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一
讀史明理,讀史明智。暑假剛剛開始,我閱讀了《東周列國志》,品味歷史,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這本書講的是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故事。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的時期,諸侯列國之間各自為戰,有無數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令我感動不已,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后,發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后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
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親人犯了錯誤,應該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除了親情感悟,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大讓位于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情懷,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有人強過自己,謙虛舉薦,能者居之,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幸福。
在過去了將近兩千多年的《東周列國志》里,我不僅讀懂了親情的力量和仁義的光芒,還從許多的歷史,故事里明白了勤奮刻苦學習和工作的道理。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二
《東周列國志》是我最近讀過的一本書。它講述了以戰爭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當時群雄并起,百家爭鳴。雖然最后大家知道是秦國統一了天下,但在這其中,很少人能看到那些默默奉獻的偉大英雄。
在那個時代的諸多人物中,我最喜歡蘇秦。蘇秦并不是秦國人,卻也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助了自己的一臂之力。他為了報恩決心幫助燕國滅齊,當時是齊強燕弱,但他毫不放棄,設下了一個又一個局,在齊國當了相國,并取得了齊王的信任,然后說服齊王出兵伐宋、滅宋,惹怒了其他國家。別的國家聯兵伐齊,齊國大敗,幾乎滅國,蘇秦也被齊王所殺,因為蘇秦用的是“死間”,所謂“死間”,即成人之死。
歷史書已經看到這,我逼近思索:為什么他可以如此優秀,僅靠一己之力傾危天下呢?答:因為他以前學習用功。蘇秦是鬼谷子四大得意徒弟之一。當時孫臏、龐涓學軍事,張儀、蘇秦學游說,游說于列國之間。因為還沒掌握“道”,于是拿起鬼谷子給他的一本書用心研讀。他用心到什么程度?蘇秦在讀書時把頭發懸在房梁上,每當要睡著時,頭不小心一低,頭發就會被扯出,頭皮產生劇痛,這么一痛就精神了。不僅如此,他還在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看著一個紅泡冒出,又來了精神。經過長時間的研讀,最后他終于悟透了,還成就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佳話。
傳奇是怎樣煉成的?答:努力。相信只要堅持努力下去,我的人生也會達到一個新高度。我為了考進好的大學,現在就開始努力了。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練體育了,僅剩的時間全在寫作業上。本來周末是個提升的機會,可我耐不住性子,一到周末就放縱自己,打開電視就關不起來,一天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到了晚上,我關上電視,閉上眼睛,我看到了星星,看到了端坐在電視機前整整一天的自己,看到了上學五天的努力付之東流……我如夢初醒,原以為這樣的一天值得。但現在才發現,這一天的我除了笑以及一個昏沉的腦袋什么也沒有收獲。星期天,這是最后一天周末了,我決定重振旗鼓,從今往后以積極的態度學校、運動、做家務。但面對枯燥而不懂的知識,我不由得煩躁起來:好累,不想學了!于是,我在那兒呆坐著,兩眼毫無光彩,心中很是不快。忽然,一陣清風吹過,我猛然一扭頭,瞥到了課本旁的那本書——《東周列國志》,想到了蘇秦,想到了他為了認真學習而頭懸梁、錐刺股,我卻因為覺得書本枯燥就要放棄,這不就是在背對著我目標的道路上奔跑嗎?我冷靜下來,規律和思路重回到我的腦中,在嘗到了勝利的喜悅后,我再次捧起那本歷史書,看書中淋漓盡致展現出人物性格,它真實而又生動,讓我好幾次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仿佛是我的心聲在與書中的歷史人物對話。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三
三國雖然有趣,但過于短暫;秦朝雖然勇敢,但過于殘暴;明朝雖然戰無不勝,但過于無能;只有東周呆若木雞才是給人帶來無窮情趣。那些驚險的宮廷斗爭,充滿智慧的外交故事、場面宏大的戰爭,各國國君賢納的感人故事,全面體會了東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東周歷史的記載,離不開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離不開馮夢龍良苦用心地將紛繁蕪雜的線索處理得有條不紊。《東周列國志》記述了從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五百多年的歷史事情。第一個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從此,西周滅亡,春秋開始,春秋開始后,周王朝國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強盛的諸侯各國們。映入腦海的是“春秋五霸”,后來,是”戰國七雄”。他們使中國國力突飛猛進,無論是軍事、教育、經濟還是政治都占據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們現在經常用的很多成語,典故都來自《東周列國志》,如:一鼓作氣,完璧歸趙等等。
