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你聽過嗎?這就是講我們要愛惜糧食。不能因為你家里糧食多久隨便浪費,這樣你污染了環境,也浪費了糧食。等到你真的需要糧食的時候,后悔都來不及,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飯或者其它食物。
記得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我獨自去朋友家玩。過了一會兒,她家吃飯了,我就在門外等她,她拿著飯來找我。
我對她說:“我們一會兒一起玩捉迷藏吧!”
“好啊!”
“你在吃飯,我多給你點時間吧!”
不一會兒,我就數完了100聲,立即跑去找她。當我找到她時,發現她正要把飯倒掉。我連忙阻止到:“喂!別倒!”幸好喊得及時,她沒有這么做,我耐心地告訴她:“小紅,你倒了這碗飯,就代表浪費了許多糧食,你可別忘了李紳寫的那首詩啊!”
聽了我的話,小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表示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經過這件事后,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糧食的可貴性,這個中午發生的事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二
作為人類生存的根本,糧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愛糧節糧厲行節約,則是我們應對全球糧食短缺與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也在自己身上體驗到了愛糧節糧厲行節約帶給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認識愛糧節糧厲行節約
愛糧節糧厲行節約的核心理念是“節約糧食,追求健康生活”。它既包括我們對糧食的消費、浪費的改善,也包括對糧食生產、流通等方面的改進。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用愛糧節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糧食消費和浪費是否合理,從而形成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第三段:參與體驗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也深刻體驗到了愛糧節糧厲行節約所帶來的改變。在吃飯的時候,我學著將飯菜吃干凈,不浪費糧食;在購買食物的時候,我會盡量選擇成品、包裝簡單、環保的食品;購物袋、餐具等方面,我也注意自己的環保舉措。這種精打細算的生活態度和環保舉措,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浪費是多么的不值得,更讓我感受到了這種以愛糧為主題的生活方式,在內心深處所帶來的滿足感。
第四段:感悟收獲
通過實踐參與,我漸漸認識到,愛糧節不只是糧食節約,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關注生活質量而且注重健康和環保。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節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傳承愛糧的種子,用實際行動將其落地生根。我們不僅呼喚全社會的參與,更需要自己從自身做起,積極倡導、踐行愛糧精神,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行動和習慣。
第五段:總結
總而言之,愛糧節糧厲行節約迫切需要廣大人民的共同參與和投入,需要每一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靠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其中。作為一個時代的人們,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糧食的寶貴性和生命的尊嚴。只有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深刻體驗和領會愛糧的理念,才能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價值。所以,愛糧精神和行動,應該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必須要實施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最好的生活和環境向上的發展。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三
當你捧著噴香的米飯、吃著雪白的饅頭、端起美味的面條時,你是否記起小學讀過“鋤禾日 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知道糧食是農民頂著烈日辛勤耕耘換來的;當你面對著滿桌好菜漫不經心地挑挑揀揀時,你是否知道還有很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因為貧窮而吃不飽飯,上不起學;當你埋怨飯菜不可口、隨意傾倒吃剩的飯菜時,你可曾想到四川地震災區中還有很多與我們同齡的伙伴,他們頃刻間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園,他們是怎樣的缺水斷糧啊?我們生在福中要知福,“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
