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一
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顯得無比的渺小。但是災難是永遠壓不垮人們的意志的。
5月12日14時28分,這一刻讓整個中國為之傷痛。
這一天是那么的平常,我們也像平常一樣的上學、學習,可就在這個平常的日子里,我們午休剛剛下課。忽然,地動山搖,教學樓顫動了起來,教學樓外面的白楊樹也顫動了起來,教室里一陣慌亂,同學們不知所措。老師首先意識到,不好,這是地震,讓我們馬上離開教室,我們立馬沖出了教室,向教學樓下開闊的操場跑去。站在操場上的同學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地震給驚呆了。此時,同學們把平時所有同學之間的不愉快都拋到了腦后,就是平日里交情很差的同學,都相互的安慰著,互相問候:你有沒有受傷?嚇到了嗎?……這一聲聲關心的話語回蕩在校園里。等到稍微平靜以后,他們又開始關心家人是否安全,有手機的師生們不停的打電話,直到把電話打通,知道家人是安全的,才把他們心里懸著的石頭放下。
事后,我從廣播電臺、電視臺才知道:這次大地震波及了大半個中國,我們中江縣還不算是最嚴重的地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在地震中心汶川,和離汶川較近的北川以及我們德陽市的什邡、綿竹等地區。電臺、電視臺每天都在報導地震后的一切,從電視里看到的一切,讓人感到震驚、悲痛,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屋,一望無際的是廢墟,而在這些廢墟下卻掩埋著萬余人的生命,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萬余人的數目簡直不敢讓人相信,廢墟下埋著萬余條生命,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廢墟下的生命也在一個一個的逝去。
經過這次災難,我懂得了許多。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堅強意志,也見證了“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二
五月十二日下午,太陽高照。兩點二十八的時候剛打鈴我就把語文書和文具盒拿出來。我覺得同學們好像有點兒站不穩,燈也晃得很厲害,我也有點站不穩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忽然不知哪個同學在說:“地震了。”我們驚慌失措地跑下樓,看見其他班也跑向大門外,同學把經過這兒的汽車堵住了。值周老師讓我們到操場上去。
每個班都排好隊。過了一會兒,輔導員老師說:“不要驚慌,有家長來的把孩子接走,沒拿書包的同學不要上去拿。過了一會兒,外婆來接我了。
晚上,我們一家人把板凳拿下來坐在小區的花園里,生怕再次發生地震。快十點了,我們回家睡覺,因為不可能一晚上坐在外面,外面又有很多蚊子,所以我們才迫不得已地回家了。這天晚上我還是睡著了,可爸爸媽媽并沒睡好,凌晨四點八分又發生了一次地震。
這兩天,電視上講的那些受災的小孩、大人、老人都被埋在廢墟底下好可憐,很多都失去了親人,有些父母失去了孩子,有些孩子成了孤兒,有些全家都在這次災難中喪生了……看到這些畫面,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難過了。
在這次地震中我學會了怎樣躲避地震:如果墻沒有裂縫就往空曠的地方跑,如果墻裂縫掉磚就躲到桌子底下或廁所里面。
地震無情人有情。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三
四川地震,人間臻悲,天地動容。但災害壓不垮中國人民的脊梁,在這場重大災難面前,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上演,令人淚流滿面。
5月12日,地震當天下午。溫家寶乘專機抵達成都,任抗震救災總指揮,指揮搶險救災工作。隨后,先后到達都江堰、德陽、綿陽、北川、汶川、廣元。查看各災區災情,慰問受災群眾。五天內,溫幾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年近古稀的他為了人民的安危,不僅沒有休息,而且毅然堅持在救災的第一線,他原本瘦弱的身軀在人民眼中顯得無比高大!