《東周列國志》最大的意義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后一回——三十回統一六國上說:二世殘暴,不得人心,雖兵甲數十萬,但義兵志也,次發反擊大戰,敵朝滅。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理,解決疑難,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論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許多做人的智慧。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四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叫《東周列國志》的書。
這本書記敘的是從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敗落敵人入侵,東周建立一直到六國被滅,秦始皇統一天下。
這里講述東周時期的各位諸侯王互相爭戰,互相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別的國家談和當人質,這種方式讓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國發生矛盾,兩國交戰時,被攻的一方城內除了衛兵之外還要讓百姓也扛上斧門。
棒子。
錘子來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衛兵就要保護百姓,讓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戰斗,那衛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別,百姓當不當衛兵有什么關系呢?這讓我感到古代人的精神、意志太落后,只會索取,會奉獻的沒幾個。
而有一點讓我最痛恨的就是,為什么在守城彈盡糧絕時或天災人禍沒飯吃時,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親生的還是領養的,不管是親戚的還是朋友的全都將小孩……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為什么古時的大人就不能割兩塊自己的肉給孩子吃。
古時的大人跟現在的媽爸跟本沒法比。
我也不說了,大家都眼見為實。
后來各國連年征戰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最后秦國滅了其他七國統一天下。
這時東周呢?早就在歷史上記錄住了。
中華五千年歷史,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有爾虞我詐的公,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還有狡詐猥瑣的驪姬,而這些人物都出現在《東周列國志》里,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藺相如,他機智勇敢,完璧歸趙,大義凜然,讓廉頗負荊請罪。
故事中趙惠文王買下了一個"和氏璧",秦昭襄王想占為己有,派使者跟趙惠文王商量說:"秦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
"趙惠文王左右為難,大臣繆賢說:"有個門客叫藺相如,這人智勇雙全,我推薦他來做這事。
"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去出使秦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發現秦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藺相如決定將自己的頭和璧一起撞到柱子上。
有秦王擔心璧玉破碎,馬上改變態度,表現出很有誠意的.樣子。
藺相如看到這一情形,答應五天后再來交換。
之后,他裝扮成了乞丐,把和氏璧送回到了趙國,廉頗不服藺相如的才能,決定羞辱他,但是在得知藺相如是為了顧及大全才忍辱負重,廉頗十分羞愧,負荊請罪,流傳至今。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不是很像我們同學之間的關系嗎?有時,我們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爭,為了一點小小的榮譽就吵,這樣,不但會影響同學之間那珍貴的友情,甚至還可能會得不償失,常常出現的結局就是兩人都要接受批評,多不合算啊!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不能心中只有自己,而忽視大體局面。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要學會彼此關心,彼此幫助,讓我們身邊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五
中華上下500年,透過歷史的演進,領悟出人生發展的方向。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從崛起國強到戰爭滅亡,最后到秦國統一天下。這是一段歷史的插曲,但在作家馮夢龍和蔡元放的筆下,可謂波瀾壯闊,顛瀾起伏,栩栩如生,精心動魄!
