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一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后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二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這么多的時間,開始好好閱讀《資治通鑒》。
今天淺嘗第一卷,并且拜讀了一下柏楊版的評說,倒不像是在讀一本史書,而是“臣光曰”和“柏楊曰”兩個政治家的口舌之紛。
《通鑒》從魏、趙、韓三家分晉開始編年敘述。
在司馬光眼中,這是一個周道衰落,綱紀敗壞的年代,三家能夠堂而皇之位列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司馬光借此欲闡述的是一種正統儒家的正名理論。
“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這種理論的核心。
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樣牢固。
所以,雖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紂這樣的暴君;雖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雖然齊、楚、晉、秦勢強于周,不敢輕易取而代之。
在柏楊先生眼中,這種極端的傳統就是一種反動,在歷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強權羞辱(宋為金所驅就是一個最大的諷刺)。
而我覺得,今天的中國恰恰需要這樣的一種禮教和名器。
混亂的價值取向,拜金的社會潮流,貧瘠的文化涵養,道德底線崩潰,導致國人在人生觀中太需要一種共同的正統的思想來領導,并且給所有人以福祉。
今天,西方文化占據著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報高。
不要怪國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則民手足無措”。
在時間順序上,三家分晉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
用司馬光的形容,其人美須鬢長,射御力足,伎藝畢,巧文辯惠,強毅果敢,缺少的僅僅是一點仁君之德。
最終,智伯帥韓、魏攻趙,為三家所殺滅族。
戰場中最經典的一個場面是,智伯決水淹晉陽,趙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過也”。
聽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一旁的韓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
唇亡齒寒,這不是把盟友推向敵營么?二家終叛,智氏遂亡。
不過,從智伯的表現看,固然其是無德之君,我倒有點懷疑他的智力問題。
此篇末,司馬光遂展開關于才和德矛盾關系的討論,“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在我看來,司馬光的思維簡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
豈知,人性本來就包括善惡,一個好的社會和制度能夠壓制人性中惡的部分,發掘人性善的那面。
過分強調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毀于庸才之手。
讀史書,讓我對那一個時代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無比的好奇。
比如豫讓為刺殺趙襄子,“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聶政殺韓宰相俠累后,為不牽連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
一個血雨腥風,死士輩出的時代,無論是為義還是為利,都讓我敬畏,因為無法接觸到其內心世界,也許這也是中國史書的一種缺憾吧。
這一段歷史還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就是吳起,背負“母死不奔喪,殺妻以求將”的這樣一種壞名聲,吳起仕魯,大敗齊軍;投靠魏后,“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圖謀”,“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后為武侯所疑,往楚國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帶),北卻三晉,西伐秦,強盛一時。
可憐吳起英雄一世,最終還是死于非命,為楚貴族所殺,死前躲在悼王的尸體后面躲避亂箭。
叛亂者后來因為射王尸也沒有好的下場,死后復仇,我不禁驚嘆于吳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這種將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變全局的人物,可憐英雄惹人妒,猶得后世讀者憐。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
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
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
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驗。
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
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
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
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
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
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
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三
提起《資治通鑒》,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資治通鑒》讀后感300字。由于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鑒》。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書后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說:“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說一說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鑒》,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后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鑒》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資治通鑒》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四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五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編年體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9年。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將這本書名為《資治通鑒》。這里面有許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薦》、《荊軻刺秦》、《指鹿為馬》......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毛逐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逐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可是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逐的門客勇敢地推薦自己。結果,他憑著自己的.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最終解了圍。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
讀完這本書,不但使我知道了許許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六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聽眾讀后感
《南丁格爾》讀后感
《尊嚴》讀后感
先生讀后感
《格局》讀后感
今天讀后感
《傷逝》讀后感
《水滸》讀后感
《傳奇》讀后感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七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
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
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贊賞,命他繼續編撰。
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
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
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
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
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
后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
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
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家都來看看吧!