受汶川地震影響,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該校教導主任譚千秋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他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愛,什么是榮耀!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學校中學教學樓嚴重開裂,小學教學樓地基也整體被抬高了近3米,教師宿舍樓全部坍塌,副校長楊文友的妻子被埋在宿舍樓中。在這生死關頭,楊文友組織教師全力搶救疏散學生,重災區白鹿的800多名中小學生和幼兒無一傷亡。隨后,楊文友才找來救援人員挖掘搶救妻子,其妻被救出來時已奄奄一息,送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四川江油縣公安局女民警蔣小娟在地震災民庇護所為一名地震災區孤兒喂奶。蔣小娟義務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災區孤兒喂奶,卻“狠心”把自己才6個月大、同樣需要母乳喂養的孩子交給父母照料。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醫療衛生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人民子弟兵們緊急偵察,精銳出動,尋找生命,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他們不怕危險,不畏疲勞,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有的醫務人員自己的家人還在廢墟之中,沒有音訊,仍然在奮不顧身地搶救其他受傷者。
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為了救別人,放棄了自己的家人或者犧牲了自己的事跡。在此,讓我們默默哀悼那些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生命的人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區人民的安危時刻牽動中國億萬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組織募捐,志愿加入救災行列。國際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全世界都在關注著汶川,此刻,我們都把自己當成汶川人,我們的心靈與情懷與汶川同在。
房屋塌了,可以重蓋;道路斷了,可以重修。只要有人在,人的精神在,就有希望。我堅信,只要我們能一心,必將戰勝一切的一切!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四
黃壩驛鄉九年制學校初一年級數學老師王敏,額頭上縫了9針的傷口依然明顯,時不時還感覺到陣陣刺痛,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著傷痕的變化,26歲的王敏有點擔心,會不會留下永遠的疤痕?不過,王敏并不因此而后悔。她說,保護學生永遠是老師的天職。
5月12日14時28分,學校宿辦樓樓梯和陽臺開始出現稍微震顫,同時夾雜著低沉的轟鳴聲,就像重型機器駛過身邊一樣。不一會兒,地面由上下震顫變成左右搖擺,幅度越來越大,宿辦樓的墻皮嗖嗖下落,門窗啪啪作響,遠方巨石從山上滾落的轟隆聲不絕于耳。“不好,地震了,趕緊到操場上去。”正在宿辦樓二層陽臺上的王敏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跌跌撞撞地朝教學樓方向狂奔。
冒著被砸傷的危險,王敏用胳膊護住腦袋,飛身沖向樓梯,來到孩子們面前。“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墻角下樓。”她大聲對孩子們喊道。驚恐的學生們按照王敏的指揮,在她的保護下,沿著墻角,迅速朝樓下跑去。
把這些孩子帶到安全地帶后,王敏剛想喘口氣,回頭一看,樓梯口上還有兩個女生,她們看上去已經被嚇呆了,渾身發抖,拼命哭喊。在他們身邊,從屋頂傾落的磚瓦越來越密集。來不及細想,王敏再次沖進教學樓,飛跑到孩子身邊,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下跑,為了避免落下的磚瓦砸著孩子,王敏盡力將頭和身軀向前傾斜,用自己的背和頭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空間。好不輕易跑到一樓樓梯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了,就在這時,一大堆瓦片嘩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了王敏的頭上和背上,熱乎乎的鮮血一下從她頭上噴涌而出。王敏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但就在倒地的瞬間,她把孩子緊緊地護在懷里。事后,王敏才知道,被她救下的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小小,一個叫解怡新,都只有6歲,因為自己的保護,她們都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
王敏說,自己原本是一個瘦弱膽小的人,平時連一桶水也提不動,晚上上廁所也要丈夫陪。但是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力量,她沒有絲毫畏懼和膽怯,毅然決然地沖進了岌岌可危的教學樓,最后竟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跑了出來。“也許,這就是師愛的力量吧,師愛讓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強大!”她說,她的同事們當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臨危不亂,組織學生有序疏散,直到學生們全部脫險,自己才最后撤離。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五
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震發生后,映秀小學的教師們奮不顧身,竭力保護和救援學生,甚至因此而犧牲生命。
5月12日下午,大地忽然顫抖起來,映秀小學校長譚國強很快反應過來“地震了!”他帶著幾位老師沖出辦公室,朝著教學樓的方向奔去。在操場上,大地的晃動已經幾乎可以讓人“飛”出去,老師們拉過正在上體育課的孩子,帶著大家一起趴在地上。
等大家從地上爬起來,曾經的校園已經變成了殘垣斷壁,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都已不復存在。面對坍塌的教學樓和傳出的呼救聲,老師們清楚地熟悉到:不能拋棄不能放棄,必須開展自救!
