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一
周末是端午節。我決定自己動手包粽子,大顯身手一回。
我抱著虛心的態度,準備向家長學習。我換好衣服,舉起干凈的雙手,占領了位置,一板一眼地準備包粽子。媽媽看著我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準備給粽子做手術嗎?”我看著自己,不禁也跟著笑了起來,包粽子活動就在笑聲中開始了。
媽媽給我做了示范,包好的粽子棱角分明,大小適中,可以和商店里的媲美。我基本看清了動作,找了兩張粽子葉落在了一起。左手拿著寬的一頭,右手拿著粽子葉中間,把寬的一頭向中間一彎,底部形成了一個尖角。這時,粽子葉成了一個錐形小碗。只要放上米和棗,把它們包起來,用繩子拴起來就好了。
我開始往小碗里裝米,忽然發現米總也裝不滿,原來粽子的底部成了無底洞。粽子葉也七扭八歪了,不管我怎么擺弄就是弄不嚴底角。我靈機一動,又拿了一張粽子葉,把底角包住。不管三七二十一,米和棗一起放了進去,再用上面的葉子包住,雙手死死地攥著。
接下來,捆繩子又難住了我,一只手使勁捏住粽子,另一只手拿著繩子,好歹捆在了一起。可我又該怎么系上呢?我恨不得把雙腳也用上,最后參差不齊的牙派上了用場,終于包好了一個“時髦”的“怪胎”。和媽媽的相比,簡直是太“酷”了。不管怎么說這是我勞動的成果。在我不斷的努力與實踐下,終于還算包好一個個的粽子。最后再經過煮,就可以品嘗我的杰作了。吃著我的“怪胎”,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想想象中那樣簡單,必須經過努力與實踐才能成功。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二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
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三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直到今天,我才有機會一顯身手。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
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她們抱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的教訓,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只。
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四
我喜歡吃可口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連包粽子的過程也全然不知,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一有粽子,我就吃個精光。姑媽看了,總是說:“就知道吃,不知道自己做。”今天我要拜師學藝——包粽子。我頭一回這么專心致志!我乖乖地在姑媽身旁耳染目睹,看了看這包粽子根本難不住我吧。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真的非常不容易。
姑媽瞧我這么認真。讓我動手包粽子,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姑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鮮嫩的豬肉,再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儒米寶寶溜走。我得意極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十分生氣哦!姑媽看了,說“遇到事情要有恒心,要有耐心,方法。”姑媽來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
我接過長長的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姑媽的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吃奶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只。
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味道就是不一樣,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十分高興。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五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母親節、勞動節、端午節、兒童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為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爸爸說:“戰國時期有個愛國人士,他叫屈原。”屈原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便抱著石頭自投舊羅江自盡。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直行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尸體,老百姓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尸體,家家戶戶包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舊羅江,讓魚兒吃飽,這樣就不能吃到屈原的尸體。端午節就這樣慢慢的傳下來。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帶彩帶線和掛香包等形式來紀念屈原。”爸爸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快過來吖,包粽子咯!”媽媽喊道。咱們連忙跑出去,我拿了兩片粽葉,學著媽媽那樣包,可包來包去一點都不像媽媽包的那樣,反而把糯米灑了一地。我氣地把粽葉丟在地上。媽媽說道:“做事不能做一半就跑了,要慢慢來,首先要把粽葉繞成一個三角行的樣子,然后把糯米放進去。”我按照媽媽說是那樣做,包成第一個粽子我非常高興的說我會包粽子了啊,后來連續包了好幾個。這時,媽媽邊說邊包地說:“在咱們老家過端午節要插艾葉草、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等習俗。”包好了粽子,咱們就煮起來了。過了半個多鐘粽子也煮熟了,媽媽就拿給我吃,哇!真香,好好吃哦,這是咱們包的粽子,不由也不膩。”幾分鐘過去了,一吊粽子被咱們吃完了。
哇!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非常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非常開心非常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六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特有習俗,它既紀念了屈原大夫,又讓人們嘗到了美味。五月初的一天,蔣老師就帶我們開展了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