秦國早期只不過是西陲并不起眼的小國,后經秦穆公攻取西戎才初步有點影響力,但仍然被中原諸侯國瞧不起。自秦孝公開始,秦國提出了明確的強國夢,大國夢,天下夢的清晰的路線,之后的幾代人都咬定這路線不動搖,直到秦始皇經歷了期待國軍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夢。
可謂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們得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記得小時候我有些恐高吧,我一直都在回避,直到有一次我們一家旅行爬山,我們是下午去的。那座山好高,山尖都躲在云里,好像連云彩都得墊起腳,才能摸到山頂。我見那么多人都上去,于是我也慫恿著踏上了上山的步伐。山上鳥語花香,兩邊的樹木都傾向道路,身邊都被綠色環繞著,不時有幾朵小花點綴著,葛萬的協議讓人忍俊不禁的去觸碰一下它。盡管汗水打濕了我的衣襟,但是我還是一邊觀賞著風景,一邊踏上山去。
力氣好像被抽走似的,雙眼木木的看著前方,好似沒有一點生機。終于踉蹌著走到了纜車的地方,纜車的嗡嗡聲傳入耳朵,使我更加的難受了。之前的愉悅逃的一干二凈,迎來的是無盡的恐懼。對于天生有恐高癥的,我坐一次纜車,好比一個體弱的人去爬雪山,遙不可及。終于在老爸老媽的拉扯下上了纜車,不經意間又望見了山下的山崖,內心更慌忙。我用雙手緊緊的抱住自己,拼命的告訴自己,沒事的,沒事的。
在爸媽的鼓勵下,我努力睜開了眼睛,向山下望去,一片翠綠,陽光照進了纜車。心想我應該相信自己,既然已經走上來了,就要堂堂正正的向山下走去,像回歸的英雄那樣自豪,像得到寶石那樣驕傲,像回到母親懷抱里的親切……這次我再也沒有逃避,反而我認真的面對了它,戰勝了自己,克服了困難。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六
今讀《東周列國志》前二十九回,感慨萬端。已經一段,記下心中所想、腦中所悟,以為將來。
運勢由看人品相開始。周幽王宮涅諒陰時,“狎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已顯暴戾寡恩之態。及得褒姒,退申后廢太子,棄朝政戲諸侯。11年斷送西周275年祖宗基業。晉惠公夷吾為求得國,大割地以賂秦,未得國先失國。及至登基獲位,抵賴不允。失信于臣下,無信于鄰國。內憂外患,國人不順。
衰敗由過度貪婪開始。衛懿公不恤國政,好養鶴畜,按位給俸。養鶴之人,也有厚祿。民有饑凍,全然不顧。及至狄兵殺至,兵不能用,被砍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貪晉之白璧良馬,借道于晉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記虢亡而虞不能獨存,國滅而璧馬無處安放的道理。及至國滅,落魄為寓公。
成功由靜心順勢開始。鄭莊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棄,受逼而封京城與弟叔段同享,知其訓兵講武、意謀篡奪而不動,好一個“段惡未著,安可加誅”!好一個“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及至誅段,掘泉見母,悉心治國,成周鄭交質之勢。齊桓公小白助燕滅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禮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禮“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齊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貪燕地,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貪婪導致失敗,自律、順勢走向成功,3000年前,這個革命法則在中國土地上已經在有序的演繹著,重復了一個地域又一個地域,重復了一段時間又一段時間。今天,這片土地已經統一治理,信息爆發式增長。我們可以輕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邊來做警示,把東邊的事情拿到西邊做經驗,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訓。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看為所用,學為實踐,悟為己有,讓笑柄與嗟嘆遠離自己,讓運勢與智慧包圍自己,珍惜當下,努力奮進。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七
這個暑假,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既精彩又混亂的時期,那時,東周王朝已經衰敗,對諸侯國沒有了約束,于是,諸侯們各自為政,并相互攻伐。經過長期的戰爭,許多國家被消滅了,逐漸形成了戰國末期的七個強國。在這本書中,既有“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田忌賽馬”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歷史人物,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聰明,很有謀略,如果沒有他,齊國就滅不了山戎,齊桓公就不可能稱霸天下。
