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
相約星期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感人。
它的內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懼、衰老、婚姻、社會等等,幾乎人生所有的命題。每一章都閃爍著莫里這個可愛老人的個人魅力和人生哲學。
讀完的時候覺得這是一本關于人生哲學的書,可是大綱卻把它歸結為管理類。當然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許編者是希望讀者不僅僅感嘆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學,更希望它能帶來一些改變,就像莫里對米奇的影響一樣。莫里告訴我們該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莫里在里面是一個言傳身教的老人,他的話像一湖清水流淌過心我里,讓人體會到了他的那份難得的醒豁和超脫。
其實我們生活中總遇到一些困惑。有時我們也會這樣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什么,為什么總感覺生活無聊空虛,為什么周圍的人都不懂我......
有時我們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我們不知道這是別人想要我做的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金錢、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們的心里蒙上了一層煙霧。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系,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愛。莫里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莫里在談論完美的一天時說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樣子,他說,我想想??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雖然這樣的一天很普通,但很豐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簡單,實則幸福。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生活。
只是這份平靜的生活總是難以得到,就像莫里說的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可是往往在我們認清的時候,我們或許剩下的只有了遺憾。
在莫里生病期間,不停有人來探訪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學生。從這里就能看出他的個人魅力。連他的學生,本書的作者米奇也說,但我還是對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驚訝,甚至還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學時那些圍著我轉的“哥們”,他們如今在哪里呢?俗話說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種可以無拘無束,坦誠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么多這樣的朋友引來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來他有這么多朋友的不離不棄?米奇說,他一看見我就會用含混、尖細的聲音招呼我。
莫里說,人與人的關系是沒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雙方用愛心去促成,給予雙方以空間,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這句雖然是用在婚姻雙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間也未嘗不可。
這本書實在有太多的精彩之處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會像那首詩——
“我親愛的表哥。
你那顆永不顯老的心。
隨著時光的流逝,將變成一棵。
稚嫩的紅杉”。
所說的在每一個讀者心中變成一顆紅杉,陪伴我們整個人生。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二
平常總不怎樣談論到關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認為這些似乎離年少輕狂的我們太過于遙遠。這次,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了人生的這本書《相約星期二》。有著很個性的名字,一次很個性的人生之課。
或許此刻的我們還太小,關于人生只是一個開始。莫里把我們帶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們還未經歷過那么多的時候,告訴我們以后的道路就應怎樣走。他不僅僅僅是在為他的學生上課,同時,也在為所有的讀者上課,讓大家受益終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們每個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點,由于某種特定的原因,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也但是幾十年的人生罷了。漸漸地,我們看清了這個世界的所有,完美的,丑惡的。要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腳踏實地地走下去。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條道路上。也許偶爾會迷茫,也許會害怕,但是要堅持地走下去,總有一天會看到光明,那個時候,就是讀懂人生的時候。
有時候也會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么?
我就是這樣存在在這個世界,每一天過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說道“——與生活講和。”是的,我們無法去要求生活給予我們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人生吧。漸漸地學會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樂。
提前學習了人生的課,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課。(把人生遭遇的一切都當做享受,需要勇氣、智慧、達觀!)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三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四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人生所謂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五
如果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夠為他人做一點小小的付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就足以讓你的生命綻放華彩!一位臨死的老人,就應是智者,他教會了我這一道理,并且還遠遠不止這些......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所在,沒有必要羨慕別人的地位,正因你同樣重要,或許你自己并不了解,但是這并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怎樣正確的看待自己,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就像此刻的我,在班級這個大群眾中,不是最優秀的,不是主角,但是我依然扮演著我的小主角,一部完整的戲也用樣需要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主角,這樣才能使這部戲更加的完美!(演好自己的主角!這已經是了不起的覺悟了!)
我們總是斤斤計較那些小利益,不肯讓自己吃虧,如果把心胸放寬,多謙讓一分,淡然的去看待,我想自己的情緒也必須會得到釋然吧。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好正因這些小事所生氣,破壞了一天的情緒,為何不看開些,調整姿態,用微笑去應對晨光呢?!
死亡----一個人們永遠忌諱的話題,我想只有在這位即將離去的老人面前,有著深厚人生閱歷的老人面前,才能夠得到破解,他的坦蕩,他的豁達,令任何一個人驚嘆!是呀,何必那么懼怕死亡二字呢,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道路啊,只是早晚的問題,我們要把眼光放在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好處。如果說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如果說每一秒都是最后一秒。這樣我們會怎樣度過呢?!
