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一
各位朋友:
你們好!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20xx年根據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青城山背靠岷江,俯瞰川西成都平原,群峰繚繞,狀若城郭;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個景點。是中國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山林幽深、亭閣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距都江堰市區十六公里。
青城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至今保存完好的道教宮觀有數十座,珍藏著大量估計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是一家縱橫千百年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好的,本次對于青城山的導游就到此結束。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的青城山旅游。我是大家此次旅游活動的導游,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xxx。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青城山雖然不高,但終年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即使站在山腳,都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靈氣。
【建福宮】我知道現在大家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進山,但我還是建議大家先去山門旁的這座建福宮看看。
建福宮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建福宮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筑于峭壁之下,前建亭樓映襯,后有丹臺翠林。現有大殿三重,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范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左是東華帝君,為全真道祖師,右為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內柱上有一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山門】看過了建福宮,穿過眼前的景區大門,我們就正式進山了。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蜀王杜宇變的。“杜鵑啼血猿哀鳴”里的杜鵑啼血說的就是他。
【天然圖畫】從山門西行1千米,即至巖石聳立,云霧繚繞的"天然圖畫"。眼前的建筑就是天然圖畫坊。它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于清光緒年間。這里風景優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天師洞】我們通常所說的天師洞景區是指以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筑群。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現存殿宇建于清末。天師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山霧繚繞,古樹參天。相傳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后一殿。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后,都要到這里朝拜。
熟話說:“世間好話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青城如此美景,佛教怎會放過。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皇帝信道,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這個故事并非傳說,有碑為證。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而神座前就是唐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
1943年,畫家徐悲鴻曾來青城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后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作品,還送了青城道士《奔馬》和《天馬》圖,現已制成石刻陳列。
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筑。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建于1923年。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化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三清殿上的對聯。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然而青城山不僅有千年樹,更有百歲人。
三清殿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余米,直徑2米有余。相傳乃張天師手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道家視其為“鎮山之寶”,連修剪枯枝都須上報相關部門。在2004年榮膺“天府十大樹王”榜首。“銀杏千年征道性,青城一洞試幽深”乃天師洞銀杏閣上的對聯。想必大家還不知道吧,青城山其實還是一個長壽之鄉。一百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上百位之多。
【祖師殿】大家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山縫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傳說是張天師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畫符之后,朱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就叫它為“擲筆槽”。快到祖師殿了。
祖師殿始建于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間,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就住在祖師殿。當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后,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筑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存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朝陽洞】前面就是朝陽洞。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清人黃云鴿曾在此結茅而居,并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朋友們,經過九道拐的艱難跋涉,我們終于到了青城山的主峰絕頂了。眼前的樓閣就是老君閣,老君閣于92年興建,歷時三載竣工,共六層。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塑造而成。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30分鐘,站在峰頂看看風景,拍拍照,買買紀念品。30分鐘后在這里集合。
【索道和月城湖】現在我們乘索道下山,大家可以好好的從高處看看青城山。月城湖原是丈人泉,85年人們在此筑壩攔水就形成了眼前這一汪清澈的湖水。湖的那一邊有許多商店,在賣青城山的各種特產。大家可以買一些帶給家人。
好了,我們本次旅游也就結束了,大家可以把旅行的快樂和相機里的美景帶回家和家人分享。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再見。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三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 20xx年根據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青城山背靠岷江,俯瞰川西成都平原,群峰繚繞,狀若城郭;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個景點。是中國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山林幽深、亭閣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距都江堰市區十六公里。
