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化石吟教案篇一
我這次成長課選擇的是第三冊最后一單元《活化石》這篇課文。結合課后領導和老師的建議和反饋,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在理解課文大意這一環節,找一找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用一句話說一說。經過老師的句式提醒,二年級的孩子初步學會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只只”學生由于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系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面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群群鳥。學生在聯系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么,范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里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么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
1、以化石和活化石的區別引入新課,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使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稀里糊涂。
2、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在引導著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深層次的超越性的發揮。
3、教學設計不夠深入,對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強。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預計不夠,應急能力弱。
4、最后對“化石”的解釋要簡化、清晰、再口語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較后講透徹。句式訓練可以用填空式的練習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節奏更緊湊。
化石吟教案篇二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并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著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 詞
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
《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為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么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后卻包含著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
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通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通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
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了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
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一雙大眼睛( )。
孩子們看著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著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為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
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復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為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復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后為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
中華鱘有( )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眼睛( ),一張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長到( )重。
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后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
另外為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著音樂讓孩子來復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只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
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為什么會滅亡的原因,并為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讓他們回家查找資料。雖說查找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么復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并要求他們提高。
化石吟教案篇三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嚴重忽視詩歌教學,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鑒賞詩歌等方面淺嘗輒止,或者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如何真正體現詩歌教學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嘗試,現結合《化石吟》一課教學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導學生初步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既然是詩,就一定會有節奏和韻律。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所以,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美的重要途徑,但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呢?常規方法一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背景音樂等的設置來創設一個朗讀的外在氛圍,使學生自然生發情感,二是通過模仿教師朗讀或名家誦讀使學生提升朗讀水平,三是通過課程資源的運用,如背景資料等等。小學這樣,初中這樣,高中也這樣……”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詩歌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把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復雜心情通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無疑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主要通過寫科學家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音樂美。針對七年級學生接觸詩歌不多及此詩的特點,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為: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美、節奏美和韻律美。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主線,耐心地為學生指導朗讀要領,盡力做好朗讀示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選取多種朗讀方式開展朗讀訓練,通過聽讀、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師生評議等方式,使學生“目睹”、“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詩歌,使他們基本掌握發聲、停頓、輕重等要領,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2、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著新教材采取舊方法。
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通過啟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后,及時啟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
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3、能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為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后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后。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系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書設計字跡大小不一。
總之,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嘗試,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化石吟教案篇四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看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做學習的主人。
一、借助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課文抓訓練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在講解課文第2自然段時,抓住重點句子“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進行知識點訓練。第一進行量詞的疊用訓練,讓學生照樣子說出這樣的詞;第二仿說比喻句,借助圖片講解銀杏樹頁和扇子形狀相似,讓學生們潛意識中明白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要有相似之處,才能構成比喻句。學生很輕松的說出了一連串的比喻句,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認識新生字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識字方法。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以“溫馨小提示”,引導學生自學本段。在講解中華鱘“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時,我告訴學生,一位同學的體重大約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當于20位同學的體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數字變成了學生易于理解的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學掌握了課文內容,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又激發了對學習的科學知識方面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是上完本節課,我明顯地感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重點之一,怎樣引導學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關于量詞疊用的教學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就是沒有進行量詞的對比。如果引導學生比較“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的表達意思不同之處,更能讓學生透徹理解量詞疊用之后才能突出數量多。
追求是無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續揚長避短,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化石吟教案篇五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古生物產生興趣并了解它們的有關知識呢? 在學習《活化石》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以“什么是化石?”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激發探究*望。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化石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館里化石的圖片,如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還有同學們見都沒見過的“三葉蟲”化石“枝蒎蕨”化石,從抽象的概念轉化到形象的實物,此時的孩子不僅對化石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遠古時代的特殊符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課文對活化石的描寫簡單易懂,但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數孩子不曾謀面的,通過閱讀和講解讓孩子就有清晰的認識未免空洞。為此在學習“銀杏樹”一節,我給學生及時地補充搜集到的山東省最南端新村鄉的一棵有著3000年歷史的銀杏樹,它雖然歷經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無形之中縮短了孩子和銀杏樹的心理距離,遠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學完本段,我又借機給孩子們朗讀了一篇搜集的描寫銀杏樹的優美詩篇,激發了對銀杏樹的熱愛同時還獲得銀杏樹開小花,結白果的相關知識。
讀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課下閱讀《少兒百科全書》或上網查找有關活化石的資料,做一張閱讀卡。把課堂有效的學習和課外廣博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化石吟教案篇六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個重點句。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住了兩個語文知識點。
1、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的訓練。
2、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我在這里設計了比較句子的訓練:“一片葉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進行對比,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結合課后練習進行填空訓練,達到了預期效果。
學習這課,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然后我重點教授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并小結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再在班上交流匯報。從低年級起就培養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識。
化石吟教案篇七
《化石吟》是一首抒情詩,但詩的內容并不好懂。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化石吟教學反思一,希望能夠幫到您!
