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記憶的心理課篇一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 錯誤記憶
第一節 記憶的一般概念 記憶的定義 記憶的種類
一、記憶的定義 定義: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再認、回憶)等環節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過程。–信息加工觀點認為,記憶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貯和提取的過程。
二、記憶的種類 保持時間
–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記憶的內容
–形象記憶 –語詞邏輯記憶 –運動記憶 –情感記憶
情感記憶
指以個體體驗過的某種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有什么奇怪的么? 情景記憶
第二節 記憶的形成 一.感覺記憶
–實驗材料 –實驗結果
部分報告法
實驗結果
3.右下腳的婦女,她的雨傘的手柄鉤是彎向左邊還是右邊? 聲象記憶
感覺登記的特點
–1分鐘左右
容量
–7±2組塊
編碼
–聽覺編碼 –視覺編碼 –語義編碼
遺忘
組塊作用的實驗
***110111 小實驗:組塊化(練習)***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aeeeggiiiilnnnnrrsstt
learning is interesting 聽覺編碼
呵呵 呼呼 咕咕 啪 dvbetf 視覺編碼 aa aa 語義編碼
干擾說
– & 的實驗
床罩 廚房 臺燈
& 的實驗 三.長時記憶
1、保持時間與記憶廣度 保持時間:
–1分鐘以上,至幾個小時,至幾年,乃至終生不忘。
記憶容量相對無限
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神經生理學的有關研究
這二類記憶的區別不總是那么清楚,但二者的區別或多或少具有普遍性。海馬受損造成的記憶缺失癥病人,完全不能再學習新的事實,卻能保持學習認知技能的能力,這就提供了區別二種記憶的很好證據。
海馬回與長時記憶 記憶三階段比較 第三節 記憶的提取
記憶重現——再認與回憶 遺忘
如何提高記憶效果 一.記憶重現 回憶
–編碼
–聯想(接近、相似、對比、因果)–定勢與興趣
–雙重提取——尋找關鍵支點 –與干擾作斗爭(舌尖現象)
編碼與提取的環境一致性 與記憶效果 二.遺忘 2、遺忘
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 –識記者的態度
前攝抑制與后攝抑制的比較
–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
啟動效應:
–指經驗對當前任務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它往往是無意識的和自動的。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
第五節 錯誤記憶 記憶扭曲 編造的記憶
目擊證人證詞的真實性
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國航天飛機 “ 挑戰 ” 號發生空難,艾莫利大學 的阿爾里克.萊塞教授和他的助手抓住機會,于空難第二天邀請一批大學生記錄下他們如何聽到那些消息的。兩年 4 半后,再請來一些能找到的大學生填寫一份有關該事件的問卷,6 個月后又加以采訪。結果是,有效問卷中的1/3 人次的答案對該事件的時間、地點以及誰告訴他們的等等的回憶是完全錯誤的,另有 1/4 的人次有部分錯誤。但是,這些回憶錯誤的人中許多人認為自己現在說的都是正確無誤的。
記憶的心理課篇二
一、簡述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答:(1)適應功能。情緒和情感是有機體生存和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
(2)動機功能。情緒和情感能驅使個體進行某種活動,也能阻止或干擾正在進行的活動,即具有增力作用和減力作用。
(3)信號功能。情緒和情感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
(4)組織功能。情緒和情感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的作用。
二、簡析影響心境的因素
答:(1)心境產生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逆境或順境、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個人的健康狀況、自然環境的變化等,都可能成為引起心境變化的原因。
(2)心境持續時間的長短,與人的氣質、性格有一定關系。
(3)人的世界觀、理想和信念決定著心境的基本傾向,對心境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三、評述詹姆士一蘭格情緒學說
答:這種理論認為,情緒是對有機體變化的知覺,有機體的生理變化在情緒體驗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的情緒直接由生理變化引起的。根據這一理論,情緒的產生必須先有引起知覺的刺激,這種刺激引起個體內臟的活動和骨骼肌的反應,這些生理反應反饋到大腦而產生情緒體驗。
評:他的理論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緒研究,但是得到了許多與他們理論相反的事實。這些實驗證明,情緒不只是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機體變化的知覺,它還受到更高級的神經中樞的調節和支配。鑒于首先提出了生理變化是情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動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實驗研究,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四、評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認知一生理結合情緒理論
答:他們認為,個人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認知性解釋是構成情緒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應決定情緒體驗的強度,而情緒的性質則是由對情境的知覺所決定。
評:將認知因素納入到對情緒發生的解釋,這對情緒的認識又是一個進步。
第九章??需要、動機與意志
???簡述動機的功能
答:(1)激活功能。動機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之一,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動機激活能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
(2)指向功能。動機可使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目標。動機不同,個體活動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
(3)維持和調整功能。動機可使行為具有堅持性。動機的維持作用是由個體的活動與他所預期的目標的一致程度來決定的。
二、簡析動機和行為效果的關系
答:動機與行為效果的關系非常復雜。一般的,良好的動機產生良好的行為效果;不良的動機則會產生不良的行為效果。但是,有些時候,動機與效果并不一致。
三、評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1)人類行為是由生來固有的自我實現的潛能決定的。
(2)人的需要是由五個等級構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了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弱。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以后,高級需要才有可能出現。
(4)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只要部分滿足就可以了。
(5)在人類歷史上,那些為實現理想和事業勝利而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
評:(1)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層次的組織系統,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發展的趨向,以及需要與行為之間的關系,這對于我們科學的理解需要及結構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2)人的需要是自然稟賦的,人的高級需要是生物進化到人類以后而出現的,而事實上,人的本性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乃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處于不同社會歷史地位的人們,其需要是不盡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層次結構學說,尚未有科學依據,帶有假設的性質。
四、評述動機理論中的本能論及認知理論中的歸因理論
答:
(3)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
(4)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形成的評:本能論不能確切的解釋行為的原因,對人類行為的解釋有循環論證的嫌疑。另外,本能論所列舉的許多本能行為(如自信、自卑等)實際上是在學習、經驗、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2)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并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
(3)韋納在歸因中增加了“穩定性“維度,即把行為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
評:(1)將行為歸因為穩定或不穩定,會影響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預期
(2)歸因影響人們的情緒反應
五、簡析個體受挫后的主要表現
答:(1)情緒性反應。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時伴隨的緊張、煩惱、焦慮等情緒反應,它表現在強烈的內心體驗或特定的行為反應。情緒反應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擊、冷漠、退化、固執、幻想、逃避、自戕等。