青城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至今保存完好的道教宮觀有數十座,珍藏著大量估計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是一家縱橫千百年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四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 2000年根據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青城山背靠岷江,俯瞰川西成都平原,群峰繚繞,狀若城郭;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個景點。是中國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山林幽深、亭閣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距都江堰市區十六公里。
青城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至今保存完好的道教宮觀有數十座,珍藏著大量估計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是一家縱橫千百年的道教“博物館”。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五
歡迎大家來到風景如畫的西湖。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所有到過西湖的游客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花港觀魚公園,它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西湖時做詩而得名。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走出花港觀魚公園,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蘇堤。蘇堤全長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修筑的。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蘇堤是西湖十景之首。
坐著游船游覽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湖上有三島,其中三潭印月島最著名。在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三潭印月景觀層次分明,空間變化多端,建筑布局匠心獨運,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飽覽美景,流連忘返。
在三潭印月的'左邊可以看到西湖的另一美景雷峰夕照,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在右邊有西湖名氣最大的斷橋。
西湖還有很多美景,今天就先介紹到這。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六
游客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陽光旅行社的“青城山一日游”之旅。俗話說相逢即是緣,我很榮幸能成為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希望在旅途中通過我的熱情服務,生動講解,能讓大家輕松愉快。首先,我將會自我介紹,大家都稱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那么,我們炎帝姓什么呢?對了,姓姜。值得驕傲的是我與咱們炎帝同姓,大家可以叫我小姜,我們常說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可別忘了我們炎帝姓姜哦。我的聯系方式為1519******,請大家記下哦,1519******。旁邊這位坐在司機座位上的呢理所當然就是我們這次游覽的司機李師傅了,他將會和我一起陪大家來完成這次旅行,李師傅向大家打個招呼吧。為避免大家上錯車,再借用一下你們的手指,記下我們的車牌號川a*****。
車已啟動,請大家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注意安全,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外面的風景是抓不住滴。(請看窗外,四川應地處四川盆地,冬日整天煙霧繚繞,如睡眼朦朧的少女,而今天,為歡迎大家的到來,她笑開了眼,露出了金燦燦的太陽,真是天公作美,為我們這次的旅行開了個好頭。)我們現在正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期間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行程安排以及目的地的概況。相信大家對我國的四大名著并不陌生,尤其是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更為大家津津樂道,為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總是端坐于天庭之上表情嚴肅的玉皇大帝;白發白須的慈祥老人太上老君:動輒對天界,冥界發號施令的四御神仙,還有那一顆顆靈丹妙藥。。。。。。這故事里出現的人物都是道教人物,大家是否會感到好奇呢?而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就是道教圣地,青城山。它位于灌縣西南15公里處,背靠岷山,西臨川西平原,方圓二十里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一百零八處勝景,由于此山諸峰環繞,形如城郭;茂林修竹,終年常綠,故名青城。我們將會在20分鐘后到達,,然后通往我們這次欣賞的主要景點,天師洞。期間,我會為大家講解它的來源,以及里面主要的人物塑像和他們的故事傳說。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呢或許道行還不深,沒有為大家講解全,如果在坐的游客們有了解的我們可以一起討教,我會虛心學習,再不然我們也可向里面的道士討教討教。看完后,我就會帶大家領略青城四絕: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那么,我們就好好休息下,養精蓄銳,再“問道青城山”,最后,為確保大家在旅行途中不會走失,請沒有記下我電話號碼再記一下我的電話號碼,151******,祝大家旅途愉快!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七
海拔1800米的清涼寺坐落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西南,它是五臺山著名的古剎精藍,而且位置重要,據臺懷鎮只有15千米的距離。
清涼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自從創建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的.崇拜,武則天、唐玄宗、唐代宗、宋仁宗、金帝完顏亮、元世祖忽必烈和明神宗、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等諸多皇帝都曾到此參觀,并組織修建。在這樣的重視下,培養出了一批批高僧五臺山最早的華嚴高僧靈辯法師、德感僧統、和希僧統、宣秘大師、信明僧統、澄芳律師、總理五臺山番漢大喇嘛老藏丹貝、五臺山第一個去印度取經弘法的阿王源修、抗日擁軍的神僧靈眾、五臺山第二位印度取經弘法的了常法師等大德高僧,也使清涼寺依次成為皇家、華嚴、唯識、凈土、密宗、鎮國、律宗、黃教、禪宗等道場。
清涼寺有名的就是擁有清涼石。在寺內的第二院中,厚6尺5寸,圍長4丈7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清涼山志》說它“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瑯瑯,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則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此石靈異,一是有自然文藻;二是石面有限,但能容多人不隘;三是文殊講經說法的法座;四是石重數噸,只要虔誠,即可扛動;五是趺坐其上,即可消除熱惱,清涼身心,乃避暑圣石;六還有一則歇龍石的優美傳說。所以,清朝的雍正、乾隆二帝及眾多文人學士都曾瞻仰吟詩,贊嘆這一青石。
目前清涼寺在喜鉅會長的重視、關懷下,由香港黃惠卿等居士投資,經山西省文物總店高級美術大師胡銀玉的主持、規劃、設計、施工已建了大雄寶殿、五方文殊、三大士殿、羅漢殿、天王殿、鐘樓殿、東西廂房、門樓、山門、巨型漢白玉石雕牌坊,并筑起圍墻、豎起幡桿、立起古牌、青石鋪院,還彩塑了圣像,供奉上了妙空僧醫贈送的20尊緬甸玉佛和500尊羅漢圣像,清涼寺已呈現出星樓月殿,香窟花堂,梵響乘虛,香煙繚繞,法輪常轉,影搖安樂之界,聲振閻浮之國的興盛景象。
我們相信清涼寺的將來更美好!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八
