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一
1、感知斑羚飛渡的過程,體悟飛渡場面的悲壯。
2、反思人類行為,學習斑羚在飛渡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
3、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愛生命,學會感恩。
情景教學法、有情朗讀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聯(lián)想拓展法。
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關愛生命,學會感恩的情感。
一、聯(lián)想想象, 創(chuàng)設情景
二、經典朗讀, 鎖定飛渡
溫馨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讀第9段。
1、圈畫動詞,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斑羚飛渡的畫面。
2、圈畫動詞,發(fā)揮想象,畫出飛渡的情景。(我參與,我展示)
3、試著利用手勢比劃飛渡的情景。(結合文字,嘗試動手,同伴交流,體驗 快樂)(我比劃,我快樂)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點(老斑羚的形象)
我們現在根據文意,完成這樣一個比喻:(我仿寫,我接龍)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聯(lián)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經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斑羚,而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化身。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請向同伴講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我講述,我聆聽)
五、回味暢想,盤點收獲
在甘萍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中結束。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二
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為《獻給母親的歌》,這一個學期適逢母親節(jié),正是開展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最好時機。
“母親”是古往今來眾多作家寫不完的一個主題,本單元也收錄了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我認為在活動過程中,應該帶領學生多讀一些以“母親”為主題的作品,更深刻的感悟母愛。
選擇推薦琦君《母親的金手表》這部作品,原因有三:一、本書是一部散文集,以記錄作者的童年往事為主,由此引出她對母親的描寫與懷念,這種題材比較貼近初中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二、琦君的文字通俗易懂、樸實真摯,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三、本冊書收錄了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春酒》,有了這部作品的閱讀經驗,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感受會更深,收獲會更多。
一,導入
說起關于“母親”的文學作品,你會想到什么?是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抑或是胡適《我的母親》中那位“慈母兼任嚴父”的民國女子。“母親”是古往今來眾多作家一個寫不完的主題,今天你是否有興趣再來認識一位母親呢?她就是臺灣著名作家琦君的母親。
二,結識母親,引出作品
琦君的母親有一雙巧手,會繡花、穿花球、編草鞋等各種手工絕活。就說“穿花球”吧,那是“采摘院子里墻腳邊的小小牽牛花”來做的。花“要趁著盛開時摘下,要連花萼一起摘。仔細地剝起花托,就出現一粒綠色小珠子,珠上一條細絲就是花蕊正中間那一根。把珠子輕輕往后抽,珠子就垂下來了,這樣一朵朵抽好以后,再用一根針線,把花繞圈兒穿起來,穿成一個球形,四面八方的珠子掛下來蕩來蕩去,非常美麗” 。可以想象,五六歲的小琦君拿著如此精致的“花球”,穿梭在小伙伴中,肯定引來眾多羨慕的目光。
琦君母親的這雙巧手還能做出各種精致的美食:玉蘭酥、紅豆糕、桂花鹵、桂花茶等等,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我們不如透過作者的文字來“品嘗”一下當中的玉蘭酥吧——“白玉蘭的開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時母親每天都到院子里抬頭看看、聞聞花香。只開一朵花,當然不能采下來。直等它一瓣瓣自然謝落了,母親連忙拾起,深怕花瓣著土就爛了。因為白玉蘭花瓣是可以做餅吃的。母親把它先放在干凈的籃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輕輕剝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鐵腥味)。剝碎后和入面粉雞蛋中拌勻,只加少許白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淺油鍋里,文火半煎半烤,等兩面微黃,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軟又不膩口。”這玉蘭酥體現的不僅是母親的溫柔賢惠,更是一個母親對子女的愛護照料。
這樣的一位母親,你想了解得更多嗎?那么你一定要讀讀《母親的金手表》這部作品。
三,簡介作品,激發(fā)興趣
第三卷“異國的仙桃”則是作者在異鄉(xiāng)的生活隨筆,《小黑人與一毛錢》 、 《小鎮(zhèn)溫情》等故事把隨處可見的人間美善娓娓道來。
四,結語
古往今來,母親是個很平凡的詞,又是一個偉大的詞,眾多的作家寫了無數的母親,“母親”也成為寫不盡的主題。琦君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母親,留下了許多關于母親的散文,她對母親的感情,宛如涓涓細流,讓人慢慢地于點滴清涼之中被悄悄感染,從而得到內心的安寧。她以溫柔動人的筆觸回憶童年、故鄉(xiāng)以及自己成為妻子、母親之后的海外生活,感動了無數讀者。假如你讀過冰心,請再認真地讀讀琦君吧,尋回自己童年的記憶,細味母愛的溫暖。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三
1、自學生字新詞。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受。
2、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
3、學習北京老人關愛他人的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體會北京老人關愛他人的品質和作者的感受。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瀆課文,認讀字詞
1、學生初瀆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注意字詞的讀音。
2、學生認讀字詞(課件演示)
(徘徊愜意要旨無奈沉淀幾多不為過客找不到北馱)
三、讀課文,思考問題。
1、指名讀課文。
2、思考:作者回憶了北京老人的哪幾件事,他有什么感受?
