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是不斷進步的關鍵,我們應該及時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決策。總結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措施。這些總結范文涵蓋了不同領域和不同階段的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家鄉的名片篇一
車窗內,有著幾叢落日的余暉,話聲似回音遠去,紅光耀眼。風的一次次呼嘯,時針的一次次轉動,當紅霞碎開,金光一道一道射出時,終于踏進了家鄉的土地。這,便是景似墨水,水情如濃茶的成都。
去時恰是冬季,風是冷的,心卻是暖的。霞光作筆,彩云作錦。成都的名片的底色必定是紅色,成都的紅,在錦里的夜色里;成都的紅,在川大的唯美里;成都的紅,在火鍋串串里;成都的紅,在醉人的晚霞里。成都名片的字體定是舒服溫柔的。
慵懶的心情,久遠的文化底蘊,是任何城市都復制不了的,畢竟這是屬于成都的字體,獨一無二,不可復制。有人曾因錢鐘書愛上了上海,而今,人們因為趙雷的歌,愛上了成都。成都的名片里,是本鄉人太多太多的回憶。每一個都是風景,都是人文,都是歷史。
羨慕家鄉的景美,釀造了如此一幅水墨畫。寬窄巷子里,處處熙攘的是人群,清閑下來時,是黛瓦白墻,是青石板街,是別院小巷,是閑家住房。琴臺路上一塊塊鋪路石上,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追求自由愛情的浪漫。杜甫草堂建筑樸素典雅,楠木參天,詩稿中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家鄉的名片里還有我們對吃的愛:火鍋,茶,甜品等等。一口火鍋里,逐漸沸騰,香氣順著白霧向上爬,把食物一點一點推入鍋中,等到食物熟透時,慢慢夾起,蘸上香料,大口品嘗,就是對家鄉獨特味道的記憶;一杯茶,將所有柔情寄予在了杯中,一塊甜品,是兒時嘴角上揚的密語;一場戲曲,便是對家鄉文化最好的傳承。成都是一座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名片前,是吃的玩的,名片后,卻是人與人的溫情,成都人是信佛的,連市中心也有一座寺廟。逢年過節,便香火不斷,或是上給故去的親人,友人。或是保佑自己,歲歲平安。許幾個愿,放一盞燈,磕幾個頭。可謂”拜佛率陀新”。
名片很大,有正面,有背面名片。無論是哪一面,都是我最喜歡的那面。
再別家鄉山水時,同樣是傍晚,火燒云掛在天上格外耀眼,只不過這美景不屬于我。
家鄉的名片篇二
“這是我的家鄉,美麗的地方。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每每聽到這首《松花江》,我的心里都會翻起層層巨浪。
延綿溫柔的松花江水,碧波盈盈,在不同的時令里,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千百年來,松花江安然恬靜地默默流淌,與青青的蘆葦、綠綠的草地,在天地間舒展著渾然天成的美麗畫卷。
如果非要遞出一張名片的話,那么那奔流不息的松花江便是我家鄉三站鎮最閃亮的名片。
松花江滿語為“松阿里烏拉”,漢譯為“天河”,是黑龍江的最大支流,分南北兩源。北源發源于大興安嶺,南源發源于長白山。兩源匯合后,向東北方向奔流,江面風景秀麗,水美魚鮮,岸邊土地肥沃,芳草豐茂。
松花江里的野生魚種類特別多,“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可以說是遠近聞名。在漫長的冬季,這些魚體內的脂肪早已消耗殆盡,肉質不肥不腐,很多人會遠道而來,品嘗這里的開江魚。
到了7月中旬,松花江進入豐水期,此時魚的種類最全,肉質最肥。平時極難見到的魚也紛紛出鏡。到了秋天,泥鰍、黃鱔等又開始大量上市,且味道獨特,價格低廉,深受家鄉人喜愛。
因為松花江水水質清冽,兩岸土質肥沃,這里盛產大豆、高粱、小米等耐寒的農作物。近20年來,家鄉人民改進土質,引進優質水稻,每到秋季,這里又是稻浪翻滾,魚米飄香,家鄉的特產,已走出了國門,享譽海內外。
這一切,都是母親河松花江給予我們的恩惠。盡管,松花江也曾因為歷史和社會原因,遭受過化工等污染,致使水質極度下降,一些珍貴的魚種遭到了滅絕的威脅,但縣政府一直在倡導保護與改善松花江的水質,并為之付諸行動,養湖、休捕,拆除灘涂上的違法建筑,松花江的水質在漸漸好轉,一些罕見的魚種也逐漸增多。
