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一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是個大數;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理解、掌握我國記數習慣,每四個數位為一級。
3.掌握數位順序,能夠根據數級初步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獲得正確讀數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主動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二
教學目的:
1. 通過激趣,2. 引導學生自己去實驗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3. 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4. 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5.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 滲透實驗——發現——驗證學習方法的教學,7. 發揮學生的性,8. 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9.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結構: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結構進行教學。
教學設想:通過激趣,誘發學習動機,培養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突出數學教學的基礎性和發展性,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教學理念。
教具:長方形、紅旗、課件等。
學具:學習紙、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新居結構圖,質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個面積比較合適?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樣去量?比較兩種擺法。
4、看了課題你們想知道哪些知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歸納: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是什么?課件提示。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同學們提出的這個問題進行學習,希望大家自己動腦,小組使用,共同來解決。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啟發學生大膽去猜想。
1、課件出示長2厘米、寬1厘米長方形。
2、把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通過課件進行圖形變化得到四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變化。
3、質疑:如果把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不斷地變化,可以得到多少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
4、猜一猜:通過這個長方形的變化,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可能和什么有關呢?
(二)分組實驗,發現計算方法。
1.師點撥: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與長和寬有關呢?我們可以做個小的實驗。
2、布置實驗要求:用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擺任意長方形找出你們所擺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面積并記錄下來。
3、課件出示實驗報告單,各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測量結果后,現場在課件中輸入各小組的實驗結果。各小組帶領組員認真觀察表格并對思考題開展積極討論。(觀察實驗報告單)
思考: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數和長方形的什么有關系?它們有什么關系?
5、各組匯報討論結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
6、引導學生發現方法(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激情鼓勵。
(三)分類驗證,確認計算方法。
1.引導質疑:這個發現是否準確無誤呢?這個方法是否對計算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呢?我們還要對這個發現進行驗證。
2.布置驗證要求,討論驗證方法。學生自主驗證,交流驗證結果。
三、整理歸納,提示學習方法。
2、歸納:實驗——發現——驗證。滲透學習科學方法的教育。
四、應用深知、鞏固深化。
1.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2.應用公式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同學們想測量一下藏在我們身邊的一些長方形的面積嗎?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找到長方形的面,進行測量。一邊測量一邊把結果記錄在紙上。
播放音樂讓學生測量,然后各組交流測量的情況。
(1)回到導入題。課件出示新居的結構圖,給出數據,請學生計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積。
(2)課件出示破鏡子的畫面,給出數據,讓學生計算出長度。
五、深化拓展
學習了這個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開放題:課件出示一幅設計圖,引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請你來當設計師為我們關山小學設計一幅新校規劃圖。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三
最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下面請同學們看圖上的信息:
誰能說一說圖上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誰能根據這些信息找出等量關系?
分組討論:
小組匯報:
先畫線段圖。
根據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這個等量關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這樣寫: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60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樣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誰能說一說你是根據哪個等量關系列的方程。
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由于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選擇設一個未知數為x,在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系,用字母表示另一個未知數。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是4個x”。
三、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第100頁試一試:
選兩題進行板演
第101頁試一試:第二題:
生列方程,說等量關系。
這一題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101頁試一試:第三題,第四題
生說等量關系列方程。
四、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四
1.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五
(二)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認識線段
(1)建立線段的數學模型,認識端點
(3)畫線段
師:請你在練習本上畫出1條線段,師巡視指畫法不同的學生畫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畫的線段,反饋出線的問題。如:畫彎,沒點兩個端點,畫的方向等。
強調線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調整。
(4)讀線段
師:誰能幫老師給黑板上的這條線段起個名字?怎么讀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兩個端點命名,給線段命名,生讀,師板書:讀作:線段ab(或ba)指出有兩種讀法。
強調:讀線段時可以從任意一個端點讀起。
(5)找線段
師: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條線段,請你找出1條線段,用手指出它的兩個端點,與同桌說一說。
同位互動,指2個生匯報。
2、認識射線。
(1)建立射線的數學模型
課件演示手電筒的燈泡發射出一束光線,問:你看到了什么?
(2)畫、讀射線
師:射線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師:剛才你在畫射線時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樣解決?讀射線呢?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要先畫一個端點,然后沿著任意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指出:由于射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把射線的端點用大寫字母“a”表示,再在射線上任取一個點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射線ab,不能讀射線ba,讀射線時要從端點讀起,只有一種讀法。
(3)尋找射線
師:想一想,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體發出的射線?
引導學生說出:激光、探照燈、紅外線、太陽、燈泡等。
師:別忘了恩澤地球上萬物生靈的太陽發出的光線也是射線。
3、認識直線
(1)建立直線的數學模型
(2)畫、讀直線
師:直線又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個四人小組到黑板上板演。
師:誰有不同的想法?追問:點a、點b是直線的端點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由于直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在直線上任意取兩個點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直線ab(或ba),讀直線時從哪一端讀起都可以,有兩種讀法。
(4)找直線
生舉例如:高壓線、鐵路、高速公路等。
(三)實踐活動,歸納特征
比較三線的區別與聯系: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三種線,請你認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說其余同學補充。
指出:看來三種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課件演示:·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在直線上截取1條線段;·一條線段去掉1個端點向一端無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條射線;·線段、射線也是直線的一部分。
(四)綜合運用,感知提升
第一關:猜謎語,打一線的名稱。
1、有始有終(線段)
2、無始無終(直線)
3、有始無終(射線)
第二關:他們誰說對了?
