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一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談話。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旗桿的高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硬幣的厚度。
思考;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三元到豐都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
二、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汽車時速表。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30千米。
c圖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三、聯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1千米有多長呢?昨天老師帶領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課件出示食堂到周轉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對,就是像我們昨天那樣走10次,5個來回。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齊讀一次。(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追問:2千米=()米(讓學生說想法,如:2千米里有2個1千米,就是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新莊小學操場:這是新莊小學的操場,一圈是400米,沿著它跑兩圈半是是多少?
讓學生嘗試算一算兩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師總結。
400×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學生齊讀。
想一想:從校門口大約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幾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體驗1千米的長度?
(1)三元中學操場: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學,你知道沿著它跑道走一圈時多少米嗎?老師做了實地測量,是200米,那走幾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楊老師進行了一次實地測量,從我們校門口出發一直醫院背后,大約是1千米。
(3)從校門口到向家壩鋪的水泥路大約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里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4)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六、實際運用。
小帥在早鍛煉,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訓練。
改一改:。
(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后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說:“去廣場放風箏。”丁丁說:“廣場離這里很近,才1米呀!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么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顒又写_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姆较颉!拷膫€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三
教科書第4頁例1,第5頁例2。
【設計說明】。
1、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利用猜謎語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2、重視直觀教學,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通過數格、撥鐘面等實踐活動把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化,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的時間是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單位的轉換及經過時間的計算。
2、培養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時間。
【重點難點】。
1、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2、求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時鐘模型、課件。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跑不停。
出示謎底:時鐘。
2、教師拿出鐘面并提問。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3)1時=()分?1分=()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如:9時15分、7時3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計算經過的時間。(板書課題)。
1、教師課件展示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說說圖意,找出數學信息和問題。
2、老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組匯報:
(1)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匯報。
6、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方法。
老師總結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計算經過的時間的方法:(1)看鐘面,數格后計算;
(2)結束時刻-開始時刻=經過的時間。
鞏固深化: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2、算一算,填一填。
3.想一想,說一說。
一列火車本應9﹕15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什么時候才能到達?
生獨立完成,集體糾正。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
2、學習寄語。
解決問題。
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1.看鐘面,數格后計算。
2.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四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1)。
教學內容:p19例12和“練一練”,練習四第9-1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
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會正確運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
2.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
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你能猜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2。
(1)掛圖出示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
(2)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3)用圖中給出的數據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交流。
(4)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5)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3.小結:你能說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4.你能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解釋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鞏固深化。
1.出示練一練的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
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2.出示練習四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班內交流。
學生獨立完成,班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3.出示練習四第13題。
學生讀題,思考:兩個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兩個長方體的什么?獨立完成,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4題。
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是小教理20xx班的胡小麗,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加以說明。
(ppt出現四板塊)。
整理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簡單數據處理方法,能對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簡單數據進行歸類,體驗數據中蘊含著的信息,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會獨立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設計如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本節課的需要,我還準備了課件、、等教具以及學具:
教學時間:1課時。
結合本堂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學法,以故事、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恰當的創設了兒童喜聞樂見故事、游戲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等形式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認識感知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教學過程:
我準備按照以下四個環節展開: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注意動手操作的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應用知識的學習過程。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開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講故事這一項師生互動的游戲來導入新課,師生共同進入故事情境,故事結束后,從同學們的開始猜測的結果產生了矛盾,我這時會適時追問:你們想不想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呢?這個問題直接指向了學生的認知盲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故事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第二個環節:合作探究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球的游戲,共將此環節分成2個環節來進行,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盒大小個數相等的球。要求各組的同學分別進行摸球的游戲。要求摸到紅色球最多一組同學獲勝。實際上,分發到各組的盒子中,有四組同學袋內的球全是紅色,而有一組同學袋內的球全是黃色,在同學們高興的游戲,到失敗的嘆氣,再到對比賽規則的猜疑中,教師適時點拔,讓學生打開口袋看一看,在同學們對如此比賽不平的抗議聲中,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總結出在全是紅球的袋里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一定是紅棋子,那其他小組沒有獲勝的原因是在全是黃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紅棋子。在學生親身實踐,動手操作,用眼觀察,評析結果的過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隨著教師的適時提問:這樣的游戲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比賽公平呢?將教學推入本環節的第二環節,體驗可能。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也就是說出在一個袋既要有紅棋子,又要有黃棋子。這樣才公平之后,教師適時引導,這時我們在這樣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的結果會怎樣?點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黃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創設學生熟悉的摸球比賽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并在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發展。
第三環節練習鞏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環節為了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發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1類基礎練習,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內容,從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教師即興的口語評價與引導,對整個課堂氣氛,學習情感的激發起了很好的渲染,促進作用。
在順利通過基本練習的基本上,學生躍躍欲試想突破更加難的綜合題型,這時第2題涂一涂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涂色的過程中,不僅方法多樣,而且已經留意到顏色的數量對摸的結果的影響,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做好了鋪墊。第3題是有關檢測學生對可能性知識掌握情況的終極挑戰。這題的設置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環節,總結交流師: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最成功的是什么?通過師生的總結,突出重點,讓學生明白到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并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斷。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的板書包括課題、一定、不可能、可能重點突出,很好地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確定)(確定)(不確定)。
以上是我對可能一課的分析和教學設想,我認為整個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1、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滲透數學模型思想的探究型學習過程,并將學生的聽、看、想、講、做、動靜等要素有機結合。
2、全課充分為學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臺,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的快樂教育。當然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情況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我會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六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練的把異分母分數化成與它們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3、能靈活的運用通分的'方法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重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進行分數大小比較。
教學準備:分數卡片。
一、回顧。
1、什么是通分?怎樣通分?
