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教學案例篇一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場以“數學教學案例觀摩”為主題的研討會。從會議中聽取了多位優秀教師分享的教案,不僅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些教師的教學激情和肩負的使命感,更為我日后的數學教學帶來了許多啟示和思考。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關于該主題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感受到教師們的教育情懷與專業素養
在觀摩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我不僅深深感受到了參與教師的教育情懷,還受到了他們的專業素養的啟發。眾多參與者們分享了自己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方法,這些經驗和方法不僅富有創新性,也更體現了教師們豐富的教育知識和教學技能。當我聽到他們對教育事業毫不吝嗇的積極評價與對學生提高的褒獎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們對教育的認真與投入。
第二段:認真思考教學模式的改進
在教學案例中,我被展示的許多教學方式和方法所啟發。教師們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單調的傳授知識,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讓我深刻的意識到,發展學生的能力是數學教育的核心,而這也是和讓學生學好數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段:課程設計和思路的重要性
看到教師們精心設計的教案,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在課程的安排上,每個環節都非常細致的安排和考慮,教學的思路可以說是很清晰和明了的。整個課程講解流程貫穿著一個清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習到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到數學知識背后的邏輯和思考方式。這種整體化的設計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關鍵所在。
第四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過這次觀摩,我也發現了一些自己的問題。其中之一是我教學時太過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沒有充分的去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與觀摩的教師交流中,我發現許多教師在數學教學上,都是力求將數學依據常識與實際聯系起來,這種不依賴公式的講解方式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任教的不足之處。我也認識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應該多參與類似的教學案例觀摩活動,向行業內知名教師多學習和交流。
第五段: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這次透過觀摩,我發現,一份優質的教案背后需要教師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這個過程也可以讓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探求出符合自己教學思路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參加數學教學案例觀摩,可以讓教師走出自己的教學圈子,拓寬思路??梢詫W習到類似的好教案的經驗用于自己教學中,同時也能夠通過學習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一份完整、有創意、并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案,需要教師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策劃,但同時,也可以深深地拓寬我們教師的教學視野,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基于觀摩的教育活動,也需要通過類似的方式來充實和加強。相信這種教育活動對于促進教學的改進,以及學生的教育成長都將起到積極的影響。
數學教學案例篇二
一例一議“精細化教學”
科學探究,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領域中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舉措,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探究學習的機會,尤其要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握每一次機遇,讓學生不失時機地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收獲,在探究中提高。實踐證明,課堂上科學、有效的探究,是構建高效課堂、實現精細化教學的必由之路。
數學教學案例篇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lili738”為你整理了“數學
教學
案例”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2.交流、匯報
(1)問: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學生匯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板書:長、短
[設計說明:經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樣明白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匯報。
[經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著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一樣,會得出不一樣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著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并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表達本事。]
三、
反饋練習1.教師談話:此刻,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游戲,你們能夠自由結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后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并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經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先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我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里。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里。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課小結(略)
數學教學案例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計劃工作案例
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讀數學教學案例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案例篇四
作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教案的編寫和優化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我不斷地學習和觀摩優秀的數學教學案例。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次數學教學案例觀摩活動,在觀摩中我感悟頗深,今天我就來分享下自己的體會與感受。
一、通過觀摩教學案例,我深刻認識到教學案例對于教學的重要性。觀摩中,展示的數學案例嚴謹、高效、富有啟發性。它們緊扣教學要點,清晰明了地呈現出了數學知識的結構、等價變形和解題技巧,并給出了豐富的習題練習和拓展題,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素養,增強自信。
二、觀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案例中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大有幫助。在觀摩中,有些同行在教學中運用了課件、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互動答題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學生們在享受科技帶來樂趣的同時,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更快樂地學習。
三、另外我也十分受益于觀摩中的思路和方法,觀摩案例的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思路清晰,非常重視學生的思維培養。她們強調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發現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和習慣性思維轉換,也充分利用了數學課堂活動的“韻律”特點,通過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營造出和諧活力的教學氛圍,逐漸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教學的有效性。
四、此外,觀摩教學活動也讓我更加認識到了和班級實際教學工作息息相關。教學活動選擇特別詳細,并按照教學進程發布,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學的循序漸進,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態度和思考,并將其納入到評價體系中。此外還有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和互相鼓勵,對于我而言更是一種刺激和鞭策。
五、最后,通過觀摩活動,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在教學中怎樣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案例觀摩中,我深刻認知到教案的編寫需要講究方法,需要在傳授必要知識的前提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的通路,引出更深入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了自身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養,才能夠更好地服從學生完成自己的職業使命。
