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茶館讀書筆記篇一
讀書筆記、茶館,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語,實際上卻可以相互交織,成為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體驗。在于茶館中,讀書、寫作,喝茶、閑聊,歷經人群穿梭,點滴生活情感碰撞,在這樣一種氣氛下,個人的心情和思維便得以迸發出不同的火花。
第二段:闡述讀書筆記。
讀一本書的過程,不是僅僅在于將紙面上的文字吞食掉,而是對每個部分的理解,每個情節的回味,一次次的思考和觸發。而寫讀書筆記,也是一個人對于一本書最深層次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的輸出。在于茶館,靜坐著,靜下心來思考,寫下讀書筆記,讓文字面更加真實生動地展現自己的感觸。讀書筆記,是自己的思考輸出的代表,也是記錄成長和歷程的一部分。
第三段:閑聊茶館。
茶館里人來人往,淺嘗小聊,是一種很好的交往方式。在茶館里,可以聆聽別人的心聲,也可以讓自己的內心與別人相互接觸。除了在交流中尋求共鳴,別人不同尋常的觀點可以刺激自己的思考,發現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茶館閑聊,是一種給心靈寬容和信任的方式,能讓人深受感動,顯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在茶館中,我們能夠自由地寫作。尋找一處靜謐之處,點一杯茶,把自己的內心展現在紙上。此時,字就像是我們內心的宣泄,讓自己感到無比舒適。在茶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遇見不同的情感,展現內在的個性和氣質。更重要的是,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充實。
茶館體驗,是一種休憩,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思考。在這樣一種氣氛下,我們可以放松身心,去思考自己內心對于生活、人生的看法。茶館,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茶館里的經歷,總有一些地方讓人難忘,讓人有所體悟,也希望在茶館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茶館讀書筆記篇二
雖然少了文革時期老一輩文藝人的束縛,我卻多了九零后的浮躁不安。總有自己不能窺探到的地方,畢竟歷史太深。動蕩不安的年代的是是非非我也只從勝利者撰寫的書上讀來又何況還是草草過目。簡單寫了罷。
在那兒啊,那個老北平(歷史我就不寫了,名譽我也不重復了)和眾多文革時期的積極分子一樣,老舍先生也從生活的疾苦中走出來,為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新政權唱熱情洋溢的頌歌,茶館便是這樣誕生了。就像先生深知戲劇的藝術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悲劇精神,只有能夠產生壯闊的悲劇美的戲劇才有可能稱得上是偉大的戲劇一樣——命運也深諳此道。
茶館,對于一個四川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然而現在的茶館恐怕先生要覺得陌生了。那兒的茶館和現在很像,世人一看便知是茶館,許多桌椅,許多杯茶,許多閑談的人。那兒的茶館又與現在不同:灰大衫,洋緞褲褂,掛鳥籠的鉤,打群架又有人來協調的場子,還有那越變越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那兒的茶館叫“裕泰”。
那兒的人就復雜了,因為人在社會中總是有著復雜微妙的關系。誰推動了故事,誰又給它畫上句點,這一代會不會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個人的命運在黑白顛倒的社會面前難道不是早被注定了呢?社會是個大染缸,有些生命被它染得黢黑,有的卻化為了土地下紫色的靈魂。三幕戲,三代人,三個動蕩的時代(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里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柜改良經營,把茶館后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
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柜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后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了結了一生。
然而我感覺故事卻遠不只這些,遠遠沒有結束,而其中人物又何只王利發,常四爺以及秦仲義!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的旗人松二爺,說媒拉纖,拐賣人口的地痞劉麻子,算命騙人的無賴唐鐵嘴,靠坑害別人鉆營偷生,順風倒的奸邪小人吳祥子和宋恩子……六七十個主次人物,三教九流見證那茶館的興衰,見證著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悲哀,也不只,他們還是這興衰悲哀的始作俑者和承受者。“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看(從筐里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
茶館的魅力在于語言,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在動筆寫劇本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是在作詩,一字不茍。作者須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語言藝術修養。他既能夠從生活中吸取語言,又善于加工提煉,像勤勞的蜂兒似的來往于百花之間,釀成蜂蜜。”先生真的做到了他所說的,以北平為駐地的茶館有著濃重的京味兒,時而婉轉,時而慨嘆,時而輕巧,時而深沉。那深處的卻是我跳躍的思考只獲得了片段,畢竟沒有見過那樣的景。劇中地地道道的小角色的描繪絕無庸言贅筆,譬如賣小妞的鄉婦,收電燈費的但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全劇嚴謹,一氣呵成地實現了老舍為三個舊時代送葬的創作主題。
然而先生想不到,命運,總是不甘心一路凱歌。
茶館讀書筆記篇三
在《茶館》之前其作品中沒有一位亮明滿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館》中出現了兩個旗人形象松二爺和常四爺,分別是老舍批判和維護的對象。松二爺身上體現的是三百年來積下的歷史文化舊習和心理癥結,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內部的沖擊和外來的凌辱,必然使這個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對于常四爺這個滿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滿族情結的第一次正面釋放。常四爺,這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館》這出戲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可見老舍對這個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滿滿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們知道旗人下層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表明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三是表現滿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在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當清朝末年他還吃著皇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尤其是感到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后,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出獄后就趕上庚子年,為扶清滅洋,他跟洋人打了幾仗。雖然國還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氣節還在,“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其次,常四爺一生保持著滿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再次,常四爺心地善良,正直豪爽,為人仗義。在他還沒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舍碗面給人。當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著給,該給多少給多少!”松二爺死了連棺材也是他化緣化來的!作為旗人他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大清國應該受到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
敢于正視,才可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老舍讓這個勇于正視,敢于承擔的常四爺,告訴了我們滿族還是個負責任的民族,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
