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雪人的閱讀感想篇一
“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誰會是你的擺渡人。”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還未翻開書之前,我印象中的擺渡人是傳統意義上撐著雙槳,用漁船載別人渡河的人。但看了此書后,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擺渡人是“陰間使者——黑白無?!钡囊环N存在,他們的任務便是帶著死人的魂兒向閻王爺交差。這樣奇幻的構思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一口氣讀完了它,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構思可謂是別出心裁了。
“如果我是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北緯械闹魅斯蟼惾ヌ酵赣H的路上不幸死去了,能看見的只有那個男孩崔斯坦,她一心只想回到列車上去,但崔斯坦卻催促她前進。最終,在遭遇了第一次魔鬼的侵襲后,迪倫從霍斯特口中了解到實情,她并不是唯一的幸存者,相反,她是唯一死亡的人。去往地獄的路上,迪倫和崔斯坦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磨難,迪倫的關心讓崔斯坦對她產生了好感,兩人暗生情愫,也正是因為這些情愫,讓到了安全地帶的迪倫毫不猶豫地在“生命”和愛情中選擇了愛情,不畏懼死亡,重返荒原,只想要和崔斯坦在一起。也許是上天被迪倫的勇氣感動了,也許是崔斯坦擺渡的靈魂滿了數,兩人都變回了人類,結局是兩人在現實中見面了。
在整個故事中,我和迪倫一起經歷從“生”到“死”,從“荒原”到“安全之地”,書中生動的描述讓我身臨其境,在荒原的夜幕到臨時,我會不自覺地緊張起來,想著他們會不會被魔鬼捉住,下一個安全屋能夠保護他們嗎?小時候經?;孟肴怂篮笫鞘裁茨樱瑧延袑砩竦木次分?,看著電視中的孟婆湯、奈何橋,十分好奇。
不忘這本書的簡介上寫著:暢銷歐美33個國家的心靈治愈小說,令千萬讀者震顫的人性救贖之作。但故事的發展一直很平緩,雖然新奇,但沒有感受到治愈、救贖,直到迪倫毫不猶豫地回到荒原,擰開了門把手,看到她深愛的崔斯坦和傷害她的惡魔,她義無反顧,一路沿著來時的方向,向未知探索而去。我明白了崔斯坦一路對迪倫的保護,使她不被魔鬼吞噬,是對迪倫靈魂的救贖。迪倫不畏懼未知與困難,義無反顧地回到荒原,只為愛。她的愛同樣治愈了崔斯坦,讓崔斯坦有了去往迪倫的現實生活中的想法,兩人雙雙回到人類世界是最為圓滿、令人期待的結局。
回到現實,我不禁深思,曾經閱遍了生死近乎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跳出自己一遍又一遍往返的荒原,向愛人的世界走去。迪倫同樣從一個自卑、軟弱的女孩開始變得勇敢,打破常規,不限于安全之地,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是否在日復一日、完全復制的生活中,早已經忘記了那個有遠大夢想的自己。曾經告訴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今早已習慣了千篇一律的生活,其實只有突破限制,才會有更好的自我,就如同擺渡人美好的結局一樣,我們的夢想也會是美好的。
雪人的閱讀感想篇二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這本書是從媒介(印刷術、電視)的角度來分析當今“娛樂化”社會的現象,并認為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一種娛樂文化,這種娛樂文化一直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至于給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個社會領域打上了“娛樂”的烙印,使得文化成為了娛樂的附庸?;谶@樣一種認識,尼爾?波茲曼告訴我們《美麗新世界》里的預言:“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和“人們由于享樂失去了自由”將成為現實。未來會正如赫胥黎擔心的那樣,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對電視上的‘垃圾’的司空見慣的抱怨,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的焦點是放在認識論上,而不是放在美學或文學批評上,說實話,我對這些所謂‘垃圾’的喜愛絕不亞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產生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溢出來。而在生產垃圾這一點上,電視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印刷機。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以上兩者,是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對今天中國的預測。
波茲曼舉了一個例子,在今日的社會中,任何所謂的信息,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無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了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言之,這些信息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
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如果它強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么,危險就出現了,再者,更危險的或許是它的這種想法甚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或者是鼓勵。
顯然,這段貌似深刻的話也只對了前半部分。以我們正在經歷的反低俗運動來說,并沒有誰相信娛樂可以取代審查,也沒有人因為娛樂而暫緩審查。恰恰相反,“反娛樂”成為了“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口實,而“娛樂至死”的告示牌上畫著骷髏標志,正把我們驅趕到一條全新的烏托邦之路上。這條道路,正如我們看到的,其實和地獄之路一樣,都是由鮮花和良好的愿望鋪就的。
和波普爾一樣,波茲曼提醒人們要警惕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爾焦慮的是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為此,他甚至建議政府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制片商進行管制,而波茲曼矚目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就當下文化而言,“娛樂”已贏取我們這個時代“元媒介”的地位。尤其在大眾文化語境中,由印刷機開創并延續經年的所謂“闡釋時代”已然讓位于由電視機開創的“娛樂業時代”。電視及其文化如今既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為此,波茲曼說:“電視在安排我們交流環境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媒介根本無法企及的”。而羅蘭.巴特則說:“電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
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愿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
以下是摘抄自《娛樂至死》每章節中比較經典的語句: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
2.電視無法表示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
3.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
4.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5.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6.書寫會帶來一次知覺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
7.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較來揭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
8.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事物。
9.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1.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意義。