今天我講了科學抒情詩《化石吟》一文。首先我用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后由此導入。“石頭怎么會說話,他怎么說,說什么?”這樣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欲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同樣起到了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目的,讓學生帶著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而這堂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
本篇課文我只安排了一個課時,而本節課我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還有一些知識點沒講到。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系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嘗試,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嚴重忽視詩歌教學,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鑒賞詩歌等方面淺嘗輒止,或者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如何真正體現詩歌教學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嘗試,現結合《化石吟》一課教學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既然是詩,就一定會有節奏和韻律。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所以,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美的重要途徑,但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呢?常規方法一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背景音樂等的設置來創設一個朗讀的外在氛圍,使學生自然生發情感,二是通過模仿教師朗讀或名家誦讀使學生提升朗讀水平,三是通過課程資源的運用,如背景資料等等。小學這樣,初中這樣,高中也這樣……”《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詩歌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把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復雜心情通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無疑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主要通過寫科學家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音樂美。針對七年級學生接觸詩歌不多及此詩的特點,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為: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美、節奏美和韻律美。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主線,耐心地為學生指導朗讀要領,盡力做好朗讀示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選取多種朗讀方式開展朗讀訓練,通過聽讀、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師生評議等方式,使學生“目睹”、“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詩歌,使他們基本掌握發聲、停頓、輕重等要領,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著新教材采取舊方法。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通過啟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后,及時啟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為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化石吟教案篇八
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自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活化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開課即展示銀杏樹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追問:為什么把銀杏樹稱為活化石呢?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帶動起來,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在之后的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圖畫展現課文中提到的三種活化石靜態畫面,電腦動畫體現動態活化石。鮮明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對比兩句話的不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其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擁有了廣闊的語文學習時空。
語文本來是一門外延極其廣闊的學科,可以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活化石》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生活空間。學生讀了課文之后,對課文中才講了那么一點關于“活化石”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于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于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范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可是如何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關于活化石的知識。
再次,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好伙伴。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搜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與已知重復的、特別生澀的內容適當刪減,然后通過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 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中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化石吟教案篇九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么,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干啥呢?”