女士們先生們:
我們現在要去參觀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部,古稱“天蒼山”,又名“張任山”。在成都以東68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蕭勞峰的主峰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危、峨眉之秀、夔門之英雄齊名,有“青城乃天下美景”之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它與都江堰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響較大。青城山在歷史上有許多名字,包括“文山山”、“古天山”、獨山山、張任山、赤城山、青城府和天國山。青城山被譽為“世界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部,成都市以東68公里。蕭勞峰的主峰海拔1260米。青城山被起伏的山峰和青翠的樹木環繞,享受著“青城山是世界上最安靜的地方”的美景。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中國道教十大洞窟之五。
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千山是青城山風景區的主體部分,面積約15平方公里,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苻堅宮、自然風光、石天洞、朝陽洞、祖師廟、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美、林幽、山雄偉,高不可攀,直上云霄。冬天冷,夏天極其涼爽,這是一個奇跡。主要景點有金碧天倉、圣母院洞、山泉霧池、白云群洞、天橋奇觀等。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你”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綠意盎然,空寂無人,群山、山谷、寺廟都隱藏在郁郁蔥蔥的綠樹之中。道觀亭采用天然材料制成,沒有假雕和裝飾,與山林和巖泉融為一體,體現了藝術大師崇尚的簡約自然的風格。青城山有三大自然奇觀:日出、云海、神燈。其中,神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光的最佳場所。每年夏天雨后陽光明媚的時候,夜幕降臨之后,上清宮附近的圣燈閣里,山上都有亮點,忽明忽暗,忽明忽暗,一次三五盞,有時上百盞,山谷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傳說青城山的神仙們用燈籠來慶祝張天師,燈籠被稱為圣光。其實這只是一個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場景。青城山的隱居生活受到了歷代學者的高度贊揚。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道:“客居青城山,不吐青城山。為了張任山的愛情,丹梯離你很近。
1940年左右,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住在青城山上清宮。他尋找秘密,潑墨澄清色彩,創作了成千上萬的作品。他還封了一張郵票,自稱“青城客”。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在遠離海洋的巴西圣保羅畫了一幅巨大的青城山,供自己和家人躺著游泳。晚年對自己說“望山歸故鄉綠”,“現在能畫卻不能歸”,對家鄉青城仙山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在中國,這個天堂非常美麗。
青城山的導游解說詞篇九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道教圣地——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筑群。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傾向天柱,蔚為奇觀。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游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當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筑。據說,在建筑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岳。早在132019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后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豐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其中,張三豐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毀于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為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2019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大興士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凈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33處大建筑群。此外,還建了39座橋染,12座臺,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布局巧妙,座宮觀都建筑在峰、巒、坡、巖、澗之間,建筑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系,整個建筑群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現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號稱“八百里武當”。整個武當山包括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點,“七十二峰朝至尊”,即七十二峰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峰,形成武當山獨特的奇麗山色。
就在這山色如畫之地,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2019年,派工部侍郎郭琎率軍民三十余萬人,大肆營造宮、觀,歷時十四年之久,終于在綿延幾十里的山旁、巖邊和天柱峰山頂建造了一座座宮、觀、堂共三十余處。其中天柱峰山頂的鎏金銅殿,金光閃爍,聳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懸崖之上。金殿建于162019年,高五點五米,寬五點八米,深四點二米。除殿基是花崗巖鋪墊外,其余殿體包括門、窗、瓦、椽、梁、柱等都是銅鑄的,殿內供有五尊銅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發跣足像。
此外,展旗峰下的紫宵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殿內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龜碑。石龜高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懸巖峭壁之上的南巖,其建筑物全嵌在陡峭的絕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觀、朝天宮、磨針井等,都是有名的去處。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為“天下第一山”,雖有夸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里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地方。
武當神道后,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凈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艷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姜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 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向導。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游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為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歷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武當山里總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內參觀!