山戎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他們經常入侵北方的燕國,燕王就請求齊國幫助滅掉山戎,但當齊國軍隊一到,山戎就退兵了,而齊國軍隊一走,山戎又來侵犯,搞得齊國疲憊不堪,齊桓公于是決定不幫助燕國了,但管仲說:“如果不幫助燕國滅掉山戎,一旦燕國被山戎所滅,對齊國來說將后患無窮啊!,而如果我們一起滅掉山戎,燕國將對我們感激不盡,并從此聽從大王的調遣!”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意見,于是,齊燕兩國一起攻打山戎,北方一個叫無終的小國也派大將虎兒斑助陣。
山戎使用誘敵深入的計謀,被管仲識破,于是,他讓虎兒斑假裝中計,另外兩路軍隊從后面包抄,把山戎兵殺得大敗。山戎兵退守黃石山,并切斷了山口和齊兵的水源,齊軍按照公孫夫差的辦法,在蟻窩下面找到了泉水,并且,齊軍繞道去了戎兵的后面,把戎兵殺死了一大半,戎主逃往孤竹國。
孤竹國有個孤竹山,地勢險峻,道路非常難行,管仲讓士兵們唱歌,士兵們唱著歌就忘記了疲勞。翻過了孤竹山,齊兵又被大河阻斷了去路,管仲命令士兵砍到竹子做成竹筏,很快就渡過了河,到了孤竹國都城外,孤竹國國君送來了戎主的尸體,還說愿意為齊兵領路,攻打山戎軍隊的殘部,但使者卻將齊兵帶入了沙漠中,這里白天烈日當空,晚上又奇冷無比。齊恒公帶領軍隊怎么也走不出沙漠。管仲提議說:“虎兒斑帶來的一些老馬長期生活在這里,可以讓它們帶路。”于是,虎兒斑選了一些老馬,松開了馬的韁繩。老馬們不慌不忙地帶大家走出了沙漠。走出沙漠后,管仲讓一些士兵化裝成百姓進城,晚上,城里的士兵與城外的士兵里應外合,一擁而上,攻破了孤竹國。
在攻打山戎的戰爭中,齊軍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依靠管仲的聰明才智和謀略最終獲得了勝利。其實管仲的才智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學習、多動腦筋、善于思考,我們就能成為像管仲一樣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八
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形成許多國家,因而會有許許多多的磨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讓的復仇》。
這一章所講述的主要內容為:當時的晉國、有智、趙、韓、魏四大家的大臣專政,其實晉哀公只是一個傀儡,智家的智瑤在四家中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晉哀公的意圖。一次智家問另外三家要土地,趙家不給,智瑤便約韓、魏兩家去水淹趙家所在的晉陽城。卻反被趙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滅了智家。智瑤的仆人豫讓讓他逃過了這一劫,兩次刺殺趙襄子都沒成功,臨死前對著趙襄子的衣服砍了幾刀,才飲恨死去。
讀罷這段歷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讓為了給主公報仇,又是當傭人又是用漆涂臉,用炭熏啞喉嚨,而且視死如歸,這樣的義士天下又能有幾個?這種對別人的小恩小惠銘記于心的人又能有幾個?豫讓這種“有小恩則加倍償”的品質,是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所缺少的。
我記得自己在一本書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醫生治好了一個財主的大病,但是只要考每年祭拜獨角鬼才能得到錢財,獨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給他殺一個過路人才行,財主正猶豫不決,兒子正好走了進來,見父親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問其原因,財主說:“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殺了他的話,他又對我有恩。不殺卻不能滿足獨角鬼的要求。”兒子是個為人陰險魚肉鄉民的壞蛋,他笑了笑說:“自古有說法是‘大恩暫且不報,先報仇。這難道沒有道理嗎?”說完就出門殺了那個醫生。這件事情讓人讀后,不由得寒意從心底升起,現在這個社會里,像財主兒子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像豫讓這種仁義之士越來越少了,豫讓雖然飲恨而死,但是他這種為了“義”而寧死不屈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嘆,我們也應該學習豫讓的仁義至上的精神品質啊!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九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書中最令我百看不厭的是《晏子巧辯挫敵焰》這一篇文章。
楚靈王在位時,楚國勢力很強大。小國向楚國朝拜,大國同楚國進行外交往來,時間一長,楚國就驕傲起來。
