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所經歷的事物,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與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傳承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一章更是為后人津津樂道。這一章的中心思想便是“道”,其描述了宇宙間的本原和定位。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人類文明發展初期,對于宇宙和人生的認識非常有限,但正是在對于“道”的探索中,我們逐漸領悟到自我存在的含義。在我的眼中,“道”等同于生命的核心,是超越我們凡人的智慧所在。它在我們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引導我們走向善良的方向。
第二段:
經書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令我感悟最深。生命的起源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整個宇宙從無到有,從最簡單的元素開始,終于演變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和認識的世界。借鑒“道生一”的思想,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自我與萬物的聯系,并且把握人生的本質。如何催生這一“一”的生命,如何使得其成為“二”,進而形成一個系統,這是我們人類探究的義務。我們所掌握到的知識從此數來,為一的基礎,使我們開始思考到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現代領域,也是上面的“二、三”的涵義所在。
第三段:
《道德經》O章中關于對于道的敘述,直接或者間接提到“無為”,這而又寓含著意義重大的啟示。人們總是認為,應該更加努力才能夠取得成功,才能更好的生活。殊不知在很多情況下持續的努力卻毫無效果。對于自然界而言,不存在所謂的“我努力”這一概念,萬物皆是自然按照某種規律中旨地演化的。而這些規律,則是對應于生命本質的涵義。學習“無為”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克服“不講道德”的壞社會風氣和“功利主義”的惡按,更好的修文明道德。
第四段:
在這種“道”的理解之下,關注人性的恢宏和人際關系的正確化應運而生。人性的恢弘往往需要我們選擇良善的行為。《道德經》提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和人性的一種基本電流。良好的道德和行為,會很自然的引導人際關系的良好開展。而我們只有著眼于事物的角度之后,才能夠找到最適合我們的道德準則,最適合我們的行為方式,在社會生活中更為人們所接納和認同。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真義。
第五段:
我們以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保障,以望盡力的追求自我超越為動力,在學習《道德經O章》的過程中推動我們更進一步。這背后的愿景必須被清楚了解,從中尋求我們自己的發展空間,更好的提高我們的修養。當我們把這樣一種逐漸取向的人生觀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的時候,將會極大的推動我們的成長,更好的弘揚文化、玩好人生。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二
當筆者將[感悟(9)]的文字發給一位簡友,這位簡友也精準地看出了與之前幾篇文字的區別:著重于文字上的解讀,好像少了些觀心修行角度的體悟。真是一針見血啊!感謝這位朋友。
所以今天重新來體悟《道德經》第八章,希望能有所突破。
既然以[觀心修行]為主題,那么就直接將第八章的內容代入[觀心之境],看看效果如何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
讓自己深深地靜下來,進入無邊的空靜,進入[鮮活的空],與[鮮活的空]融為一體......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讓自己不斷進入更深沉的靜......
靜如止水.......
上善若水......
原來不是老子的文字離開了[觀心之境],而是自己的心離開了觀心之境。
當再次回到這止水明鏡般的[鮮活的空]中,[上善若水]即是對此時之心的最好的表達......
老子的這些文字,自鮮活的、與道合一的心中流出,道,不是虛無死寂的空,而是鮮活無比的不著一絲掛礙.....
我們可以仔細地觀照一下自己的心.....
如果它落入了大腦思考之中,那么就“銼其銳”,放下大腦,放下思考......
如果它是紛亂的,那么就“解其紛”......
觀照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呼吸......
讓呼吸不斷地靜下來、細下來......
然后,“和其光”,保持靜靜地觀照......
你可以從頭到腳逐個部位觀照一遍,看看哪里還緊張,然后就放松哪里......
當身心都全部放松下來后,就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念頭生起......
如果沒有,那么就去感受內心的空靜......
如果有念頭,那么你也不要跟隨它,只需要靜靜地看著它,看著它靜靜地消失.....
如果內心非常地靜,連身體也感覺不到了,那么就感受那[空]的深遠、沉靜......
你可以用靜靜地觀照去觀察著[空]的邊際在哪里?