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太子坡景區。
這里是復真觀,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精心設計、巧妙布局的。它位于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太子坡上。據說,凈樂國太子入山修道之初,曾在此修煉,故而得名。復真觀始建于明代前期,后多次重修,而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原貌。殿堂依山勢而建,層層向上。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藏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觀中有一棟依巖層疊而建的五層樓閣,以一根立柱支撐著交叉疊擱的十二根梁枋,稱為“一柱十二梁”。此樓建筑結構獨特,建筑技術精湛,雖經歷幾百年風雨,依然巍峨聳立山間。
大家請看前面,那座纖巧玲瓏、布局緊湊的道院,在院前埋著兩根碗口粗的“鐵針”烏黑光亮。殿旁有座亭子,亭內又井。這就是“磨針井”了。相傳當年太子因修道而不成,心灰意冷,正準備下山,在這井旁就碰到了一位正在磨針的老婦,其后發生的故事就與民間傳說中的“鐵杵磨成針”同出一轍了。太子因此而深受感悟,回到山上,繼續修煉,最終得道成仙。而這位老婦人其實就是紫霄元君的化身。在井旁有鐵鑄老母磨針像,她手持鐵杵,頭微側,笑迎過往游客,時時刻刻在提醒著人們:只要持之以恒,就沒有我們辦不了的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綠琉璃瓦的大殿就是紫霄宮了。它是武當山保存最完整最具古代藝術特色的道教建筑。建于明永樂十一年,距今約62019年的歷史。遠遠看去,極具皇家道場的氣派。
那么為什么叫它紫霄宮呢?紫霄的意思是仙氣迷蒙的天空。你們瞧(指向正前力·的展旗峰)它背依奔騰欲動的展旗峰;(又轉身指向對面),面向拔地而起的照壁峰;(指向左)左有蓬萊第—峰云霧飄渺:(指向右)右有雷神洞,如驅龍耕播種之名象。周圍還有三公峰、五老峰、香爐等諸峰,好似玉筍從地上長出。曳紫拖藍的山峰天然形成—把二龍戲珠的寶椅.紫霄宮就坐落在這把交椅的正中。因而紫霄宮是典型的金盆納財的寶地,它匯聚了天地萬物的靈氣。所以明永樂皇帝封這里為“紫霄福地”,意指這里是人間的仙境,是道教追求的天人合的理想境地。相信大家來此地一游定會福壽安康,財源廣進,而不虛此行。現在就讓我們——同到這座神秘的宮殿里探個究竟。請隨我來(帶領游客走向紫霄宮大門)。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便是紫霄宮的`入口第一殿“福地殿”,相信大家立刻聯想到了“紫霄福地”。沒錯,這座殿的命名正源于永樂皇的這扇門望去就會發現福地殿、龍虎殿、十方堂和紫霄殿四座殿建在同一條軸線上,:地勢逐漸增高,面積逐漸增大。你們能猜出是什么意思嗎?以前有一種說法就是“由低到高代出英豪,由窄到寬富貴如山”,“口對口,心對心,人心齊、泰山移”顯然整個宮殿的建筑也是符合當時皇家宮殿等級森嚴的建筑模式的。大家可以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一下。
前面的這座橋,叫它禹跡橋,是指真武大帝曾經經過這座橋,得道升天。我們不妨踩著
先神的足跡去拜訪威嚴神武的“龍虎殿”。大家別害怕兩座神像雖面目猙獰,呲牙咧嘴,也并非銅墻鐵壁,而是泥塑的“紙老虎”,不會吃人的。但也千萬輕視它們,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他們身穿盔甲,手持戈戟、鐵錘,威風凜凜,嚴守山門的架勢儼然一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魄,他們兩位大將便是我們道教所信奉的東西方神——青龍和白虎。
龜一直以來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大家對龜也都見多不怪了。恐怕御碑亭中的兩頭巨龜會讓你大吃一驚的。請大家隨我來。這兩座大石龜碑雕,分別建于永樂十一年和十六年,龜高各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樹有的六米多高的石碑,總重量達90多噸。巨龜的如此形態也讓我們想到《西游記》唐僧師徒取經歸途乘巨海龜馳騁于大海上的一幕。大家一定要問“這90石碑是何物呢?”“皇帝為何造如此大的石龜來馱石碑呢?”請耐心聽我道來。相傳燕王朱棣最初起兵反朝廷兵敗落荒而逃忽遇大江無法前進在前有滾滾怒濤,后有追兵的窮途末路之時,突然有一只大龜浮于江面救了朱棣一命,為了報大龜救命之恩,朱棣允諾登基以后,一定封賞其一官半職。后來朱棣百戰百勝,美夢成真自立為永樂皇帝,論功行賞之時卻忘了大龜,在官職均已封完的情況卜朱棣便封龜為“馱圣旨”大臣以報其恩。于是,大龜便馱圣旨暢游世界,偶然間到了武當山小憩,卻發現這里山川峻秀,鳥語花香,是個好地方,便不愿再四處漂泊而定居于此。永樂皇帝怕它淋著凍著就地建起了“御碑亭”。聽完了故事,大家一定猜到了石碑代表什么了吧?對,那代表圣旨。
