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一
《城南舊事》這本書是林海音追憶童年生活的一本著作。
《城南舊事》全篇都是以一個名叫英子的孩子用一雙童稚的眼睛觀看著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不失童真,卻又道盡人意。小女孩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漂洋過海從日本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這里有:會館的“瘋”女人,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藏在荒草里的小偷,敢于追求新生活的藍姨娘,背井離鄉的宋媽,他們都曾與英子朝夕相伴,最后卻又一一離去。
在《城南舊事》中我最喜歡的篇章是《惠安館》。小英子初嘗友誼的甜蜜和初經世事的苦澀,在這個故事中縱橫交錯。與瘋女人秀貞和伙伴妞兒的交往給英子帶來了擺脫大人掌控的生活快樂,然而,兩人遭遇的不幸又每每讓她感到憂愁和困惑。短短的一個故事,從單純明媚,快樂陽光到愁腸百結,以悲劇收場,匯集了多少人生況味和人間悲喜呀!單純和復雜,就這樣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城南景觀。
《城南舊事》像一幅童年的風景畫,很多童年生活細節,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意趣盎然。
讀這一本書,仿佛看到的不是英子的童年,而是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二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讀來和魯迅的閏土系列感覺很像,都有對童年的人和事的追憶留戀,又有對記憶里故鄉風土人情的還原,讀完后讓你感覺接觸了一個不同的時代,年代感,復古感,畫面感和特色感迎面而來。
其實《城南舊事》讀完心情很沉重,因為雖然是用孩童的視角給我們展現每一個故事,但結局還是悲多于喜的,童年里記憶中的所有人基本都離作者而去,而她也只能用文字的方式去銘記這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故事。
如果非要說讓我選一篇最喜歡的話,我要選《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這是林海音童年里最后的一個重大變故,爸爸離去了,沒有預兆地別離了。
但英子卻很堅強,就如她所說的“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醒著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哀而不傷,文中沒有刻意去渲染這個變故,但無時無刻不溢著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除了對爸爸離去的感傷還有對不可知的未來的堅挺的態度,這便是我最佩服林海音的一點,她把悲傷的事寫的沉重而充滿童真,不煽情卻能讓你淚流滿面。
最近越來越覺得沒事要動動筆桿子,人真是越上年紀記性越來越不好,童年是事,少年的事,就連前幾年發生的事都在慢慢淡忘,我只怕不寫下來,將來可悲到連回憶也沒有了。
時間推著你往前走,你不得不行,走也罷,留也罷,總要留下點什么。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三
這些人都陪過書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在看第一章的時候,作者介紹了駱駝,它們的神態、細嚼慢咽的動作,個個都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似乎身臨其境;第二章講了好幾個人,宋媽、妞兒和瘋子——秀貞,在惠安館里,開始作者還以為秀貞是和她玩“過家家”,后來英子把她那塊很漂亮的表送給了秀貞;英子記得,秀貞跟她說過,小桂子(就是秀貞的孩子)脖子后頭正中間有一塊青色的胎記,而妞兒的脖子后邊正中間也有一塊胎記,于是,英子帶著妞兒去找秀貞,秀貞立馬帶著妞兒趕火車去了;因為那天下著傾盆大雨,英子發高燒,昏迷了十天。
第三章的題目很有趣,是:“我們看海去。”這是一個小偷兒跟英子說的,雖然我不喜歡偷東西的小偷,但是不知為什么,似乎是林海音的語言打動了我,我覺得這個小偷很好玩,很可憐,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時候,好像一只老鷹在欺負一只小雞,而且還要聽著周圍人的罵聲。第四章題目就很明顯了,題目是:“蘭姨娘。”這章里講的是德先叔和蘭姨娘,德先叔是一個大學生,因為那時候要槍斃大學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來;后來蘭姨娘也來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來,蘭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第五章的題目也很新穎,是:“驢打滾兒。”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還以為林海音要寫驢怎樣打滾兒的。結果不是;內容主要是,宋媽的小栓子死了,小丫頭子不見了,宋媽很傷心,宋媽和英子在找小丫頭子歇息的時候,看見有人買一種叫:“驢打滾兒”的吃的,那是把黃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綠豆粉里滾一滾,很香;找不到小丫頭子了,宋媽就騎著驢走了。
最后一章,題目讓覺得有些傷感:“爸爸的花兒落了。”沒錯,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兒也落了。
《城南舊事》一本很好的書,悲悲喜喜,快快樂樂,都在這本書里展現了,從喜到悲,這本書讓我們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還要看一遍的書。
今天,我在家看了城南舊事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再加上我站在作者英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幾件事,我想到了許多不明白的地方。
(3)“蘭姨娘。”這章里講的是德先叔和蘭姨娘,德先叔是一個大學生,因為那時候要槍斃大學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來;后來蘭姨娘也來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來,蘭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我想如果我們都讓一步也許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為什么要槍斃大學生,只是因為大學生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的威脅導致他們大量的槍斃當時的大學生。反而導致更多的人反抗。為什么當時政府沒有對當時的大學生進行槍斃,也許會是另一番景象!