2、我們可以在什么時候應用通分?
3、互動:相互出題練習相互評價交流(3分鐘)。
二、教學例5。
出示例題: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樣的故事書。
學生提出問題。
分析解答。
師:誰看的頁數多?
這個問題實質是什么?
生: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
師:小組研究,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
方法一:畫圖比較。
方法二:通分比較。
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
方法三:化成小數再比較。
學生匯報,分類領悟比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規范。
你還有什么別的比較方法嗎?
小結:通分的方法在比較分數大小中的運用。
三、鞏固練習。
1.先通分,再比較下面各組分數的大小66頁練一練。
2、練習十二第五題。
先明確題目的要求有兩個。
4、自由練習。
分小組編擬交換練習。
四、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第7題,第8題。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七
應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
技能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情感。
重點。
使學生正確認識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難點使學生正確認識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學具卡片。
板
書
設
計
教
學
過
程教師活動。
一、認識毫升。
2、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毫升"(板書課題)。
3、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
4、大家覺得,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和前面我們學習的用升做單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來表示。(板書:ml,ml)。
7、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水大約是1毫升。
8、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設計意圖】。
二、升與毫升的進率。
1、請每個組長拿出課前老師發的量杯。請小組里的同學仔細觀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來,請同學們將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量杯時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過實驗,請小組里的同學討論,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書:1升=1000毫升。
【設計意圖】。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1、指名讀題后指名口答。全班集體訂正。
2、再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單位。
想想做做31、指名分別說一說三種飲料的容量。
2、說一說,每一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為什么?
想想做做41、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指名: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5課前完成,課上匯報結果。
【設計意圖】。
四、你知道嗎?
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
可見,毫升是在講師比較少的液體時常用的單位。
同學們總結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同學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們的容量各是多少。
補充與反思。
教案首頁。
課題練習二教學課時5課時第4課時。
應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
技能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情感。
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升與毫升,了解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
難點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學具卡片。
板
書
設
計
教
學
過
程教師活動。
一、深化認識升與毫升。
練習二、11、指名讀題。
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升和毫升的感受在書上連一連。
3、集體訂正。讓做錯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錯的。
練習二,21、生獨立完成填在書上。
2、指名口答。
3、集體訂正。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八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估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2、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高估算能力。
1、口算練習(出示口算題)。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計算練習。
36×1248×2356×32。
獨立完成,個別學生板演,小結計算方法,算理,格式。
第9題:
(1)、兒童:15×36=540(元)。
(3)、540+300=840(元)。
提問:如果今后再碰到類似的情景,但沒有(1)(2)小題作鋪墊,你會解決嗎?
第10題:
讓學生人人都經歷估和算的過程,再小組討論交流。
第11題:
15÷3×35。
先求一瓶飲料的價錢,再求35瓶飲料的價錢。
第12題:
練習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第13~15題:
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3、11×5+8=63(歲)。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售票處: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F在。
有120名老師和學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錢?
(2)組小船需要付多少錢?