現在,隨著法制觀念的轉變和完善,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走上正軌,松花江又恢復了以往的風姿,正以不可阻擋之勢,載著家鄉人民的夢想,滾滾向前。
“松花江水,靜靜地流淌。什么時候再讓她,歡樂地歌唱?什么時候不辜負,母親的善良……”又一次哼唱起這首歌,我要把家鄉的這張名片,亮給世人,亮給世界,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它的魅力與風采。
家鄉的名片篇三
早晨起來,出門眺望,一望無際的山峰,山體上環繞著濃霧,這種天然的"仙境"在我的家鄉早已經不足為其了。然而我對我我的家鄉仍然不會倦厭,因為我家鄉的名片有民族文化,高原明珠草海,黑頸鶴。
毛主席曾經在詩中這般寫到烏蒙"五嶺逶迤騰巨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見慣了烏蒙山,我也會有當年紅軍過烏蒙之感。高高的烏蒙山養育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也許是大山的氣質,還是從小翻山越嶺的緣故,彝族的人們總是很強壯,他們大部分人的皮膚都是黑色,不過是"彩色的黑",代表他們強壯和堅韌不拔的氣質。
沒錯除了彝族,我們還有很多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回族和苗族等等,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多民族聚居地。因為多民族的存在,我從小就能知道許多民族的傳統。其中彝族有火把節,每當要到火把節的時候,他們會提前準備,準備柴火,晚上回燃起高高的篝火,人們會圍繞篝火,或站或坐,人們一起歌唱,一起跳舞,場面極度熱鬧。然而回族比較安靜。不過他們有自己的節日,并且十分莊嚴,他們有把齋節。回族同胞在把齋的時候,每天晚上20點至第二天凌晨三點可以吃飯,其他時候不準進食,當然還有很多很多要遵守的。回族的把齋節是為了讓有錢人品嘗饑渴滋味,以使他們不要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要節衣縮食,省出錢來周濟窮人。還有苗族的花山節,節日無論當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身穿民族特有的華麗服飾,歡歌跳舞,還有一個好玩的事,在花山節當天,男方可以向自己喜歡的女孩子表白,如果女方喜歡,就可以在一起。
最后在說說我們的"高原明珠"草海,身處千米之上的湖泊,每年都會迎來黑頸鶴的親睞,想約定一般。黑頸鶴已經將草海當了他們的"娘家",每年都會有一場如約而至的約定。
我喜歡我的家鄉,它是如此的豐富多彩!
家鄉的名片篇四
我的家鄉——云南。那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我的眼里,它有三張不同的名片。
第一張名片:美景
云南景區很多,石林風景名勝區,玉龍山景區,昆明滇池,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都是聞名遠洋的自然遺產。名勝古跡更是數不勝數,最出名的就要數麗江古城了,其次就是大理古城和松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除了這些,單看山區那連綿不絕的青山,仔細欣賞山上的梯田,也是別有一番風采的。
第二張名片:美食
誰都聞過花,但你一定沒吃過花。云南十八怪的其中一道便是“鮮花炸著吃”。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吃法,云南人最喜歡拿來當食材的花就是玫瑰,它可以制成鮮花餅之類的甜點,那味道令人欲罷不能,回味無窮。有的地方還把玫瑰磨成粉,做成米線,這也值得一品。
人們都知道四川湖南的辣椒堪稱中國第一辣,卻不知云南的辣椒可以與之媲美。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而我們云南人則是怕不辣。辣椒成了我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口味,家家戶戶都有幾瓶祖傳秘制的辣椒醬,口感各不相同。云南的游子要離開家鄉時,行李中絕對不會少了家中熬制的辣椒醬,因為里面是滿滿的家的味道。
云南有一種很奇怪的水果——酸角豆,它的外形像毛豆,但卻是深褐色的。果肉有些粘,里面的籽是大顆大顆的,吃起來酸中帶甜,著實奇怪。這在外地是見不到的,云南人卻是從小吃到大,這跟潮汕人吃紅桃果,武漢人吃熱干面一樣。酸角豆除了剝開皮直接吃以外,還能制成飲料、糖果和果凍等零食,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們都好這口。