(4)“驢打滾兒。”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還以為林海音要寫驢怎樣打滾兒的。結果不是;內容主要是,宋媽的也許小栓子死了,小丫頭子不見了,宋媽很傷心,宋媽和英子在找小丫頭子歇息的時候,看見有人買一種叫:“驢打滾兒”的吃的,那是把黃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綠豆粉里滾一滾,很香;找不到小丫頭子了,宋媽就騎著驢走了。我在想宋媽還是不了解小丫頭子。如果她了解她也許也不會找不到她。在我看來還是宋媽沒好好的愛她。我們的爸爸媽媽如果不愛我他們也找不到我們。
(5)“爸爸的花兒落了。”沒錯,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兒也落了。如果我不想長大那我只能有一顆小孩子的心。
(6)《城南舊事》一本很好的書,悲悲喜喜,快快樂樂,都在這本書里展現了,從喜到悲,這本書讓我們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還要看一遍的書。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自從讀了《城南舊事》之后,這首歌便環繞在我耳邊,雖然它并不是很出名,但卻令我想起英子童年時的一切。惠安館門口瘋女人的一笑,草垛里蹲著的年輕人,與德先叔離開的蘭姨娘,回到故鄉的宋媽,喜愛花朵的父親,這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卻又是那么的模糊。
令我最難忘的,是那位善良的年輕人。他與英子交談時所露出的后悔,是那么的強烈,為了供弟弟讀書,他鋌而走險去偷東西。小孩子總想長大,可大人卻總想變小。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了之后還能怎樣?當英子說:“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我的心有一次陷入了悲涼,是啊!英子的眼里有太多的人啊!那個便衣偵探,那個一副老實像的年輕人,那些罵小偷的人,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便衣利用英子把年輕人抓住,年輕人為供弟弟上學偷東西,那些罵小偷的人明明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卻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說小偷。善與惡,真與假,究竟該如何區分,我也不知道。就連那一句“我們去看海”那一句承諾我們也不知道算不算數了。
書中的一切,是那么的雜亂,又是那么的有序。它雖然記錄了許多不同的人物,但每一個卻都給人們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形象。就像宋媽,蘭姨娘,年輕人,德先叔一樣,他們都被當時的社會所唾棄,可他們最后還是以一種最高尚的身份所離去。
童年,是記憶的開始,更是一個夢的開端,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地,慢慢地滋潤著我們內心的沉悶與寂寞,在童年時留下的人與事,是難忘的,更是永恒的。正如爸爸,宋媽,蘭姨娘,瘋女人,他們都永遠不會在英子記憶里消失,永遠都不會。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帶一絲雜質。就像英子看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她以一種理解的態度去接納她,因為就只有她能理解瘋子不為人所知的苦。也像是英子看年輕人,看蘭姨娘,看宋媽,英子對她們都有著疑惑,可英子從來都是以真心對她們的。不像大人,只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周圍的一切。
是啊!為什么人們只是要在自己的心上鎖上一把鎖呢?為什么人們總是不肯相信任何人呢?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四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在海洋上行駛的戰艦,讀書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習慣。
這幾天,我都在看這本書《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林海英,她是臺灣頗有名的作家。