(2)理智性反應。是一種意志行動的表現。當個體遭受挫折后,能審時度勢,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勇于克服各種困難,排除障礙,毫不動搖地朝預定目標邁進。理智性反應不僅表現在堅持目標,繼續努力,還表現在個體能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分析挫折或問題,適時的調整目標、改變目標或降低目標以實現最終目標。
(3)個性的變化。持續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僅會使個體產生持續的緊張狀態和挫折反應,而且某些行為反應還會逐漸固定下來,形成個體相應的習慣和某些突出的個性特點,甚至會影響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六、怎樣合理應對挫折?
答:(1)正確對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對事情的成功與失敗有正確的估價,以預防挫折的發生;受挫后,認真分析原因,設法改變、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也可以暫時離開挫折情境,以改變環境氣氛。
(2)總結經驗教訓。吸取教訓,找出不足,力爭改進;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振作精神,戰勝挫折。
(3)調節抱負水平。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在從事活動前,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成就的標準。個體的成就標準要適合其能力水平。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受挫后,能有朋友分憂解難,有利于自己從挫折中解脫出來,內心的緊張也會減弱,從而樹立信心。
第十章個性概述
一、簡述個性心理的特征
③個性具有多層次、多維度、多側面性
(2)個性的個別性與共同性
(3)個性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4)個性生物制約性與社會制約性
二、簡述個性心理的結構
答:(1)個性的傾向性:心理與行為活動的內部動力特征
(2)個性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三、論個性的形成答:個性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產物。
(1)??? 素質因素是個性形成的物質基礎或必要前提
(2)??? 社會生活是個性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3)??? 學校教育是個性形成的主導性因素
(4)??? 社會實踐是個性形成的必要途徑
(5)??? 主觀努力是個性形成的關鍵因素
第十一章能力
???試析影響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1)自然素質。遺傳素質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基礎
(2)環境和教育。產前環境的影響,早期經驗的影響,學校教育的作用
(3)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對能力形成的影響具有綜合性、動態性和實現性
(4)個人的主觀努力。人是積極能動的主體,能力的發展還依賴于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二、簡析能力的個別差異
(2)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
(3)能力結構類型的差異
(4)能力的性別差異
三、述評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答:吉爾福特認為,智力可區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品
(3)??? 智力活動的產品即智力加工活動的結果或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轉換、系統和應用。
驗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吉爾福特本人通過測驗,已經證明了三維模型中的近百種智力。
四、述評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
答:斯滕伯格認為,大多數智力理論是不完備的,它們只從某個特定的角度解釋智力。他認為,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
評:三元智力理論中,智力成分亞理論是最早形成和最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動的內部機制。三元智力理論對于編制能力測驗、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質、促進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十二章人格
???簡析人格的特征
二、簡述四種基本的氣質類型的主要特點
(1)多血質:活潑好動,容易適應新的環境;注意易于轉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緒和情感易于產生也易于改變,并直接表露于外。
(2)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應迅速;情緒明顯外露,但持續時間不長;行為上表現出不平衡性,工作特點帶有明顯的周期性。
(3)粘液質:安靜平穩,反應緩慢;善于克制,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定,但難以轉移。
(4)抑郁質:行為孤僻,反應遲緩,體驗深刻,情緒不易外露,善于覺察別人不易察覺的細小事物。
三、述評氣質生理基礎的體液說和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答:(1)體液說: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內部有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根據何者在人體體液的混合中更占優勢,可以將人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氣質類型。
評:實際上,人體的四種體液決定了人的整個體質,而不僅是氣質。
(2)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巴甫洛夫認為,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多維特性的反映。他提出,大腦皮質神經過程即興奮和抑制具有三個基本特性:強度、靈活性和平衡性。神經過程的強度是指神經細胞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與界限;靈活性指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更替的速度;平衡性指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之間的相對關系。巴甫洛夫根據神經過程這三個基本特性的不同組合,把神經系統分成四種基本類型:強而平衡、靈活型(活潑型),相當于多血質;強而平衡、不靈活型(安靜型),相當于粘液質;強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相當于膽汁質;弱型,相當于抑郁質。
評:在分類上劃分不夠全面,不能將每個特性都描述出來。
四、簡述性格的特征。
答:(1)性格的態度特征。即個體對現實的態度的穩定表現。如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態度,對勞動、對工作、對學習以及勞動成果等方面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態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個體在意志過程中的穩定的表現。如行為目標明確程度,行為的自覺控制水平,在緊急和困難的表現及時對已經做出的決定貫徹執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緒特征。即個體在情緒、情感方面的穩定的表現。具體表現在情緒強度、情緒的穩定性、情緒的持久性以及主導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即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認知方面的穩定表現。
五、簡析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的結構
答: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1)??? 自我認知,即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的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2)??? 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體現。自我體驗可以使自我認識轉化為信念,進而引導一個人的言行。自我體驗還能伴隨自我評價,激勵適當的行為,抑制不適當的行為。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的最后環節。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六、試析性格與氣質的關系
答:(1)區別:形成基礎不同;在穩定性方面有所不同;在評價方面不同。
(2)聯系:①特定的氣質類型可以有力地促進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與發展
②氣質使性格表現染上某種色彩
③氣質的動力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約
④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或改造氣質
⑤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可以使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發展出健康的性格
八、試析性格與能力的關系
(2)聯系:①發展能力和培養性格是人的同一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
②性格與能力相互制約,能力制約性格的形成,性格制約能力的發展