第三張名片:情
云南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你在集市上走走,便會發現茫茫人海中大多數人都穿著不同風格的服裝。有的衣服花里胡哨的像只大公雞,有的身著復古的傳統禮服,有的頭上戴頂沉甸甸的大銀冠。這在外地人看來很新鮮,當地人卻早已司空見慣。大家雖然身著不同的衣裳講著不同民族的語言,但總會笑盈盈地用標準的云南話向生人打招呼。
村里人不多,每當有哪戶人家家里辦喜事時,全村乃至十里八鄉外的親戚朋友都會趕來聚在一起,送上甜美的祝福,歡天喜地地喝上幾杯。小孩子們,吃完飯則聚在一旁嬉戲打鬧,或向大人們討要幾顆糖果吃。有時舉行重大典禮,還會在整座山的道路都擺上大圓桌,設下酒宴。設宴的主辦人只要宣布開始,所有坐著的大人都會起立,高舉酒杯,大聲說出自己的祝福,雖然動作和聲音很不整齊,但也其樂融融,而且人山人海,著實壯觀。
記憶中爺爺經常早早地起床,帶著年幼的我到山里撿鴨蛋。云南的農村大多都在山上,早晨霧氣彌漫朦朦朧朧,我最喜歡在外婆家的屋頂上看到霧,霧氣環繞著青山,那景色猶如仙境。每當這個時候,婦女們都背著裝滿衣服的籮筐,成群結隊地來到山間的小溪邊,一邊洗衣服,一邊用嘹亮的嗓音唱著山歌,時不時還傳來幾聲歡樂的笑聲。
爺爺拉著我的小手,來到長滿稻草的田里,開始尋找鴨窩,有時候我找到一個很大的鴨蛋,就興沖沖地跑到爺爺身邊,炫耀著自己找到的鴨蛋有多大,然后放到他手中的竹籃里。我知道爺爺奶奶和爸爸愛吃鴨蛋就拼命地找,雖然我自己并不愛吃,有時候弄得衣服臟兮兮的,還傻傻的沖爺爺笑。每天到早餐時間,我和慈祥的爺爺都會滿載而歸地回到家里。
這便是云南淳樸的風情。
看完這三張名片,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來到我的家鄉云南,游山玩水。
家鄉的名片篇五
我的家鄉鹽城,它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這里的環境優雅,空氣清新,隨處可見盛開的鮮花和綠草。春季到來的時候成群的蜜蜂和蝴蝶上下飛舞,自得其樂。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井然有序。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這里的人們勤勞樸實,公共場所看不到有人會無端的浪費公共資源。也看不到有人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吸煙、亂扔雜物,無論走上哪一條街道,看到的都是干凈寬敞的馬路。
這里的經濟雖然不是很發達,但是衣食無憂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這里的治安狀況也非常好,不管您的哪里人,來到了鹽城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鄉一樣,因為我們這里的人熱情好客。
再來說說,我們這里為什么會叫鹽城呢?據史料記載:因為地處黃海之濱,整個地區都在海岸線上,所以海水資源非常豐富,再經過一代一代人的辛勤勞作,每年都會生產出大量的鹽來,漸漸的聲名遠播,后來就把這座城市稱為鹽城。我們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水綠濕地,就連珍稀動物丹頂鶴、麋鹿都選在我們這里安家落戶,所以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的前來旅游參觀呢!
您也快來吧,好客的鹽城人民等著您的到來!
家鄉的名片篇六
旖旎古堰,掬水留香。我的家鄉都江堰是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風景名勝數不勝數:有功在當代,利存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有科學泄洪的魚嘴……但我認為最能體現家鄉風貌的,還要數那靜靜匍匐在岷江內江上的南橋了。
南橋建立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起初,這座石橋是供河兩岸居民通商用的。人們挑著擔子,紛紛在這里出售自己的物品。它就像一位老人,濁眼微睜,靜靜地見證著都江堰這座城市的繁榮興衰。夕陽終歸是要落了,一對父子神氣地規劃著龐大的水利工程。在這岷江內外江的分界點,它,自是禁不住水流的日夜沖撞。終于,在一個黎明,伴隨著日出的光華,它消失了。