各位游客我們已順著軸線上的飾欄臺階上到了半腰過一會兒:我們將到“十方堂”,又名“朝拜殿”。站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們已隱約可見十方堂后的紫霄大殿了。在紫霄宮的總體設計中我國古代建筑師充分運用了藏與露的手法。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對每一個虔誠的朝拜者,紫霄殿在前上方若隱若現,促使他們不斷向上攀登。大家可能感到有點累了,我們就在此地休息一會,趁此歇息時間,大家不妨仔細看看神殿四周,上面布滿小型壁畫,內容全是道經書上的典故與故事,色彩調和,個性鮮明,是一批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研價值。
(一段時間后,帶領游客來到十方堂院落)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已來到十力堂院落,大家可以看到此處環境清恬幽雅。左邊是修道士辦公地方,右邊是他們的生活區,正前方三層飾欄崇臺捧擴著的就是主殿紫大殿。我先帶大家進主殿參觀。然后大家自由活動。請大家隨我上來(帶領游客登上三層崇臺)
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概況:此殿進深面闊均為五間,它不僅飛金流碧富麗堂皇,而且構思巧妙,深含哲理:中央屋頂藻井飾以浮雕二龍戲珠,左右側畫一太極八卦圖,象征道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本思想,整個大殿由36根杉木巨柱支撐,暗喻36天罡星甘為真武大帝賣命效力一說為真武,也有說為紫元君,學術界至今仍未定論。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云外清都”,“始判六天”,“協贊中天”三大扁額,是與武當山道教文化緊密聯系的。“云外清都”是指仙境居所,它體現了道教的超越思想,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反映,如《詩經、小雅》:“白云行空,舒卷自如,不可情牽,不為物累,如風之起如水之流。”右側的“始判六天”與左側的“協贊中天”是指玄天上帝協贊中天界平定了武當山的妖魔,處理中天界的事務。讓我們再來看看紫霄殿的建筑特點。說及建筑,我們知道我國的古建筑多為木質結構,長短粗細有限,而且易腐蝕,為了彌補此中的不足,紫霄宮多用群體結合式建筑和臺基煊染建筑的恢弘之勢。紫霄大殿的彩繪,不僅使殿宇富麗,而且對木建起著保護作用,配合能工巧匠的精湛雕刻技藝使整個大殿氣宇軒昂,富麗堂皇,加之滿山的松杉,叢生的花草,掩映著磅礴的大殿,把整個建筑襯托得十分巍峨,恬靜、莊嚴。大家有注意到嗎?好,讓我們進去瞧瞧吧(帶游客進入大殿)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殿內額坊、斗拱、天花上,均繪有彩色圖案。殿中石雕須彌座上的神龕上,也飾有金龍、金鳳,至于其陳列也多為藝術珍品。這足以顯示出永樂大帝對這座宮殿的重視度,它在當時是多么的顯赫與尊貴,是皇權的象征。
紫霄殿后即是父母殿,轉過這道石廊,登上那座石臺便可到達。大家知不知道這個大殿供奉的是誰的父母嗎?那父母司不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喲,大家能猜到嗎?好吧,讓我們先去拜訪—下,大家定會茅塞頓開。(帶領游客進入殿內)
你們瞧,殿內神龕上供奉了很多神像,他們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不難看出正中的神龕上供奉的便是父母像了,很顯然在道教圣地只有真武大帝的父母有如此殊榮。左神龕內供奉是我們熟悉的大慈人悲的觀又:音菩薩,右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人家一定注意到了,觀音與三霄娘娘同堂享受香火。觀音是《西游記》里的觀音菩薩,是佛教人物。而三霄娘娘卻是《封神榜》里的云霄、瓊霄、碧,霄,是道教人物。其實,大家不用奇怪,這在道佛兩派系里是很普遍的,尤其在武當山,道教與佛教關系十分和諧,雖不是同教派,卻早已融合了。