③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夠彌補某些能力的不足
④性格與能力的結合是人們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記憶的心理課篇三
2016年心理咨詢師備考技巧
2016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報考經驗2016年心理咨詢師考試科目及題型
心理咨詢師考試時間公布(2016年)
2016年心理咨詢師考試零基礎考生備考方法
記憶的心理課篇四
學
教 案
課程名稱:(中文):普通心理學(英文):geneyal peychology 教材:《普通心理學》彭聃齡 主編(修訂版)
普通心理學教案
一、學科性質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研究心理現象產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趨勢、理論體系、派別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學的內容既要概括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中總結出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又要為各個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入門學科。本書介紹了緒論、人工信息加工、行為控制與調節、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動與發展。由于最后一部分與其他課程之間的交叉,本次授課舍去最后一部分內容。
二、教案編寫的指導思想
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體現: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轉變:都要貫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
三、教案編寫的原則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
心理學脫胎于哲學。在編寫教案時處理教學內容時,必須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心理學中的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創造性地研究具體的心理學問題,但是,也不能用哲學來代替具體的科學研究,不能滿足于一般的哲學議論和簡單化地套用哲學術語。
(二)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三)不斷充實與更新
近幾年來,心理學在探討人的認知結構,個體早期的心理發展,心理現象的腦機制,人的社會行為,以及心理學為社會實踐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在編寫教案時,應注意吸收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學發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
能力 教學時數 12學時 第十二章 人格 教學時數 12學時
五、參考書目:
1.朱智賢(1989):心理學大詞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譯(1996):心理學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3.葉浩生主編(1998):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楊雄里著(1998):腦科學的現代進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羅伯特·索拉索編,朱瀅等譯(2002):21世紀的心理科學與腦科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威廉·卡爾文著,楊雄里、梁培基譯(1996):大腦如何思維--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托馬斯 l.貝納特著,旦明譯(1983):感覺世界--感覺和知覺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8.張述祖、沈德立(1987):基礎心理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9.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孟昭蘭主編(1994):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1.m.艾森克主編,閻鞏固譯(2001):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上下)。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12.朱莉婭·貝里曼,戴維·哈格里夫,凱文·霍維爾,伊莉莎白·奧克利福特著,武躍國、武國城譯,錢銘怡審校(2000):心理學與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3.黃希庭(1988):心理學實驗指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4.林崇德(1995):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盧家楣著(2000):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黃希庭等譯(1992):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7.王甦、汪安圣(1992):認知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8.余嘉元主編(2001):當代認知心理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著,黃希庭主譯(2000):認知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劉愛倫主編(2002):思維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1.楊治良等著(1999):記憶心理學(第二版)。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2.王壘等(1992):綜合智力:對智力概念的整合。心理科學,1992年2期。23.白學軍(1996):智力心理學的研究進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4.張慶林 sternberg主編(2002):創造性研究手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5.陳仲庚、張雨新(1986):人格心理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著,陳會昌等譯(2000):人格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7.鄭雪主編(2001):人格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8.黃希庭(2002):人格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9.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
30.吳增芥(1983):西方個性心理學理論。外國心理學,1983年1期:32-38。31.孟昭蘭著(1989):人類情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k.t.斯托曼著,張燕云譯(1986):情緒心理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33.王士元主編(1987):語言與人類交際。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34.伯納德·韋納著,林鐘敏譯(1989):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35.孫煜明主編(1993):動機心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6.約翰·p·霍斯頓著,孟繼群,侯積良等譯(1990):動機心理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40.黃希庭著(1991):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 作業 占30% 考試 占70%
第一章: 心理學研究什么和如何進行研究
? ? ? ? ? 本章主要內容
一、教學目的
1.知識掌握:使學生理解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了解心理的多樣性、復雜性,掌握心理現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學的形成與發展狀況 2.了解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和動機。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1)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心理學的研究類型
(2)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四、教學時數
6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
一、個體心理(一)認知: 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二)情緒與動機: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暫時.偶然出現的;有些是穩固.經常出現的。這些穩固而經常出現的心理特性,有時也叫個性心理特性。或個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兩個方面。
二、個體心理現象與行為
(一)引起行為的剌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三、個體意識與無意識:
1.意識 有時也叫覺察。人的意識還表現在人能夠覺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內部心理活動,能夠把“自我”與“非我”。“主體”和“客體”區別開來。注意和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2.無意識現象。無意識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
四、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1.因果研究:心理現象的因果聯系
3.個案研究:從個別案例中發現有價值的結果 三.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1.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四.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7.社會心理學 第三節 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學的研究原則(一)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現象都必須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加以考察。
2.系統性原則: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把各種心理現象放在整體性的、動態和相互聯系的系統中進行分析。
3.教育性原則:進行心理學的研究時,應從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設計和實施研究。
4.發展性原則:把心理現象看作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認識人的心理活動。
(二)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被試(被研究的對象)行為的外在表現以研究其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2。實驗法 :實驗法是有目的嚴格控制和創設一定條件來引起被試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
3。調查法:是以搜集被試各種材料來間接了解其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3。測驗法:是通過運用標準化的心理量表對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進行測定來研究心理的一種方法。
一、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一)心理學的萌芽
幾乎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很關心自身的心理現象并且試圖給予解釋。最早的解釋,把心理說成是靈魂的活動。心理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是由靈魂和學科二詞構成,即關于靈魂的學問。
1.學派不斷涌現 2.隊伍逐漸壯大 3.體系日趨完善
二、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派別(一)構造主義
奠基人:馮特(,1832-1920)著名代表人物:鐵欽納(ner)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像和激情狀態三種。
?強調內省法。
?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行為的機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張研究意識 ?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創始人有德國的韋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體”。
(五)精神分析學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由奧地利的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重視研究成年人的異常行為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六)認知心理學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
(七)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
行為主義幼稚心理學(動物 兒童)心理動力學:傷殘心理
三、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學研究:
(二)行為主義的研究: 程序學習;行為治療;生物治療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誕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認知的浪潮。心理學內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認知的烙印,并引發和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研究。
四、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道路(一)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
7.簡述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和現代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取向.參考書目
1.葉浩生主編(1998):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張明主編(2004)走進多彩的世界 心理學入門 北京:科學出版社 3.黃希庭著(1991):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學目的
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掌握腦的進化過程、腦功能的各種學說、了解神經元、神經系統、內分泌和神經體液調節。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1.)大腦的機能區(2.)腦功能的各種學說
(3)心理的實質 2.本章難點:
(1)大腦的機能區
(2)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習題辨析
四、教學時數 7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質形態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 動物心理的發展
五、人類心理的起源
3.心理在社會實踐中發生與發展
第三節 神經元
一、神經元的結構與類型(一)神經元的結構
1、胞體
2、突起:(二)神經元的分類
1、根據神經元突起的數目 雙極神經元
多級神經元
2、根據神經元的功能
感覺神經元
運動神經元
中間神經元
(三)神經膠質細胞
二、神經沖動的傳導
(一)神經沖動傳導的本質 就是神經纖維膜所產生鋒電位的依次傳布。
(二)過程
當神經纖維某一部分受刺激而興奮時,這部分膜外電位暫時較負,膜內電位較正,而鄰近處于靜息狀態的膜則仍是外正內負。這樣,在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著電位差,出現局部電流。此電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在膜內是由興奮部位流向未興奮部位,形成局部回路。這一局部電流,降低了鄰近靜息部分的膜電位,使它發生去極化,出現鋒電位。緊接著,這個新的興奮部位又可通過局部電流再刺激它相鄰部位的膜,產生鋒電位。依次進行,就是沖動的傳導。
三、神經沖動的化學傳導
(一)突觸的結構
突觸前膜 突觸后膜 突觸間隙。(二)神經沖動的化學傳導
四、神經回路
(一)反射弧
1.概念
(二)神經網絡
第三節 神經系統一周圍神經系統的種類和機能
二、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結構和機能(一)脊髓
(二)腦干(狹義腦干)
(三)間腦(四)網狀結構 三 大腦的結構和機能(一)大腦的結構
(二)腦的三個主要機能系統
1.腦的感覺機能系統 2.腦的運動機能系統 3.大腦皮質的聯絡機能
第四節 腦功能學說
一、定位說:人的各種復雜的能力是與腦的各個嚴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聯系
二、整體說: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并且大腦以總體發生作用。
三、機能系統學說:魯利亞,認為那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機能系統。在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確實會受到影響。
四、模塊說: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
第五節 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
一、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二、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與基本規律
(一)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 1.興奮過程 2.抑制過程
第六節 內分泌腺和神經一體液調節
一、內分泌腺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二、內分泌腺分類和機能: 思考題:
1.什么是機能系統學說?三個機能系統的關系如何? 2.試論述心理的實質.3.什么是神經特殊能量說?如何評價?試論述心理的實質.4.簡述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 5.簡述大腦皮質的三個機能區 參考書目: 1.楊雄里著(1998):腦科學的現代進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羅伯特·索拉索編,朱瀅等譯(2002):21世紀的心理科學與腦科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三章感覺 ·本章主要內容 感覺的一般概念 視覺 聽覺
其他感覺
一、教學目的
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掌握感覺的一般概念、規律,掌握視覺、聽覺相關知識及了解其他感覺;運用感覺的規律分析實際問題。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1)感覺的概念、規律