這只是我看完整本書的感想,或許正因人生閱歷的關聯,有些問題還不是看得太透徹,但是我想我此刻所領悟到的這一切,就足夠使我受益終身!(值得一生閱讀的書!你也能夠向你的父母推薦呀!)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六
之前已經看過《相約星期二》的同名電影,書和電影的內容和講述方式都相差不大。個人認為領悟能力夠的話,選其中一種看就行了。
本書選材是相當的好與難得,難怪余秋雨也會愿意為書寫序。簡單地說,故事寫的是一位臨終老人為一位迷茫青年上了14堂人生課,直到去世,課程在每個周二上,內容包括家庭、愛情、死亡等人生主題,每個話題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構成。略為可惜的是,老人病得嚴重,他們每次談話的時間都不長,話題很大,所以也只能點到即止了,不過也是,十分鐘把死亡話題講透談何容易?!對人生話題有興趣的,可以將這本書/影片作為一個引子,如果要深入探討,恐怕要找更多的學習素材。
從目錄來看,整本書經過了精心的編排像極了課堂大綱,有課程框架、有老師、有學生、有教室地點,以及課程安排每個星期二上課。這種編輯方式還是頗適合本書內容的。
說回正題,關于人生話題。里面提到有幾個觀點對我頗有啟發。
關于自憐
不得不說,本書寫到的莫里老教授的心態實在太健康了!死到臨頭,他還能拿生命開玩笑,還很幽默,很坦然,這是非常難得的。作為一個得了重病的人,他沒有抱怨,而是想著怎么能為這個社會再做點貢獻,自己都顧不得,他還想著遠方正在受難的陌生人他還每天看新聞,看到一些災難之類,會為陌生人流淚,這種情懷、胸懷不得不讓人佩服。他沒有絕望,雖然病得很重,依然安于天命,沒有羨慕他人,而是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他知道自己曾經也年輕過,沒必要羨慕他人,而且老也有老的好處,那些經驗和智慧不是未經風雨的年輕人可以得到的。之前我還擔心自己老了怎么辦,其實也沒怎么辦,我還可以很好,因為我會好好生活,我會有自己的獨特經歷,我會把我的經驗傳給下一代人,我到時依然會有能力為社會做貢獻。前不久看電視節目有看到,一位退休老人,自己有拍攝愛好,退休后,他自己制作影片,組織老人院里的老人觀看,豐富他們的生活。這不也是一種貢獻嗎?我也會錄像,也有這方面天賦,現在及以后退休了,我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用自己的眼光去記錄世界。我相信人生由頭到尾,每個階段都可以很精彩!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現在社會很多元,媒體給我們灌輸了很多不同觀念,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學會篩選,不是所有人都需要lv愛瑪仕、需要享受跟總統共餐,當然總統的老婆除外,至于對于我們這些大部分的普通人,這些物質與榮譽其實意義不大。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按照世俗標準生活,很容易讓自己迷失自我,像余秋雨在序言里所是我們還是得審視一下自己:難得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嗎?然后建立的文化。
接受愛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我也是看著故事才似懂非懂了。或許接受他人的愛,有時會讓我們覺得難為情,像欠著別人似的,但在處于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像莫里自己不能自理生活,那么享受別人的幫助(并懂得感恩),那是一種雙贏的事。愛,應該是一種普遍存在,不要讓愛變成負擔和壓力,施愛和受愛同樣讓人享受。我就很樂意去幫助人,雖然我的境界不高,只要對手能心存感恩,不用其他回報,我依然很樂意去幫助他人,如果對方還是個幽默體貼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對幫助他/她充滿期待。先接受,再超脫。用心完完全全地投入感情,然后再走出來。
最后,我要摘錄一段莫里老人的話:
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愛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沒有給予你這種東西。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給予他們你應該給予的東西。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七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封面上的一句話。這句話言簡意賅,是畫龍點睛之筆。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屬于莫里與米奇的人生課,更是我們應必修的一門課。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么做?這是米奇在莫里臨終前幾天提到的問題。對于我們,可能要回答:“當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懶覺。”而莫里的回答讓人們無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論他們的問題,談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顏色,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個好覺。”現在我明白了,莫里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種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通過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們,能否向莫里學習。不要對自己的得失那么關心,不要對金錢那么在意,當我們仍沉溺于追夢的幻想中時,多少時光偷偷的從我們身旁溜走,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寫的那樣:“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夠仔細地思考一下現在,努力把握現在,只有現在,才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把握住現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
而莫里與米奇談論的,不僅僅只是這些,還有更多的人生話題需我們仔細思考……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八
即將進入而立之年的我,還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歲;外婆健在,身份證上顯示一百零二歲,身體硬朗,行動自如;雖然爺爺中風五次,無法自理,但能勉強站立,用肢體表達情緒。小的時候雖然經歷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記得當時的場景,我知道死亡離我們其實很近,但卻未曾想過自然死亡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會如何去接受。經歷過死亡的人也無法述說,而瀕臨死亡的人,或恐懼,或孤獨,或病痛纏身,或無法言語,沒有多少人能夠給我們講述走向死亡的感覺。《相約星期二》,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給我們上了一堂人生課。
本書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大學教授莫里給記者學生米奇布置作業為開端,以老師的書房為教室,以老師的身體狀況為時間軸,每周二約訪,最終以葬禮為畢業典禮,開設了十三節哲學課,談論的話題包括: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諒,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總是要死的。這不取決于你對自己怎么說。”變老,是目前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從古代中國的煉丹修仙,到現在采取各種青春常駐的手段,人們都想違背或減緩這一過程,不愿接受它。“我樂于接受老。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會更加豐富。衰老并不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六十五歲的那份經歷。如果你一直不愿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們的時間反而變得更有價值。地球村使得我們已經沒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爭的互聯網“風口”時代,慢下來就好像等于死亡。在這個機會稍縱即逝的時代,我們能否把握住自己內心的那點從容,自己控制住節奏?每每重新翻閱這本書,都會讓我的心和時光瞬間慢下來。