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遠遠低于世界水平,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節約糧食、珍惜糧食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該成為節約糧食的表率。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積極參加節糧活動,認真學習節糧知識,自覺增強節糧意識,每天節約一點點,每天奉獻一點點,用我們的行動,用我們節省的糧食和資源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我給大家提一些節糧的方法: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不偏食,不挑食;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的要帶回家;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明朝的張義方,非常的富有,擁有良田數百頃。每年收到佃農的租糧,實在多得不得了,堆積在倉庫里時間久了,就會腐爛。他就命人把腐爛的五谷掃除丟棄,甚至還拿芝麻來喂豬,綠豆來喂牛。別人勸他拿些糧食出來救濟窮人,他都不肯。后來正德六年黃河決堤,洪水把他的田席卷之后,都變成了河流。一夕之間,家產蕩盡,張義方竟然餓死了。為富不仁的張義方浪費糧食最終落得可恥的下場。
同學們,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們以節約為榮,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讓節糧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一直在我耳邊回響。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四
古人有句詩說:“鋤地的日子到了中午,汗水就滴進了土里。誰知道中餐硬?”我相信這首詩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是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只有少數人知道。我們吃的每一頓飯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感覺沒胃口,只剩半碗飯了。我媽讓我做完。我不耐煩地說:“媽,現在幾點了,還講勤儉節約!”母親聽了這句話很生氣,說:“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我們家有多富多窮,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從生活的每一點開始,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我聽了媽媽的話,再多的米也一定不能浪費。我媽還告訴我,世界上很多餐廳都提出了“光盤行動”的口號,說明浪費食物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是的,世界上有50億人,中國有13億多人。如果一個人一天吃一碗飯,全世界需要吃50億碗飯,但是農村的田地在迅速減少,一片農田正在變成高樓,我們吃的食物在逐年減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我們每天可以節約50億粒糧食,這可以幫助那些因貧困、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挨餓的人避免饑餓。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和計算,世界上每5秒鐘就有一個孩子因營養不良而死亡,13億中國人每天白白丟棄的食物和飯菜,一年可以養活2億人。這個數字真的很神奇!
我們來看看一粒的不平凡經歷。首先,農民在播種前要經過除草、犁地、施肥和選種。播種后,從發芽到成熟,除草、殺蟲、施肥,一遍又一遍。農民們在烈日下汗流浹背,等著五谷長葉開花,直到五谷飽滿金黃。農民要收割、脫粒、曬干,還要半年才能進糧倉。之后經過加工、運輸等一系列過程,最后變成了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誰知道,每粒糧食都是硬的”,“一粒米七斤四水”,怎么忍心浪費糧食?浪費食物是多么可恥的行為啊!
糧食是有價值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愛惜食物的好習慣,做一個愛惜食物的小衛士!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五
去年的一天,媽媽早早的叫我起床吃飯,我懶懶的來到桌子前,東一口西一口的吃了一通,吃的滿桌子全是飯,媽媽過來看見了,對我說:“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我當作了耳旁風,“嗖”的一聲就跑了。
后來,我看到電視里有許多人沒有飯吃,他們渴望糧食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的眼睛紅了。這時我才真正認識到糧食的寶貴,并決心從我做起節糧愛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天三餐吃多少盛多少,吃飯時再也不“漏嘴巴”了。現在,我吃飯的地方總是干干凈凈,沒有一粒剩菜剩飯,媽媽開玩笑的對爸爸說:“咱兒子的碗現在都不用刷了。”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不但自己節糧愛糧,還教育他人呢!星期天,爸爸帶我去叔叔家玩,叔叔給我們做了許多好吃的,我和弟弟正吃得歡呢,忽然,我發現弟弟的碗旁邊掉了許多米粒,就對他說:“明明,吃飯的時候要注意,別把米粒掉出來。”“沒事,不就是幾顆米粒嘛,你以前不是也這樣嗎?”我羞愧的不得了,心想:看來我以前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可真不好!都影響到弟弟了,今天我可要幫助弟弟改過來。于是對弟弟說:“你想如果每個人一天浪費一粒糧食,我們13億人口就要浪費13億粒糧食呢!”弟弟聽了,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后面吃飯的時候小心多了。我相信,他也一定會改掉浪費糧食的壞習慣的。
