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一
暑假去了西安的終南山,父母認識一位讓我們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師,他送給我家一本書,書名叫《了凡四訓》,并囑咐我們認真閱讀。我認真讀了好幾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二
《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積德改命的方法,遺訓后人。是說,雖然別人給他算過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來在佛門高僧云谷禪師的開導下,他開始積極修善,又使得命運有了新的改變、提升,可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結果。所以《了凡四訓》作為修身立命的一個特別好的典范,一直為大家所推崇。
《華嚴經》云:“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亦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只在于:我們千萬不要被命數所束縛。今生,無論是有病也好還是健康也好,貧困也好,富貴也好,都是上輩子種的因在今世結的果,但是只要我們現在好好修行,就會得到今生報或者是來世報,這對我們的心靈都是一個比較大的保證,因為人身難得,被命數所拘而無所作為,豈不可惜!
剛才趙育松女士針對自己從小事做起來而行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十分隨喜贊嘆,但也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談自己讀《了凡四訓》的體會:我覺得如果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是要修心。而關于修心,我想給大家談12個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不怨人:我們要經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間債。
第二不生氣: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著住氣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認錯:學他人的優點是“聚靈”,找他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里溫暖能夠養心,而收贓是存陰氣,心里陰沉就會傷身,認識自己的錯誤則能生智慧水,要隨方就圓,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風,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對應之處。
第五,三界,我們講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這和道家的三華、儒家的三綱是有相通之處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稟性和習性,我們要想做一個身體健康人,就必須要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第七,三命,有說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陰命。人之性與天命是相關的,什么是天命?道義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們只要有為眾人的心,不是只有為自己的心,這種心本身就是人間的天堂。
第八,性與命,無論修命不修性,還是修性不修命,這都是修行的一個病態。性、命雙修才很重要。
還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講的以上十二點是學了《了凡四訓》以后又看了一本書:王鳳儀的《言行錄》,講如何修身養性的,而覺得可以和《了凡四訓》結合起來,結果就讓我個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訓》的一段話作為結尾,與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請記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謝謝大家!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三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兇,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么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里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四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于“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愿望時,就發愿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會走了樣。
那怎么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么認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說:“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么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五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六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七
了凡在開始靜坐時,三天三夜都沒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實是因為他顛倒夢想,聽天由命。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心灰意冷。禪師說,你怎能把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這里意識到,本心不是讓我們無欲無求,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識。關于正定與邪定,最近感悟特別深刻,感覺自己就陷入了邪定當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聯網世界當中,對現實生活處于嚴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對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動力與激情。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動力的,需要通過慢慢地跟外界接觸,恢復內心的活力。
現在開始參加外界的活動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讓自己增加生命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之前對本心有很多的`幻想,總覺得只要堅持靜坐學習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內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付出實踐才可以得來。而且本心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才可以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維度。最近見了很多人,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被動等待只會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在最近的生活當中,發現念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特別大。當自己處于抱怨、憤怒、恐懼的時候,吸引來的東西都是抱怨、恐懼、憤怒的,而且會影響人的心情,做事的態度以及做事的結果。當我抱怨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反思過去的生命當中,自己業障真的太重了。仗著自己有點聰明才智,鋒芒畢露,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攻擊打壓別人。而且心氣特別高,老想著自己很厲害,想要出人頭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痛苦,說話毫無顧忌,不考慮別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虛度光陰。這個狀態跟袁了凡一模一樣的。而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沒有戒,更沒有懺悔,因此依舊重復著之前的模式,身心沒有得到改變。接下來需要加強戒的力量,尤其是拜懺,要增加改過自新的勇氣和魄力。
本心的成長是調心的過程,最近工作上遇見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納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個念頭發生了轉變,做事情就會高效了很多,還出現了創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納的力量,也是我接下來要好好加強的點,訓練接納的力量。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八
我是從7月份開始讀《了凡四訓》,這本書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等于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贊嘆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凈。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里種什么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里,把寬容種在心里,把慈悲種在心里。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并按照古圣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九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云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
之前聽同學講解了了凡四訓,大概了解了一下內容,這本書貫穿的一個理念就是向內求,持續不斷的做好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當時聽了同學的講述心里覺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單買了這本書。
本書從四個方面,闡述作者的觀點:1.立命之學,聽命但不放棄自己,幫助別人,莫問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運定在別人手里。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斷反省自己,反復思考,盡力去做踐行,行動大于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改過之法,一個人活著,要有三心,有羞恥心,進畏之后,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靜,堅持不懈的努力精進,發奮圖強,改過自身,努力向上生長。
積善之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成人達己,與人為善,成人之美,舍得付出,愛惜物命,看到別人做好事,就應該去鼓勵,遇到困難,不要抱怨,轉變思路,除去自己的執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變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家落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著利他,努力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必將可以改變自己的一生。
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讓自己處于一種正面的心態,提升自己的心智,讓自己過的更快樂!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一
《了凡四訓》是我這么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么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么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于自身而言,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復,不斷的重復,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為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為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滿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著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二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給兒子寫了四封家書即《了凡四訓》,書中主要是通過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禪師的教導下,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善而改變原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來告誡世人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一個常人很難做到沒有胡思亂想的念頭,那就會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也就有了定數。但是一個極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運之定數就會控制不了他。
行善,首先要有改過之心。要改過要先有發“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人,經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賭博、賣淫等等卑劣的行為,也會失掉人格,和禽獸沒有兩樣。
改過,還要有畏懼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頭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很隱蔽,沒有人知道。其實,這個道理古人在《掩耳盜鈴》中的道理應該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說到這個,我想起南懷瑾大師曾經說到的,現在很多人,亂搞男女關系,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在做那種事情的時候,有很多幽靈在旁邊等著投胎呢!有成千上萬的幽靈在看著你們做的事情。
改過,最后還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們人很多時候都比較懶惰,有了過失得過且過,沒有毅力。要改過,今天發現了過失,今天就要立馬去改,不可推遲到明天,因為明天又復明天了。
也許你是一個唯物者,認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當然不會要求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或者幽靈的存在,因為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講不清楚。我們先來做這樣一個分析,善事有分為陽善和陰德,所謂陽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謂陰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接下來你細細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會怎么樣?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陽善,今天你幫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人來拉你一把的。當然我們做的善事主要不是為了這個,但是有些人還是有情的。再說,你做的陰德,那么沒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堅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經到達一個很高的層次了,你的心態也相當的好。對人生的得與失你也不會去計較很多了,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會快樂嗎?從這兩點來說,我是贊同行善的可以改變命運的。也許我的論點或者論據不是很充分,觀點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不在于你這輩子是否轟轟烈烈,而在于有沒有意義。多行善的人生我覺得會是很有意義的。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后,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立命” 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