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一
實習到今天,幾位同學已經都講了一輪課了,感覺他們比以往的實習生要強很多,無論是備課講課,鉆研教材,還是對待實習的態度上,都體現了認真負責,勤奮敬業的精神。小劉是實習組長,備課上課尤其用功。第一次講精讀課文,備課的過程她幾乎把課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爛熟于心,整節課就沒有見她看教案。
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小學中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讀好書、寫好字。第一課時,小劉特別重視了這一點。各種方式引領學生是把課文讀熟讀好,生字詞寫好,課文大意讀好,課前我對她強調要十分注重寫字。在課堂上要把生字詞寫一遍,初步學會,課下再進行鞏固。但最后留給學生的寫字詞時間比較少,學生還沒有寫完就打下課鈴了。主要原因是在講解本課的生字詞用的時間比較多,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需要講解識字方法,記憶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則不必過多講解。
多音字沒有抓住重點,例如“呼吁”的“吁”是一個重點多音字,或許因為“吁”沒有出現在課后的生字詞中吧,重點學習了出現在課后生字詞的多音字。在課文中,沒有標注拼音的要不就是沒學過,要不就是不重要。實習生沒有教學經驗,對知識點把握不準是正常的。課后的點評我向小劉傳遞了這個常識。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二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后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后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于確定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于是請謝老師和組里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于“第一課時該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云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通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三
前不久,有幸參加了第三屆小學語文教學能手賽,在城區決賽中執教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如今,半個月過去了,但臺前幕后那感人的一幕一幕,至今仍在我的腦海里盤旋。今天,借這個平臺,再次對關心、支持我的朋友以及給過我指導和幫助的所有同仁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中國孩子雷利于十多年前寫給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課文感情真摯,既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又表達了作者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美好心愿,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語言訓練的好材料。
在決定選用本課參賽的時候,教者就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課文,也是一篇有很多成功的教學案例的課文,要上出新意,上出特色絕非易事。同時,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較大的距離,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感受到作者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體會出雷利對父親深切的懷念之情,明白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難度很大。因此,教者把這一點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力求在教學中多管齊下,實現突破。
首先,在課前的互動中,教者和同學們一起以游戲的方式,合作演唱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并引導孩子們深情講述了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歡樂,這無疑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幸福與雷利的失親之痛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與課文主人公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孩子們對雷利的遭遇感同身受,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內心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
其次,在指導學習書信正文第二段時,教師抓住“忘不了”一詞,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換位,想象自己還忘不了哪些和父親在一起的歡樂和幸福。在孩子們飽含深情的訴說中,他們已經不再是自己,雷利對父親的懷念,已轉化為孩子們自身強烈的感受。同時,這些美好的回憶,再次與后文中“靈柩歸來”的現實形成巨大反差,有利于幫助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
第三,在導讀課文第六自然段時,教者結合理解“罪惡的子彈”“嬌嫩的和平之花”等詞,通過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圖片展示等方式,既很好、很到位地理解了詞句,有通過大量的事實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至此,“要和平,不要戰爭!”已不再是雷利的呼聲,而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了。而這些,絕不是教師空洞說教的結果,而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讓人欣慰的是,這些預設都在課堂上變為了現實,本課的教學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語文課必須要姓語文,決不能忘記語言訓練這個根本。”這是一個同行先輩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誠然,《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情感性極強的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教師利用這個材料,花大力氣指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文章中蘊含的真摯情感,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須的,但這僅僅是語言訓練的一個方面。一堂語文課,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悟語言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教者有意識的設計了多個語言文字訓練點:在指導學習課文第二段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勾畫,找出其中反映雷利內心巨大悲痛的詞語,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角色換位,回憶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和歡樂,進行了有效的說話訓練;在學習課文第六自然段時,又通過交流資料、圖片展示等方式,對“罪惡的子彈”“嬌嫩的和平之花”等詞進行了深入、到位的理解……當然,文中充滿情感、富有特色的詞句還有很多,如果教師能在積累和運用語言上再做做文章,譬如,留些時間讓孩子們將文中那些優美的語句熟讀成誦;譬如,仿照課文最后一段中的排比句練習說話……那么,本堂課上的語言文字訓練將得到更好的彰顯,訓練效果也會更為明顯和直觀。
本堂課上,教者成功地引領學生走進了文本,在感悟、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對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他們為雷利的遭遇而流淚,為戰爭的罪惡而憤怒,為人類的和平而吶喊。至此,課文本身的情感目標似乎都已達到。但教者并沒有讓自己的教學僅僅停留于此,而是因勢利導,在理解課文最后一段時,引導學生抓住“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想象交流:什么樣的世界是“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世界?交流中,孩子們的思緒早已超出了文本,開始有了對戰爭根源的童稚而樸素的思索,就像一個孩子在交流時談到的那樣,他們明白了,“只有世界充滿著愛,和平才會真正實現。”這樣的處理,既照顧到了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又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同時,還將學生的思想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有了對戰爭根源的理性的思考,可謂“潤物細無聲”。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四
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系生活的實際,聯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系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五
文章內容感人至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人?”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將自己的角色替換成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但遺憾的是,這次課堂上讀的形式還單一了些,我主要采用了自由體會讀和齊讀,沒有廣泛地采用抽學生讀,相互評議的形式,不利于全面促進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
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你們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六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以課文為媒介,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通過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通過讀,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為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為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馬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們的回答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伙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你們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把板書的使用權留給學生;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七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以課文為媒介,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通過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通過讀,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為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為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馬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并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們的回答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伙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你們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收獲;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把板書的使用權留給學生;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于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八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案的設計中加入了音樂的烘托,首先讓他們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談)。