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一
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顆,按大小排列位于第五位。
地球由兩個圈層構成,即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構成;內部圈層由地殼,地幔,地核構成。另外在大氣圈層外還包圍著磁層,里面有帶電粒子組成的兩條輻射帶。
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中部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其赤道半徑為6378公里,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地球的運動分為兩種形式:地球繞地軸(兩極)自西向東的自轉,時間為23小時56分2.1秒;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的公轉,時間為365.26天。
有關地球大小的數據:
1.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陸地29%,海洋71%);
2.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3.地球的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
什么是類地行星,其與其他星球的區別是什么?
類地行星是以硅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有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硅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
二、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
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2.礦產品種齊全配套,資源風度不一;
3.礦產質量貧富不均,貧礦多,富礦少;
4.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
5.共生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床少。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1.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我國是世界資源大國。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
2.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多,許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3.自然資源形勢嚴峻。由于利用不當、管理不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和浪費的現象嚴重。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可再生資源:
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
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三、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包括經人類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灣和養殖水域等。水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在世界許多地方,對水的需求已經超過水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同時有許多地區也瀕臨水資源利用之不平衡。
中國的水資源: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徑流資源總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國家,1993年全國取水量(淡水)為5255億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國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億立方米還高。由于人口眾多,當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為世界幾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
我國水能資源特點:
水電與火電相比,具有清潔、廉價的特點;而且水力發電是可再生資源,可循環使用。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許多河流在流經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蘊藏巨大。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長江水系、雅魯藏布江、黃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豐富,已開發的水電站,大多分布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發電量居前的電站有二灘、葛洲壩、龍羊峽等。正在建設的三峽電站建成后將成為世界的水電站。
解決水資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
3.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用水緊張的狀況。今后我們要加大污水處理力度,發展節水農業,開展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或杜絕水的浪費。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二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1.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五.【教學用具】
六.【教學過程】
(板書)第三節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三
第三節 森林資源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四
[反饋練習]
1.填空
(1)臺灣省位于我國 ,隔 與我國 省相望,由 及 、 等許多小島組成。
(2)臺灣地形以 為主,其中峰是 。
(3)北回歸線穿過臺灣 部,還穿過我國的 、 和 三個省區。
(4)臺灣森林資源豐富,有“ ”的美譽, 是最的樹種。
2.選擇
(1)從臺灣東部海域開始,按逆時針方向,臺灣島瀕臨的海域是( )
a.南海、太平洋、東海、臺灣海峽
b.太平洋、東海、臺灣海峽、南海
c.太平洋、南海、臺灣海峽、東海
d.臺灣海峽、南海、太平洋、東海
(2)臺灣有“海上糧倉”之稱,盛產稻米,主要產自( )
a.臺灣東部 b.臺灣西部c.臺灣中部 d.臺灣北部
(3)臺灣產業構成中( )
a.第一產業 b.第二產業
c.第一、第二產業為主 d.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3.判斷
(1)臺灣盛產各種水果。
(2)臺灣樹種豐富是因為臺灣從南向北分布有多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3)臺灣的出口商品中農礦產品占很大比例。
4.在填充圖上填出:
(1)臺灣附近海域、隔海相望的大陸省區、鄰國。
(2)臺灣主要城市。
2.(1)b (2)b (3)d
3.(1)× (2)× (3)×
4.略
※板書設計
一、臺灣省概況
位置 范圍 面積 人口 人口密度
二、臺灣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三、臺灣之“寶”——豐富的資源
森林、礦產、水產、農產品豐富
四、臺灣的經濟特點:進口—加工—出口型
※活動與探究
試分析比較香港與臺灣經濟發展特點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五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了解我國的農業生產。
(板書)第七章中國的農業
(提問)1.農業生產為什么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明和掌握。
(提問)什么是農業?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或叫大農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展示)農業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的主要產品并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補充農業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么生產?(紡織工業)
這種工業生產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農業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
原料是什么?(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制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產品)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的五業當中,哪一業最重要?(種植業。所以,狹義的農業就是指種植業)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談起。(轉入第一節的教學)
(提問)什么是種植業?制約種植業的因素有什么?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的概念:種植業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么,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么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展種植業。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展種植業(轉入種植業的地區分布)。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為人類發展種植業最早的地區,并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我國都種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種植。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干濕地區分布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區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并了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區。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小麥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甜菜則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地區。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么?(轉到我國南北農業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并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并不一樣多,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為什么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于統籌管理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后,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
(小結)
(1)了解了農業的概念和重要性;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布。
人教版九年級地理教案篇六
1、位置: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我國大陸南北海岸線的中點,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毗鄰,北界長江入海口。
2、發展的有利條件:上海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我國大陸南北海岸線的中點,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消費市場廣闊,為上海發展成為我國的工業城市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3、浦東新區:成為上海的經濟增長點,帶動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