“珍珠是寶,稻米為王。”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提醒他人,做節糧愛糧的好孩子。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六
糧食,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沒有了糧食,我們就很難生存。
現在,因為全球變暖,環境惡化,氣候反常,有些地方種的糧食顆粒無收,使到糧食短缺,糧價飛漲,許多窮人因為糧價飛漲而買不起糧食,忍饑挨餓地過著凄慘的生活。糧食已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難題。
糧食,對人們來說太重要了,節約和愛惜也成為人們的話題了。
記得小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就教我們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類節約糧食的兒歌,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浪費;媽媽也做了榜樣,她在洗米時總是很小心地淘米,把掉落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放進鍋里。這使我懂得了愛惜糧食。
在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要求我們用“來之不易”造句,我毫不猶豫地寫上:“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種的來之不易的糧食。”老師在我的句子上打了一個鮮紅的勾。
但是,我也發現有不少浪費糧食的現象:在學校吃午餐的同學不是很多,可是總能發現白花花的米飯到在垃圾桶里;在餐廳里,一些人的飯菜點了一大堆,吃不完就到倒掉了,這樣既花錢又浪費糧食。這些現象真令人痛心。
為了節約糧食,我和爸爸媽媽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每頓飯都把碗里的飯粒扒的干干凈凈;在外面吃飯,爸爸媽媽從不鋪張浪費,能吃多少點多少。有一次,媽媽看我吃得這么干凈,便半開玩笑地說:“今天兒子的碗可以不用洗了。”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糧食,因為糟蹋糧食就是糟蹋農民伯伯的心血,浪費糧食就是浪費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啊!只要人人都節約糧食,保護生態環境,愛護地球資源,我相信,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七
在我牙牙學語的小時候,媽媽經常教我讀《憫農》詩,于是我跟著念:“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詩,讓我一直記憶猶新,但那時我還小,不能體會詩中的含義,隨著我漸漸長大,直到我有機會回鄉下老家看舅爺,才親眼看到什么是“辛勤種植”,也才慢慢體會到了“愛糧節糧”的真正含義。
那一天,走在老家的田間地頭,我看見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伯伯正在給農作物撥草澆水。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他們那一個個辛勞的背影在不停地忙碌著,讓我的心里又欽佩又擔憂,真是勤勞的一群人呀,可是這么熱的天他們的身體能吃得消嗎?正在思考間,我來到了舅爺家門前,舅爺家是新蓋的二層房子,有好幾間房子,其中有一間專門用來存放糧食,地上放著三、四個大麻袋,聽舅爺告訴奶奶說上一年收成不是很好,雨水有些多喲。等舅婆端上來做好的飯時,我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吃得很仔細,生怕掉一粒米,我邊吃著飯,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那些正汗流浹背務農的伯伯們的背影,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陣陣發酸,從鄉下回來,我總也忘不了那些背影,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并逐漸懂得要愛惜糧食。
還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外面餐館吃飯。在吃飯時,隔壁桌子的幾個叔叔、阿姨們也正在美美地吃著,突然他們中的一個人接了一通電話后對大家說:“單位要求立刻加班”,在座的人全部放下正吃到一半的'飯菜,起身就走,我扭頭一看,哎呀,有些菜剛上桌還沒顧上吃呢,我正想說些什么,這時,已急急地走到門口的一位阿姨折返了回來,說道,“這些飯菜還沒吃呢,浪費了多可惜呀,我給咱們打包帶上,加完班后再吃吧”。聽到這些話,我正揪緊的心突然放下了,心里真是高興呀,吃了別浪費真好呀。通過這件事,我更加體會到要節約糧食。
不知不覺,我上三年級了,我慢慢領會了《憫農》詩的意思,我也從心底里懂得了愛糧節糧的可貴。以前我對愛糧節糧很不以為然,現在我覺得愛糧節糧很簡單,它就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在我們的一點一滴中。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吧,珍惜農民伯伯們為我們種植的每一顆糧食,珍惜這些食物當中凝結的辛勤汗水和辛苦勞作,用感恩的心去愛糧節糧,從我做起,從每一天做起吧!