“如果給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時可,你會想去做什么?”要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問我們“假如有十個億,你會怎么用?”與“假如只剩六百塊,你會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場景真實到我們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們才會仔細斟酌每一塊錢的價值一樣,擁有幾十萬個小時的我們從未曾置身于真實的最后二十四小時,我們很難想象。假如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作為我們交易的貨幣,我們很多想法會不會改變?時間是上帝賜予最公平的禮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時,但我們卻更愿意為金錢而努力,去透支未來的時間存儲,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紛繁復雜燈紅酒綠、市場創造欲望的當下尤為重要。
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雞湯,但花一個小時讀完這本書,我從時間的奴隸,回到人生的主人。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九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相約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話,這句話精簡但卻有內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直到老莫里離開。“課堂上不需要書本,不打分數,也沒有
成績
,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的愛
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敬佩不已。如果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
什么
?這是學生在教授臨終前幾天提的一個問題。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竟然是這樣的:“早晨起床,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后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說,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們看來是很容易實現的,我們每天過的不正這樣平凡的一天嗎?而對莫里來說就是這么平凡的一天卻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著的時候,每天都在做著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世界環游,或許是功成名就……就在我們每天在忙于追夢的時刻,時間已經悄然從身邊溜走而自己卻渾然不覺。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時刻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美好的每一天。人生無常,歲月催人老,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來臨時,你可以感嘆青春一去不返,但卻無法拒絕衰老和病痛。莫里說:“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
幸福
。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那么面對這個讓我們無法拒絕而又害怕的時刻,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與生活
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他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他繼續說到:“只是當你還健康的時候,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環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著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余生。在莫里最后的歲月里, 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簡直能把人逼瘋,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卻說:“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莫里就是這樣一邊樂滋滋地體驗死亡,一邊與米奇討論著人生。這本書讀第一次時因為好奇,讀第二次是因為敬佩和感動。即使讀了二次,我知道我還無法體會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從莫里那獲得了一個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篇十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愿花時間去享享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周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這個人就是《相約星期二》里面的莫里。
在《相約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歡莫里的人生觀,他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簡單又充實,平凡而偉大。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健康生活狀態。
我非常認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細細想來,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享受朋友帶給我的歡笑;享受知識帶給我的內涵;享受寧靜帶給我的心靈凈化;而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錯出現,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愜意啊!
莫里還說:“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其實我也已經無法再把他的語言放大或解釋或闡述一遍了,因為我覺得莫里他講得已經夠透徹,夠清晰明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這么去做吧!去愛身邊的人和物。
莫里還如是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如何施愛于人我就不多說,重點想說下接受愛,其實學會接受愛也是一種美德。學會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關心,接受他人的贊美,接受他人的幫助。然后將你接受的關心、贊美、幫助等等轉贈給更多的人,于是我們說,只有學會接受別人的愛,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那么,請給你的心開一扇窗吧!
書中莫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該去關心他人還是關心自己的心靈世界?該恢復傳統的價值觀還是擯棄傳統?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淡泊?該說不還是該去做?這此問題因各價值觀不同而各異,我個人認為怎么樣都好,關鍵是你在這條路上,是否收獲幸福。讓我們也帶著這些問題,去追求我們的幸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