面對廢墟里孩子們布滿希望的眼光,沒有施救設備、沒有鋼釬,老師們便用雙手開始了生死大救援。他們用雙手硬是在廢墟上打開了一個孔,救出了3名孩子。
此時,余震再次無情的襲來,老師們不顧晃動著的教學樓廢墟和不斷掉下的水泥磚塊,一邊安慰著受困學生,一邊繼續用手搬動壓在孩子們身上的磚石水泥,又救出了4名學生。陸續趕來的家長們也帶來了繩子、鉗子等工具。
12日當天,自救持續到晚上22時20分,總共救出學生156人。
晚上,學校操場上燃起了一堆火,老師們預備稍事休息繼續戰斗。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四面躺滿了遇難學生和老師的遺體,大家相對無言,彼此的眼神里卻都透出堅毅的目光。
當天晚上又來了一場傾盆大雨,沖熄了燃起的火堆,參與救援的9名男教師緊緊地靠在一起,用體溫暖和彼此,度過了他們有生以來最為難熬的夜晚。
13日凌晨6時,大雨仍然繼續,譚校長帶領沒有受傷的老師們不顧危險,再次趕到廢墟中,從教學樓頂部打開了一個很小的生命通道,又救出多名被困孩子。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映秀小學的473名學生中262人遇難,46名教師遇難21人。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六
__年7月21日,一封寄給“國家民委領導”的信,從北川縣發出。這封信有9人署名,他們都是被陳大桂和楊歡救出的陳山村村民。
信中寫道:“北川特大地震發生70多天來,我們天天都在想念一位救命恩人,他就是二炮部隊的羌族排長陳大桂”。
“大桂從小就很有出息,學習特別好,是村里第一個考上軍校的娃兒,平常遇到哪家有病有災都出手相助,還給村里6個家庭貧困學生每人每年100塊錢的學費,村里沒人不喜歡他”。
北川,流傳著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也傳唱著紅軍浴血奮戰的動人故事。傳說和故事,很早就在陳大桂心中發芽。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優秀學生,還在北川中學讀高中時,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熱愛本職,鉆研本職,是戰友們對他的最大印象。畢業一年多,就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被評為一級技術能手,還帶出了12名操作骨干。參與數十枚(次)戰斗彈的測試,陳大桂都圓滿完成任務。
“貼心排長!”官兵們送給陳大桂這樣的贊譽。為搶救病人,他帶頭義務獻血。排里誰有了頭疼腦熱,他跑前跑后地關照。聯歡會上,那幕古風古韻的羌族歌舞,為節日的軍營平添一份民族風情。
相愛的人,總是有些相似。楊歡,陳大桂的中學同學,與他一樣有著崇高追求。她的家,住在北川桂溪鄉渭溝村,像許多藏族姑娘一樣,喜歡唱、喜歡跳,性格外向,心地善良。
在父母心中,楊歡最懂事,知冷知熱,尊老愛幼,節儉勤奮。
為實現自己的追求和誓言,大一時楊歡就申請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經常參加志愿者活動。
“她是一只吉祥鳥!”楊歡的大學同學,多數是少數民族,畢業好幾年了,大家還清晰地記得她的樣子。“在一次班會活動上,楊歡的歌聲讓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都驚呆了,唱得實在是太好聽了。” 同學熊定永說。
“她喜歡音樂和漫畫,能制作漂亮的手工藝品,在學院舉辦的比賽中獲得過一等獎、二等獎。她是個優秀的女孩!” 班主任洪顯利老師說起她,仿佛就在表揚一個近在眼前的學生。
同寢室的黃睿還記得,有一次學校為鄉村貧困兒童舉行募捐活動,楊歡因不在學校錯過了。她得知后,主動找到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堅持一定要補上。
“做我愛做的事情,做了心里就快樂!”遇到有人疑惑,楊歡會一臉陽光地這樣回答。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七
5月12日,一個令所有中國人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蒼天無情,成千上萬人再也仰望不到當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陽。看到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間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親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每當看到這些報道時,我都忍不住地往下掉淚。在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風中搖擺的蘆葦,是如此的脆弱。對災難中的同胞感同身受,這場災難也讓所有中國人空前團結。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冷雨凄厲,悲聲四處。也就是在這次災難面前,勇現出了一批批感人的英雄事跡。在東汽中學的坍塌教學樓里,救援人員發現一位教師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還活著學生,望著已經遇難的教師而哭泣。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位老師的名字——譚千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譚老師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給學生,把死亡留給自己。他心中的愛,正如他的名字那樣,千秋流淌。
北川縣的一位副縣長。地震時他全家正在為老父親過生日,突然地聲巨響,房子垮下來,家人全部壓在里面了。他得到消息后沒有回家去救被埋的7位親人,而是強忍悲痛組織全縣的搶險救人,而且一直堅守在崗位,他的嗓子已經啞了。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八