2.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他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3.尼采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4.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民族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1.不可記錄汝等之教義,更不可將其印刷成文,否則汝等將永遠受其束縛。
2.韋伯斯特《美國拼寫讀本》
3.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認為,在美國歷史中一再反映出來的杰弗遜民主主義的平等、民眾的思想,使許多美國人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知識分子的偏見。
4.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一種話語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種類型的內容,然后更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類型的受眾。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1.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2.因為寫作了《理性時代》,潘恩失去了他在開國元勛神殿中的位置。
3.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4.印刷術統治的時代稱為“闡釋時代”,新時代為“娛樂業時代”。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1.電報使脫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說,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其在社會中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2電報的傳統:通過生產大量無關的信息,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信息——行動比”。
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恒并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么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
對于電報來說,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
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制造問題。
電視已經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1.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2.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地表現,電視導演很久以前就發現了。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而這正是電視所擅長的。
第七章 好。。。。現在
1.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癥”。
2.只有通過語境我們才能判斷出一個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只有在一個前后連貫的語境中,觀點和事件彼此相關,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1.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電視廣告的對象不是產品的品質,而是那些產品消費者的品質。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1.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拜托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3.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閱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備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1.只要人們虔誠的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它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還值得商榷。畢竟,人是矛盾體,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犧牲、類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這就仿佛人體內的調節反饋機制。所以我相信人不會一味滿足娛樂,乃至"死"。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蕪后那批大學生,他們的閱讀高度,也許數十年內都沒有哪代人能夠超越。這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當然,還是感謝波茲曼,感謝他對這個時代的忠告。但是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有著鐵一般事實的忠告。
每一種媒介都會對文化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這就是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信息”。要說明的是,信息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用尼爾波茲曼的話說,它們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系為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著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著色,并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我們習慣將電視以及幾乎一切技術——視為“中性”的東西,電視既然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我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它天然就適于傳播一切內容。然而和大腦一樣,每種技術也有自己內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
對于媒介來說,不同的媒介由于其自身結構、傳播形式和范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媒介具有各自的傾向,對傳播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效果,經過物竟天擇,優勝劣汰最后迎合此媒介的內容會成為其傳播內容的主體。就以電視為例,由其視覺、聽覺和虛擬化的特征和單向傳遞,受眾被動接受的缺陷使然,娛樂內容和娛樂化的文化和政治內容越來越成為電視傳播內容的主體。所以我們說電視技術的傾向就是將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波茲曼明確指出電視并不適于傳播某些內容,因為諸如政治、哲學等嚴肅內容是不應以娛樂的方式表現的。這確實對我們富有啟發和警示意義。因而今后在媒介的運用和發展上,我們應該研究其傾向性問題,利用這個特性來實現人們的目的,操控媒介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被媒介“娛樂化”了。
波茲曼精準地剖析了娛樂的篡位過程。在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報紙和圖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當時的人們通過閱讀報紙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行動與信息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一切隨著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時性,全球各地的新聞穿越時空距離被羅列到人們眼前,這迫使人們在無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義:它不再是對人們生活工作有著巨大影響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符碼;而接下來的這次“圖像革命”則是如精確制導炸彈般擊中了印刷術時代的七寸,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時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語法體系。