(2)色覺理論、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2.本章難點:
(1)色覺理論
(2)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3)感覺現象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習題辨析
四、教學時數
7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感覺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覺
1.定義:感覺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2.感覺的意義。
(1)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
(3)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二、感覺的分類:
(一)外部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
(二)內部感覺 內臟感覺;本體感覺
三、感覺的編碼
感覺編碼——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才能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感覺編碼。
1.特異化理論-不同性質的感覺是有不同的神經元來傳遞信息的。
2.模式理論-編碼是由整組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過某種神經元的激活程度較大,而其他神經元的激活程度較小。
四、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
1.絕對閾限 :那種剛剛能覺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閾限。2.絕對感受性:是指剛剛能夠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1.差別閾限:能覺察出兩個刺激的最小差別量稱為差別感覺閾限或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縮寫為jnd)。
一、視覺刺激
二、視覺的生理機制(一)眼球(二)視覺的傳導機制
視覺的傳遞機制由三級神經元實現: 第一級為網膜雙極細胞;
視覺的直接投射區為大腦枕葉的紋狀區(布魯德曼第17區),這是實現對視覺信號初步分析的區域。
三 視覺的基本現象:(一)明度 1.明度與視亮度
系數決定的。
2.明度與波長
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的感受性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可以用光譜敏感函數(或光譜光效率函數)來說明。
(二)顏色
1.顏色的屬性:顏色有明度、色調、飽和度三種基本特性。2.顏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 把顏色混合現象歸納出3條定律:補色率、中間色率 和 代替率。3.色覺缺陷:指辨色能力異常。色覺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雖然也能用三種波長來匹配光譜上的任一波長,但他們對三種波長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兩類。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喪失了對顏色的感受性。
(1)三色說。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人的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當它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當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時,將在三種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興奮。各種顏色經驗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應的比例活動而產生的。
(2)對立過程理論: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三)視覺的一些現象: 1.適應 由于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適應。2.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3.馬赫帶: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這就是馬赫帶現象。
4.后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覺現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
5.閃光融合現象
后象可以使斷續的刺激引起連續的感覺,但是斷續的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頻率。剛剛能引起連續感覺的最小頻率,叫臨界閃光頻率。這時產生的心理效應是閃光融合現象。
6.視覺掩蔽:在某種時間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在另一個閃光之后,這個閃光能影響到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這種效應叫視覺掩蔽。
7.視敏度是指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醫學上稱之
第三節:聽覺
一、聽覺刺激
二、聽覺的生理機制(一)耳的構造和功能
(二)聽覺的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三、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1.頻率理論 1886年由物理學家羅?費爾得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內耳的基底膜是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的。振動的數量與聲音的原有頻率相適應。基底膜與鐙骨的這種關系,類似于電話機的送話機和收話機的關系。這種理論也叫電話理論。
頻率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運動。這是和人耳能夠接受1000hz以上的聲音不符合的。
2.共鳴理論 赫爾姆霍茨提出的一種理論。在他看來,由于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因而就像一部豎琴的琴弦一樣,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共鳴理論強調了基底膜的振動部對產生音調聽覺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論。3.行波理論 馮.貝克西發展了赫爾姆霍茨的共鳴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貝克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蝸底(即鐙骨處),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
第四節 其他感覺
一、皮膚 感覺
二、嗅覺和味覺
三、內部感覺 思考題
1.托馬斯 l.貝納特著,旦明譯(1983):感覺世界--感覺和知覺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2.張述祖、沈德立(1987):基礎心理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 知覺
本章主要內容:
知覺的一般概念
知覺的特性
空間知覺
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錯覺 觀察
一、教學目的
知覺與運動知覺 和錯覺的相關知識并運用知覺的規律分析實際問題。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1)似動知覺主要有下列幾種形式
(2)錯覺理論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實例分析
四、教學時數 8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知覺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
二、知覺理論:
①格式塔理論。
認為知覺具有主動性和組織性;人總是盡可能用簡單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覺遵循“概略”規律;知覺符合于神經系統的特征。
②知覺的推斷理論。假定知覺經驗是一個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來自當前的感覺,大部分信息是從貯存的信息庫中提取出來的。知覺可以預測外界刺激的性質,具有適應環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對應理論。認為知覺中完全不需要假設有推理過程參與,因為刺激已經相當完整和詳細,足以產生知覺,知覺與刺激相對應。
三、知覺中的數據驅動和概念驅動理論
1.數據驅動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覺直接依賴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對這些特性的加工。
2.概念驅動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覺系統不僅要加工外部輸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頭腦中已經存儲的信息。
四、感覺與知覺的主要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同屬于認知過程的感性階段,其源泉是客觀現實。
2.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區別:
1.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
2.感覺的產生依賴于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相同的刺激會引起相同的感覺。知覺不僅依賴于它的物理特性,還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特點。