日月如梭,都江堰漸漸地變成了舉世聞名的旅游城市。離堆公園初建成,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這個公園在河南岸,北岸的居民若是想前來游覽,就得橫穿整個誠市。明明近在咫尺,卻為水流阻擋,于是,有人想到了它。數個日日夜夜后,南橋又回來了。它更加牢固,更加宏偉,更加巧奪天工。
如今,本是用來作為道路的南橋已成了都江堰又一道靚麗的風景。橋上搭建了封閉的橋頂,兩邊的橋檐上都刻了古代的詩詞句畫。走在橋上,人們也不由得駐足。享受著清涼沁人的江風,賞閱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何樂而不為呢?橋上還開辟了主橋道和側橋道。各式各樣的商鋪,小吃攤,紀念品店便落腳在了側橋道上。南橋,這繁華的風景,將歷史與現代化元素完美融合,獨一無二。
縱然都江堰的風景名勝數不勝數,但在我眼中,南橋才是家鄉的名片。
旖旎古堰,掬水留香。繁華南橋,華而不揚。南橋,是家鄉的名片,是世界的篇章。
家鄉的名片篇七
歲月的洗禮,洗盡的鉛華,洗褪了它那昔日的輝煌,剩下的僅僅是刻滿年輪的斷壁殘垣,透過它們,我們便能穿過歷史的長河,打破時空的枷鎖,探尋那一時的繁華與富裕。它們靜靜坐落在與時代不相符合的鋼筋鐵泥之中,能帶領著人們去感受那一抹穿越時空之后的寧靜。
充斥著古風之韻味的窗雕,濃縮著工人之心血的房屋,幾百年前的青石板路,送走了多少學士,又迎接過多少游子的歸來,多少的馬蹄在之上行進,多少的車輪在之上翻滾。正因為如此,年代的痕跡才隨之顯現。早已被塵土浸沒的一磚一瓦,建造出的鼎沸之勢早已不復存在,屬于它們的年代也已經成為匆匆的過客,美麗而短暫。魂魄,或已昏沉入睡,或又不復存在,總之,那昏睡的,正等待一次機遇,等待它們的蘇醒,重演那古老時代的輝煌光年,路依舊是當年的路,樓也是當年的樓,變得卻是人心,機械一般的動作,卻只能證明我來過,當然,沒有用心的欣賞,也只能叫看,不能說觀,而那百年之前的,卻每每都是撇去浮塵,靜靜的,慢慢的,去觀,他們當初所要說的話,散落在漫長的歲月里,無跡可尋,沒了聲息。
觸碰著那沉睡的樓宇,穿越空曠的大堂,領略塵封已久的記憶,寂清的院落,墻角矗立著一簇植株,開出了絢爛,富貴人之院,長著參天大樹,氣勢直上霄漢,經歷了興盛與衰敗,想說,卻又開不了口,靜靜埋葬與心。我們之前或許有猜測與質疑,但當真見過之后,卻也無法表達,物情今已見,從此便再也說不出來了。
繁榮之美,如轉瞬即逝的芳華,而斷壁殘垣,便是留于后世的殘清,值得去思索與欣賞,去想象那無法相遇的車水馬龍。
點評:現代文明掠去了家鄉古老的容顏,但它卻成為了人們記憶中最美的一張照片,而這也成為了家鄉名片最有代表的一張,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去喚醒逝去的記憶吧!
家鄉的名片篇八
我承認,至少在我的小學時代,是不喜歡那些“依依呀呀”的腔調的。完全不理解郭沫若“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心情。好吧,是自己不懂得欣賞傳統,只是飄在那類空想的世界里,證明內涵是怎樣消失不見的。
到我上初中之后,告誡自己要做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于是在奶奶的引領下,開始了解我們山西的特色——晉劇。晉劇,又叫“山路梆子”,亦稱“山西梆子”,解放后定為晉劇。它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有山西四大梆子。晉劇的流傳范圍很廣,受各地區人民的欣賞。收到這里,不免有一種自豪感,即便它并不屬于自己,卻也是一種來自于家鄉的驕傲。
晉劇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就已盛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記得在老家的農村里有一個大戲臺,小時候過節的時候經常跑去湊熱鬧。戲臺兩邊掛著大紅燈籠,臺上有一些老式的桌椅,臺面寬大,卻沒什么裝飾。記憶中最為清晰的是一場《打金枝》,雖然自己也聽不懂唱的是什么,可是演員的裝束、動作和唱腔,也引得我興趣盎然。小時候嘛,這些新奇的玩意兒,也夠我探究興奮上幾天的。
晉劇,即使你不明白它唱的意思,也會為它的表演所折服,正如我的家鄉山西一般,也是一個會令人贊不絕口的地方。