“老師,我們在看照片,恐龍照片。”
什么,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在王屋山地質公園里的攝影留念。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于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游見聞。
“我在王屋山地質公園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我們王屋山一帶一定生活著很多恐龍……”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
“我在王屋山地質公園里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我們濟源,包括巍巍太行山在內,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松愉快,不著痕跡,我想是我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幫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教案篇十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著新教材采取舊方法。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通過啟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后,及時啟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為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后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后。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系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化石吟教案篇十一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為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一上課,我先讓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義,再借助學生收集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拋出問題“課文里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相關的句子,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并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后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化石吟教案篇十二
《陽光》這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說明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一個猜謎,有意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揭示謎底后相機簡筆太陽,形象直觀,為導入課題:陽光,做好鋪墊。
學生每天都在陽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長,但是卻常常忽略了陽光的存在。能留意陽光、感覺到陽光的時候并不多。所以在導入環節,我設計了"陽光有什么作用?"目的是要讓學生充感受到陽光就在我們身邊。其實還可以這樣設計"今天的天氣很不錯,陽光燦爛,在這樣好的天氣中你想做些什么?"可能更適宜拉近學生和陽光的距離。
認字是低段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重點所在。我將本課12個生字從讀音上進行了歸類,分別整合成翹舌類、前鼻音類、后鼻音類三大類。然后通過1、看拼音讀,2、去拼音單個認讀并組詞,3、交流方法認讀,4、做"登山"游戲,5、結合句子讀這五大環節,步步深入,提高難度,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認讀中和生字反復見面,牢記這12個生字。
游戲是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中鞏固識字。交流識字的方法目的有二,第一:讓學生加深記憶,進一步鞏固。第二:能夠在生活中運用認字。從評課的意見來看,識字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深入,可以進一步引導用"加一加、減一減、在生活中你還在哪看到過這些字"的方法滲透教學。
化石吟教案篇十三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嚴重忽視詩歌教學,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鑒賞詩歌等方面淺嘗輒止,或者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如何真正體現詩歌教學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嘗試,現結合《化石吟》一課教學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導學生初步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既然是詩,就一定會有節奏和韻律。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所以,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美的重要途徑,但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呢?常規方法一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背景音樂等的設置來創設一個朗讀的外在氛圍,使學生自然生發情感,二是通過模仿教師朗讀或名家誦讀使學生提升朗讀水平,三是通過課程資源的運用,如背景資料等等。小學這樣,初中這樣,高中也這樣……”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詩歌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把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復雜心情通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無疑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主要通過寫科學家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音樂美。針對七年級學生接觸詩歌不多及此詩的特點,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為: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美、節奏美和韻律美。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主線,耐心地為學生指導朗讀要領,盡力做好朗讀示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選取多種朗讀方式開展朗讀訓練,通過聽讀、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師生評議等方式,使學生“目睹”、“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詩歌,使他們基本掌握發聲、停頓、輕重等要領,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2、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著新教材采取舊方法。
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通過啟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后,及時啟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
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3、能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為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后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后。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系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書設計字跡大小不一。
總之,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嘗試,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化石吟教案篇十四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并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著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詞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為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么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后卻包含著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通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通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了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四條腿(),一雙大眼睛()。孩子們看著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著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為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復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為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復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后為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中華鱘有()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張大嘴()。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長到()重。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后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另外為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著音樂讓孩子來復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只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為什么會滅亡的原因,并為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讓他們回家查找資料。雖說查找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么復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并要求他們提高。
《活化石》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銀杏樹”、我國國寶“大熊貓”、水中元老“中華鱘”,這些古生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生存到今天,被人們稱為“活化石”。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著科普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習本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學生對化石并不陌生,因為我班學生上學期去科技館參觀曾經見過。講課前,我板書“化石”二字并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化石圖片,談一談自己對化石的了解。結合學生了解的知識我強調化石的“古老”,補充板書課題,在“化石”前加“活”,問:“課題怎么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么問題嗎?”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是學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容的第一級臺階。這樣的設計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開心中的疑問。興趣有了,于是順勢引導,讓學生帶著疑問,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學習,去思考。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適合自主學習,所以我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習“銀杏樹”,滲透學法指導。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句子,學生很快發現銀杏樹的“奇異”之處表現為“古老、珍貴”、“葉子奇特”、“生長速度慢”等特點。教師總結:“原來銀杏樹是因為這些原因被稱為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呢?”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學生先自學,后在小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匯報。因為有了前面的學法指導,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好。
課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話“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圍繞為什么說“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這句話,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到的各種活化石的資料拿出來,分小組交流資料,并交流閱讀資料的體會。教師適當補充資料,根據交流,啟發學生編寫關于保護珍稀生物的兒歌或廣告詞。此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本課的教學總的感覺效果還不錯,但也有一些遺憾,比如本來還設計了讓學生轉換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紹“活化石”的特點,由于時間關系,舍棄了;還感覺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的還不夠,訓練不太扎實。如果把本課設計三課時,這些遺憾應該就可以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