你可以靜靜地體悟,對于你自己的生命而言,這無邊的虛空是否已經到了最究竟的根源?
如果你還不能確認,那么就用靜靜地觀照更加深入地去觀察,更加仔細地去觀察.......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三
前言: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篇章之一,其中第一章是《道德經》的開頭,被譽為“天下第一章”,它揭示了中國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內容。本文旨在從多個角度對該章節進行解析并得出個人的感悟和體會。
第一段:寂靜為道,即道生萬物。
《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達的是道是根本無法被凡夫淺見的詮釋,只有通過個人的靈性修養和超越才能真正明了。如同寂靜為道,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喻和定義的,只有深度的體悟才能觸及它的本質。通俗來說,沒有一種語言可以精確表達道的精神,因為道不是一個實在的物質,而是一種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背后的力量。正是由于道被無限擴展,因此成為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源泉,孕育了萬物生靈的匠心獨運。人們應該從自身出發去探尋思考,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在理性和感性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
第二段:無為而治,即順應大自然。
“無為而治,無事而有”是《道德經》第一章的另一個重點。它是一種順應大自然的倫理道德,不必操之過急,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請求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被動地接受生命的命運。在大自然面前,人們無法像機器一樣客觀地分析每個環節,而應該根據其內心自然的本性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因為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每個物種都是它不可或缺的一個構成部分,每個個體也都有著自身的價值,而維持整個生態平衡的是一種我們無法掌控的宏偉力量。相對于這種浩瀚的自然力量,我們應該“無為而治”,以自在的心態去順應和接受。
第三段:消除欲望,即格物致知。
“淳于足味,溫養盈室,民莫之能為而知,莫之能為而均。”,這一句話上半部分以溫養的方式培養室內生命,下半部分則暗示對于人們的思想、情感,也要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溫養。消除欲望是一種達到這種溫養的方式,是我們達到個人悟通的途經之一。欲望時常讓我們的心靈疲憊不堪,縮小了我們的思想和視野,而去掉欲望,則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輕盈和寧靜。跟隨著自身渴望人生的設計,放棄價值凡俗的追求,專注于精神引領的旅程會讓我們在“淳于足味”的領域里感受到真正的收獲。
第四段:失而不得,即歸于本心。
“失而不得,物之俞是也。”,這一后半部分是關于物的(事物獨有的屬性或力量)解釋,它們都固有一定的自身屬性和氣質,失去某一物品,但它的影響卻是可以留下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尋找到一種平衡點,即必須承認失去的事實,同時也要重新歸于本心,不斷充實自己的自我認知。在不為外物所影響的環境中,通過一系列學習和認識,我們可以逐漸擺脫對于社會觀念、本能沖動、物質追求等外在一面的侵蝕,更加掌控自己的自我,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我防范機制。
第五段:回到原開始,即自然再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生命的源頭之一,引發了人們對于本源的思考。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道家思想時常被人們提及,其中第一章已經讓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更加深入的領域。從本質到實踐,從實處來看,我們需要更積極地感受它的存在,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身,讓“回到原開始”沉淀為人們不斷創造和弘揚的智慧源泉。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不斷被傳家法師之手給接續下去,作為一種“自然再生”的狀態,延續下去。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四
第一段: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精髓,一直以來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研讀道德經,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下面,我將分享我在研讀道德經時所得出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道德經強調了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告訴我們應該順應自然,不要強求勢力與權謀。這一觀點深深觸動了我,使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過去,我常常把自己與環境對立起來,努力爭取個人利益。可是,道德經告訴了我,只有和諧的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學會了關注他人的需求,關心社會的發展,從而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
第三段:道德經對個人修養有著深刻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寬容。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夠影響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經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內心與外界的和諧。通過反思、冥想和自我調整,我學會了寬恕他人的過失,保持平和的心態,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這樣的修養讓我更加自信和鎮定,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經對于社會治理也有著很大的價值。它強調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視道德的教育,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的繁榮和國家的實力。對于現代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過道德的引領,才能夠實現和諧的社會與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道德經所倡導的思想,用道德的準則來約束我們的行為,為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做出貢獻。
第五段:綜上所述,在研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和思考。道德經教會了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修養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對社會治理的建議。它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來的社會將會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道德經的實踐者,為實現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五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六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第章“道可道,非常道”,被視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我看來,這一章的意義不僅在于指引我們對道的認識,更在于啟示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