晉劇約有四百余個傳統節目,以須生、青衣、花臉、汰門的唱功戲為多。在長期的藝術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和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而且又具有婉轉細膩的風格,善于表現氣勢雄壯的場面,也能演出風趣活潑的場面。
晉劇中亦有不同的特色,老一代表演家十三寬厚的唱腔;蓋天紅背宮音的演唱;老三兒生的走臺步;說書紅高文翰的耍碗特技等。
當我開始了解晉劇的時候,才知道,這些古老的文化的魅力在于可以讓人用心去傾聽歷史,去感悟。正因為它帶有家鄉的味道,又更顯親切。晉劇,山西的動態名片,耳目一新。
家鄉的名片篇九
車窗內,有著幾叢落日的余暉,話聲似回音遠去,紅光耀眼。風的一次次呼嘯,時針的一次次轉動,當紅霞碎開,金光一道一道射出時,終于踏進了故鄉的土地。
這,便是景似墨水,水情如濃茶的.成都。
去時恰是冬季,風是冷的,心卻是暖的。霞光作筆,彩云作錦。成都的名片的底色必定是紅色,成都的紅,在錦里的夜色里;成都的紅,在川大的唯美里;成都的紅,在火鍋串串里;成都的紅,在醉人的晚霞里。成都名片的字體定是舒服溫柔的。
慵懶的心情,久遠的文化底蘊,是任何城市都復制不了的,畢竟這是屬于成都的字體,獨一無二,不可復制。有人曾因錢鐘書愛上了上海,而今,人們因為趙雷的歌,愛上了成都。成都的名片里,是本鄉人太多太多的回憶。每一個都是風景,都是人文,都是歷史。
羨慕故鄉的景美,釀造了如此一幅水墨畫。寬窄巷子里,處處熙攘的是人群,清閑下來時,是黛瓦白墻,是青石板街,是別院小巷,是閑家住房。琴臺路上一塊塊鋪路石上,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追求自由愛情的浪漫。杜甫草堂建筑樸素典雅,楠木參天,詩稿中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故鄉的名片里還有我們對吃的愛:火鍋,茶,甜品等等。一口火鍋里,逐漸沸騰,香氣順著白霧向上爬,把食物一點一點推入鍋中,等到食物熟透時,慢慢夾起,蘸上香料,大口品嘗,就是對故鄉獨特味道的記憶;一杯茶,將所有柔情寄予在了杯中,一塊甜品,是兒時嘴角上揚的密語;一場戲曲,便是對故鄉文化最好的傳承。成都是一座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名片前,是吃的玩的,名片后,卻是人與人的溫情,成都人是信佛的,連市中心也有一座寺廟。逢年過節,便香火不斷,或是上給故去的親人,友人。或是保佑自己,歲歲平安。許幾個愿,放一盞燈,磕幾個頭。可謂”拜佛率陀新”。
名片很大,有正面,有背面名片。無論是哪一面,都是我最喜歡的那面。
再別故鄉山水時,同樣是傍晚,火燒云掛在天上格外耀眼,只不過這美景不屬于我。
家鄉的名片篇十
萬里長江邊,西南半古壁。小城像嵌在長江邊,似與漫漫東去的江水有著不可分割的巧妙關系。認識長江,讓我們從宜賓上游的金沙江開始。
金沙江,所流經處多灘涂,少綠植。等到汛期漲水之時,江水沖刷兩壁,大量黃沙被帶走,似給江水渾渾地涮入金黃色的顏墨,故稱金沙江。這段江水似乎有著極為暴躁的脾氣,常常在夏季咆哮著。
連著幾日大雨,雨如傾盆,拍打水面,好似道道通天的銀柱給江河注入源源不斷的黃水。水勢愈漲愈烈。洪水是管不住的!它像滿身渾沙的巨龍,伏著河道,翻涌著向前。河沙幾乎一夜蓋過兩岸的低田,只惹得那農家人哀叫,也擋不住這囂張的洪水。
到了三江主城,岷江與金沙江相并,聚成了長江。長江是個幸運兒。恰巧自此合流后,兩岸山勢漸趨平緩,河水也慢了下來。宜賓以下四季通航的美譽,自此有了行船繁忙的鳴笛聲,響起了這個工業化時代生生不息的強音。
兩岸鐵骨高樓林立,一水江畔公園繁多,每至暮黑夜下,就連對岸的荒山也披上了光裳——人們在山上架起大彩燈,發出明艷的光,冰冷的建筑也亮了起來,紅光綠燈映在稍透青翠的江上,炫影隨水波輕輕晃動,恰似攪拌后咖啡的圖案,混作旋旋的一團。人們也常全家結伴來此,看燈,撫江,聽風。
江水到了南廣,便像攤開的沙,徹底地瀉漫開來,顯得十分開闊。這里,便有紅色的宜賓大港——隨著三峽蓄流而升起的水位,更多大貨船可以驅行到這里,給這座千年古城帶來無限的經濟活力。
大河兩岸,一面燈火通明,舟艩塞港;一面小橋流水,青舍人家。南廣古鎮散發的幽幽墨香,恰似古時山水之畫的靈氣毓秀:自人行矮墻中,江緣女搗衣,光陰慢慢似江水。
這五年,在對長江生態治理,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政策推動之下,長江邊添了青山,在屏山與水富之間修建了水壩,洪水也被牢牢鎖在了原地。
這就是我賴以生存的長江!