各位嘉賓,聽了我的講解,你是否對紫霄宮有所了解呢?身臨此處,俯瞰整座紫霄宮,有哪位游客能說出咱們一共參觀了多少殿堂?是的,我們沿著中軸線上的福地殿、龍虎殿、御碑亭、十方堂、左右配殿、紫霄殿、父母殿而貫穿始終,領略了紫霄宮的全貌。有一副對聯,不知大家是否已有耳聞,“為人東來氣盡紫;樵歌南去云騰霄。”這是1931年,賀龍元帥率領的紅三軍司令部曾經在此指揮紅軍作戰,道長徐本善熱情給予接待。賀龍元帥為表達謝意,臨走時送給紫霄宮的。這副對聯的意思是:紅軍從東方來,氣勢磅礴;紅軍到南面的房縣開辟根據地,前途無量。“偉樵”是道長的號,“紫霄”即為紫霄宮的名字。一副對聯隱含三層用意,是多么難得的佳作啊!這也足以說明武當山雖為道教圣地,卻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游完紫霄宮,我們今天上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等大家補充完體力之后,下午我們再一起參觀南巖風景區和登上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去參觀金殿。
武當山有36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被認為三十六巖中最美的南巖。
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2019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2019年)擴建。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筑物。
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
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巖為神龕,正面為棱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過去有些香客冒著生命危險去燒龍頭香,以示虔誠,可見他們對道教的信仰之深。由于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后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毫無疑問,龍頭香自從明朝建立以來,從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其情形慘不忍睹。清康熙十二年,川湖部院總督下令禁燒龍頭香,并立碑告誡大家說,神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等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是對神的崇敬。所以我們不要重蹈覆轍,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大家想許愿祈禱的話可以到別的地方,心誠則靈嘛。
南巖宮整體布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杰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經過一翻努力,我們終于登上了主峰天柱峰。天柱峰海拔有1612米,素稱“一柱擎天”。站在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壯觀景象。而天柱峰之巔的這座金碧輝煌的殿堂就是金殿了。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鋼鑄金鎏大殿,修建于永樂十四年。整個金殿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鑄好各個部件后運上山搭建而成,卯和的非常嚴密,看起來好像是渾然一體的。大家看,這邊的長明燈相傳是從來不滅的,那么山頂空曠多風,為什么它不會被風吹滅呢?據說是因為有了藻井上的這顆“避風仙珠”的緣故。相傳這顆仙珠能鎮住山風,使風不能吹進殿內,從而保證了神燈的長明。其實神燈長明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殿門的各個鑄件都非常嚴密精確,可以改變風吹來的方向,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技藝的高抄。金殿從修建到如今已經歷了500多年的風吹雨打,仍然輝煌如初,不能不說是我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的一件稀世珍寶。
好了,接下來的時間就留給大家自己安排,您可以細細的品味這里絕妙的建筑和美麗的風光。我們四點鐘的時候再見。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短暫,我們的武當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時,如果我工作中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批評指正。希望以后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