劉海,男,藏族,現年13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六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班長,是學校護校隊成員,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上進,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那天,他在班上第一個反應過來,高吼一聲“快跑,地震來了”,他協同教師帶領本班學生從六樓跑到操場上,此時教學樓已嚴重傾斜,水泥磚頭隨時往下掉,然而他不顧個人危險,返回教學樓積極主動配合學校老師疏散被困在學校教學樓的其它班學生,帶領學生順著安全通道來到學校的大操場上,又馬上清點了一下六年級的學生,看他班上的學生都來齊沒有。
到了下午,學校讓家長把孩子接回家,當時由于被地震破壞的山路還未搶修通暢,通訊也未恢復,很多家長都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當劉海的哥哥來學校接他時,他要求哥哥把同村的七八個沒有家長來接的學弟、學妹也一塊接走。當他哥覺得這樣承擔的責任太大而面有難色的時候,他說:“這樣把他們放學校,他們著急,他們的爸媽更著急。讓他們跟我們一塊走吧!”最終,當這些同學回到家,和家長見面的那一刻,他也安心了很多。
回到家他也坐不住,幫大家搭帳篷,幾天后,來電了,當他從電視上看到特重災區那觸目驚心的畫面,看到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在第一線,看到無私的志愿者在第一線,看到那些他的同齡人的堅強和樂觀的時候,這個性格倔強的男生流下了眼淚。
通過劉海同學的種種事跡,經學校校務會研究決定評該同學為“日隆鎮小學抗震救災小英雄”。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九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征都要通過敘事予以展現。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抗震救災英雄事跡,方便大家學習。
這次地震中,有許許多多的人遇難,許許多多的人為他們而獻身,又又許許多多的人伸出援救之手。
一位43歲的男教師,“李國林”,他為就自己的學生,卻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當他聽到兒子呼喊著:‘救我’,難道會忍心失去他嗎?”“不,因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傷心。當他把三十多名學生成功解救后。誰?誰知道,那年輕的生命已經悄悄離去。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一位偉大而讓人敬佩的教師!
當然,在這次地震中,不僅僅只有這幾個感人故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事,都會讓人感動的淚流滿面。我相信聽到、看到這些故事的人,都已經把他們當作真正的英雄了,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四川地震,人間臻悲,天地動容。但災害壓不垮中國人民的脊梁,在這場重大災難面前,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上演,令人淚流滿面。
5月12日,地震當天下午。溫家寶乘專機抵達成都,任抗震救災總指揮,指揮搶險救災工作。隨后,先后到達都江堰、德陽、綿陽、北川、汶川、廣元。查看各災區災情,慰問受災群眾。五天內,溫幾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年近古稀的他為了人民的安危,不僅沒有休息,而且毅然堅持在救災的第一線,他原本瘦弱的身軀在人民眼中顯得無比高大!
受汶川地震影響,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該校教導主任譚千秋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他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愛,什么是榮耀!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學校中學教學樓嚴重開裂,小學教學樓地基也整體被抬高了近3米,教師宿舍樓全部坍塌,副校長楊文友的妻子被埋在宿舍樓中。在這生死關頭,楊文友組織教師全力搶救疏散學生,重災區白鹿的800多名中小學生和幼兒無一傷亡。隨后,楊文友才找來救援人員挖掘搶救妻子,其妻被救出來時已奄奄一息,送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四川江油縣公安局女民警蔣小娟在地震災民庇護所為一名地震災區孤兒喂奶。蔣小娟義務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災區孤兒喂奶,卻“狠心”把自己才6個月大、同樣需要母乳喂養的孩子交給父母照料。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醫療衛生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人民子弟兵們緊急偵察,精銳出動,尋找生命,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他們不怕危險,不畏疲勞,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有的醫務人員自己的家人還在廢墟之中,沒有音訊,仍然在奮不顧身地搶救其他受傷者。
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為了救別人,放棄了自己的家人或者犧牲了自己的事跡。在此,讓我們默默哀悼那些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生命的人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區人民的安危時刻牽動中國億萬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組織募捐,志愿加入救災行列。國際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全世界都在關注著汶川,此刻,我們都把自己當成汶川人,我們的心靈與情懷與汶川同在。
房屋塌了,可以重蓋;道路斷了,可以重修。只要有人在,人的精神在,就有希望。我堅信,只要我們能一心,必將戰勝一切的一切!