這本書講的都是她小時候的事情,當我讀到第一篇時,我哭了,因為小英子為了讓她的一個好朋友能找到自己的媽媽,不惜冒著一陣大雨,而得重感冒,昏迷了好幾天。看著小英子疲勞的樣子,這時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就是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讀到第一、三、四篇時,我已經不忍心看下去了,因為小英子的父親去世了,
她答應過父親,一定要成為全校考試成績第一名,答應父親一定要在領獎臺上讀誓詞給他聽。可是父親永遠地離開了她,平時父親對她是最好的,那天她卻見不到父親,聽不見父親對她的囑咐、叮嚀與笑聲了。小英子哭了好久好久,可是她并沒有放棄,經過自己勤奮、努力的學習,最后有所成就,成了一名有名的女作家,她不辜負父親所望,滿足了父親生前的所有要求。
我知道失去至親很難過,因為我也嘗受過,因為我爺爺去世了。小英子你堅強,我們佩服;你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面對著如此的逆境,你卻能這樣的勇敢,而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總不敢勇敢面對,總像一個吃了敗仗的兵,現在遇到了你,我一定以你為目標,發憤圖強,努力學習,做學習上的佼佼者,做生活中的強者。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五
童年是一部搖籃曲,是一串串隨風搖擺的風鈴。我讀著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慢慢地走入了作者的童年。
在北京四合院內住著英子溫暖快樂的一家:宋媽,妹妹,弟弟,媽媽。作者透過英子,描寫了她快樂精彩的童年生活,讓我們見證了一幕幕的悲歡離合。
當讀到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時,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子六年級畢業時媽媽對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樣”英子聽了這句話,內心很是失落,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英子在為爸爸默默祈禱的背影,作者就像是把花比作了辛苦的爸爸,花兒凋落了,就好比爸爸一天一天的病情惡化了,一天一天的變老了。
英子回到家后,弟弟,妹妹坐在凳子上,她看到了爸爸種的花凋落了就像是看到爸爸離她而去的背影。
英子淚流滿面,馬上出門跑去醫院看爸爸。
可是,爸爸離她而去了,她備齊了照顧弟弟妹妹的重大責任,還記得爸爸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英子,你長大了,要背起做姐姐的責任。”雖然這樣的重擔落在了英子的身上,但是我相信她一定能承擔起著責任的。
讀完《城南舊事》這本書,我的心中涌起陣陣酸楚,宋媽離開了英子,三姨娘也走了,家里就剩下英子喝她的弟弟妹妹還有媽媽。
《城南舊事》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繪畫大師,書中英子的童年是那么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愿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有一顆感恩的心。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每當唱起這首歌,我總是能想到城南舊事這本書。
記得去年暑假,老師推薦我們閱讀這本好書,我一向對書不感興趣,可是沒想到翻開第一頁時我就對它愛不釋手了。吃飯時,睡覺前,我都要捧起來津津有味地閱讀著。
它的作者是林海音,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作者小時候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生活。
上個世紀20年代,作者英子(林海音)隨著爸爸媽媽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在這里,她結識了許多“朋友”: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藏在草堆里的`“小偷”,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嚴厲的爸爸.....