3.感覺是某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是多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
五、知覺類型
1.根據知覺時起主導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成:
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等。
2.根據人腦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覺分成:物體知覺與社會知覺
第二節 知覺的特性
一、知覺的選擇性
從客觀而言有
1.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性
2.對象的活動性
3.刺激物的新穎性
4.刺激物的強度。從主觀來看:
1.知覺有無目的和任務 2.個體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 3.個人需要和興趣 4.定勢與情緒狀態。
二、知覺的整體性
(一)概念:知覺的整體性就是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有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學派總結出整體知覺的組織原則有如下幾條: 1.接近因素。在時間或空間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點相同的條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個整體,3.完整傾向因素。知覺印象隨著環境情況而出現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4.好圖形因素。單純的、規則的、左右對稱的,容易被看是一個整體。5.好的連續因素。組成一個連續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6.共同命運因素。向著相同方向變化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個整體。
1.知覺對象的特點.如接近、相似、閉合、連續等因素。2.對象各組成部分的強度關系。3.知覺對象各部分之間的結構關系。
4.知覺者本身的主觀狀態,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與經驗。
三、知覺的理解性
(一)概念
就是指人們在對現時事物的知覺中,需要以過去的 經驗、知識為基礎的理解,以便對知覺的對象作出最佳解釋、說明。
(二)影響知覺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覺經驗 2.言語的指導作用 3.實踐活動的任務
(四)知覺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知覺映象保持相對不變。2.種類
(1)大小恒常性(2)形狀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顏色恒常性
第三節
空間知覺
一、形狀知覺(一)形狀的特征分析
(二)輪廓與圖形
4.良好連續,具有良好連續的幾條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5.共同命運。當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運動或變化時,就會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圖形 6.封閉。視野中封閉的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7.線條方向。方向對圖形組合有重要意義,方向相同難以分開;方向不同則容易分開。
8.簡單性。視野中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三、深度知覺和距離知覺
(一)肌肉線索(生理線索)
1.調節。它是指水晶體的形狀(曲度)由于距離的改變而變化。
2.輻合。輻合是指眼睛隨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會聚到被注視的物體上。
(二)單眼線索
單眼線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線索。這些線索包括以下幾種。
1.對象重疊(遮擋)。
2.對象的相對大小
3.結構級差 4.空氣透視
5.明亮和陰影
6.線條透視
7.運動視差
(二)雙眼線索----雙眼視差
人的兩只眼睛相距約65毫米。當我們看立體物體的時候,兩眼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一物體,視線便有點差別:右眼看到右邊多些,左眼看到左邊多些。這樣,兩個視線落在兩個視網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這就是雙眼視差。
第四節
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一)什么叫時間知覺
對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就是時間知覺(二)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1.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2.根據有機體各種節律性的活動。3.借助計時工具。
(三)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情緒和態度也影響著對時間的估計。4.回憶影響時間估計。
二、運動知覺
(一)什么叫運動知覺
(二)似動知覺 似動,顧名思義就是“似乎在動”,其實并未真動。確切地說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移動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
似動知覺主要有下列幾種形式:
1.動景運動.(phi現象)實際上沒有動的刺激物,在適當條件下卻感知到它在運動。這種知覺現象稱為動景運動(phi現象)
2.自主運動
即使在注視時仍有微弱的顫動;眼動的信息的輸入反而使人覺得亮點在運動。另一種觀點認為,自主運動是視野中缺乏參照物之故,因為一旦視野里有某個參照物,自主運動即隨之消失。看來,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3.誘導運動
第五節 錯覺
一、錯覺
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
二、錯覺的種類(一)形重錯覺
(二)方位錯覺
(三)大小錯覺
(四)旋轉錯覺
(五)形狀和方向錯覺
(六)時間錯覺(七)運動錯覺
(八)情緒錯覺
三、錯覺理論
一、觀察與觀察力
思考題:
第五章 意識和注意
本章主要內容: 意識的一般問題 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 注意概述
注意的生理機制及認知理論
一、教學目的:
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掌握掌握意識的一般問題,意識的幾種不同形態,注意的一般概念、規律、注意的認知理論、注意的生理機制。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1)注意的一般概述(2)注意的認知理論 2.本章難點:
(1)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2)注意的認知理論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實例分析
四、教學時數
8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意識的一般問題
一什么是意識
(一)概念:無意識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二)常見的無意識現象:
1.無意識行為。2.對刺激的無意識 3.盲視 三 意識的特征
第二節 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
一睡眠和夢(一)睡眠 1.睡眠及其階段
第一階段,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持續10分鐘。
第二階段,出現“睡眠錠”(一種短暫爆發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腦電波。持續20分鐘。
第三階段。腦電波的頻率會繼續降低,波幅變大,出現△波,有時會有“睡眠錠”波。持續40分鐘。
2.夢的功能解釋 3.夢的作用 二 催眠
三、白日夢與幻想
第三節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1.選擇的功能。
2.維持的功能。
3.調節和監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現
1.感官的適應性動作
2.無關運動的停止
3.呼吸變得輕微而緩慢
二、注意的種類
(一)無意注意
1.什么是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點
2.人本身的狀態
(1)需要和興趣。(2)情緒和過去經驗。
(二)隨意注意
1.什么是隨意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圍
1.概念 : 注意的范圍也稱注意廣度,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觀察到對象的數量。
2.影響注意范圍的因素:
(1)知覺對象的特點
(2.)知覺者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二)注意的穩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久暫特性。
2.注意起伏 當人專注某一對象時,視、聽感覺器官會產生周期性的加強和減弱的變化.這種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稱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3.分心: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2.注意分配的條件。(1)在同時進行著的幾種活動中,必須每一種活動是相當熟悉的,其中一種是自動化了的或部分自動化了的。
(1)依賴于原來注意的強度。(2)依賴于新注意的對象的特點。
第四節 注意的生理機制及認知理論
一、注意的生理機制
(一)朝向反射與優勢興奮中心和相互誘導
(二)腦干網狀結構
(三)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的功能
二、注意的認知理論(一)注意的選擇功能 1.過濾器理論
