一個傻子的智慧。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過就是在欣賞、嘲笑和原諒之間打轉而已。一個家族的沒落,一個小王國的失落,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在一個傻子的眼里是那么理所當然,那么坦然接受。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九
我喜歡的兩句話:距離——是并不彼此了解的人在一起時必須的。是的,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叫我看起來像個傻子。
讀這本書時間是20xx年2月12日,因為過年回家沒什么事情做,所以想找本書來讀,本來打算讀張愛玲的《半生緣》,老嬸知道我要看書,給我一本《塵埃落定》,但看著書名沒什么感覺,不過上面寫著矛盾文學獎。憑著這個噱頭我決定先讀讀這本書。
書的開始很平凡,是以家族土司十三歲的傻二兒子角度的視角來陳述。開始的時候是家族頂尖地位上的一個被看做是傻子的生活,緊接著便黃色的段子多些。往后便是傻子自己出去建立一個屬于的自己的領地,并且做的有聲有色,創造出他的父親還有那個聰明的哥哥也沒有創造的天地。擁有世間少有的美貌卻不忠誠的妻子。在與各種土司之間打交道。在抗日戰爭和內戰時期藏族人的興旺和塵埃落定。
讓我深思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樣的標準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不是傻子。是很多人說是就是嗎?就像真理一樣,并不是多數人認為或是說不是就不是了。只是普通人不能理解傻子的想法吧。
就像別人說主人公是傻子,最后跟著他的小廝也說了句把他當做傻子的話:“你要是連這個也怕,以后我就不和你玩了”,傻子想:他以為他不想和我玩和想和我玩是他自己決定的。傻子說:你不是陪我玩,而是在侍奉我!
以自己是傻子的身份狠狠的諷刺了那些看不起人的正常和那些聰明人。也告訴了自己,一個傻子都認為:一個沒有任何儀式就上到他的床上的茸貢土司美若天仙的女兒,沒有必要向她低頭和屈服。
在面對外敵時,自己的親人是重要放不下的,在權利和利益面前無論是哥哥還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是自私。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面對別人時,你應該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吧!在相對權利下說些好聽的話大多數情況下要比你對著來或是堅定是對的立場要好的多,對自己對對方都是好的。除非你是佛教信徒不能做出對不起自己堅定的信念的事情之外。關系是自己精心呵護出來的。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傻子,反應比較持盾,但卻沒有大智慧能支持自己來得到別人的尊重。順著自己的心意,自己過得舒服,但是不要影響和傷害到別人。
永遠都要一視同仁,不要帶有色眼鏡去看人。不要因為別人看法影響自己的想法看法。
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個人死了之后都不塵埃落定的,而且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死去。
我覺得人懂的道理很多,說起來可能會更多,但是實現的卻是很少的不是嗎?從今天開始每天或是兩天或是三天或是一個規定的時間來在自己身上實現一個道理,久而久之算是自己的修行吧。
現在我要實現一個道理:距離——是并不彼此了解的人在一起時必須的,省的傷到自己。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十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故事講的是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酒后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得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有著超時代的預感和舉動,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故事精彩曲折,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超然的審視目光,展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麥其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少爺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為被土司搶來的漢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鈍、憨癡冥魯,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于丫環娃子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麥其土司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于是在高原地區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里倔強地生長著麥其家的青青麥苗。