最近讀了司馬光先生寫的《資治通鑒》一書,同時也讀了柏楊先生的“曰”,深深被這兩位跨越時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動。
司馬光先生在現代史學評論中是個偏反面的人物,因為他阻撓革新。
這個中學里就教過的,大家對待他的看法類似于對待曾國藩。
但是,在我讀了《資治通鑒》過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馬光先生的殷切誠懇的態度(對待皇帝),相對公平的態度(對待歷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態度(對待歷史的錯誤)。
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為從現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點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換個角度從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發,司馬光的行為不僅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風范的(在處理歷史痕跡)上,因為中國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當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書以求聞達于諸侯),所以歷史材料參差不齊,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時又經過歷世的焚毀和輾轉。
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在皇帝的支持下選擇材料,編輯整理和撰寫了這部宏偉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為。
現代的史學評論僅僅因為他是保守派而將他評論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現在,我讀的進程不是很快,僅僅讀到第37卷(西漢末年時期),非常有意思地覺得編寫歷史和記載歷史的人應該是比較頑固的人,否則不是這么詳實地分毫不差地編錄帝王和群臣的錯誤史話。
相信史學者其實是想更多地記載他們的優點,但因為要尊重事實所以就偏偏記錄了那么多的缺點,而且是重復往復地進行類似的錯誤。
有些是比較肯定的,不管現代的史學者們還是古代的史學者們,比如對待王莽的定位。
古代人對王莽進行口誅筆伐是因為王莽犯了古代知識分子所最為不齒的誅君篡位,(但是在誅君篡位這類事情里,楊堅也是,怎么風評就要好過他呢),現代史學者們批判大概因為王莽開歷史倒車的緣故。
我在讀王莽的那段中,很難理解一個人能夠集中這么多的缺點,誅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亂殺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親這點是很愚蠢的,還有他那個蠢到家的外交政策。
對待中國百姓所遇到的問題,他不但不聞不問,甚至是用很荒謬的復古來處理,同時對待外邦問題摒棄了一貫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則,而做出了令人發怵的行為(動用國家財產來讓人家單于改名字來沽名釣譽,還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條例),這類缺乏常識的行為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用發昏發瘋來解釋他這種行為。
然而最讓人發寒的不是王莽的行為,而是滋生王莽的環境。
滋生王先生的環境應該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起到元兇的則是人性呀。
這邊我只是說說歷史,并不想在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歷史的心理,只是在這里提一下。
人說要真正了解中國,就要讀《資治通鑒》,真的是一點都不錯呀。
讀了之后覺得,我到底在驕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歷史更多留下來的是教訓,這些教訓則是我們后世人的財富。
前人的血淚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樣避免過失而創造現實的文明和文化。
地大物博帶來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強盛,而是歷經幾千年的磨難。
我們的民族有著建立在苦難上的驕傲和自強不息精神,也有著建立在禁錮思想下的輝煌文明。
現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棄了什么?遺憾了什么?虛榮著什么呢?最后問一句,保留了什么?不知是什么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有點感興趣了。
愛民如子的孝文帝,殘暴天下的商紂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無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憲宗與唐穆宗……一個個,令人深有感觸。
《資治通鑒》,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歷史的史書,司馬光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才編成。
宋神宗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澤東把這本《資治通鑒》整整讀了十七遍,而我還只看了四遍。
十七遍,一本書三百三十八頁,總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
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僅僅一本書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讓楊貴妃出家修行。
后來又娶進楊太真(即楊貴妃,太真是老道士給她的道號),但我覺得楊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
楊太真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他們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現在火車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卻死了很多人。
唐玄宗為了楊太真的一笑,竟然犧牲了數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見唐玄宗的昏庸。
漢哀帝偏寵侍從董賢,所以有著“斷袖之癖”的典故。
有一次,漢哀帝與董賢同塌睡覺,董賢翻身,不小心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斷了。
后來,漢哀帝命董賢為大司馬,結果弄死了許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賢趕出了宮,另擇王莽。
可見漢哀帝的.同性戀性格,使他拋棄了國家,拋棄了許多人才。
多么可惜呀!同時也反應出了漢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為上有一點點反對董賢,漢哀帝就暗殺或把他斬之,可悲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無人能比,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馬光的堅持不懈。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八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并且叮囑說:”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過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里,已經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容,并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無恤為繼承人。
1. 關于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偽留真。
2. 態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容早已銘記于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九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見一本好書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展;