一次,齊國派大夫宴嬰去楚國,楚靈王得知后,便和大臣們商量怎樣羞辱宴嬰,因宴嬰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楚靈王一聽,便在城門邊挖個小門。第二天,宴嬰等人來了,見城門禁閉,開口叫開門,士兵說:“大夫也不高,就從這里走吧。”宴嬰就說:“楚國是狗國,因出使國家走城門,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靈王,楚靈王覺得宴嬰不好對付,便讓人打開了城門。
在通往王宮的路上走著,忽然,兩輛馬車行使而過,車上是一些精壯大漢,身穿盔甲,手握長戟大刀,威風凜凜,想借此顯示楚國人高馬大,晏嬰身材短小。晏嬰明白他們的用意,微笑著說:“我今天來是交好,不是來攻戰的,用得著這么多武士嗎?”那些人聽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聲。
來到大殿里,楚靈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驚訝地說:“怎么,齊國沒人了嗎?”晏嬰先行了個禮,自豪地說:“齊國有很多人。街上總是擠滿了人,走路肩膀挨著肩膀,甚至會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氣就能變成云彩,每人揮把漢就會下雨,怎能說齊國沒人呢?”楚靈王用嘲笑地語氣說:“既然這樣,那為什么泒你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國呢?”“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的人成千上萬,但有這樣的規定:賢明的國家泒賢明的使節,差些的國家就泒差些的使節,我晏嬰是齊國最沒用的人,就只好泒到這里來了,”楚靈王聽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對晏嬰尊敬起來。
從以上的這些事可以看出晏嬰機智過人,非常聰明,反應靈敏,善于辯論,對晏嬰這種人不能以貌取人。我們應該學習晏嬰,做一個像晏嬰一樣有才華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十
“荊軻刺秦王”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從臺灣游學回來,我對“荊軻刺秦王”便有了極大的興趣。
在臺灣游學交流中,我們所表演的舞臺劇“荊軻刺秦王”與真正的歷史記載有什么區別呢?
戰國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攬了許多勇士。太子丹經過田光先生的指點和引薦,認識了一位叫荊軻的勇士。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去見秦王,達到近距離刺殺的目的。
樊將軍知道此事后,毫不猶豫的拔劍自盡,太子丹悲痛萬分。易水河邊,樂師高漸離擊箸,荊軻唱歌,看到這里仿佛場景再現,讓人不由得悲壯萬分。
荊軻和副手秦舞陽來到咸陽宮。荊軻將人頭和地圖獻給秦王并按計劃實施刺殺行動,不料行動失敗,秦王用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最后,守衛進殿,將荊軻殺死。
這個歷史故事,讓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傷及無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邁——拔劍自盡;看到了荊軻的神勇、毫不畏懼。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強,獨自面對荊軻。
令我記憶深刻的人物非荊軻莫屬。在他身上體現了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精神,他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獻身的犧牲精神,將千古流芳。
此外,我還看到了歷史和劇本的差距。比如說:劇本編寫高漸離推薦的荊軻,而歷史卻記載田光舉薦的荊軻。又比如說:劇本上描述高漸離是燕國的大臣,而歷史卻記載高漸離只是擊箸的樂師。再比如說:劇本上寫了秦王刺殺了荊軻,而歷史上卻記載守衛殺了荊軻。歷史劇的改編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真正的歷史卻不能篡改,我們要尊重祖輩的記載。
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已銘記在我心里。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十一
讀書,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今天,我又閱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厚厚的書,全身頓時輕松了許多。
這本書中有許多許多我從沒有讀過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會告訴我一些有用的道理。