《城南舊事》這本書帶給我了太多太多的感受。小小的英子,本該過著屬于自己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他卻要像大人一樣思考許多問題爸爸的離去,使她承受起了許多責任,作為長女,她不僅要照顧媽媽,還要哄弟弟妹妹們開心。曾經他們都與英子朝夕相伴過,可最后都一一離去。這讓年幼的英子成熟起來,背上家庭沉重的擔子。
想起我們的童年,哪一個不比英子過得好我們?我們既不用操心家務,也不用為生活而發愁,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也許英子經歷過了這些挫折,遇到困難會變得更加樂觀,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古今中外,哪一個人沒有遇到過困難?比如愛迪生,他一次一次的失敗,可是最后仍然沒被困難打敗,取得了成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了困難就選擇了放棄,最終一樣是一事無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令人向往,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童年時光。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七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本好書,可以凈化一個人的美好心靈。在我內心的深處,曾有這樣一本書,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陽,它就是——《城南舊事》。
讀著這本書,我的心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松自在。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玩時,我真擔心她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她不僅幫助他們母女重逢,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鉆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親人思康叔。此刻,我不禁敬佩起英子來,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潔凈化的心靈,正是有了這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而世俗上的快樂,不過是金錢和名譽。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著她在成長吧!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八
《城南舊事》,看似一本平凡的書,卻講述了一個悲慘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這本書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七歲至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自傳體小說集。它透過主角英子那雙童真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和單純,卻道盡了人世間一種復雜的情感糾紛。
作者并不想刻意表達什么,只是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著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惠安館》中,小英子并沒有因為秀貞的“瘋瘋癲癲”而感到畏懼,還想盡辦法讓秀貞與妞兒母女相認,體現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質。
《我們去看海去》,蹲在草叢中的厚嘴唇小偷,一個美好的約定,展現了一個孩童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
《蘭姨娘》中,“狡猾”的小英子別有居心的做了一回月下老人,為漂亮的蘭姨娘和德先叔牽線搭橋,一掃母女倆多日來的煩惱和隱痛。可見小英子是多么機智。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為肺病從此離開了人世,小英子也從此告別了這段童年生活。
童年就似孩子溫馨的臉蛋和純潔的心靈,充滿了喜怒哀樂。童年又是一個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這種種感覺都讓你品味到了人生的開端。
童年不僅是人生的開端,也是回憶的開始,是樂曲的前奏。它代表經歷滄桑與坎坷后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
林海音的童年已經永遠地過去,《城南舊事》這本書表達了她對家鄉的思念與童年的懷念。
花兒謝了還會再開,曲終了還能從頭再來,但是童年是一去不復返的。希望大家珍惜這寶貴的童年,珍惜這一分一秒的快樂時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多年回想時,滿是遺憾。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九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本好書,可以凈化一個人的心靈。在我內心的深處,曾經有這樣一本書,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陽,這本書就是《城南舊事》,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態來記敘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看完書后,古城的殘片、大樹的幾根垂落枝條、臨街老店被涂蓋的字號、半扇院門的插閂以及那些美好的回憶都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第一章英子碰到了大人都叫她瘋子的秀貞,英子聽說秀貞有一個小孩叫小桂子以為是在和英子玩過家家呢。后來當秀貞一直在講述小桂子的事情英子就覺得這是真的事情,于是就幫助秀貞找小桂子,最后發現了自己的好朋友——妞兒的父母不是親生的,她又想起秀貞說小桂子脖子后邊正中間也有一塊胎記,而妞兒的.脖子后邊正中間也有一塊胎記,于是英子帶著妞兒去找秀貞,秀貞立刻就帶著妞兒乘火車走了,那幾天真好下雨,英子感冒了昏迷了十天才醒。