上課前,蔣老師讓我們分成六組,每組準備好包粽子的材料,如:粽葉、紅棗、紅豆等。我們排著隊進入五小實踐活動中心。上課鈴響了,蔣老師為我們補充了一下關于端午節的有關知識,并讓我們看了賽龍舟的視頻。我久久地凝視著龍舟上的人,我似乎看到了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精氣神。接著,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包粽子。
視頻中的阿姨熟練地把粽葉卷成圓錐形,勺了一點糯米、紅豆、紅棗放里面,然后卷起粽葉把露出的部分裹起來,用一根線捆住。一個漂亮的粽子出現了。看到這里我躍躍欲試,馬上動起手來。
我先用兩片粽葉卷成圓錐形,往里填滿糯米、紅豆、紅棗。再卷起粽葉,裹住露出的一面,使粽子滴米不漏。最后用線捆住。但我沒有把粽子捆牢,散架了。雖然我第一次包粽子失敗了,但我不是半途而廢的人,于是我又重新再來,終于包出了一個粽子。
蔣老師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便讓每組選出了包粽子的人。我很榮幸也在其中,興沖沖地上臺。老師請王教導在我們六人中選出冠軍,冠軍可以和自己最喜愛的老師拍照。王教導說:“同學們,請擺出一個姿勢,讓你的粽子更突出。”我做了一個“耶!”的手勢。
老師看了以后說:“蔣老師的話有漏洞,她沒說冠軍有幾個,所以你們六個人都是冠軍!”我們聽了都歡呼起來,并要求和蔣老師合影。這時,我一邊叫,一邊在心里默默懷念屈原大夫。
這堂課不僅讓我們動手包粽子,而且讓我們體會到端午包粽子背后的濃濃情意!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七
語文的教學其實并不是那么的容易,想要做好,我們的準備工作也是要做足,這次培訓也是重點的講解了如何去做好教案的準備,如何在課堂之前的準備做好,這樣不但是課堂更加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是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應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我們對于課堂的一些問題,一些知識點,必須要熟悉,雖然小學的知識并不是特別的難,但是那只是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但對于學生們來說,如何把這些知識講細,講得更加的淺顯,也是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去做好的,只有是在課堂之前做好了準備,再來上課,也是能上的更好一些,老師也是列舉了很多的例子也是讓我們看到,優秀的老師是怎么去準備一節課的,要做的東西也是很多,和我自己相比起來,我也是感覺這次培訓讓我懂得了更多,我要去優化的也是蠻多的。
課堂的講解要更加的生動一些,雖然語文所教學的是我們的母語,但是也是不能松懈,覺得學生們能學得好的,也是有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那么大的興趣,而想要他們主動的去學習,也是需要我們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更加的生動,讓他們感興趣,培訓之中,也是聽了一堂示范課,從課堂的教學,以及學生們的表現來看,我也是體會到,一名優秀老師的課堂真的和我有很大的不同,要學的方面也是有很多。這次的培訓讓我更加的意識到自己和其他優秀老師的差距,更懂得了要做好這份語文教學的工作,自己也是要多學,培訓里學到的我也是要去運用,多去思考,感受。從而讓自己的課堂能教的更好。
通過這次的培訓,我也是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其實也是有挺大的提升空間,讓我更明白,除了做好工作,也是需要自己不斷的去學,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水平提高,能讓學生們更喜歡我的課堂,會去更自主的學習,這樣才能把學生們給教好了。培訓里老師也是反復的跟我們說了很多,學習的重要性,不單單是學生們,其實我們更需要去學習,只有我們的知識儲備更多,教學的方法更多,那么才能真的更好的去把學生教好的。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八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
每年的農歷五月處五端午節,是中國明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件事發生離現在已經多年的歷史了,那時侯秦國和楚國打仗,秦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愛國詩人屈原為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便提出建議,讓我國也就是楚國和齊國一起打仗這個建議;很多人不同意,屈原辭職,楚懷王把愛國詩人屈原流放了,帶到很遠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盡;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年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蠹蟲或防止蠹蟲孳生。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九
展望歷史的動人畫卷,感受中華的五千年風采,那些傳統節日如香茗般散發著清香,久久常繞。
品味淡淡的茶香,品味又一年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和往年的一樣,我照例和爸爸媽媽去公園游玩。還沒進門就感受一股喜慶的氣氛。進入園內,哇,可真是人山人海,而且有很多外國人,我心里暗自欣喜,今年的端午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來到長街上,巨大的條幅躍入眼簾“長跑慶端午,萬人齊報名”,這么盛大的節目,我當然踴躍參加了,本自以為跑的很快,但是結果只得了一個鼓勵獎“粽子”,還蠻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香。
我們又來到了江邊,一列列龍舟好像將要離弦的箭,躍躍欲試,舟上有黃頭發的美國人,他們露著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定會勝利,其他外國人也都滿意急切的盼望著比賽開始。我看到中國人正在舒展胳膊,已經勝籌在握,心里暗自為他們加油打氣,隨著鑼鼓的響起,龍舟奔涌而出,我扯著嗓子為中國選手吶喊著,終于他們不負眾望,贏得了比賽。外國人雖輸掉了比賽,但是依舊伸出了友誼的手,相視一握,傳達出對中華文化的無限贊嘆與喜愛,端午節,真自豪。