我再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最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以期達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封信,是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憶了兩年前父親因執行維護和平行動而犧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過自己的經歷,提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課文寫得感人至深,雖然有一些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懂,但是課文內容通過讀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通讀這篇課文時,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情緒自然而然地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傷和痛。學生還告訴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讀越有感情,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真摯,況且喪失親人是我們人世間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自然能產生共鳴,特別是課文中講到很多的細節:爸爸臨上飛機前與我們的承諾,我們如約等到的卻是爸爸的靈柩,以及染滿鮮血的征衣、手表浸滿的凝固的血,這些我們一想起都是觸目驚心的,學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親的孩子——那是與他們幾乎同齡的人。所以,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帶講,以讀帶學,一邊講、一邊學中我們還不自覺地流下了我們同情、悲憤的眼淚。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學后記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
由于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情感升華的基礎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課堂上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如果我在引導朗讀“痛失父親”這一部分,先讓學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靈柩回來的情景,有的同學說,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有哭聲;有的說,想媽媽失去了他所摯愛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說,爸爸的嘴沒合上,可能是在說:“和平、和平……學生的融入不夠,自己是進到課文里去了,造成老師引導的過多的,學生體會甚少。體會甚少就造成朗讀情感不夠。我想應該是準備工作做的不夠,讓學生課余體會的不夠多,造成情感的斷層,以致使學生在上課文時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點零星。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到很多,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發現:一節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九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后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后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于確定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于是請謝老師和組里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于“第一課時該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云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通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檔為doc格式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可是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發現班上的孩子沒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吁,沒有收到戰爭的感染。課后,反省自己這節課的失敗。在上課之前,我就預設到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我設計了朗讀環節。先是教師范讀,讀著讀著,我的眼淚都要落下來了,可是班上還有幾個孩子竟然在笑。然后分小組讀,學生個別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還是沒有辦法體會出來,朗讀的時候仍然不夠充滿激情;于是,我決定帶領他們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然而,他們平時養尊處優,幾乎沒有失去親人的人生經歷,所以,這層感情也沒有體會出來;好在課前我做了功課,補充大量的戰爭圖片、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才,感覺出學生慢慢地對戰爭有了一些感覺,對作者有著同情。
課后,我布置了家庭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欣賞現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拿起手中的筆把心中所想寫下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話、一句名言或一幅對聯。)
我想,還是要課后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他們能夠深切地體驗。所以,我又一次布置了作業:讓學生課后收集有關資料再次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下節課,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補救課堂上的不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一
我覺得這次的文本拓展是這堂課的點睛之筆,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而且對學生的教育深刻而生動,使孩子們終身難忘,整個課堂教學在這里得到了升華。
這樣懂事的'孩子,懂事的讓人心疼。售貨員阿姨心疼他,眼圈紅了,打算自己買一輛小汽車送給他。如果是我,如果我可以,我恨不得捧來幾十輛小汽車讓小兵玩個痛快。可是小兵說:“不,謝謝,我不要。”禮貌地拒絕垂手可得的小汽車。為了什么?尊嚴?是的,就是尊嚴!媽媽一定教育過小兵:人窮志不短。
懂事、孝順,能抵抗誘惑,能細心體味到媽媽的內心感受……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個不一般的男孩小兵。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雖然他家的物質匱乏,但是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很了不起!
這些是我讀書時的感受。課堂上,我帶領學生一起體會,感悟。從小兵對小汽車的喜愛、渴望,到他阻攔媽媽為自己買小汽車。從追究喜歡去不想要小汽車的原因,到思考為什么不要阿姨的贈送……教室里顯得那么沉靜,孩子們在思考,在感悟。我一直攔阻學生對小兵、阿姨做出評價,一直引導他們通過朗讀感受這些美好的感情。有些情感,如果宣之于口,倒顯得蒼白無力。我希望,今天這篇課文的學習會給學生帶來不一般的感受。果然同學們不負我所望,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讀,一次次合情合理的想象,很多同學紅著眼圈讀完了全文。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二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執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及“情理交融”兩方面。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
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
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同時在這堂課上,我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但語文課只有“情”的激發,沒有“理”的啟迪,師生的“情”往往會失去依托。
因此,在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配樂講述《和平鴿》的故事。過渡:和平鴿就這樣誕生了,它有沒有把和平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和平永駐人間呢?揭示課題。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升華為“戰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人深省。
上完本課,感覺在落實本單元教學目標中的“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方面做得還不夠。如果能在導入部分,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效果或許會更好。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三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案的設計中加入了音樂的烘托,首先讓他們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談)。我再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最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以期達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四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系生活的實際,聯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系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十五
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我設計一個“真情告白”的填空練習,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錄象片段,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他撲到父親的身上邊哭邊說,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感受那悲壯的場面。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用心讀書,在讀中感悟,在閱讀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用“心”讀書這環節。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