“節約”,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個詞,幾乎隨處可見: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等等。節約,是一種美德。例如,節約糧食。
因為我的爺爺奶奶是農民,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所以,我要提倡“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八
我們要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而糧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們沒有了糧食,就無法生存。我的奶奶就是一個種田的人,她要先把稻種灑到地里面,等過上十五至十六天后,地里才能長出秧苗時,再去給秧苗施肥,再等成熟之后,田里就會從碧綠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也漸漸長出了稻穗,最后用收割機收割起來,再用機器把稻穗制成大米。奶奶曾經對我說過:“一粒米需要很多的.勞動和汗水才能長出。”記得在她小的時候,因為生活實在貧苦,只能吃野菜。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我們有些人都不珍惜糧食,都覺得只要自己有錢就行了,所以就鋪張浪費。其實,如果實在吃不下的話,就可以給一些牲畜吃,但還是要盡量的吃完,同時我們還要節省糧食,糧食雖然是地里長出來的,但同時也是用汗水和金錢才換來的,而金錢是大人用心血和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所以糧食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要更加愛糧節糧。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九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雖然短小精練,可是意蘊深遠,耐人尋味。它告誡我們:顆顆糧食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血汗,要倍加珍惜。
每次吃飯,我碗里哪怕只剩一粒米飯,老爸都會對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小時候如何跟著爺爺踏著露水除草、頂著烈日曬稻、披著星光澆水,然后說上一大堆愛惜糧食的名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我在老爸的諄諄教誨下,養成了愛惜糧食的習慣。
民以食為天,勤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真正做到“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可又有幾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節儉呢!更多的人對節儉很是不屑,幾粒米飯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許他們不明白,全世界每年都有超過500萬人因饑餓而死,其中大部分是5歲以下的兒童。
現實生活中更令人痛惜的是,成盤成碗倒掉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我時常看見某些同學很瀟灑地將沒有吃上幾口的飯菜倒入垃圾桶,他們倒掉的不僅僅是那一盤盤飯菜,更是倒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的汗水以及那些在饑餓中掙扎的人們的急切期盼。
前一段時間,全國掀起了“光盤熱”,倡導人們養成愛惜糧食、節儉糧食的良好習慣。我們全家總動員,進取地參與了這項行動,并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帶動周圍的人減少浪費,共建我們的完美家園。
“光盤”行動中,老爸是我的好榜樣。每次吃完飯,老爸的碗底總是最干凈的,有時連粘在碗邊上的油都被他舔個精光,可謂“比狗啃過的骨頭還干凈”。在老爸的影響下,我也把碗里的飯菜全都吃干凈。每次我們全家在小餐館吃飯,看著服務員姐姐盯著桌上那像洗過似的盤子發愣時,我總會笑嘻嘻地向服務員姐姐扮個鬼臉,打個“v”的手勢,然后高聲喊出:“光盤行動,人人參與,耶!”
立刻就要迎來第33個“世界糧食日”了,我想送同學們兩句話:“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倒掉的是米飯,流走的是血汗!”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十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糧節糧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大家對這首詩并不陌生吧!但是,我個人認為,其中有一個字用的不太恰當:“滴”,我認為可以換成“流”。盡管不是很通順,但這是事實,因為我父母就是農民。有一次,爸爸媽媽去地里干活,反正寫完作業了,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去地里幫爸爸媽媽干點兒活。
現在,全國都在流行“節約”,如“光盤行動”啦,“打包”啦,總之,我們要節約糧食。酒店一年里浪費的糧食夠兩千五百萬人吃一年的口糧。由此可知,酒店里是有多么的浪費!
作為一名中學生,不能只從嘴上說要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我們應從實際行動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韓鳳杰說:“要不我們倆打一樣的飯,比比誰吃得快。”我猶豫了一下,說:“不如,我們比誰吃得干凈吧。”“好吧。”韓鳳杰有些不愿意了。為了激起她的斗志,我說:“一粒米都不許剩哦。”韓鳳杰激動地蹦了起來,“好!”