3、學生小組讀書、討論、交流。
4、全班討論、交流。
(作者回憶了兩件小事:一位北京老人耐心為“我”指路并主動把“我”送到車站,一位北京老人主動為“我”讓座。表達了作者對北京老人的感激之請。)
四、分析課文,理解難句
1、默瀆課文,回答問題。
2、提問:這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內容?請你試著說一說。
(第一自然段:一位北京老人耐心為“我”指路,在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動把“我”送到車站。
第二自然段:寫“我”在公共汽車上連續(xù)三次讓座后,一位北京老人主動為“我”讓座。使“我”感動。
第三自然段:概括寫在北京經常能感受到北京老人的關心照顧,贊揚北京老人具有關愛他人的品質。寫自己堅持從小事做起,像北京老人那樣關愛他人。)
3、學生重點理解:“……猶如一頭霧水般不得要旨……”
“……他終于灰心的說……”
那個美麗的秋日,冷風吹的感覺也是如此的愜意。
……被記憶中關于老人的火溫暖著。
……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悅和被認可的感動。
五、熟讀課文,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北京老人關愛他人的品質和作者的感受。
六、摘錄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
七、 小結
1、同學們學完這篇課文,你了解了北京老人了嗎?你還知道北京老人那些優(yōu)良的品質,說給大家聽一聽。
2、欣賞圖片(課件)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四
《陋室銘》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
一、譯
二、讀,體會韻文“銘”的文體特點。找韻腳,生讀韻文,師讀散句。體會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節(jié)律之美。
三、
把握人文情懷及寫法。1、生動講述《陋室銘》劉禹錫三次搬家氣知縣的軼事。
之后齊讀感悟 2、析文。
由尾句“何陋之有”引出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明確主旨句。
分析主旨句的引出方式,陋室不陋三表現。結句的類比手法和引用典故的作用。順勢明確本文思想感情。
歸結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
總結
:這篇銘文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和類比襯托的手法。
板書設計:
陋 室 銘
劉禹錫
景——幽雅
陋室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附件2:
初中語文微課的優(yōu)點及作用 1.“微課”不同于教研活動。“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tài)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于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培訓教學技能等。
2.“微課”的規(guī)模小、時間短、參與性強。教師在學科組內參加活動。每人上“課”、被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聽“課”者由其他參加者(同組教師和專業(yè)人員)組成。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僅登臺上“課”,展示自己對某堂課的準備情況,同時又可作為學生向同事、向專業(yè)人員學習,并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反思、修改自己的課前備課,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3.“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tài)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于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tài)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4.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yǎng)。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五
1.通過了解重陽節(jié)的風俗習慣,激發(fā)學生尊老敬老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2.了解并積累有關重陽節(jié)的詩詞。
積累有關重陽節(jié)的詩詞。
通過了解重陽節(jié)的風俗習慣,激發(fā)學生尊老敬老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2.老師這有一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寫的一首詩,你們看看這首詩指的是哪個節(jié)日?(白板出示古詩: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詩里哪一句能讓我們看出是重陽節(jié)?(出示:日歷)
3.重陽節(jié)是我們中國很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今天我們共同來了解重陽節(jié)。(板書:重陽節(jié))
活動一:學習重陽節(jié)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同學們,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對重陽節(jié)遠比現代人更重視,也更感傷,重陽節(jié)古人留下了很多詩詞,下面我們就來讀讀有關重陽節(jié)的經典古詩。
2.出示詩歌,生有感情的朗讀。
3.認識作者王維: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jié),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王維介紹)
4.理解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jié)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活動二:尊老敬老過重陽
1.剛才我們了解了不少關于重陽節(jié)的知識,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jié)是老年人的節(jié)日,在你們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老年人?(生答: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2.你和你的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關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自由說:經常打電話、周末去看望他們、節(jié)日送禮物、節(jié)日吃大餐、我給他們捶捶背、捶捶腿、和他們多聊天、一起外出旅游等等)
是呀,老人們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他們就希望我們能常回家看看,享受那份天倫之樂。
回家繼續(xù)搜集關于重陽節(jié)的古詩,寫到a4紙上,并配上插圖。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不僅了解了重陽節(jié)的很多知識,增長了見識,還積累了很多有關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老師希望你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每一名同學都能爭做一名尊老敬老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
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老年節(jié)尊老敬老
微課評價:結合語文學科知識學習關于重陽節(jié)的古詩,不僅讓學生認識了重陽節(jié)的習俗,還為語文學科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了鋪墊。但是與重陽節(jié)有關的古詩并不多,大多比較適合高年級學習,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認識難度稍大。
初中語文微課教案篇六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我能通過讀文,理解“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
理解課文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背誦課文
理解“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
一、復習
指名讀詞語
二、學生預習,教師導學
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生合作,教師參與
(一)、學習第一段
自由讀一讀,想一想,我為什么一個人在家?我心里會想些什么?
(二)、學習第2、3段
1、出示投影:這是一只怎樣的鴿子?文中的“我”和“爸爸”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課文中用——畫出做的,用波浪線畫出想的句子。
(三)、學習第4——6段
1、自由讀第三部分,看看哪些動作能夠體現作者的情感,邊讀邊圈出有關詞語。
2、(1)比較:終于有一天,雪兒展開雙翅飛起來了。
有一天,雪兒展開翅膀飛起來。
通過朗讀,比較兩句語氣上的差異。
“弧線”指什么?“劃”又指什么?在句中加上一個比喻詞。
這樣的景象美不美?作者會怎樣歡呼?你能想象當時的景象嗎?
(3)“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你聽懂它在叫什么嗎?
“我”此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有什么動作表現?
四、學生展示,教師激勵
學生評議,補充。
指導讀“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二)交流:這是一只怎樣的鴿子?
1、出示:
此時,我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師點撥。
2、朗讀第2段,讀出作者的憐愛之情。
3、出示:
“于是,我更盼望著雪兒的傷快點兒好起來。”
(三)、交流第4——6段
1、交流哪些動作能夠體現作者的情感。
展示朗讀。
五、學生探究,教師引領
針對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探究。
1、區(qū)別“飛越”和“逾越”,“傳遞”和“傳送”。
用波浪線畫出并理解表示信鴿品格的詞。
2、討論:“我”的腿傷好起來后,會做些什么令父母驚喜一番呢
六、達標測評:
完成《新方案》中“鞏固練習”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