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一
我是個電視迷,一打開電視就會看個沒完沒了。這不《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劇又開始了,我便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鄭和那樣的胸襟,缺少鄭和那樣的魄力。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動干戈,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竟然不顧國家利益……人啊,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十分沖動,有時候應該忍讓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智者的壯舉。曾經有這樣一件事:有兩個賣雞肉的攤販,因為賣出的價格不同,賣價高的攤主竟然用到刺傷了賣價低的攤主,結果是一個進牢房,一個進病房???,要是他們能顧全大局,不沖動該有多好。
在學習上,我也是一個沖動的人。記得我以前考試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思考,就跳過去。等試卷批好發下來一看,那些題目稍微一思考,我都會做的,,當時太沖動,失去了這么多分,現在想起來十分后悔,可已經沒有用了,世上沒有后悔藥啊。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做作業不再沖動,仔細思考,我的成績就提高了??磥?,沖動是魔,我們要遠離它!
文檔為doc格式。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遠洋航行。如今,幾乎無人不知鄭和這個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偉大榮譽的背后是多么艱辛的道路,能走過這條道路的人當然能創造出萬世奇功。
鄭和幼時就成了太監,但他忍辱負重,時刻牢記自己的夢想,他輔佐燕王君臨天下,接著七下西洋,在這期間,他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歷盡常人無法忍受的磨難,最終實現了夢想,創造了奇跡。他以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了沒有過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就可實現抱負,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可輕言放棄,霍金雖全身癱瘓,卻仍然努力奮斗,思想走向了無窮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鄭和也沒有因自己是太監就喪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鄭和的精神給我們以巨大鼓舞,同時又警示我們不能放松警惕,要在榮耀的背后看到威脅,不斷努力奮斗,繼往開來。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三
鄭和下西洋這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位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鄭和,他是云南人,住在晉寧縣。為了擴大朝廷的名氣,皇上就叫鄭和開船下西洋,到很多國家交朋友。一路上鄭和的船遭到了海盜的'破壞,他用自己的智慧打敗了海盜,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鄭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完成了皇上交給他的任務,最后老死在下西洋的路上。
這篇故事告訴我,做事情要認真對待,要克服自己的毛病。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四
鄭和下西洋6xx年前的太倉港,碼頭上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江面上黑壓壓的船隊正起錨升帆。史詩般的遠航拉開序幕,讓歷史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看過了一些鄭和下西洋的書和電視,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當時鄭和的寶船竟然有一百多米長,真不知道是怎樣造出來的?鄭和的船隊是由上百只船組成的強大的“特混艦隊”,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它擁有強大的火炮。我一直以為火炮是清朝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沒有想到在六百多年前的中國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武裝。
鄭和七下西洋,遠到非洲的肯尼亞,足跡遍布三大洋,比達伽馬、麥哲倫要早上百年。那是多么壯觀的情景??!尤其是僅靠木船和自然風力航行,克服重重困難更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就算是現在也是難以想象的,多么的了不起??!
鄭和名“三寶”,他的船隊所到之處至今有很多的三寶廟宇,人們將他當神一樣供奉。因為鄭和七下西洋,他把華夏文明遠播海外,帶去的是和平、是貿易。而歐洲所謂的探險家帶去的是什么呢?是殖民統治和掠奪。
鄭和七下西洋在人類歷史上是個偉大壯舉,凝聚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我渴望有朝一日,我們的航母艦隊能游弋在五大洋中,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各地,讓和平之光永照大地。
南京市白下區慧園街小學四(3)班張昀緋-7-26。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五
前不久我們學了《鄭和下西洋》這一篇課文,文章講的是:明朝時期的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因為他知識淵博,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奮,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賞識。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船隊里有62艘大船足有幾十層樓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島,十分的宏偉壯觀,船上的儀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古代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國古代勤勞人民的智慧結晶。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還要早87年,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都會把國書遞交給國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國友好交往。船隊里還帶了許多我國的土特產品,有:絲綢、茶葉、瓷器……用它們去換取外國的香料、珊瑚等。鄭和的出使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交流和有好往來。
在航行途中他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風浪就像脫韁的野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兇惡的海盜也在虎視眈眈地盯著船隊,一心要把船上的寶物全部搶光??墒怯杏掠兄\、機智聰明的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他那百折不饒、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鄭和是航海事業上的一顆明珠。也是航事業上的一塊里程碑,鄭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閱讀海洋的人”。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六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三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五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七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鄭和下西洋》。主人公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他后來進宮時,燕王賜名“鄭和”。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和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14起,他先后率領208只寬十八丈,長四十四丈,載人上千,載貨近千噸的船隊,這是世界上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船隊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鄭和帶著27000位經驗豐富的水手歷時28年,七次率船隊通過大西洋,為開辟西方航線的計劃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國外商人都喜歡搭乘中國的遠洋船隊,卻不愿乘坐他們國家的船只。
在航海的過程中,鄭和風雨無阻,什么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
有一天鄭和的船隊停泊在今天印尼巨港時,突然遭到海盜的襲擊。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鄭和表現出了他的大智大賢。他先命令部下查明是哪一股海盜,原來海盜頭目是廣東人,名叫陳祖義,經常在這一帶劫持商船。鄭和一心想為民除害,便下令奮為殺賊。經過一番激戰,陳祖義打不過鄭和,便派人假裝議和,等鄭和一上船,就殺了他。鄭和早知道海盜會出此計謀,就將計就計,派人上船散布謠言:鄭和的人都睡著了,快動手吧。愚蠢的海盜不知是計,被大船上的火箭殺死五千余人,陳祖義也被斬首了。從此,各國商船在海上暢行無阻,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還有一次是在14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歸航時路過錫蘭。當地國王看見鄭和的船上有許多財富,便起了惡念,把鄭和一行人騙進城內休息,又派五萬人上鄭和的船里搶財寶。鄭和醒來后才知道船隊被搶的消息,他馬上意識到:不能硬拼,必須殺進王宮,活捉國王,才能解船隊之危。一聲令下,將士們猶如一枚枚弓箭,沖進了王宮,逮捕了國王,錫蘭士兵不戰而逃,當地人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1433年,鄭和在遠航歸途中病故于印度的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他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和鄭和一樣,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雖然事隔690多年,但這種精神,永不磨滅!生生不息!”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篇八
六百年前,誰掌握著世界上最尖端的航海技術?誰領導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艦隊,在大海中縱橫自如?誰給沿海各國帶去了豐富的物產和先進的技術?是他!一個苦難的穆斯林少年—鄭和。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保。出身云南咸陽世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云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為朱棣立下戰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鄭和也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前后共下過七次西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使命,他共去過30多個國家,給那些國家帶去了中國豐富的物產,同時也換回了許多貴重禮物。鄭和每到一處不是去侵略他國,而是帶去和平帶去友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鄭和是一個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人。即使有很多人反對下西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意志很堅定,他認為下西洋絕對不是勞民傷財之舉,而是促進各國友好的最佳方法。
我也要向鄭和一樣,與同學和平相處,大家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學習上要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按照自己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