2、他們人心不齊,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力共同謀發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鑒》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然而對歷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于歷史的了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后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一
提起《資治通鑒》,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于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鑒》。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書后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說: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說一說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鑒》,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后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鑒》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資治通鑒》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二
漢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至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跨度89年。
此時,漢王朝傳到漢獻帝手里,國運已走了400年時間。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來到漢獻帝這里,就已經離漢王朝的完全滅亡不遠。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三國亂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情指點江山,而是人間地獄般的災難要到來了。
但漢王朝最后的滅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樣,并非是因為帝王的暴虐。要說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點。所以即便是在最后幾任執政者之下,還是出了很多名士隱士,且也得到了善終。
東漢末年的隱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漢順帝巡視長安,有個叫田弱的人向順帝舉薦法真這個人,稱法真精通儒家學說,但隱居鄉里,不肯出來做官,應該認命他為三公。于是順帝非常虛心地邀請他,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終不愿意出來。
公元159年,尚書令陳藩向漢桓帝上書,推薦五位隱居不肯出來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閎,韋著以及李曇。漢桓帝對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禮儀去征聘他們,但他們最后無一肯去應聘。
這里說說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鄉里以孝敬父母、慈愛兄弟而著稱。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伙強盜搶了東西準備殺了他們。姜就說,請你殺了我,保全我弟弟,他還小,沒有定親娶妻。弟弟卻說,請殺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國家的英才,我愿代哥哥一死。強盜聽后受到感動,最后只搶了東西而放了他們。等他們回到來,別人都看到這兩兄弟什么都被搶光衣服都沒有時覺得很奇怪,姜肱則用其他原因推脫不說,不肯指控有強盜。強盜聽聞后,感到非常慚愧和后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訪他,叩頭謝罪,并歸還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還用酒照顧他們。漢桓帝聽說姜肱的事跡,就派畫工去畫出姜的畫像(可能是想用來宣傳正能量典型?)。但姜聽說后就待在房子里不出來,用被子蒙著臉,說自己有病不能吹風,于是最后畫工還是沒能見到他的面目。
后來,漢桓帝又征召一個叫魏桓的隱士。魏桓家長的人都勸他去應聘。魏桓卻這么說:
“接受朝廷的俸祿,追求高官,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宮女數以千計,能縮小數目嗎?御用的好馬數以萬匹,能減少嗎?皇帝左右的權貴豪門,能排除掉嗎?”
大家都回到說:“不能。”
魏桓慨然長嘆說道:“讓我活著前去應聘,死后再送回,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于是,他就繼續隱居不出。
試想如果是現在,直接送公務員或者編制工作給各位,會有人不要嗎?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閱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鑒》,隨著閱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鑒》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著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占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說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說:“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住哪?”,韓信說:“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舍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說:“為什么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后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鑒》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棋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鑒》是一本巨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四
學者必讀的書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愛的是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爺爺直接傳給我的。它書頁很皺,這是我爺爺經常翻看造成的。書里面的字,我已經看不清了,但書皮卻很硬,讓我經常認為它是鐵皮做的。
翻開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學歷史,必讀此書也。贈睿睿下面落款是邵慶堯。送書時間是xx年8月28日,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我10歲生日那天送的。《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主要記載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里面講了許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故事,如:舉案齊眉、官渡之戰、聞雞起舞等。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我很喜歡清代王鳴盛用于贊美此書的名言: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我想也是,既然這本書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學者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它,就不知道這段歷史,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荊軻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就不能知曉,古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也就學不到了,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聯: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用它作為座右銘,時刻激勵我發憤學習。
《資治通鑒》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時傳給我的下一代。
簡評:好的書之的反復閱讀,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