2.正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非常顯然,它在告誡我們,把道說出來的同時,也是在說道已經不是道了。也就是說,道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它不可描述、不可言喻,只能靠自身感知去體悟。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萬物的形態,但是我們看不到它們的本質,因為它們的本質是超越了形態的,只有通過心靈、感悟、領悟,才能在內心深處理解道。
3.正文第二段。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意味著所有的存在都有它們的名字,但是這些名字只是一種表象,并不能完全地代表這些事物的本質。每一個存在都存在于一種“無名”的境界中,那是一種最本源的狀態,一無所有,卻包含一切。因此,當我們過分地關注名字,去評判東西的高低、對錯,就會迷失在形式和表象的世界,無法去感受生命的真諦。
4.正文第三段。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話提醒我們,道的長存和生命的延續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需要與大自然相通,與萬物共樂。這種與自然的融合是一種全然的放松與順從,只有這種徹徹底底的“不自生”,才能讓我們在大自然的安詳中得到真正的覺醒。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似乎對這種悠然自得的境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擾,我們的內心不斷地孜孜以求、追求完美,卻遠離了自然,與自我矛盾斗爭,徒勞無益。
5.結論段。
以“道可道,非常道”為理念,我們或許可以警醒自己,和自然更好地保持交流和溝通,更好地與世界融合,達到真正的和合。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我們所追求的名利和物質,而在于我們的身心的健康與平衡,以及與萬物共生的經驗中。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生命,不斷地去拓展我們的心靈和思想,在這條行走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七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為它不是常“道”。《道德經》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認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為”。什么是無為?老子強調,“無為而非不為”,無為反而是大作為。怎么理解?“無為”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為”,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為”,而且還是“大作為”。說白了,“無為”就是避開沖突,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圣人亦愛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此章里還有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什么過失。另外,道德經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沒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了水的威力。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為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這怎么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為“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為“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總之,“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為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為“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為“無”,那么,便是“無”襯托著“有”,“有”襯托著“無”。“無”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總不可能一幅畫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著生,“無”代表著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隨。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著將來會“死”;而“死”便代表著將“生”。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后的經典,它是自我閱讀《弟子規》以來的第二部經典,給生命以啟發。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典書籍,《道德經》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道德經感悟心得體會篇八
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名著之一,被譽為至高無上的智慧之書。閱讀、學習道德經已成為人們追求心靈平靜、內心安詳的一種方式。在我看來,學習道德經不僅能夠讓我們邁向更高層次的修行,更能讓我們得到深層次的啟示和感悟。
第二段:深入理解。
學習道德經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思想和道理進行深入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與“德”的辯析。道是自然法則與生命意義;德是善良、道德價值觀等人類社會生存所需的道品。只有全面理解道德經才能把握其真正意義,因而,我們應該留心其中深刻的思考。
第三段:貫徹實踐。
學習道德經不僅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論,更要落實到生活中去。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道德修養的精髓,在生活中行善、做好事、維護正義、盡心盡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標準和道德品質。
第四段:感受改變。
學習道德經的過程就是從自身轉變到認識世界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修行,我們的人格和思想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會變得更加內向,更能夠保護自己的內心;我們會變得更加外向,更能夠理解社會、了解他人所需。我們會變得更加勇敢,更加謙虛。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將逐漸理解生命的真諦,感悟到生命意義的珍貴所在。
第五段:總結。
學習道德經是修身養性、探索生命意義、尋求寧靜平和的過程。它為人類提供了品質與精神上的豐富滋補,激勵我們積極進取、求知若饑,成為道德修養和道德引導的表率,以此為核心,以實踐為支撐,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和人生價值觀。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認真思考與實踐,就一定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得到內心的安慰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