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應該重視心得體會,將其作為一種寶貴的財富,不斷積累和分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引言(字數:200)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自問世以來,不僅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哲學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道德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瑰寶,其核心思想為“道”,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理解和思考。在我的讀書生涯中,多次閱讀《道德經》,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段: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字數:200)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道和德。其中,“道”是指天地萬物的真實、自然、潛在和永恒的本質,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要順應的最大原則;“德”則是合乎道的原則和信仰,也是人們的責任和義務。通過貫徹“道”和“德”,人可以達到與天地相通,與自己相合,與他人相親的境界,這也是《道德經》主張的最高理想。
第三段:《道德經》的應用(字數:300)
《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也是一部實踐指南。《道德經》中的思想在社會、文化、教育、政治和商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社會領域,通過貫徹“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準則,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在教育領域,通過倡導中庸之道,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在商業領域,通過倡導“聚而財者天下之咸”的商業理念,引導企業家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責任和對員工的關懷。
第四段:我的學習體會(字數:300)
在我自己的人生實踐中,我也深刻領悟到《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的真正意義。在追求自我的同時,我始終要遵循道德的準則和信仰,如尊重自然、關心他人、勇于承擔責任等。同時,我也發現,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并不在于成功和功名,而是在于追求道的過程中,享受心靈上的寧靜和安詳。我相信,在貫徹“道”和“德”的道路上,我可以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成功的歸宿。
第五段:結語(字數:200)
總之,通過對《道德經》的多次閱讀和體會,我深刻領悟到了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和實踐意義,也在自己的人生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歸宿。我相信,《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二
在《道德經》中,第三章介紹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探討了如何通過放棄私欲和主導他人來實現和諧社會的理念。這一章節引發了我對人性的深思和對社會治理的思考。經過思考,我體會到對人性的寬容、對個人自由的尊重以及以德化人的重要性。
首先,寬容是實現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在《道德經》中,強調了“柔弱勝剛強”的理念。這意味著在處理與他人相處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的錯誤和缺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們不能期望每個人都與我們完全相同。只有當我們學會寬容和理解他人,才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以侵犯他人自由為代價來追求我們自己的利益,最終只會帶來沖突和緊張,無法實現社會的和諧。
其次,個人自由應該得到尊重。《道德經》中提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尚賢”是指追求權力和地位,而“貴難得之貨”則是指追求財富和物質。這些都是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的的行為。相反,道德經主張追求“無為而治”,即不干預個人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自由和獨立的生活。個人自由的尊重不僅可以讓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而且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爭斗和沖突,實現社會的和諧。
第三,以德化人是實現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道德經》中指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是一個寓意豐富的比喻,它代表著“善良”和“道德”。這里強調了國家的治理應該基于內心的善良和道德,而不是靠權力和管制。如果我們能夠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善行來影響他人,那么我們就能夠積極地推動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以德化人,我們可以減少人們對于法律和規章制度的依賴,從而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和治理。
最后,實現和諧社會需要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在《道德經》第三章中,“天之道”,“常無欲”是指天地之間永恒的平衡和和諧。同樣,人與人之間的平衡和和諧也需要通過平等的互利關系來實現。如果我們只追求個人利益而不考慮他人的利益,就會導致社會不平衡和矛盾的產生。只有當我們能夠相互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權益,并且愿意放棄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來滿足他人的需要時,我們才能夠實現社會的和諧。
總之,通過閱讀《道德經》第三章,我深刻體會到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從寬容、個人自由、以德化人和平衡利益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于道德思考和社會和諧的思考,最終實現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三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劃等號呢?于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后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么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后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四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就應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貼合自己潛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續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五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3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六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中的經典之一,它包含了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哲學思想。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有幸參加了一門有關道德經的課程,并從中受益匪淺。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道德經課上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修身篇
道德經強調悟道修身,追求內在的道德修養。我在這門課上學到了許多關于修身的方法和原則。我明白了人應該追求天道,順應宇宙的規律,并始終保持謙遜和誠實。通過修身,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并且對他人和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何對他人產生影響,而并非只是關注個人利益。修身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并且幫助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三段:治國篇