韓鳳杰和我商量了一會兒,決定:一份米飯,兩根香腸,一根肉串。一粒米也不剩下!由于韓鳳杰吃得太慢,隊急著走,盤子里還有幾粒米,我到盤子時偷偷數了數,七粒米,也行。夠省了。
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浪費可恥,節約光榮。”你做到了嗎?
自從那一次起,我每頓飯都一粒米也不剩下。我們來想想,如果我們學校一個人浪費一粒米,加起來一共三千八百多粒米,這僅僅沒事一天,如果一年浪費的加起來,一共一百四十五萬多粒米,等于等于讓數百個農民白白干了一輩子活,如果你父母是農民,你會忍心嗎?就算你父母不是農民,你也不該浪費糧食啊。
有些人請朋友吃飯,訂了許多菜,吃得少,剩的多。因為愛面子,不好意思打包。而就因為他的不好意思,浪費了許多糧食!那些浪費糧食的人,他們知道農民有多累嗎?不知道!我很想請那些浪費糧食的人們去體驗一下農民的苦,體驗一下農民的累!!!他們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干活!夏天,烈日炎炎,把他們的皮膚曬得黝黑,冬天,寒風刺骨,讓他們的膝蓋承受不住,而患上關節炎。我爸爸的腰、腿、膝蓋都不好,但他每天堅持干活,種出來的糧食卻全被浪費了!
我問爸爸:“爸爸,你累嗎?”爸爸擦了擦汗說:“不累!為人奉獻嘛,值!”看著爸爸必須費很大勁兒才能直起來的腰,我不禁潸然淚下。
那些浪費糧食的人們啊,你們摸摸良心,你們對得起農民,對得起農民流下的汗水嗎?
浪費可恥!節約光榮!
記住:千萬不要浪費糧食!!!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十一
以前的年代,漏了一粒米都要撿起來吃,生怕餓著自己。而現在,我們的經濟狀況越來好了,就有很多人不知道節儉了,什么都大手大腳,尤其是糧食,到處浪費。
雷鋒有句名言:“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志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這是雷鋒的座右銘,雷鋒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嚴格要求自己,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把點點滴滴節省下來的錢用于支援國家建設,用于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曾影響了幾代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雷鋒的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意識中逐漸淡薄了,生活上互相攀比,斗富擺闊;花錢大手大腳,一擲千金地奢靡消費;不珍惜糧食,浪費資源……其實,即使是古代皇帝,也有富而節儉、不仗恃富貴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個,他不僅自己以身率先,勤政檢樸,還立法定制,要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貧者得以全其生。對貪得無厭,橫行不法的豪強地主,采取嚴刑重法加以打擊,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勤儉節約為榮,以揮霍奢侈為恥。節約糧食不僅僅在戰爭時期、貧困時期值得提倡,在如今新社會富裕時期也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不要因為現在不愁吃飯就不節約糧食了,節約一粒粒糧食,那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高低的體現。
總而言之,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做的。糧本天下,望天下處處皆糧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愛糧節糧手抄報篇十二
墻角的一支蠟燭,照亮了房宇;林邊的一株野草,映射了春天;樹梢的一只小鳥,帶來了自由的氣息……你是否也曾用心去發現,生活中每件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你是否也曾思考過,那一粒粒被棄如糟粕的大米是上天的恩賜和農民的辛勤?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愛糧節糧吧。
我信走游蕩于蒼茫大地,不小心來到了學堂旁。那時的你還很稚嫩,在慈愛可親的老師教導下,正搖頭晃腦地在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的你是否也曾信誓旦旦地說著自己要做個節約糧食的好孩子?那是的你是否也體恤過農民伯伯的辛苦?小小的你,不知不覺中已經承諾了太多。
我想說,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小事。
讓我們共同努力,愛惜糧食,雖前程艱難,但一路相伴,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