1、小明說:我畫的線段長4厘米。(對)
2、小紅說:我畫的射線長1米。(錯)
3、小麗說:我畫的直線長2分米。(錯)
第三關:試一試畫直線。
1、過一點畫直線
先任意畫一點,然后過一點畫直線,師帶領學生完成。
體會: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直線。
2、過兩點,畫直線。
學生操作體會。
追問:能不能再畫呢?
總結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第四關:你發現了什么?
從老虎山到狐貍洞有許多條道路,哪條路最短?(小結: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五)檢測。
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3)線段cd長5cm。()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六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從一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變化的觀點。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直線、射線和角的含義;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三角板、小組討論表單。
師:孩子們,現在的你們已經了解了許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都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發現的,現在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請孩子們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圖片(有明顯的太陽光,建筑物的線條很明顯),學生認真觀察。
師:這圖是從生活中拍攝的,很美吧。我們今天探究的數學知識就藏在這些圖里面,畫面上藏著許多的線,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劃一下你找的線。(生比劃)
師:你比劃的是哪些線?(請2-3名學生說)
1.復習線段
出示有線段圖,從圖中抽象出線段。
教師:剛才有孩子找到了這些線,這種線的名字叫什么?線段。
教師:孩子們認真看看,線段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有兩個端點,是直直的,有的線段長,有的短等等。
2.學習射線
板書射線,認識射線的特征
3.學習直線
出示直線,動畫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畫一條直線。
4.線段、直線、射線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教師:現在我們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他們之間有著什么聯系呢?
接下來就需要大家一起認真觀察,討論找一找他們三線的區別和聯系,活動之前請大家聽清楚活動要求。
活動要求:
請每個小組分工合作把報告單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組團結探索找出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系。
報告單:
關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試畫角等)書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再來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書36頁自學。
(1)自學,可以說一說、畫一畫、比一比。
(2)小組探討,確定交流內容。
4、集體交流。(視學生交流情況,老師及時引導)
(1)學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組成的嗎?(出示沒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你也來畫幾個角。
畫角(先自由畫,再一生實物投影演示)說說你是這么畫的?(定點,引出兩條射線)
1 p36做一做
2 練習四1、2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七
觀察物體(2)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包括由低到高觀察同一物體和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和在實際生活中有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經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比較,體驗到從不同位置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
2、能力目標: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養成數學思考的習慣,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的不同視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課題觀察物體
教學課時1主備教師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辨認從前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進一步深化對實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思考的過程中,增強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逐步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初步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認識“從不同位置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得到的視圖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難點:認識“從不同位置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得到的視圖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學準備及手段多媒體課型新授課
教學流程初備修改部分
一、導入新授課
二、自主學習質疑釋疑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點
四、課堂達標基礎過關
1.觀察投票箱。
(1)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我們一起來觀察,你能指出這個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學生指一指)
(2)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先讓學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狀,再讓學生觀察。)
(3)匯報交流。教師展示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
學習例1。
交流:你發現了什么?(同樣的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到不同的形狀)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樣的?(指名1-2名同學說一說)
(2)p13做一做。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八
四年級下冊教材第38、39頁的內容及練習十第1、2、3、4題。
1、引導學生知道、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比較、抽象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想,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滲透事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
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為什么2.5元末尾添個0價錢不變呢?究竟可以添幾個零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方面的知識。
二、出示課題,提出目標。
1、知道、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比較、抽象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培養初步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想,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三、自學嘗試,探究新知。
1、出示嘗試題
(1)1、10、100這三個數相等嗎?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單位表示嗎?
(3)改寫成用米作單位表示后,實際長度有沒有變化?說明什么?
2、學生自學課本38頁后嘗試練習并討論。(5分鐘后全班交流)。
3、根據自學情況引導講解。
四、拓展練習,驗證結論。
為了驗證我們的這個結論,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1、出示做一做:比較0.30與0.3的大小
你認為這兩個數的大小怎樣?(讓學生先應用結論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呢?(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想的辦法越多越好)
3、在兩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較。
(1)左圖把1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2)右圖把同樣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3)小數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數變了,即小數的計數單位變了,而陰影部分的大小沒有變,得出0.3=0.30。)
概括總結: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過度:我們如果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五、應用新知,嘗試練習。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例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2)學生自學課本后討論交流,嘗試練習。
(3)引導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數點行嗎?為什么?
(4)同桌討論:應用小數的性質時,要注意什么?
六、鞏固新知,當堂檢測。
1、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有變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簡下面的小數。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0.930.045.48.1814
5、判斷。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噸=2.4噸()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價錢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應用小數的性質時,要注意小數中間的零不能去掉。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九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本著“學貴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究、發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究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進行探究活動是這節課設計的主要特點之一。學生對三角板上每個角的度數都比較熟悉,從這里入手,先讓學生算出每塊三角板上三個內角的和是180°,進而引發學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嗎?接著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任意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測量誤差)。再引導學生通過剪拼的方法發現各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然后利用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由此獲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一系列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最后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逐層加深。在練習的過程中,既激發了學生主動解題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兼顧到了智力水平發展較快的學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三角板
教學過程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案全冊篇十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 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 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 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 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 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于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匯報。其次每個小組發言之后,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并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后,教師針對全班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