《茶館》劇中描寫的常四爺、松二爺兩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過程,傾注了老舍對滿族生活和命運悲劇的深刻理解。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得整個滿族抬不起頭來,很多滿族人為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而旗人期盼著“誰也不欺侮誰”!可是也只能,“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作者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旗人也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旗人呢?”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他要為這段悲傷的歷史譜一曲挽歌。要給自己及后人,留下記憶,留下歷史,留下血與淚的教訓。要將這一令他痛苦的歷史現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極其深刻又極具價值的民族文化啟示錄。
茶館讀書筆記篇四
相對于很多人看過《駱駝祥子》不同,我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卻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為當代青年,我對戲劇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種夸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里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么?怎么活著?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皇城腳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么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里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那樣老實與世無爭的松二爺餓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個什么模樣;那樣爭強好勝的秦二爺落得一無所有,實業救國也好,實業為己也罷,原來自己的遠見還不如一碗爛肉面的見識來的實惠,多悲哀的結論;水靈靈的大姑娘嫁給個無惡不作的老太監,為了一碗飯,丟了一輩子的人,見慣了一座深宅大院里的狗咬狗,能被趕出來也算是一種幸運,只是一輩子都注定的悲劇,程度的深淺還有誰會有暇顧及呢!拖拉著破鞋的唐鐵嘴和不招人待見劉麻子倒賺了個肚兒肥,一個半仙兒算了一輩子卦,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國;買賣人口是個缺德到家的營生,厚著臉皮發財,比那買人口的還可惡。宋恩子吳祥子憑著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這些人自己作惡不夠,教各自的后人也繼續著他們的“風范”。……最后一個開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館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說理去?沒處說理。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老大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于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為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魯迅先生的那樣直白犀利,反倒給我這個相對比較脆弱的心一個緩沖的機會,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后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得不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這財富,我們會慢慢挖掘的。
茶館讀書筆記篇五
《茶館》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對于滿族民族命運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為的描寫中體現了強烈的沒落情懷。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茶館的。
希望大家喜歡。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對于滿族民族命運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為的描寫中體現了強烈的沒落情懷。
在《茶館》之前其作品中沒有一位亮明滿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館》中出現了兩個旗人形象松二爺和常四爺,分別是老舍批判和維護的對象。松二爺身上體現的是三百年來積下的歷史文化舊習和心理癥結,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內部的沖擊和外來的凌辱,必然使這個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對于常四爺這個滿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滿族情結的第一次正面釋放。常四爺,這個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館》這出戲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可見老舍對這個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滿滿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們知道旗人下層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表明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三是表現滿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在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當清朝末年他還吃著皇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尤其是感到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后,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出獄后就趕上庚子年,為扶清滅洋,他跟洋人打了幾仗。雖然國還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氣節還在,“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其次,常四爺一生保持著滿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再次,常四爺心地善良,正直豪爽,為人仗義。在他還沒沒落時,看到窮苦人會施舍碗面給人。當自食其力時也沒有人窮志短,“瞧著給,該給多少給多少!”松二爺死了連棺材也是他化緣化來的!作為旗人他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大清國應該受到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
敢于正視,才可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老舍讓這個勇于正視,敢于承擔的常四爺,告訴了我們滿族還是個負責任的民族,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民族。
《茶館》劇中描寫的常四爺、松二爺兩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過程,傾注了老舍對滿族生活和命運悲劇的深刻理解。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得整個滿族抬不起頭來,很多滿族人為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而旗人期盼著“誰也不欺侮誰”!可是也只能,“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作者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旗人也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旗人呢?”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他要為這段悲傷的歷史譜一曲挽歌。要給自己及后人,留下記憶,留下歷史,留下血與淚的教訓。要將這一令他痛苦的歷史現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極其深刻又極具價值的民族文化啟示錄。
雖然少了文革時期老一輩文藝人的束縛,我卻多了九零后的浮躁不安。總有自己不能窺探到的地方,畢竟歷史太深。動蕩不安的年代的是是非非我也只從勝利者撰寫的書上讀來又何況還是草草過目。簡單寫了罷。
