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一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二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星照片,啟發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球航行
現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小:半徑: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三
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明確亞洲的范圍。
分析亞洲的經濟發展狀況及人口
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位置和范圍。
展示亞洲的范圍及分區
學生活動:(1)總結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線和主要分區。
總結講述:亞洲跨三帶,臨三洋和二洲,與北美洲隔白令海峽相望,主要位于北溫帶。共分為6個分區,我們中國位于東亞。
展示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圖和亞洲地形剖面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亞洲主要的地形區,總結亞洲的地勢特征。
(2)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根據其流向分析特征。
總結: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懸殊。
2、河流特征: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海洋。長江、瀾滄江等流入太平洋;葉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學生活動:找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總結亞洲氣候特征。
總結:1、氣候復雜多樣。缺水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2、季風氣候顯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3、大陸性氣候強。面積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展示季風氣候示意圖
學生活動:找出冬季風和夏季風的發源地,分析其風向和性質。
總結列表:
項目發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高緯度內陸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風低緯度海洋偏南溫暖濕潤
補充:季風區的范圍和夏季風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風的影響。
播放洪澇災害的視頻
學生活動:根據課本資料,分析季風氣候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
總結:1、有利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發展。
2、降水不穩定,容易引發旱澇災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長和數量柱狀圖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柱狀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幾個在亞洲,在亞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分析亞洲人口特征。
總結:1、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一億,東亞有中國和日本,南亞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有印度尼西亞。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亞洲,增長最快的是非洲,亞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長快。
展示亞洲人口分布圖
分析:回憶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亞洲人口分布規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分析其原因。
總結: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長造成的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圖片
講解:亞洲人口多,增長快,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經濟發展的差異
展示亞洲部分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圖
學生活動:做課本14頁讀圖題。
分析: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巨大,日本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沙特依靠豐富的石油發展很快,新加坡和韓國發展成新興的工業國。
展示新加坡示意圖。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點,總結其發展經濟是怎樣因地制宜的。
總結: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中,地理位置優越,他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航運和旅游,利用中東的石油發展煉油業,成為發展很快的國家。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四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
重點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五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六
學習目標
1、知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識與技能:法國的地理位置,法國的氣候類型和旅游業的發展狀況。
2、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3、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我國與法國的對比,從法國的發展中找到我國發展的有效途徑。
重難點
法國的地勢特點。
法國的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步驟
師生活動
復備
1、
導課
激情
2、
自主學習
(由科代表組織本組成員根據學習提綱完成)
.同學們你了解法國的哪些歷史和文化?
學生各抒己見,暢談法國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經濟發展狀況等。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材的活動練習和以下預習練習:
1.法國的輪廓有什么特點?
2.法國瀕臨的海,海灣,海峽以及陸地上的鄰國?
3.通過圖分析法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理緯度?看法過大部分屬于那個緯度區?
4.找到法國的中央高原,巴黎盆地,阿爾卑斯山脈看法國的地勢特征?
5.找到法國的重要的河流,塞納河,盧瓦爾河,羅訥河。
6.法國的第一大城市巴黎,法國的最大的海港馬賽,法國的第三大城市,法國的紡織工業中心里昂。
法國的輪廓象正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臨陸地。法國的南部面臨地中海,西邊臨比斯開灣,背面臨拉芒什海峽,陸地上的鄰國眾多,例如: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意大利,摩納哥,安道爾,西班牙。中央高原位于法國的南部,巴黎盆地位于法國的西北部,從地形分布上和分層社色圖中可以看出法國的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根據課前預習,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法國。
1、在圖3—27上找到法國,看看其國土輪廓有什么特點。
2、讀出法國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數。
步驟
師生活動
復備
3、激情互動
4、魅力精講
5、拓展應用
6、生成創新
法國的塞納河從東南流向西北,注入拉芒什海峽,巴黎,里昂,馬賽三個城市的共同的地理位置特點是沿河分布或者沿海分布。
學生閱讀教材兩個段落看一下法國的主要的氣候類型以及分布狀況,法國大西洋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此了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規律,40-60度大陸的西岸,冬無嚴寒,下無酷暑,降水均勻,基本上沒有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發展十分有力,法國的地形平坦,平原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北部的巴黎盆地成為法國的小麥的主要產區,法國也成為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法國的農業生產還具有便利的灌溉條件,河流匯總多,水量豐富,季節變化小。這些都能通過學生的知識擴展得到。
法國的另外一種氣候――地中海氣候,教材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地中海氣候類型,地中海的沿岸地區,夏季氣溫高,降水少,植物生長旺盛。在此有必要讓學生再次記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在了解氣候類型的基礎上再看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種植,可以給學生出示幾幅圖片,進而了解法國的葡萄酒。
法國的資源豐富,煤鐵儲藏量大,汽車飛機制造讓學生了解,法國的核電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法國的旅游業發達,旅游資源豐富,了解法國的旅游資源。
法國法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找出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歸納法國地勢的基本特征。
找出法國的氣候類型,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介紹法國的旅游業
7、
課堂
檢測
法國的輪廓形狀——
法國的氣候——和————哥具有什么特點?
法國的首都————坐落在————河畔。
法國的地勢特點——
法國有那些旅游資源?
從什么地方反映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河旅游大國?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七
(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復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講授新課)
板書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
(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歸納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征。
(課堂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八
見書問題
二、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坐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于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標明它們的坐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坐標原點;
(2)坐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篇九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后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
二、失敗之處
1、運用與印度有關的圖片配以解說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本意是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于文本設計過于冗長,精彩部分不夠突出,使效果不如預想。
2、在介紹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了解,過于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系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