黃壩驛鄉九年制學校初一年級數學老師王敏,額頭上縫了9針的傷口依然明顯,時不時還感覺到陣陣刺痛,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著傷痕的變化,26歲的王敏有點擔心,會不會留下永遠的疤痕?不過,王敏并不因此而后悔。她說,保護學生永遠是老師的天職。
5月12日14時28分,學校宿辦樓樓梯和陽臺開始出現稍微震顫,同時夾雜著低沉的轟鳴聲,就像重型機器駛過身邊一樣。不一會兒,地面由上下震顫變成左右搖擺,幅度越來越大,宿辦樓的墻皮嗖嗖下落,門窗啪啪作響,遠方巨石從山上滾落的轟隆聲不絕于耳。“不好,地震了,趕緊到操場上去。”正在宿辦樓二層陽臺上的王敏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跌跌撞撞地朝教學樓方向狂奔。
冒著被砸傷的危險,王敏用胳膊護住腦袋,飛身沖向樓梯,來到孩子們面前。“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墻角下樓。”她大聲對孩子們喊道。驚恐的學生們按照王敏的指揮,在她的保護下,沿著墻角,迅速朝樓下跑去。
把這些孩子帶到安全地帶后,王敏剛想喘口氣,回頭一看,樓梯口上還有兩個女生,她們看上去已經被嚇呆了,渾身發抖,拼命哭喊。在他們身邊,從屋頂傾落的磚瓦越來越密集。來不及細想,王敏再次沖進教學樓,飛跑到孩子身邊,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下跑,為了避免落下的磚瓦砸著孩子,王敏盡力將頭和身軀向前傾斜,用自己的背和頭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空間。好不輕易跑到一樓樓梯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了,就在這時,一大堆瓦片嘩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了王敏的頭上和背上,熱乎乎的鮮血一下從她頭上噴涌而出。王敏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但就在倒地的瞬間,她把孩子緊緊地護在懷里。事后,王敏才知道,被她救下的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小小,一個叫解怡新,都只有6歲,因為自己的保護,她們都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
王敏說,自己原本是一個瘦弱膽小的人,平時連一桶水也提不動,晚上上廁所也要丈夫陪。但是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力量,她沒有絲毫畏懼和膽怯,毅然決然地沖進了岌岌可危的教學樓,最后竟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跑了出來。“也許,這就是師愛的力量吧,師愛讓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強大!”她說,她的同事們當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臨危不亂,組織學生有序疏散,直到學生們全部脫險,自己才最后撤離。
當年23歲的盧金川是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打井工人。1976年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隊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后,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電管理站檢修機器。之后盧金川才知道,唐山周邊縣里的農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滿,郊區水電管理站打井隊的工人們將組成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趕往唐山。因為唐山當地電力還未完全恢復,水電管理站讓廠家專門加工了幾臺大馬力柴油機,供打井使用。
8月20日前后,盧金川和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100余名工友帶上7臺鉆機出發了。到達天津蘆臺時,盧金川才開始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但這種破壞也僅限于墻壁倒塌、路面裂縫。等到達天津市區,這些剛剛20歲出頭的小伙子們徹底呆住了。雖然先前有心理準備,但誰都沒有想到情況會這么嚴重:沒有一座完好的樓房,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繞過唐山到達灤南縣,盧金川和工友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由于農村都是平房,受災程度遠比市區輕。來不及休整,幾位工人提出先去地里的水井查看一下,看是否可以維修。很快他們回來了,檢查結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滿,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還沒安排好,作為7分隊的機長,盧金川帶頭叫工人們開工。之前在石家莊打井時,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灤南縣卻要打一百米左右深。打井隊實行三班倒,盡快加速施工進程。
一個星期后,盧金川的7分隊打出了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的第一口井。
王仁雪,女,藏族,現年12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文娛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后,各學校被迫停課,孩子們也沒法繼續上學,就在這時,王仁雪同他的鄰居大哥哥楊云川把周圍鄰居22個孩子組織起來,在臨時搭建的帳蓬里開始了自我學習之路,沒有書桌板凳當;沒有凳子坐地上,盡管這樣,他們還合理的安排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各科的學習。而且還在大哥哥楊云川(中學生)的幫助下,學了一些英語單詞及幾句簡單的問候語,臨近“六.一”節時,他們還自編了一些文娛節目,“六.一”節那天,縣委書記李洪勇一行到日隆鎮看望孩子們,經過此“帳篷學校”聽到里面孩子們的歌聲、鼓掌聲、歡笑聲便走了進去看孩子們表演,其節目有:歌曲《美麗的家鄉》,《獻給媽媽的歌》……,舞蹈《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毛驢》……,小品《殺雞宰鵝》等節目,表演長達一個多小時,過了一個特殊快樂的“六.一”節。
地震后能看到孩子們這種積極向上,不等不靠,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李書記非常感動,當場給他們發放了慰問品,學習用品,這所“帳篷學校”創辦人楊云川由國家教育部授予救災優秀學生稱號,王仁雪被評為日隆小學抗震小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