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過濾器理論。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來自外界輸入的信息是大量的,這些感覺信息將通過大量的平行的感覺通道進行加工。但是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接受進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斷在他的外面,而完全喪失。它以全或無“的方式進行工作。一個通道通過信息同時就關閉其他通道。當環境需要的時候,過濾器又轉換到另一個通道,使有關信息通過;同時阻斷其他通道,不讓信息通過。因此該理論也稱為單通道理論。
2.衰減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的衰減模型認為,有機體總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器。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不是按”全或無"原則工作的而是按衰減的方式工作的;并認為許多通道都能對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3.后期選擇模型
該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來由諾曼(norman,1968)加以修訂。該模型認為,所有的選擇注意都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過濾器位于知覺和工作記憶之間。注意的選擇依知覺的強度和意義為轉移。
4.多階段選擇理論:
過濾器理論、衰減理論及后期選擇理論都假設,注意的選擇過程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這意味著信息加工系統是非常刻板的。約翰斯頓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本理論的兩個假設是:(1)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2)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于當前的任務要求。
(二)注意與認知資源分配 1.認知資源理論
責資源的分配。這一機制是靈活的,可以受我們的控制,這樣我們可以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雙加工理論: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加工
4.孟昭蘭主編(1994):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六章 記憶
·本章主要內容: · 記憶概述
·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感覺記憶 ·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內隱記憶
一、教學目的: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點: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實例分析
四、教學時數
12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概述
一、什么是記憶
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回憶和再認)。或者說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三個環節。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
二、記憶的分類:
1.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2.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3.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4.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三、記憶結構及其加工過程
按照現代信息加工的觀點,記憶是一個結構性的信息加工系統。所謂結構性是指記憶在內容、特征和組織上有明顯的差異。記憶結構由三個不同的子系統構成: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些子系統雖然在信息的保持時間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別但它們處在記憶系統的不同加工階段,因此相互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信息首先進入感覺記憶,那些引起個體注意的感覺信息才會進入短時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存貯的信息經過加工再存儲到長時記憶中,而這些保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在需要時又會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
第二節 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一)整合論: 美國心理學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記憶的非定位理論,或稱為整合論。他認為記憶是整個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它和腦的各個部分都有關系,而不是皮層上某個特殊部位的機能。
(二)定位論: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論之前,法國醫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腦機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說,認為腦的機能都是由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負責的,記憶當然也不例外。這種理論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發現,記憶和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有關系。(三)spi理論: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獨立(independent)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這三個詞集中說明了多重記憶系統之間的關系。
二、記憶的腦細胞機制
(一)反響回路 :反響回路是指神經系統中皮層和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的某種閉合的神經環路。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經環路的某一部分時,回路便產生神經沖動。刺激停止后,這種沖動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繼續在回路中往返傳遞并持續一段短 暫的時間。人們認為反響回路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經突觸的持久性改變,這種變化往往是由特異的神經沖動導致的。
(三)長時程增強作用: 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bliss&lemo)在研究中發現,海馬的神經元具有形成長時記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馬內的一種神經通路中,存在著一系列短暫的高頻動作電位,能使該通路的突觸強度增加,他們將這種強化稱為長時程增強(ltp)作用。
三、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
(一)核糖核酸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特別是發現了遺傳信息的傳遞機制——脫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種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來傳遞遺傳密碼,使得科學家相信,記憶是由神經元內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來承擔的。由學習引起的神經活動,可以改變與之有關的那些神經元內部的核糖核酸的細微的化學結構。
第三節 感覺記憶
一、感覺記憶的編碼
二、感覺記憶的特征
1.感覺記憶中的信息保持時間很短。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編碼。
一、短時記憶的編碼
二、短時記憶的特征 1.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
2.短時記憶是唯一對信息進行有意識加工的記憶階段。
三、短時記憶信息的存儲和遺忘(一)復述。
(二)短時記憶的遺忘進程
(三)系列位置效應
(四)短時記憶的遺忘——干擾還是消退
四、短時記憶的提取:
1.平行掃描 同時對短時記憶保存的項目進行檢索
2.自行停止系列掃描: 對項目一一進行檢索,一旦找到目標就停止查找
第四節 長時記憶
一、什麼是長時記憶
二、長時記憶組織加工
(一)類別群集:
在記一系列項目時總是傾向于將它們按一定的類別來記憶
(六)記憶術: 為了便于記憶而將信息加以組織的技巧稱為記憶術
三、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一)信息存儲的動態變化
1.量的變化.存儲信息的數量隨時間的逐漸下降
四、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一)再認
(1)再認依賴于材料的性質和數量。(2)再認依賴于時間間隔。
1.什么是回憶: 回憶是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2.回憶的策略和條件(1)聯想是回憶的基礎。
(2)定勢和興趣直接影響回憶的方向和效果。(3)雙重提取。
(4)暗示回憶和再認有助于信息的提取。(5)與干擾作斗爭。
五、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
(三)遺忘的原因 1.衰退說
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再現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之故。一旦排除了這些干擾,記憶就能夠恢復。