我們又來到大橋上,這里有很多人都拿著粽子向江里投去,眼里滿是懷念與贊嘆,我知道了他們是在懷念屈原,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演繹了一曲曲生動的愛國史詩,我拿出粽子深情的拋下,心想:屈原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們新時代的英才應當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端午節,充滿回憶與追念。
最后,我們乘著車回家,在路上遇到兩個俄國人,我們順便搭他們到賓館,下車時他們用不怎么標準的中國話說:“中國的端午節真熱鬧,中國人真熱情,將來我們還會來中國過端午。”我聽了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品味端午,只那濃濃的粽子;品味端午,只那淺淺的自豪;品味端午,只那淡淡的追憶;品味端午,是中華民族舉世矚目的風采,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傳承。
我堅信中華文化即將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華民族將成為東方一頭傲立的雄獅,品味端午,品味濃濃的中華情。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十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粽子,我們家也不例外。當你在端午節的那一天走在大街上時,到處可以聞到粽子的香味。每到那個時候,我便會一口氣吃掉兩三個,可盡管那樣,我還是不知足地埋怨說:“如果天天都是端午節該都好啊!那我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上個星期日早晨,我看見家里的冰箱內有許多粽子,便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早飯吃粽子吧!”媽媽聽后,欣然同意了我的請求。
一會兒,媽媽讓我把粽子拿出來解凍,我拿出粽子仔細端詳著,粽子的外面穿了幾層軍綠色的大衣,衣服外面還系了一根腰帶,呈三角形。這時,我就好奇地問媽媽,粽子是怎么裹的?媽媽說道:“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里,讓它膨脹,同時把蘆葉浸泡在水里,這樣才有韌性。過半個小時,把水全部倒掉,拿四五片蘆葉,卷成圓錐形,在里面裝三勺左右糯米,然后用蘆葉將上面封閉,再用繩子緊緊地扎住,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好了。”
不一會兒,粽子外面的冰塊就溶化了,媽媽在鍋里倒了一些水,打開了煤氣灶,等水熱了的時候,媽媽將粽子一個個的放到鍋里,仿佛要讓它們洗一次熱水澡,粽子寶寶們好像也很樂意,乖乖地入了鍋。
大約過了十分鐘,粽子便可以吃了,我頓時感到香氣撲鼻,令我垂涎欲滴。
香,粽子可真香!明天我還要吃粽子。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十一
周末,媽媽從冰箱里拿出了昨天在奶奶家打得粽葉,說要包粽子給我吃。我一聽,高興極了,連忙說:“媽媽,我也和你學包粽子吧。”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媽媽先把粽葉放到鍋里煮上,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有糯米、大棗、還有花生米。媽媽把這些材料放到水里泡了起來。不一會兒,粽葉就煮好了,媽媽又用清水把粽葉洗了一遍,也放到清水里泡了起來。
看著煮好的粽葉,我不禁好奇的問:“媽媽,粽葉為什么要煮一下呢?”媽媽說:“煮了粽葉會軟一點,包起來不容易破,要好包一些。”原來是為了包粽子的時候好包,我還以為是要用熟的粽葉呢。我又幫媽媽拿來了綁粽葉的勒草,就開始包粽子了。
媽媽先把四、五片粽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后再把它拿在手里,卷成圓錐狀,再向里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余下的粽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出來了。然后,還要用勒草把粽子緊緊地綁住,如果綁不緊,放在鍋里煮的時候米就會溢出來的。
我看媽媽包得挺簡單的,就迫不及待地自己動起手來。誰知,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粽葉沒有疊好,就是裝的米多了包不上口。這才知道,看花容易繡花難,我連忙虛心地向媽媽請教起來。經過了媽媽的悉心指導,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
看著我包的那幾個奇形怪狀的粽子,我和媽媽都大笑起來。但是我的心里挺高興的,因為這是我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它的味道一定是很鮮美的。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十二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家鄉端午節作文七年級作文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十三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后來為了紀念屈原,就把米裝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后來就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熟自已家人吃。我們把它稱作粽子。粽子是端午節必須要有的食品。賽龍舟是必須有的活動。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黃酒、扣絨線、掛香囊等。
七年級端午節英語手抄報篇十四
每到端午時,母親的樂趣就是做粽子。母親做粽子的時候,年少的我總會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不僅是因為想早點吃到那美味可口的粽子,更因為,我始終認為,看母親做粽子是一種樂趣。
母親開始并不會包粽子。外婆專程到我家幫著包了兩次后,母親便把手藝全部學到手了。
后來,每年的端午節前,母親就開始自己忙活了,街坊鄰居需要幫忙包粽子,母親有求必應,給這家包10斤,給那家包20斤,端午節前要忙活一個多星期。幫別人忙完了,再忙自己家的,每次,我們家大約都要包上七八斤。
外婆說,裝鍋和煮粽子也是有“技術”的,因為用竹葉包的粽子是四角形的,裝鍋的時候要密密實實地插好,一個壓一個,這樣粽子才煮不破。擺完粽子后上面還要放上些雞蛋,因為粽子鍋里煮出的雞蛋有特別的清香。
裝好后就開始煮粽子了。用大火燒開鍋后,改為慢火慢慢地煮。這時如果火太急,就可能把粽子煮破了,只能等著喝“稀飯”了。大約用慢火煮上兩三個小時后,再改用微火,讓鍋里的水似開非開,一直持續到下半夜。
第二天早晨,揭開鍋蓋,滿屋清香彌漫,我和妹妹歡呼雀躍著,爭先恐后地解開粽子的“衣服”,大口地享受著,而幾乎是一夜未眠的母親,又忙著讓我們給沒有包粽子的鄰居這家送10個、那家送8個,分享端午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