家鄉的名片篇十一
我的家鄉是一座塞北小城,這里土地肥沃、稻香魚美,如果說起家鄉的特色,就是這里的田野了。
這里鄉村眾多,土地比較集中,黑色的土地一望無垠。
春天時,農民開始耕耘勞作,他們將種子撒進土壤,也將希望埋進土壤。黑色的土地,像母親一樣,滋養著幼小的種子。一場春雨過后,土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秧苗,就像織出的一道道綠網,洋溢出綠色的希望。
夏季時,農作物的枝葉已日漸繁茂,一片片綠色覆蓋著黑色的土地,隨著風掀起一排排的碧浪,像綠色的海洋泛起的漣漪。進入田野,可以看到田埂中幾只正在捉蟲的小雞,在碩大的葉子下乘涼的小狗,遠處的一只粉蝶,正伏在一朵花上貪婪的吮吸,這真是一幅幅美麗的水彩畫。
到了秋天,田野里又扯開了一條金色的幔帳,到處都是碩果累累,人們的希望也隨之成熟了。這是豐收的季節,輕輕撥動一片葉子,低垂頭顱的向日葵,顆粒飽滿的玉米,成熟的種子一粒粒緊緊地抱在一起,像極了家鄉善良、質樸的人們,他們勤奮、團結,共同開創著這片肥沃的土地。
秋收后的田野,就像一位產后的母親那么虛弱,那么恬靜。那些豐碩的果實被裝進袋,封進盒,通過網絡,通過高鐵,運往全國各地。古龍小米,東北玉米……這些純綠色的產品,不僅帶給了人們味蕾上的享受,更讓我們家鄉的這塊黑土地,被更多的人熟知。
一望無際的田野,生出了五谷雜糧,更生出了一份五彩的希望。它就是家鄉的一張名片,承載著家鄉人的夢想,向著未來,向著更高更遠的天空,振翅飛翔。
家鄉的名片篇十二
文化的太陽均勻地撒下了光,卻仍舊改變不了他的偏心,狡黠地將自己的私存傾注在了那一朵名為方言的花上。我在這里寄出一張名片,希望有緣的人能摘下這朵花,切莫等到花盡了,來捧一手泥土回家。
回憶一個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地理風貌;問及一座城市的文化,首先消去疑問的答案便是方言。蘇州,舊時稱姑蘇,是我的故鄉。
曾經見到過也看到過,在畫面里或文字中。小時候無數次幻想著那個畫面,是小橋流水人家;流傳過耳畔的,是令人心神寧靜的吳儂軟語。青澀的天,灰白的云,素色的墻與玄采的瓦。小雨下著,淅淅瀝瀝地停了;四周沉默著,靜靜謐謐地熱鬧起來了。
美好的圖景,留存于腦中,正如《黃昏》一般,終流于幻想。花生得丑陋只能怪自然啊,紙上的文字也只能怨作者啊,他可能還沒到賞花時候,也可能還沒到寫那些字的年紀。我不能違背自己本意,講真的,我不喜歡聽方言,不僅是因為聽不懂,這可能是打小時候起就有的,就在我對夢中的美好景象抱有幻想的時候。
母親、外婆都是蘇州本地人,也都喜歡在我不愿意做事的時候讓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便是學蘇州話。起初我也是學得十分賣力的,新生的花兒剛見到朝陽,正滿懷期待的呢,便遭遇了不停的雨。這也只能怪我,喜歡分心到很多的事情上。一般的時候,這種狀態是可以很穩定的,但這是學習方言,其中蘊涵了太多的文化,幾個星期下來,所記住的也只有“嗯”、“哦”、“啊”、“呃”之類,我也就漸漸打消了這份念頭。
但夢我一直都記得,碎片或是完整,觸手即破,觸手即合,要的便是一陣風,讓我的枝條伸出那段距離,圓了那一段夢,或是徹底地粉碎。
這一潮疫情來勢洶洶,沖上岸的不知有多少人遺失的夢。和父親出門去領口罩了,回來的時候,真的是不巧,遇上檢查的了,也不是熟人,上來就用方言問了一句。父親不是本地的,也和我一樣想學過蘇州話,似乎比我放棄得還要快,自然是聽不懂了。我直接報上了自家的地址,自然,是用我蹩腳的方言。那人狐疑地看著我,又揮揮手,讓我們走了。有一道門似乎被輕悄地推開了,我瞥見了門外的花園,忽然意識到蘇州的方言是值得被尊敬的,不,所有的方言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那些聽不懂的漁歌,那些說不明白的話,我,又要回來了。
在我的意識里,在那片美好的圖景中,總感覺缺失了什么;在那座文化的花園里,尋到遺失的煙火氣息了。那便不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場景,耳畔是我依稀能聽懂的話,我可能不知道內容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美的,是值得珍藏的。
我啊,想把我的夢糅合成一張故鄉的名片,上面有建筑,有名人,有風景,但這僅僅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二分之一,是方言,都是方言,都是我心中的方言。
家鄉的名片篇十三
我的家鄉坐落在貢水支流桃江中游,自古以“饒谷多栗,人信物豐”著稱。她既有“臍橙之鄉”的美稱,也有江南第一塔坐鎮,她就是信豐。
江南第一塔——大圣寺塔,高九層十八級,于北宋建立,史稱“凌霄絕頂,通省無以倫比”。它聳立在信豐縣城內,站在塔下,敬仰之情就會油然而生,登至塔頂,可以將整個信豐縣的旖旖風光收盡眼底。抬頭仰望藍天白云,閉眼聆聽風吹塔鈴時,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蘿卜餃——信豐的一大特色小吃。餃皮用薯粉制成,透明滑潤,餡料有蘿卜、豬肉,令人垂涎三尺。不僅美味,價格低廉,營養價值也很豐富。富含維生素c,有“小人參”之美稱。