與字詞句子不同,照片無法提供給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現的世界是一個概念,照片展現的世界則是一個物體,它失去了被記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的語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張照片與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信息姻緣,從這個意義上講,圖像革命之后的信息已經毫無誠信可言,它可以被制作者和闡釋者任意歪曲,信息接受者們不再需要如同對文字一樣通過自己的抽象思考來獲取知識、價值和觀念,在自由世界的商業社會里,信息制作者們為了取悅大眾獲得不菲利潤,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必然開幕。而在鐵幕之背后,它就必然成為獨裁者們心愛的玩具;電視的出現終于引爆了信息原子彈,電報和照片以動態的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娛樂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順地處死了嚴肅話題,大眾甚至津津樂道這次弒君行動,人類臣服于電視機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波茲曼指出: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而人類不可能不去使用媒介,因而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對西方媒體的娛樂傾向持一種批判的傾向,但是在展開批判的過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一切都在朝著娛樂化的方向邁進。娛樂化并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能把娛樂和電視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這是目前電視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雪人的閱讀感想篇三
一本書、一個世界、一段故事,有時候不得不佩服作家的想象力,人死后的靈魂依然是一個實體。第一次看到《擺渡人》時,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為了消遣時光??吹綍姆饷娈嬛粋€老人拿著船槳在大海中央靜靜地坐著,好像在遠望,又好像在沉思,自己的腦海中空空如也,想象不到接下來的情節。然而,進入其中才發現,它的故事意味深長、令我久久難以忘懷。
當然,故事是感人的,而結局也是美好的,他們在這個光明的世界再次相遇了。當看到她嘴角顫抖著露出了微笑對他說:“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淚水已經毫無征兆地淹沒了臉頰,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災難與不幸,我們依然能緊緊相擁,不曾離開。
故事的主人公雖然是成年前夕的少女,但每個人都是從青春這個階段過來的,很多人年少時的夢想和情愫在青澀的時候雖然沒有實現,但可能綿延至成年也并沒有放棄。在成年之后的工作生活里,當大多數人都變得越來越成熟、表面榮辱不驚的時候,如果內心仍然能夠保持被一些人和事觸動、對生活還有所期待和渴望,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
從生到死,從死赴生。每每回想起書中的情節,心中不免還有悸動、擔心和恐懼,但更多的還是感動和欽佩,面對生活中任何渺茫的希望,她都會渴望去改變,并堅信人生的每個奇跡都由自己去創造,迪倫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如果我們的人生被抹成了一片黑暗,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掉黑暗尋找光明?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求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不是枷鎖,而是心底的懦弱、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擔憂。信念決定了人生,只有無所畏懼,才有可能抵達人生的美好彼岸,離合和悲歡是可以逆轉的。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希望你不管經歷多少的世事磨難,歸來時仍能保留少年時的赤子之心。
雪人的閱讀感想篇四
去年寒假,我讀了一本紅色經典小說《林海雪原》。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深深地震撼了我。
掩卷深思,回憶著書中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就如同電影一般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書中最精彩的情節就是“智取威虎山”。最令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在智取威虎山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解放軍偵察排長楊子榮。故事是這樣的:土匪頭子座山雕占據威虎山,憑著地勢的險峻,占山為王,與解放軍頑固抵抗,還經常下山搶劫百姓財產,殘殺無辜。怎樣拿下威虎山?成了解放軍小分隊一項艱巨的任務。強攻不可取的,所以只能智取。
在攻打奶頭山時,擒拿了胡彪,小分隊隊長少劍波發現土匪胡彪與偵察排長楊子榮長得十分相似。就想讓楊子榮穿上胡彪的虎皮大卦,扮演胡彪投靠威虎山,取得座山雕的.信任,然后再里應外合,智取威虎山。但又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身份一旦暴露。就會犧牲生命。但渾身是膽的楊子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決然地接受了任務。
他憑著聰明的智慧和英勇過人的本領來到了威虎山。在刀光劍影中,他臨危不懼,闖過了座山雕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贏得了座山雕的信任,被封為威虎山“老九”。最為驚險的是小爐匠欒平從小分隊手中逃走,來到威虎山告知座山雕,楊子榮不是胡彪而是小分隊的偵察排長。要是一般人早就會驚慌失措了,而楊子榮卻泰然自若,波瀾不驚,抓住了小爐匠不敢說出自己被小分隊俘虜的軟肋,巧妙地化險為夷。不但進一步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還把小爐匠置身于死地。
楊子榮趁著尋山的時機,把威虎山的軍事布置圖送到和小分隊的接頭地點。趁著座山雕過生日大擺宴席的機會,楊子榮與小分隊里應外合,一舉搗毀了威虎山。
讀到這里,我真為楊子榮的機智勇敢而敬佩不已,一個高大的形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有多少像楊子榮這樣的英雄出生入死,與兇狠的敵人斗智斗勇?,F在的我,還為一點小事就哭鼻子,與英雄相比較,可真是天壤之別,顯得是那樣的渺小。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了硝煙滾滾、戰火紛飛的年代,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無數革命先烈們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掌握更多的科學本領,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把革命先烈們用熱血澆灌的土地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繁榮昌盛!
《林海雪原》這部紅色經典,我百看不厭,它給予了我力量,受到了革命傳統的教育。
雪人的閱讀感想篇五
這個雪人,有一個愿望,而這個愿望將讓它走向死亡,那就是到地下室的火爐旁偎一偎,看看火爐里的火有多么奇妙。
這個愿望并沒有實現,雪人沒有腿,只能靜靜的望著火爐。想象著那團火到底有多么奇妙。春天來了,天氣漸漸變暖,雪人還是呆呆的望著那團火焰,他的身體漸漸縮小,最終變成了一灘水。
我想,一個愿望,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個故事中,雪人的愿望卻帶著它走向了死亡,因為這個愿望盡管很有誘-惑力,但卻是危險的,對雪人來說,是致命的!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危險的誘-惑,這些誘-惑對我們的成長是有害的。我們要學會放棄一些有吸引力但是有害的愿望。比如,學校門口的小攤上有很多美味的小吃,這些東西盡管好吃,卻都是三無產品,對我們的身體有極大的危害。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選擇放棄。才能擁有健康。
我們班里有很多愛打電腦游戲的同學,一打起游戲來就忘了學習,忘了休息。這對他們的學習和身體都有著極大的危害。還有一些同學,看起電視來沒完沒了,使眼睛疲勞過度,早早就戴上了眼鏡。
誘-惑無處不在,同學們,我們要有毅力,和不良誘-惑斗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