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一
【戰(zhàn)國】鄭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辭·卜居》
【背景介紹】
楚國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卻受到奸黨的陷害而被放逐他鄉(xiāng),連著三年都不能見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該何去何從,于是就向太卜(負責占卜算卦的官員)鄭詹尹詢問自己的前程。
屈原問道:“我到底該如何?是該為國家盡忠,還是為名利奔波?是該仗義執(zhí)言,還是茍且偷生?是該潔身自好,還是同流合污?是該像駿馬一樣昂昂千里,還是像水鳥一樣泛泛波中?是要與鴻鵠比翼,還是與雞鴨爭食?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鄭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雖長,但有時卻會覺得它短;一寸雖短,但有時卻恰恰覺得它長。先生自然不必多慮,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隨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長長短短誰又說得清?鄭詹尹并沒有給屈原答案,其實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去算命的,因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著向命運屈服,而只要向命運屈服,就難免受到命運的捉弄。
【春秋】燕相:“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背景介紹】
春秋時候,有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宰相寫信。因為天色已晚,他便對仆人說:“舉燭”。由于他寫得太專心,將這兩個字也寫在了信里。
燕國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舉燭”二字,很是奇怪。經(jīng)過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釋道:“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舉燭就是要提倡清正開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賢才!)”于是他帶著這封信向燕王稟告。燕王一聽也很高興,于是就按照“舉燭”的理解任用賢才,實行開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國治理得很好。
【隨感】
燕國最終能實行開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絕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國全體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報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jié)果。其實,早在這封信到達燕國之前,燕國的燭光就已燃起。
【東漢】魏昭:“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愿以素絲之質(zhì),附近朱藍!”
——《尚友錄》
【背景介紹】
東漢著名的博學大師郭泰,自幼刻苦學習,博通經(jīng)史,且為人剛直。其眾多弟子中有一個來自陳國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見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腳下請求道:“晚輩愿跟隨在先生的左右,灑掃服侍!”郭泰說:“你應(yīng)當?shù)秸n堂上好好地讀書,大老遠跑來跟著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愿以素絲之質(zhì),附近朱藍!(能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見,但是能教會如何做人的老師太難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純潔的本質(zhì),來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這個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幾次三番為難魏昭,魏昭都沒有一絲怨恨。郭泰這才說:“我過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從此,郭泰就把魏昭當作了真心的朋友。
【隨感】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課堂上就能完成,但是個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恐怕很難有效果。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二
1、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孔子)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6、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智者不惑,仁者不優(yōu),勇者不懼。(論語)
8、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2、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孟子)
13、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4、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
1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
1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9、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
2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矣。(孟子)
2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22、楊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23、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而不能也。(孟子)
24、為長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為也。(孟子)
2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28、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三
鴆(zhen)鳥和毒蛇都是帶有劇毒的動物。鴆鳥的羽毛可以在酒飯里下毒,能夠致人死命;毒蛇一口下去,牙里的毒液也足以使人死亡。
有一次,鴆鳥和毒蛇相遇在一起,鴆鳥撲打著翅膀,準備把毒蛇啄起來吃掉。
毒蛇急中生智,趕緊說:“喂,別吃我,快別吃我!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有毒的東西,你身上帶有劇毒,都是因為吃了我們毒蛇的緣故。我的毒是沒有辦法除去了,可是你還有機會,只要你不吃我,身上就不會再有毒了,人們就不會厭惡你了!”
鴆鳥冷笑了幾聲,開口說道:“你這條可惡的毒蛇,少在這里花言巧語,我不會相信你的鬼話的!”
鴆鳥加了把勁,把爪下的毒蛇按得更緊了,接著說道:“你說得很對,我的確有毒,但是人們所厭惡的只是你,而并不是我。你的毒牙里帶有劇毒,專門用毒牙去咬人,置人于死地。你是主動去害人,人們自然痛恨你。而我就不同了,我從不用毒去害人,就是偶爾有人用我的羽毛去做些圖謀不軌的事,也只是極少數(shù)心術(shù)不正的人所為,并不關(guān)我什么事。我不但不害人,還是毒蛇的天敵,我?guī)椭藗兿麥缒悖晕沂侨藗兊暮门笥眩藗兾桂B(yǎng)我來捕殺你。你才是真正的害人精,今天我決不會放過你的!”
話音未落,鴆鳥就猛地啄了下去,把毒蛇吃掉了。
鴆鳥和毒蛇都是有毒的動物,后者死有余辜,前者卻深得人們的喜愛,這是因為它們一個是用毒來害人,一個是為了幫助人才會有毒。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僅從表面上去區(qū)別,而應(yīng)該深入其本質(zhì),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四
薛登是宰相的兒子,自幼聰明伶俐。當時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但苦于無從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喊道:“薛登,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里的雙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立傳薛登父子問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卻若無其事地嘻嘻笑著,皇上怒喝道:“大膽薛登,為什么砸掉皇門之桶?”
薛登毫無懼色,抬起頭反問道:“皇上,你說是一桶(統(tǒng))天下好,還是兩桶(統(tǒng))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tǒng)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皇上說得對!一統(tǒng)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給砸了。”
皇上聽了轉(zhuǎn)怒為喜,稱贊道:“好個聰明的孩子!”又對宰相說:“愛卿教子有方,請起請起。”
金盛一計未成,又生一計,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裝稱贊他說:“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嗎?”
薛登瞪了他一眼,說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向皇門邊,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給砸了。
金盛又飛報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頑童!這又作如何解釋?”