總之,這次觀摩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在漫長的數學教學道路上,讓我重溫了教育的初心和教育工作中的困難,也讓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機遇和挑戰。我相信,只要不斷學習,不斷推陳出新,只要堅定信念,勇于實踐,我們一定能夠在數學教育的前沿走得更遠,更好。
數學教學案例篇五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小數和整數都是按照十進位制位值原則書寫的,所以小數乘法的豎式形式,乘的順序、積的對位都可仿照整數乘法的相應規則進行,只要解決好小數點的處理問題就行了。
成功之處
1、建構主問題導學教學流程,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百分之八十終生用不上,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在學校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我們實際上一直在學習一種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本節課上初步構建主問題導學——交流釋疑——歸納總結——當堂檢測教學流程。
2、找準知識銜接點,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小數乘整數的.知識起點就是整數乘法,讓學生聯系前面的知識,一方面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另一方面讓學生依托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本節課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小組交流,很輕松地解決了知識架構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的智慧共享、思維碰撞,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臉上也露出合作學習,分享成果的喜悅。
不足之處
1、教學流程的時間把握上,再進行適度調整。
2、個別學生在列豎式計算時沒有按照整數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與整數乘法豎式的聯系,出現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設計
1、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學的重難點,還要考慮學困生易犯的知識錯誤,全面細致設計每一步的教學環節,增強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益。
2、教學流程改為:主問題導學(5分鐘)——交流釋疑(10分鐘)——歸納總結(5分鐘)——當堂檢測(25分鐘)。
數學教學案例篇六
1 學習方式:對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后面知識的基礎,并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后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
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后,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并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數學教學案例篇七
后面還有多篇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為是否貼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昨日我和同學們一齊學習了《克和千克》的認識,這節課的重難點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經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忙學生構成質量觀念。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參考了別人的教學設計,吸收了他人的精華,煞費苦心設計了一些與眾不一樣的活動,作為這節課的亮點。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帶了家里的臺秤。上課了,我精神飽滿的走進課堂,前半節課進展的很順利,一切都按照預設進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關于克你明白什么?能舉例子說明嗎?我手里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猜一猜,驗證,于是引導出1000克能夠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
(三)拓展延伸: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能做出估計。我說:近段時間你們有稱過體重的請舉手?舉手的僅有兩個我在課前稱過的同學。(幸虧稱了兩位同學的體重,要不今日的課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慶幸)我們做一個猜體重的游戲。我先叫最瘦的閆澤同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每當一位同學說出一個數字時,閆澤同就做出相應的反應:輕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為止,學生興趣盎然。我說:此刻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的人物王宇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后在最終的環節讓大家猜一猜自我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他那么胖,起碼有50千克?!边€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蔽铱吹搅送跤蠲婕t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關你們屁事。底下的同學哄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這副德行的……此時學生的興趣轉到了王宇的“胖”上,場面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氣急敗壞在講臺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誰笑請誰上來,讓他笑個夠。”學生見我大怒,藏起了臉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繼續游戲,可是,我和學生都沒有開始時的興趣,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憤怒的表情,學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學應當更多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能鍛煉自我,發展自我。所以,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的:
1.預設不充分
2.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該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
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
事后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呢。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應當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我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體重是否標準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日,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教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本事,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教師根據不一樣的情景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一樣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了,師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寫下這個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從我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變遺憾為動力,在實踐和反思中鍛煉自我,發展自我。
數學教學案例篇八
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設了各種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結構,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得輕松愉快,學生在經歷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得了解并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并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
數學教學案例篇九
吳:你們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1:我喜歡足球。
生2:籃球。
生3:乒乓球。
吳:由于受到場地的限制,我們只能在那里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你們看怎樣樣?
生:好。
(學生七嘴八舌商量開了,一分鐘后,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寫了“勝利隊”。另一對也寫了“吳正隊”)
吳:吳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為您的課講得異常好,我們用您的名字,必須能贏。
吳:行行行。隊名產生了,那咱們怎樣比呢?
生:選出每個隊最厲害的一位參加比賽。
吳:那你們選吧,再挑一個裁判,每隊再請一個小朋友紀錄。
預備,開始!20秒后,吳教師喊停,然后統計:“吳正隊”:30,“勝利隊”:29。
下頭我宣布,本次比賽勝利者為“吳正隊”。“勝利隊”服不服氣?
“勝利隊”:不服氣!
吳:為什么?
生: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當每隊再選幾個。
吳:我提議每隊再選三個人,好嗎?
(每隊三人繼續比賽,教師把每個人的拍球數寫在黑板上。)
吳:下頭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勝利隊”和“吳正隊”的總數各是多少,報數。
生;118,124.吳:此刻勝利者是“吳正隊”,能夠嗎?
生:不能夠。
(這時,吳教師走到勝利隊同學面前。)
吳:別急,雖然此刻咱們落后,但吳教師決定加入“勝利隊”,歡迎嗎?