信豐還是贛南臍橙的發源地。第一株贛南臍橙樹,就是由袁守根老先生在信豐種下的。因氣候適宜臍橙樹生長,所以結出的果肉質脆爽,并在香港展銷會上大展身手后,慢慢發展到贛南其他縣市種植,最終發展成“贛南臍橙”這一地理標志品牌。信豐臍橙以其果大色艷,甜酸適度,脆嫩爽口、化渣汁多、香氣濃郁等特點聞名于世,素有“華夏第一橙”之稱。
臍橙產業在信豐具有得天獨厚的壞境,信豐縣位于贛南中南部,東鄰安遠,南連龍南、全南和定南,西靠南雄,西北與大余接壤,北接南康、贛縣。信豐盆地是贛南較大的盆地之一,其中部多為海拔200-400米的低山丘陵,緩坡寬谷,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豐富的光、溫、水資源,非常適宜發展臍橙產業。
人信物豐,便為信豐。這就是我難以忘懷的家鄉了。
家鄉的名片篇十四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貴州。
在全國大發展的今天,迎來了更多的機遇,貴州牢牢的把握住了機遇,特別是20xx年我們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整個西部地區也只有貴州完成了這個浩大的工程。
貴州處于云貴高原,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修建高速公路的難度全國之首,我們沒有望而卻步,而是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迎難而上。
遇山打洞,遇溝架橋,縣縣通高速的奇跡就是這樣完成的,基于這種情況,貴州現在是世界橋梁博物館。我們有世界上最高的橋梁北盤江大橋,全長1341.4米,修建難度世界之首,由于跨度過大,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動用火箭參與修建的大橋。我們還有世界上雙塔斜腿門式鋼桁橋梁,跨度達1100米。
貴州高速六橫七縱八聯四環,真正意義上實現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高速總里程達到驚人的4500公里。從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地圖上查看,貴州高速公路就像一條條盤旋在山間的巨龍,若隱若現,開車行駛在高速上,每一公里都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在地面上你可以看到美麗的百里杜鵑花,在橋梁上你可以看到馬嶺河大峽谷里的世外桃源,在清晨你仿佛處于天上人間,云霧繚繞。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貴州高速公路已經成為了貴州對外的名片,大大縮短了各市縣的通行時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便利,給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給我省農副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家鄉的名片篇十五
八年前,我搬去了小路。我不喜歡這里。電纜線把天空割得七零八落,天陰沉著臉,那么低,讓人喘不過氣,映入眼簾的只有水泥的顏色,灰蒙蒙的,冷冰冰的。
清晨,喧囂的車輛把它塞得滿滿當當,車水馬龍。夜晚,偶爾經過的車疾馳而過。
又不知過了多久,依稀記得,那是一個早晨,小路被圍了起來。就這樣,頭頂上蜘蛛網一樣的電纜線變少了。拆去圍欄的那一天,我抬頭望了望天空,似乎比往常藍了些,一群鳥兒歌唱著飛過,我開始喜歡上這里了。
今天的小路。
那一天,一輛輛卡車風塵仆仆地駛進了小路,飛沙走石,塵土飛揚。我對這些不速之客的到來一點也不歡迎,還有些疑惑,可當放學回家時發現一棵棵小樹在道路兩旁挺起身子時,我知道,小路又將開始變化了。
街邊老舊的住宅樓換上了新裝,花壇中繽紛的花兒笑著,鬧著,那樣燦爛,那樣耀眼。我不得不承認,小路愈來愈漂亮了,不再像從前那樣灰頭土臉,土里土氣,甚至,一點兒影子都找不到了。我愛上了這里。
明天的小路。
這一切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成為一個個小小的字符。或許當我下一次回到小路時,已完全認不出它來,但我見證了它的改變,它每一個腳印。
小路還在向前延伸,因為它記載著這個城市的成長,它就是這個城市的名片。
小路還在變化。
城市還在發展。
家鄉的名片篇十六
它的變化,記錄著這個城市的進步。
昨天的小路。
八年前,我搬去了小路。我不喜歡這里。電纜線把天空割得七零八落,天陰沉著臉,那么低,讓人喘不過氣,映入眼簾的只有水泥的顏色,灰蒙蒙的,冷冰冰的。
清晨,喧囂的車輛把它塞得滿滿當當,車水馬龍。夜晚,偶爾經過的車疾馳而過。
又不知過了多久,依稀記得,那是一個早晨,小路被圍了起來。就這樣,頭頂上蜘蛛網一樣的電纜線變少了。拆去圍欄的那一天,我抬頭望了望天空,似乎比往常藍了些,一群鳥兒歌唱著飛過,我開始喜歡上這里了。