薛登不慌不忙地問皇上:“皇上,您說是木桶江山好,還是鐵桶江山好?”
“當然是鐵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說得對。既然鐵桶江山好,還要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鑄一個又堅又硬的鐵桶吧!愿吾皇江山堅如鐵桶。”
皇上轉(zhuǎn)嗔為喜,下旨封薛登為“神童”,但薛登聽后并沒有馬上謝恩,卻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金盛兩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豈肯罷休?與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賊之手,倒不如請皇上現(xiàn)在就下旨治我死罪為好!”
皇上聽了,頓時醒悟,立即將金盛斬首示眾。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五
公元前684年春天,齊國重兵進犯魯國。
當時,齊強魯弱,魯國大將曹劌與魯莊公坐一輛戰(zhàn)車來到長勺迎戰(zhàn),到了長勺安營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報:齊軍旌旗森嚴,刀戟如林,一派殺氣騰騰,準備廝殺的樣子。
果然,齊將首先下令進軍。剎那間,鼓聲動地,殺聲四起。魯莊公正準備擂鼓出營迎戰(zhàn),曹劌攔住說:“主公且稍安勿躁,時機未到。”
齊軍數(shù)萬大軍沖到魯營寨前,見魯營沒有反應(yīng),好像沒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靜下來。稍過一陣,齊軍又戰(zhàn)鼓大作,可是曹劌仍阻止魯軍出戰(zhàn)。
待齊軍三鼓擂過,曹劌才回頭對莊公說:“時機已到,可以出擊!”
莊公下令擂戰(zhàn)鼓出寨迎敵,方才魯國兵將只見齊軍驕橫的氣焰,早就憋著滿腔怒火,此時一聽戰(zhàn)鼓擂響,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吶喊著掩殺過去。齊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漫山遍野地潰逃。
魯莊公大喜,便下令追擊,曹劌又攔住說:“不行。”
說完后他跳下戰(zhàn)車,仔細觀察著泥地上齊軍的腳印和車轍,又站在車欄上遠眺一番,隨后說:“可以追擊了!”戰(zhàn)役結(jié)束,魯國大獲全勝。
班師回朝的路上,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得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氣,齊軍擂一鼓的時候,士氣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則精疲力竭,而我軍嚴陣以待,士氣卻逐漸充盈,所以能夠戰(zhàn)勝齊軍。同時,齊國是大國,其將領(lǐng)狡詐多端,我們要防備他們佯裝敗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觀察一番,發(fā)現(xiàn)齊軍車轍狼藉,旌旗靡亂,這是真正敗逃的跡象,所以才下令追擊,一舉擊潰。”
哲理點撥: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勢,同時也要看清對手的弱點,然后再采取致命一擊。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六
2.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lián)璧?處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4.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6.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7.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云
9.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諸葛亮
10.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1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1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禹
13.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宋?辛棄疾?鷓鴣天
14.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15.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
16.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唐?韓愈?進學解
17.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18.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19.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2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云
24.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諸葛亮
25.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2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7.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禹
28.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宋?辛棄疾?鷓鴣天
29.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30.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2.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33.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34.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干《中論?賞罰》
35.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3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37.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3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9.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jīng)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nèi)的事。
4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文檔為doc格式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七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jīng))
4.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7.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8.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13.學然后知不足。(禮記)
14.學無止境。(荀子)
15.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魯迅)
16.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毛詩序)
17.《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18.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9.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于》)
2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21.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2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2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24.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秦觀)
25.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26.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劉向)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8.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2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30.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31.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32.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33.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3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
35.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
36.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3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38.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3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40.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4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43.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44.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宋·葉適)
45.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46.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蘇軾)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八
國所滅。齊國滅紀以后,齊國國王勵精圖治,吸取紀國亡政的經(jīng)驗教訓,采取一
系列有利于籠絡(luò)人心的政策,使齊國出現(xiàn)了一段繁榮的時期。
一日,齊景公由宰相晏嬰等大臣陪同到紀地視察,紀國的一位前臣為了討齊景公歡心,給自己封個一官半職,就拿著偶然得到的一把金壺送給齊景公。齊景公拿著這把金光閃閃的金壺很是喜歡。這把金壺不僅做工精美,壺身上還雕刻著各種花紋,而且據(jù)說它還是紀國國君祖?zhèn)鞯膶氊悺?/p>
齊景公把壺拿在手中,仔細把玩。當他打開壺蓋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竟然有兩個竹簡。他打開其中一個竹簡,只見上面寫著這樣一段話:不要吃翻轉(zhuǎn)過來的魚;而另一個竹簡上則寫著:不要騎走不快的馬。齊景公低頭沉吟片刻,對晏嬰說:“我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不要吃翻轉(zhuǎn)過來的魚是要告戒大臣不要貪財,而不要騎走不快的馬是要告戒國王不要任用不能干事的人。對吧?”晏嬰說:“大王說的很對,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個治理國家的良策啊!如果我們齊國的每一個大王都能夠真正做到這兩點,那么我們齊國必然長盛不衰啊!”齊景公點頭表示贊許,于是又問:“既然紀國有這么好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怎么還是亡國了呢?”晏嬰說“大王,好辦法是用來治理國家的,紀國的人把它裝進金壺里,卻不知道拿它來治理國家,這么好的辦法不用豈不是太可惜了。所以,金壺妙計難救亡政啊。”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九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蘇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秦觀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葉適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文武之道也。――《禮記》
古代哲理的詩句篇十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4)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5)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
6)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趙翼)
8)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9)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1)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12)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1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1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17)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1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9)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20)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