勝利隊:歡迎!
吳:此刻把吳教師拍的22個加進來,算一算一共多少個?
生;140個。
吳;下頭我宣布,今日的勝利者是“勝利隊”。
生:不一樣意!
吳:為什么?
生;勝利隊有5次拍球機會,我們僅有4次,不公平。
(學生開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終有一個聲音出現了:在人數不等的情景下,能夠先求平均數。)
吳:怎樣求平均數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
點評:排球是孩子喜歡的游戲,吳教師把游戲引進課堂的時候,在許多環節上都進行了改造:讓學生自擬隊名、自定比賽規則,是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選擇加入,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對平均數知識學習的需要。實際上,幾乎每個環節都自然的指向對平均數的理解。一個原生態的生活情境,是難以有如此明顯而豐富的教學意義的。
數學教學案例篇十
為了讓學生對“10000以內的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等知識更好地掌握,為有關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設計的活動有4項。
(1)讓學生說一說已學過的計數單位和數位。
(2)讓學生從左往左分別說出它們的順序。
(3)教師出示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完成。請一名學生展示,其他學生獨立完成。
(4)記憶數位順序表。
3、教學列6。
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來掌握數位的順序,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安排以下5項活動。
(1)出示方塊圖,讓學說一說圖中方塊的總數。
(2)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方塊的數量,并試著寫出來。
(3)讓學生認讀,根據學生認讀出示讀作。
(4)用填空形式讓學生完成這個數的組成。
(5)讓學生說一說有關這個數你還知道什么?如它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么數位、計數單位是什么等。
(三)鞏固練習:
1、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
(1)從一千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零一十二。
(2)從四千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數到五千零四十。
(3)從八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九千三百。
2、在計數器上表示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它們的組成。
六千三百八十三千二百一十九二千三百零八
3、說出下面的各數的組成。
32596015710043089006
4、按順序填空:
(1).1095、1096、1097、()、()、()、()()。
(2).5600、5700、5800、()、()、()、()。
5、填空:
(1).5319里面有()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
(2).8005里面有8個()和5個()。
(3).2500里面有()個百,36個百是()。
(4).有6個千和5個十4個一組成的數是()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你今天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學會歸納整理自己在一節課中學到了哪些知識
(五)、作業設計。
(1)課本第75頁的“做一做”第1題。以鞏固學生寫、讀10000以內的數及其組成為目的,讓熟練掌握寫讀及組成。
(2)用計數器數數,一個一個地數。
數學教學案例篇十一
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發展學生能力,實現教育面向未來的需要。先人有“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經驗之談。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也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苯虒W是雙邊活動,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法,學生必然采取相應的學法。教師應當研究學法,改進教法。學前班數學活動中的游戲一般是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
數學游戲能為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
設計游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辟悺爸性鲇職狻?。所以,設計數學游戲,安排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游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如富于思考啟發性的“猜謎”、富有情趣的“小貓釣魚”、“摘蘋果”、“幫白兔收蘿卜”等游戲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于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并自覺地遵守游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游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直觀形象的數學游戲可以在學生“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數的分解”、“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爭當優秀售貨員”等游戲都是借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兒歌“2字像小鵝,圓圓小腦瓜,斜著長脖子,直著小尾巴?!毙蜗蟮孛枋隽藬底帧?”的字形和書寫要領。如“找兄弟”,學生拿著數字卡片“6”說:“我今年7歲,弟弟比我小兩歲,弟弟在哪里?”學生們想出答案舉起數字卡片“5”說:“我今年5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里。在這個游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為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因此學前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把游戲結合到教學中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數學教學案例篇十二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會讀寫萬以內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這些數的組成。
2、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大數,發展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初步體驗量化的思想,促進數感的發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確立一萬的數的概念,和數數中即將滿整百整千整萬的情況。2.萬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確立一萬的數的概念,和數數中即將滿整百整千整萬的情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0以內數的認識”,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安排了這個環節。通過這樣的準備練習復習舊知,為學生遷移性的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1、解讀主題圖,出示課題。
以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為切入口,通過學生對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的試讀,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積累知識的快樂。并揭示課題。
2、教學例5。
(1)數一數:數方塊的塊數,掌握數數的幾種方法。
(2)說一說: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數的,學會歸納數的過程。
(3)板書:教師根據學生的歸納進行板書
這一知識點,讓學生明白“萬”也是一個計數單位,它和千是相鄰的計數單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萬位在左起第五位。通過一次探究活動學生不可能就掌握了,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強化,由此還要安排兩個活動。
一是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千位、萬位。
二是讓學生用同桌交換拔數、數數的形式,在計數器上撥一千,數一千,直到撥10個一千,數一萬。
(4)數位順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