是年內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鴉片供過于求,價格大跌,無人問津,阿壩地區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傻子少爺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貢的漂亮女兒塔娜,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爺的官寨舉杯相慶、鑄劍為梨。
很快在二少爺的官寨旁邊出現了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歌榭勾欄、甚至妓館春樓,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當年的黃特派員)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稅收體制,開辦了錢莊,在古老封閉的阿壩地區第一次出現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集鎮雛型。二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歡呼,但在歡迎的盛會上,卻有大少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陰毒的眼光。一場家庭內部關于繼承權的惺風血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終于,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于塵埃落定。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說那個二少爺,他是特別具有傳奇性的,他預見到麥琪土司家族的命運,他在人們哄搶種植罌粟時選擇了種植麥子,他糊里糊涂開倉給茸貢土司卻意外得到了美麗的妻子,他在仇人的道人在家在脖子上時不畏不懼,在聽說父親要把土司傳給自己的哥哥他沒有過多的悲喜,他對塔娜的背叛用冷靜漠視,他任用別人摒棄的人來創造世界。他對愛情有期盼,他為塔娜不愛自己而感到難過;他對親情珍惜,或許從他從北方回來之后,哥哥對他的愛就轉換成了恨,但是當他哥哥淌淚訴說時,依然讓他淚如雨下。
共產黨來解放西藏時,他本可以自己走,可是他又回去接父親母親,他看見父親欣慰的淚,他知道自己是愛父親的。我希望傻子終歸是傻的,這樣他就少些傷悲,“血慢慢的在地板上變成黑夜的顏色”這樣傻子的一生就像一粒曾經在陽關下飛舞的塵埃當一切相對靜止時,他也終于嘆息一般落定,但希望他的靈魂會到一個透明得沒有陰影的世界,那里沒有塵埃,自不會落定,只做一個傻子,自在的活。
歷史是最強大、最有力的推動者。末落的土司制度,無論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如何飛揚,終將落定于歷史的凈地上。風起云涌,塵起塵落。正因為有一個高潮,也就必然有低潮的來臨。解放軍的腳步響起的時候,麥其家也就到了消亡的時候。局部來交待整體,整個西藏也就隨之解放。當麥其土司的傻瓜少爺,最后死于仇人刀下。當身體變冷、當血變黑的時候,所有這個世界就從少爺的視角消失,塵埃最終落下。土司制度連同土司的官寨轟然飛上天空,揚起漫天的塵埃,然后徐徐落下。那伴隨著的一切野蠻,生活在土司陰霾下的塵俗人物,也像那漫天的塵埃一樣徐徐落定,大地重歸于安靜、平和。分享:
塵埃落定讀后感篇十一
在讀書方面,我給自己的定義是“半吊子”,何意?我總是間歇性讀書,度過的大部分也都忘記了,唯一證明存在過的痕跡就是書架上日益減少的空間。所以去年買的閱讀器,利用率明顯也不是那么高,在有了閱讀器之后,還是忍不住買紙質書。忘了是怎么突然想寫讀后感的,只是覺得讀一本書,不是只是驚鴻一瞥,總要反思一下其中的深意,也算是不辜負這本書的價值。剛好,昨日結束了《塵埃落定》,我的讀后感處女作,由此開始。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選擇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我都會看推薦,豆瓣、當當、新浪等,再去找找這本書的簡介,看看是否對自己的口味。因為個人偏見,導致我錯過很多好書,也甚是遺憾。說起《塵埃落定》,開始的初衷是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定時期的歷史故事,有《還珠格格》里的土司,有活佛、喇嘛等,真的開始閱讀之后,發現打動我的也不在是那個歷史氛圍,而是那個“傻子”。
一個“傻子”有什么可值得寫的呢?你絕對想象不到他還是男主人公。
一個會每日起床前反思自己的人,誰說不是頭腦最清醒的呢?不是有句話說“吾日三省吾身”嗎,可見是個智者了。
似乎其中還有點居安思危的意思,在我們安穩的現狀下,要考慮未來的風險,否則總歸要被淘汰。雖然說,每天早上起來,我們都在生存和生活之間選擇,但是怎么生存,如何生活,也是一門學問。過得好與不好,顯而易見。一個人的面貌狀態,就可以反映出幸福值,正如一個人的言語,可以透露他的心思。所以,沉默是金不無緣由,正如言多必失是一個道理。我換過幾次工作,每次接觸的行業不同,身邊同事的年齡層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真的差別很大,弄得我適應的很是費力。后來慢慢的,堅持做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多困擾了。
這本書的名字很應景,真的很巧了,在20xx年底,讀一本名叫《塵埃落定》的書,可能他想講述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所有的恩恩怨怨、權力籌謀、情感糾葛的劇終。但于我,是一年的尾聲,是告別自己也是迎接新的開始。
似乎可以聽見花開的聲音,在塵埃落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