“惠安館”、“駱駝隊”、“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每一章節都飽含著樸素的氣息,感人肺腑。但似乎這些故事的主角最終都離開了英子,他們的離去,讓英子堅強了、也長大了。
《城南舊事》一本很好的書,悲悲喜喜,快快樂樂,都在這本書里展現了,從喜到悲,這本書讓我們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還要看一遍的書。
城南舊事讀后感篇十
用了一段午后的時光讀了《城南往事》,讀到天邊有些微微放暗,白色月牙印在藍幕般的天空,我才輕輕吐了口長氣。后來我發現這竟是一本少年讀物,呵呵,好慚愧,但我這個成年人倒是覺得這本以孩子的眼睛看周遭的故事,是寫給我們這些大人的。新版的《城南往事》配上了精美的水彩畫插頁,加上作者林海音女士細膩的描繪,讓每一個場景和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如電影般一幕幕映入我的眼簾。
主人公“英子”用天真無邪的雙眸,窺視著成人世界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用孩子懵懂的情感道盡人世間復雜的感情,而這種表達自然而不造作,天真而不世俗。孩子對是是非非的懵懂,反倒讓我們這些自認為諳之世事的大人感到心虛。
讀著《城南舊事》,我漸漸地走進了書里,英子從南方跟隨父母移居到北方,她的好奇心和固有的模仿力,驅使這個“小南蠻子”很快就融入到這個陌生的生活圈子,一口地道的京腔口語,已經開始笑話自己的媽媽普通話很不標準,你可以要知道孩子的適應力有多強,這一點我們大人就遠遠不及他們啊!英子在城南度過的幸福童年,真的就像一幅幅的水彩畫呈現在我的面前:緩緩的駱駝隊、令人不安的惠安館、胡同里的老井、鬧市僻巷里的等待、草垛子的小金佛。這些地方所浮現的人物:駱駝隊的領頭人、瘋女人秀貞、賣唱的小伙伴妞兒、被人們成為“小偷”的人、斜著嘴笑的蘭姨娘、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因被作者刻畫的深刻而被我牢牢記住。
透過孩子純凈的雙眸,各色各樣的人都被孩子的眼睛看得通透而富有靈性。大人們試圖用世俗的符號、字眼,摻雜著自己的喜好將各色各樣的人加以粗暴的區分,讓簡單的世界人為的變得復雜。英子純凈的眼卻無法做出這樣的區分,所以不管是大人嚴令她躲避的瘋子秀貞、還是人們竊竊私語議論的小偷、還是不受人尊敬的蘭姨娘、還是沒有身份地位的宋媽,都是英子喜歡而著迷的人,當這些人一個一個在她的童年世界里出現到消失,她開始迷惑但又無法找到解釋的答案,只是開始明白隨著這些人物身上的謎團不斷的揭開,她也開始慢慢的長大了,步入到成人的復雜世界里了。
惠安館里的瘋子秀貞,因為在那個年月跟一個大學生生了孩子,而被人們唾棄,被人們回避,人們并沒有因為她男人的負心和孩子的離去而對她心生憐憫。而英子卻喜歡親近秀貞,她以友善而溫柔的心敲開了秀貞的心結,她給這個受人誤解的女人帶去的不僅僅是快樂更是一種無可名狀的滿足與安慰。秀貞給英子講她與他的故事,跟英子講她孩子的故事,給英子看很多給她夢中孩子做的衣服,英子對其中的故事似懂非懂,但她卻開始努力為秀貞找尋丟失的孩子,英子歡喜地發現自己的玩伴妞兒竟是惠貞的親生女兒,為了幫助這對苦命的母女逃離這個城市,英子偷偷地將自己的鉆石手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她們做路費。雖然后來的一切,小主人公可能真的記不得了或者她刻意想回避這個結局并不美好的故事,秀貞和妞兒在英子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小主人公的愛心卻深深印在了讀者的心里。
七、八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會使用大部分成年人使用的詞語,但是他們對詞語的褒義、貶義似乎還不能正確區分。調皮的英子在草垛子里發現了一些的東西和一個舉止古怪的人,精靈的小英子把發現的這些和大人們斷斷續續講的有賊的事情聯系到了一起,她隱約明白在大人們的眼里這個人肯定是個不光彩的人,但她自己卻不愿意相信眼前這個跟自己講故事并承諾帶她去看海的人是“壞人”,她的頭腦開始混亂,甚至開始有些怕見到他,因為成人口中的世界令她開始面臨著苦惱的選擇。
蘭姨娘的美麗禁不住讓英子喜歡她,可是當小英子看到蘭姨娘和爸爸在一起的一幕,卻偷偷地一個人哭,又不肯讓母親知道原因。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做過這樣的傻事,小孩子總想以自己簡單而又單純的心思猜想大人們的想法,這是多么不切實際啊!
弟弟的奶娘宋媽為生活所迫來到城里照顧英子和弟弟,英子與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英子會對宋媽頑皮、頂嘴,但她知道宋媽因為沒有時間和能力照看好自己的孩子,而使兩個孩子都相繼夭折時,小英子的小腦袋又開始迷惑了,“為什么宋媽不照顧自己的娃,卻要給別人看娃呢?”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一個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的小孩怎么能明白大人們生活的艱辛,也許有一天她品嘗到了生活的滋味,她童話般的童年也就快要逝去了。宋媽被她的丈夫接走了,英子童年中又一個親密的人消失了。
爸爸養的花兒因為他生病而漸漸凋零,英子很快就嘗到了長大的滋味,這種長大隨著爸爸花兒的落下而突然降臨,從學校奔向醫院的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童年既是記憶開始的地方,也是美夢終止的地方,它永遠代表著經歷滄桑后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我們已經不能再做純真的小孩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和眼睛保持著童年般的純凈?如果周遭的世界讓你覺得透不過氣來,不妨翻開這本童年的舊事,回味一下童話般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