伍子胥的父親與兄弟被楚王殺害,他微服逃亡,路過韶關的時候,因自己不能為父兄報仇而一夜難眠,竟愁白了頭。他悲憤的仰天大呼曰:“吾父兄仇還未報,吾頭已白矣!”他日日風餐露宿,身上的盤纏已經用光了只能沿路吹簫而乞與吳市,被楚王所賞識,任與高官。伍子胥便帥吳軍攻打楚國,一路勢如破竹,當他見到楚平王的墓時,一怒之下,掘開墓,以鋼鞭抽打尸體,棄于荒野。伍子胥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個愛父愛兄的偉大形象,也學到了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戰爭中,一位名叫斗越淑的將軍威猛異常,以一敵百,戰無不勝,只是他只有勇而無謀。有一次,敵軍在河那邊,斗越淑驕傲的高聲叫道:“誰敢和我比試射箭?”敵軍一小兵拱手曰:“我敢!”斗越淑哈哈大笑說:“我們每人射三箭,射到者贏,被射者輸。”那小兵說:“你先射吧!避者非丈夫也!”斗越淑挽弓搭箭,“嗖”地射出一箭,被那小兵一手接住,下面兩劍均被小兵接住。
小兵開始射了,他使弓弦空響一聲,趁斗越淑避劍時,又一箭射出,斗越淑中箭,倒地而死。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也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或者做事都不能有勇而無謀,更不能驕傲自滿。俗話說得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所以,我們一定要謙虛做人。
整本書,我看到了孔子的勤學好問,看到了商鞅的廣得人心,看到了荊軻的勇敢,也看到了奸臣當道的楚國和廣納圣賢的越國。但無論是什么國家,他們最后都被強大、多智多謀而又深思遠路的秦國占領了,造成了天下統一。
書,是我的一位摯友,一位老師,他告訴了我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不僅豐富了我的認識,也豐富了我做人的經驗!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十二
記得四年級時第一次讀《東周列國志》此書,那時對歷史知識不是太了解,只是記住了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如今再讀,對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首先,感慨作者對歷史人物和知識的掌握。本書記述了春秋戰國時代五百多年的歷史,全書一百八十回,時間漫長,人物眾多,事件復雜,頭緒紛繁,但作者做到絮而不亂,前后貫穿,上下銜接。
第二,本書的價值在于稱頌明主賢臣時,無情地揭露和鞭撻那些荒誕無恥,殘酷暴虐的統治者,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衛宣公筑臺納媳,衛懿公好鶴亡國,晉靈公肢解膳夫等。讀來讓人不可思議,但又是確有其事,深感統治者的殘暴和百姓生存的不易。
第三,對于一些舍生忘死,剛正不屈的忠臣義士,如管仲,蹇叔,百里奚等人,其中,趙氏孤兒的故事至今還在為人們稱道。介子推割股救主,最后不圖名利而被晉文公燒死的事件,讓人感慨帝王的無情無義。
本書作者的理念,是在通過人物事件來宣揚"仁義理智信",其中,對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的描寫尤為突出,表現了德的重要,而,后來的宋襄公沽名釣譽學桓公,卻遭楚莊王戲弄遭后人恥笑。
本書不足之處在于,穿插了一些鬼神故事來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唯心思想。
重讀此書,對歷史和歷史人物又多了一些了解,對今后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記敘的是從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敗落敵人入侵,東周建立一直到六國被滅,秦始皇統一天下。
這里講述東周時期的各位諸侯王互相爭戰,互相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別的國家談和當人質,這種方式讓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國發生矛盾,兩國交戰時,被攻的一方城內除了衛兵之外還要讓百姓也扛上斧門。棒子。錘子來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衛兵就要保護百姓,讓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戰斗,那衛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別,百姓當不當衛兵有什么關系呢?這讓我感到古代人的精神、意志太落后,只會索取,會奉獻的沒幾個。
而有一點讓我最痛恨的就是,為什么在守城彈盡糧絕時或天災人禍沒飯吃時,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親生的還是領養的,不管是親戚的還是朋友的全都將小孩……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為什么古時的大人就不能割兩塊自己的肉給孩子吃。古時的大人跟現在的媽爸跟本沒法比。我也不說了,大家都眼見為實。
后來各國連年征戰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最后秦國滅了其他七國統一天下。這時東周呢?早就在歷史上記錄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