如果又來了兩個老師參加劃船,怎么租船比較化算?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九
(1)結合具體的事物認識面積的直觀含義。
(2)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1)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比較課本和黑板的面積大小入手,讓學生體會面積的直觀含義。
(2)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大小,體會策略的多樣性。
(1)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認識面積的含義。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關聯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再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樹葉。
2、設問:想想看,到底誰涂得快呀為什么。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探究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葉子,引導出“表面”。
(2)談話:教室里有許多物體,你去摸摸看這些物體的面。
師;你摸到了那些物體的面呢。
(4)教師示范摸物體的面,學生動手摸數學書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導。
學生體會各種物體都有面,并且讓學生體會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摸課桌面和凳子面,體會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
個比較小。
3、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
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4、揭示面積的含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師:如果我們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畫在紙上,得到了兩個什么呀。
這兩個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呢引出平面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圖。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揭示完整定義: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1)情景再現,判斷大小。
學生用“面積”的概念表述導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較大小。
出示某學校的平面圖。
先討論,再說一說發現了什么比較兩個差別大平面圖形(小結:觀察法)。
比較生活區和辦公樓的面積。
先讓學生猜測,再同桌互相合作動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結:重疊法,測量法)。
出示不規則圖形(探究出:數方格法)。
(1)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匯報等方式,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1、我會想:“想想做做”第4題。
完成后追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么?(分辨面積和周長)。
2、我會看:“想想做做”第2題。
3、我會數:“想想做做”第3題。
這里還有四個圖形,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數格子)。
自己數一數、再比一比。(自主學習匯報,集體交流)。
這個圖形你是怎樣數的???(交流半格的數法)。
你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請小朋友來談談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收獲?
面積的含義。
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觀察法重疊法測量法數方格法。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十
教學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討論、競賽、直觀、游戲相結合式的綜合教學法。
教具準備:學生準備三角形,圓形印尼(或圓片、三角形),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掛圖出示:校園里有一個美麗的大花壇,花壇里五顏六色的花開了,招來了許多蝴蝶。
教師:圖中有幾只白蝴蝶?有幾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幾只?
學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板書:倍)。
二、談話討論共建倍的概念:
教師:我把兩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課件展示1個圈,把兩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幾個兩只呢?(課件展示3個圈,每兩只花蝴蝶圈一個圈)。
花蝴蝶與白蝴蝶比:板書白蝴蝶有兩只;花蝴蝶有3個兩只。
當花蝴蝶的只數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時,我們就說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板書: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分組討論:
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學生:因為花蝴蝶的只數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個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學生:4倍,有4個2只。
教師:又飛來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現在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呢?為什么?
共同小結: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幾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數有幾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數,就是白蝴蝶的幾倍。
三、集體練習:
1、圖片展示:
教師:的個數是的幾倍?為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擺。
教師:的個數是的2倍,誰會擺?同學們拿出學具自己擺或用印尼在練習本上印。
(請一個同學上臺擺,教師來回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
2、拍手游戲:
教師:第一次拍幾下?(3下)第二次拍幾個3下?(2個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幾倍?
師生對拍:
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師:拍1下,要求學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對拍練習:
3、組織分小組找倍數關系比賽:
分小組說一說:
誰和誰比,以誰為標準,把誰看成一份,誰是誰的幾倍。(對一題加10分)。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小鳥的只數是熊貓的5倍。(5個2只,2只)。
猴子的只數是松鼠的2倍。(2個3只,3只)。
兔子的只數是大象的4倍。(4個1只,1只)……。
四、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將板書完整:倍的認識)。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小鳥的只數是熊貓的5倍。
(5個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數是松鼠的2倍。
(2個3只,3只)。
兔子的只數是大象的4倍。
(4個1只,1只)。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4篇《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十一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出示主題圖)。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
2×3=6。
30+6=36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4×3=12。
5×3=15。
18+18=3624+12=36。
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時分秒篇十二
1、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3、使學生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2、把握好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學習要求。
3、放手讓學生探究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法。
5課時。
1、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對比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的相同點以加深學生對小數減法的理解。
掌握小數的減法計算方法。
1、復習小數加法。
0.37+0.5810.9+7.8。
2、重點復習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1、組織學生自學p96頁例4。從例4中你學到了什么?從1.2-0.6=0.6的豎式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秘密?它與小數加法比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說一說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嗎?(留時間讓學生議論。)。
2、結小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略)。
3、設計情景,提出問題,鞏固小數減法的計算。
出數據信息。
尺子鉛筆作文本圖畫本筆盒彩色筆。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師:根據以上的商品價格,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并解決它。
4、回顧對比。
小數減法計算與整數減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小數減法計算與小數加法計算有什么相同點和什么不同點?
說明:1、兩人一組。每人說出一個小數。兩人同時寫豎式計算,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在規定的時間內,計算題目多者為勝。
1、完成課本p97頁第1、2題。
2、課后實踐作業:p97頁第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