在那兒啊,那個老北平(歷史我就不寫了,名譽我也不重復了)和眾多文革時期的積極分子一樣,老舍先生也從生活的疾苦中走出來,為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新政權唱熱情洋溢的頌歌,茶館便是這樣誕生了。就像先生深知戲劇的藝術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悲劇精神,只有能夠產生壯闊的悲劇美的戲劇才有可能稱得上是偉大的戲劇一樣_____命運也深諳此道。
茶館,對于一個四川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然而現在的茶館恐怕先生要覺得陌生了。那兒的茶館和現在很像,世人一看便知是茶館,許多桌椅,許多杯茶,許多閑談的人。那兒的茶館又與現在不同:灰大衫,洋緞褲褂,掛鳥籠的鉤,打群架又有人來協調的場子,還有那越變越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那兒的茶館叫“裕泰”。
那兒的人就復雜了,因為人在社會中總是有著復雜微妙的關系。誰推動了故事,誰又給它畫上句點,這一代會不會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個人的命運在黑白顛倒的社會面前難道不是早被注定了呢?社會是個大染缸,有些生命被它染得黢黑,有的卻化為了土地下紫色的靈魂。三幕戲,三代人,三個動蕩的時代(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里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柜改良經營,把茶館后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柜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后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了結了一生。
然而我感覺故事卻遠不只這些,遠遠沒有結束,而其中人物又何只王利發,常四爺以及秦仲義!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的旗人松二爺,說媒拉纖,拐賣人口的地痞劉麻子,算命騙人的無賴唐鐵嘴,靠坑害別人鉆營偷生,順風倒的奸邪小人吳祥子和宋恩子......六七十個主次人物,三教九流見證那茶館的興衰,見證著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悲哀,也不只,他們還是這興衰悲哀的始作俑者和承受者。“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看(從筐里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
茶館的魅力在于語言,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在動筆寫劇本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是在作詩,一字不茍。作者須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語言藝術修養。他既能夠從生活中吸取語言,又善于加工提煉,像勤勞的蜂兒似的來往于百花之間,釀成蜂蜜。”先生真的做到了他所說的,以北平為駐地的茶館有著濃重的京味兒,時而婉轉,時而慨嘆,時而輕巧,時而深沉。那深處的卻是我跳躍的思考只獲得了片段,畢竟沒有見過那樣的景。劇中地地道道的小角色的描繪絕無庸言贅筆,譬如賣小妞的鄉婦,收電燈費的但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全劇嚴謹,一氣呵成地實現了老舍為三個舊時代送葬的創作主題。
然而先生想不到,命運呵,總是不甘心一路凱歌。文化大革命初,老舍受到迫害,這種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日子,讓他不堪忍受。肆意的屈辱,委屈讓老舍終于選擇了一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路。他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壺棄世。先生的最后選擇讓人扼腕嘆息,《茶館》的命運也坎坷不堪,等到它大放異彩的時候,老舍先生已經永遠也看不到了。
茶館讀書筆記篇六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茶館》。
在老舍先生發表《茶館》之前,他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殘霧》、《國家至上》這些劇本,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可以說,《茶館》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這一個大茶館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把當時社會的風氣全都融入了這個小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當時的歷史命運。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從壯年到老年,貫穿了全劇。次要人物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等都是繼承父業的,雖然衣著變了,但是德行仍然沒有改。這些人物反映了時代的背景,運用得非常巧妙。
茶館是最具創意的戲劇,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積淀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一--七年七月,老舍將他的作品——《茶館》發表在《收獲》創刊號上。
茶館讀書筆記篇七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最近,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名叫《茶館》的書,作者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茶館》里的《我這一輩子》,這個故事主要寫的是城市下層警察的悲劇。低等警察形象在老舍那里從來只是個貧民,雖然生活里也有狡猾、勒索型的巡警,他往往把他們分給了暗探,像《駱駝祥子》里的孫偵探,《茶館》里的宋恩子和吳祥子、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小說中自述的“我”就一語說破了其中的道理:“巡警和洋車是大城里頭給苦人們安好兩條火車道。”《月牙兒》里高小畢業的少女“我”百般走投無路,最后淪為暗娼,知識女性仍逃不脫與貧民母親一樣的下場。
通過看這本書,我知道了社會很復雜,必須有知識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里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板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于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蕩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注定的結局。
關于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么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里面也有沖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里卻是熱熱鬧鬧,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柜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里,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沖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里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里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斗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么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里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盡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板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松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皮膚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了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于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書筆記篇八
曾經在人藝看過話劇版的《茶館》,但可能是因為那時的我太小了,并沒有真正理解《茶館》講得到底是什么,只是傻傻地跟著周圍人們笑而笑、周圍人們傷感而不住流淚。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劇院中看的有關《茶館》的一幕幕已經漸漸模糊的時候,我又從新翻開了《茶館》的封面,渴望尋回自己年幼時的記憶。