道德經關注治國理政,討論了一個良好的政治體制應該如何運作。這一部分的學習使我明白了誠信、公正和廉潔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公民,我應該積極參與到社會政治事務中,并且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我應該堅守正義,反對腐敗和不公平的現象。我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每個人都有責任為此做出貢獻。
第四段:平衡篇
道德經強調平衡,提倡人們追求身心的平衡。這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標。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忙碌和功利所驅使,很容易陷入焦慮和失衡的狀態。道德經教導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并追求身心的平衡。通過修煉自己的身心,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壓力,并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我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并且積極尋求心靈的滿足。
第五段:人際關系篇
道德經提倡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課程中我們學到了許多關于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方法。我認識到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并與他人和睦相處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強調。我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中學到了很多,不僅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如何與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這在我未來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結尾:總結
通過參加這門道德經課,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悟道修身、治國理政、追求平衡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這門課程不僅給我提供了道德修養的指導,也讓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我將繼續在實踐中運用道德經的教誨,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不斷進步,并且希望能夠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七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八
道德經課是一門探討道德與倫理的課程,通過研究古代經典《道德經》,幫助學生探尋生活的真諦和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我選擇參加這門課程的動機源于對發展自身道德素養的渴望,以及對古代智慧思想的好奇。
第二段:對道德經的研讀和理解
在課程中,我們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講解、分組討論和寫作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道德經的思想。通過研讀這本偉大的經典,我逐漸理解到道德不僅僅是一種規則和準則,更是一種內化的生活方式。道德經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使我意識到道德是難以準確定義的,它超越了言語和文字的表達,我們只能從自身內心體悟和感悟。
第三段:道德經課對個人的影響
通過參加道德經課,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禮。課程的學習使我更加注重品行修養和為人處事的原則。我在日常生活中開始思考與他人的相處方式,與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我學會了更加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此外,道德經中的“無欲則剛”,也讓我認識到要真正堅強,我們需要放下功利心和私心,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超脫,這對我追求個人成長及修身養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四段:道德經課對社會的影響
道德經課開啟了我對社會倫理的思考。在研讀和討論中,我逐漸認識到我們作為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我們應該積極傳承和弘揚道德經中的價值觀念,包括尊重、寬容、公正和謙遜。道德經課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公民,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此外,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也給予了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讓我認識到解決問題不僅要仰仗行動,更需要智慧和內心的平靜。
第五段:對道德經課的總結和展望
通過參加道德經課,我意識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學會了如何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這門課程對我的個人成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將所學到的道德經思想應用于實踐中,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樹立榜樣,以此對身邊的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我也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選擇道德經課程來培養自己的道德素養,共同構建和諧、有道德的社會。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九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里所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煉。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十
在楊勇老師的建議下,我認真地拜讀了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只有區區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該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美好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十一
前些日子,學校舉行了書香校園活動,不僅僅每個人發了本《道德經》,還請了教授前來舉行講座。忙里偷閑,我把《道德經》讀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風采,也領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并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之后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道德經》第一章就講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大概含義是:”道“是能夠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道的名是能夠叫出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用的那類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堅持從”無“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與眾不一樣;堅持從”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作用之廣大。”無“和”有“是從不一樣角度對同一對象所作的不一樣刻畫,將”無“和”有“統稱為”玄“,一個”玄“再加上一個”玄“,就是一切奧妙的總來源。這一章說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訴人們怎樣去認識大道。在老子看來,”道“是不能夠用語言確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遠而又深遠,是萬物所從出的地方。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成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之談的聯想的解釋中產生了理論宇宙無極與太極玄學秘籍的大門。也就是說揭開宇宙的奧秘。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只有一個宇宙的道理。這就是”道生一“的一個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個理念,存是萬物的基本好處,亡卻是萬物的最終結局。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萬物為生存而奮斗,在奮斗產生矛盾,在矛盾中產生新物質,這就是”三生萬物“的理念。這就是潛藏于古代宗教中的哲學思想。