今天的小路。
那一天,一輛輛卡車風塵仆仆地駛進了小路,飛沙走石,塵土飛揚。我對這些不速之客的到來一點也不歡迎,還有些疑惑,可當放學回家時發現一棵棵小樹在道路兩旁挺起身子時,我知道,小路又將開始變化了。
街邊老舊的住宅樓換上了新裝,花壇中繽紛的花兒笑著,鬧著,那樣燦爛,那樣耀眼。我不得不承認,小路愈來愈漂亮了,不再像從前那樣灰頭土臉,土里土氣,甚至,一點兒影子都找不到了。我愛上了這里。
明天的小路。
這一切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成為一個個小小的字符。或許當我下一次回到小路時,已完全認不出它來,但我見證了它的改變,它每一個腳印。
小路還在向前延伸,因為它記載著這個城市的成長,它就是這個城市的名片。
小路還在變化。
城市還在發展。
家鄉的名片篇十七
踏進美麗的金平湖,一股溫暖的氣息流進了我的心田。因為那美麗的景色,悠久的歷史,美味的小吃吸引著我。你也想讓這股溫暖的氣息所吸引嗎?那就跟我來逛逛。
在路上就聞到了淡淡的香味,那是平湖特產“杜瓜子”。在“杜瓜子”的旁邊是“龍牌糟蛋”。
“糟蛋”是“平湖第一蛋”。知所以要起這個名字,是因為糟蛋不但好吃,更有營養。平湖還有“江南第一瓜”——西瓜。那糖度高、汁多、瓤細、皮薄的西瓜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盛名海內外,曾員銷香港,澳門,南洋等地。
平湖西瓜飲譽浙滬、蜚聲港澳,平湖西瓜燈為全國獨一無二,更是中國一絕,華夏一奇。自1991年舉辦首屆西瓜燈節后,至今類似燈節已舉辦過數屆。平湖的瓜事年年興旺,平湖的瓜燈歲歲添彩,正如平湖詞人許奇光的詩所云:“星火燎原七十年,拈彩管,擘長箋,歡聲動地勝堯天。文林藝苑意相連。湖名市級歌雙慶,前程展望喜無極,瓜著燈花色倍妍。大港雄圖在這邊。”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見“西瓜燈節”的美麗吧!舉行燈節的廣場——東湖廣場。每到夏天的夜里,那里就人山人海,堆積如山。因為那里是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有那邊的夜景非常美麗,讓人如癡如醉。
平湖的名勝古跡有那“莫氏莊園”。“莫氏莊園”是莫放梅在一百年前所建。從八一年以來已經接待了八十多個攝制組,在這里拍攝過《紅樓夢》、《家春秋》、《原野》、《錢塘人家》、《濟公》、《畫魂》、《少林小子》等二百多部、集電影電視。莫氏莊園位于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東首。歷三載春秋,耗資十萬兩白銀,方告竣工。莊園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房屋七十余間:帳房、花廳、佛堂、廚房;轎廳、正廳、退廳……三座花園錯落其間,拳石勺水,移天縮地。花木、人水池、曲徑、湖石皆成小景,如詩如畫,使人賞心悅目。雕刻精美的梁檐構件與華麗多變的廊前掛落,綴以工藝精湛,構思巧妙,彰顯中國古建之美。置身其間,似品佳釀珍茗,余味無窮,令觀者如醉如癡,樂不思返矣!莫氏莊園是江南六大民居之一。在平湖的人民真是幸福啊!我為生在平湖而感到自豪。
每當夜幕降臨,平湖的景色會更美。希望大家都到我的家鄉——平湖來游玩。
家鄉的名片篇十八
每個家鄉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靚麗的風景線,節日習俗……我們有時候會制作我們自己家鄉的名片。
每個國家都會過節,我們中國人過的最大的節日就屬春節了,春節意味著我們長大的一歲,而且我們這些小孩子會有一些壓歲錢。
春節前夕我們一家人都會圍繞在圓桌上吃頓年夜飯看著春晚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因為我感覺一家看電視沒有年味,在我的想象中春節前夕不應該是和諧融洽,其樂融融的那種么?現在怎么不像了?所以我便開口說:不如我們玩個游戲吧!什么游戲?我一心想著玩的弟弟開始對我的提議有了興趣。
我不禁竊喜:早在我的預料之中。在媽媽包餃子的時候,我假裝也來幫忙,其實在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我把我洗干凈的硬幣拿了出來,塞到餃子里意思是:如果誰吃到的餃子里面的硬幣,那么預兆著在新年里會有好運。我笑著對家人們說:我剛剛在幫媽媽包餃子的時候,我放了一枚硬幣……我把我之前的想法都告訴了家人們,只見我弟說:在哪在哪?我從廚房里端出一盤餃子我們一家人任意夾一個餃子,我看見爺爺的臉上浮現出笑意:我這個乖孫女啊!明知道爺爺嚼不動硬東西,這偏是讓我吃住了。說著便把硬幣從嘴里拿了出來。
那就祝爺爺新年有好運啦!作為回報那就請爺爺接受一個挑戰。爺爺更樂了,臉上布滿一條條皺紋,頭發也都變白了,我在想爺爺為這個家付出的努力一定很多,我便開始敬佩起爺爺來。
那么爺爺,你在新的一年里,最想對誰說出自己的心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