在看《茶館》,已不像小的時候,僅僅是看熱鬧了,而是有了更深、更切實的感受。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為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峰,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后期超過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干凈、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政府政權覆滅前夕,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匯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柜王利發,膽兒小的松二爺,十分愛國并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后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托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并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臺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余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為《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又正趕上--,更是由于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臺“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后,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讀書筆記篇九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里。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茶館老舍。
希望大家喜歡。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杰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征——茶館,同時也用精致的語言,在字里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茶館》。
《茶館》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出生于1899年2月3日,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等......
在老舍先生發表《茶館》之前,他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殘霧》、《國家至上》這些劇本,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可以說,《茶館》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這一個大茶館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把當時社會的風氣全都融入了這個小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當時的歷史命運。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從壯年到老年,貫穿了全劇。次要人物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等都是繼承父業的,雖然衣著變了,但是德行仍然沒有改。這些人物反映了時代的背景,運用得非常巧妙。
茶館是最具創意的戲劇,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積淀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將他的作品——《茶館》發表在《收獲》創刊號上。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并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里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我認為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事實,對我們有有教育意義。
茶館讀書筆記篇十
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為當代青年,我對戲劇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種夸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里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
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么?怎么活著?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皇城腳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么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里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于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為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后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茶館讀書筆記篇十一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的作品,是一部話劇。全書共分為三幕,分別描寫了戊戌變法,民國初期,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三個時間,通過老北京的一個茶館,揭示了這半個世紀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
第一幕:王利發從他的父親手中繼承了茶館,茶館中各處都貼著“莫談國事”的字條,可是常四爺卻要偏偏要談國事。他看不起洋人,更看不起二德子,身為滿清旗人,卻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偵緝宋恩子與吳祥子抓了入獄。劉麻子,專門倒賣人囗為生,要將康六的女兒康順子賣給龐總管(太監)做老婆。秦仲義,二十多歲,是一個闊少,主張實業救國,說要開工廠,要搞維新。
第二幕: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民不聊生,裕泰茶館也逐漸衰敗。常四爺出獄了,卻沒了旗人的身份;康順子母子逃出宮;劉麻子被砍了頭;兩個逃兵想娶一個媳婦,結果媳婦沒娶到,錢還被宋恩子、吳祥子搶了去;宋恩子、吳祥子成了成為了軍閥的走狗,就連繼承了其父的處世哲學的王利發也只能苦苦支撐茶館。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大兵在北京城橫行,裕泰茶館更破了,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更多了,字也更大了,在北京城中,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也接連遭受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利發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而在這時,茶館中來了兩個五十年前的朋友,一個是常四爺,一個是工廠被沒收,一輩子的成果徹底垮臺的秦仲義。三個老人在茶館中凄慘的撒著紙錢,常四爺、秦仲義走后,王利發也上吊自殺了。
在這三幕話劇中共出現了七十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有名有姓,他們的身份也差異巨大,正好代表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茶館》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歷程作為線索,寫出了在每個時期的時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文化風俗,其雖沒有較為完整的情節,卻只用三言兩語就將某些人物的特征描繪了出來。由人物引出故事,再由故事引出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
《茶館》將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社會背景。在運用了多種幽默的情節后,對那三個時代的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批判。其實,《茶館》不僅僅需要我們在閱讀時思考,更需要我們不斷去尋找其內部更深層的含義,細細品味其描繪出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