而關于宇宙萬物的”有生于無,無中生有“的形上與形下問題,以西洋哲學的治學習慣來說,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假定宇宙萬物確是從本無中而生出萬有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以宗教神學的立論,從無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發生。但在佛學中,既不承認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認有一情緒化的權威主宰所能左右;但是又不否認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的因果互變,萬有的構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與老子的有、無互為因果論,恰恰相近。所以之后佛學輸入中國,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這個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從周末而到現代,幾千年來,一向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代的文學詩詞或學術史上,到處可見,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說,如《紅樓夢》、《西游記》等等。《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與有名的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難怪后人有強調《紅樓夢》是一部道書。甚至趕上現代的時髦,又說是一部禪學了!而第一章的”有、無“與”有名、無名“問題告一段落。跟著而來的,便是”常無、常有“的附帶問題。我們既已認可首章的”無“與”有“兩個字各自標成一句,構成一個觀念。當然文從字順,下方句讀,也使承認是”常無“與”常有“,而不照一般傳習,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了。但是,以一般從事學習修道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認定”常無欲“與”常有欲“的句讀才是對的。那也不錯,反正增增減減,都在尋章摘句之間玩弄文字的把戲,如以老子看來,應當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經說到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萬物萬有的來源。因此,他跟著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故“字,當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詞,也就是現代語文慣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這句話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務必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于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務必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于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余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正如盧川芳郎所說:《道德經》這本書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沒有固有名詞的,是用警句和格言來修改的,但它采取了對偶和韻文的文體,而其資料表現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說法。《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帶領下,我將繼續前行。
道德經心得體會5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十二
國學課是我們中學的一門重要課程,而道德經是國學課中的一部分。通過學習道德經,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首先,道德經教導我們要尊重父母和長輩。其次,它強調了誠信和寬容的重要性。然后,道德經告訴我們要懂得知足常樂,珍惜現在的生活。最后,它教導了我們要有始有終,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這對于我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學習道德經讓我深刻理解了尊敬父母和長輩的重要性。道德經中提到“敬父母則子孝,敬長者則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懂得尊重他人,及時幫助他人。我記得有一次,班主任對我說了一句批評的話,當時我感到委屈并不服氣。但在學習道德經后,我意識到班主任是為了我好,我應該尊重她的意見。我主動向班主任道歉,我發現,當你明白尊重和感恩的重要性時,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誠信和寬容也是道德經中強調的重要品質。道德經告訴我們要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誼。寬容是人際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習道德經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我們應該學會寬容他人的缺點,而不是去指責他們。我曾經在學習小組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在小組合作中,有時我會對隊友的不負責任感到不滿。然而,道德經教導我要寬容和耐心,我開始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與他們合作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道德經讓我明白了知足常樂的道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追求物質的享受和更高的地位。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要滿足于現在的生活,要懂得享受現有的幸福。我曾經一直希望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但在學習道德經之后,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追求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快樂。我開始更加珍惜和感激我所擁有的家庭、友情和師生關系。
最后,道德經告訴我們要有始有終,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困難和挑戰,但是只有堅持下去,我們才能夠取得成功。道德經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讓我明白了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才能夠保持進步。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遇到過許多困難,但我堅持不懈地努力,我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意識到做人的道理,這對我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明白了尊重父母和長輩、誠信和寬容、知足常樂以及堅持不懈的重要性。這些品質將成為我未來成功的基石。我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將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面對挑戰并取得成功。國學課中的道德經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也給我指明了正確的人生道路。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十三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終于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道德經》像一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也就是說,《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現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