3.提取失敗理論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
4.壓抑說(動機性遺忘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推出意識之外,因為它們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損于自我。這種理論也叫壓抑理論。
第六節 內隱記憶
(一)加工深度因素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
記憶的項目越多,越不容易記住,這是記憶的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研究表明,這一 規律僅適用于外顯記憶,而內隱記憶則不然。
(四)呈現方式的改變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有不同的影響。感覺通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內隱記憶的作業成績,而對外顯記憶的效果沒有影響。
1.楊治良等著(1999):記憶心理學(第二版)。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黃希庭等譯(1992):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3.王甦、汪安圣(1992):認知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4.黃希庭著(1991):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 思維
·本章主要內容: ·思維的一般概念 ·表象與想象
·表象和思維的腦機制 ·問題解決
一、教學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點:
(1)思維的過程、種類
(2)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3)創造性的培養 2.本章難點:
(1)概念結構的理論(2)概念形成的策略(3)推理的種類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講授法 3.問題討論 4.實例分析
四、教學時數學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思維的一般概念
一、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二)思維的特征 1.概括性。2.間接性。
3.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二、思維的過程
(一)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1.具體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識用于個別的、具體的場合。
2.系統化就是把本質屬性相同的東西,分成一定的類別并歸納到一定的類別系統中去的過程。
三、思維的種類
(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根據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內容,可把思維區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1.動作思維。以實際操作 來解決直觀的、具體問題的思維稱為動作思維或直觀動作思維。2.形象思維。以心象進行的思維,稱為形象思維。
3.抽象思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活動,稱為抽象思維。
(二)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根據思維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維區分為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1.聚合式思維。這種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或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有當問題存在著一個正確的答案或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時,才會有聚合式思維。
2.發散式思維。這是一種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遠景,去追求多樣性的思維。
(三)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依據思維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還是科學概念,可區分為: 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1.經驗思維人們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的思維活動叫做經驗思維。
2.理論思維 這是根
記憶的心理課篇五
1、使學生了解什么是網絡信息安全,讓學生了解維護信息系統安全的一般措施。
2、掌握網絡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脅,會帶來怎么樣的后果,應如何有效保護自己的信息。
3、培養學生安全地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
解威脅信息的常見因素。
學會病毒防護和信息安全防護的基本措施
1、學會病毒防護和信息安全防護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術的安全使用。
1、情境導入:初識計算機病毒、電腦黑客造成的嚴重后果。
播放計算機病毒、黑客進行破壞、犯罪的相關新聞視頻資料。
使得學生認識道病毒的破壞作用,意識到信息技術安全問題的嚴峻性。
2、引出課題《信息安全》
3、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指點:
通過剛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幾個問題:
某天,朋友在他的機器上看到你計算機中的一些文件夾,這說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訴你,他知道你的上網帳號和密碼,你信嗎?
某天,當你用qq聊天時,某個陌生人給你發來一個網址,你會打開嗎?
結合學生對于計算機的日常應用,討論后,學生對病毒、黑客、垃圾郵件、網絡共享、計算機犯罪有了初步認識。每一個學生都強化了一種意識,信息安全問題關系到的我們每個人。
4、掌握威脅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兇”計算機病毒(小組討論方式)
(1)定義: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人為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2)特性:具有潛伏性、傳染性、隱蔽性和破壞性。
(3)傳播途徑:有很多種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網絡和磁盤進行傳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護工作教師對于如何樹立正確的網絡行為進行歸納:
安裝正版的殺毒軟件和防火墻,不定期對其升級,對系統全面查殺病毒;
對計算機系統打補丁,對重要數據不定期的進行備份;
不制造、使用和傳播計算機病毒和黑客攻擊軟件;
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做違法的事。
6、將學生分為7個小組,每組6人,對于以上的學習講講自己的心得體會,并談談對于自己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行為。
7、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網絡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脅的幾種類型,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識,正確的使用網絡給我們提供的便利的同時,時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課后作業:
學習《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
查詢安全上網的方法。
記憶的心理課篇六
電腦網絡是由世界各地的電腦聯為一體形成的網絡,每一臺電腦都可以聯接到其他任何一臺電腦上,也能為其他一臺或幾臺電腦提供服務,在這個網絡里有不斷增加的各方面豐富的信息資源供大家分享。
那么電腦網絡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它的主要功能是www瀏覽,即我們可以在眾多精美的多媒體信息中查找需要的東西,查詢我們感興趣的內容。現在,電腦網絡已經成為了同現實世界一樣的另一個繽紛的世界。在電腦網絡上我們還可以相互交流,比如聊天、留言、寫信。電腦網絡的迅速快捷和方便已經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它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接受,使用。將來,終有一天它會像用電一樣普及。
可是我們的同學呢,卻把電腦網絡的功能單一化了、神奇化了,每天沉浸在電子網絡游戲中或者是網戀中不能自拔。不吃飯不睡覺不學習,成了十足的網蟲。針對這種情況,很有必要指引學生正確地認識電腦網絡。
1、正確地認識電腦網絡。
2、了解網絡。
3、利用網絡。
4、學會自控,學會生活。
1、分組排練好歌舞小品等文娛節目。
2、每個同學寫好兩篇作文,一篇是《我眼中的網絡》,另一篇是《明天的網絡》。
a程序
1、識網絡“軟件可以做什么?”和“網絡可以做什么?”
2、演小品《“網蟲”張三》
3、認清網絡的真面目:讓我歡喜的網絡,讓我憂愁的網絡。
4、暢想網絡的明天。
5、全班合唱《中國娃》,班會結束。
b活動記實
(一)認識網絡“軟件可以做什么?”和“網絡可以做什么?”
主持人談話: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中學生,我們對電腦網絡并不陌生。但是,電腦網絡究竟有何神奇,它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我們該如何利用今天的網絡,這堂班會課我們將帶領著大家走進網絡,我們一起來揭開電腦網絡神秘的面紗。
1、軟件已經能夠做什么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軟件已經非常能干了。在教育軟件方面,只要有投資,什么都能做。而這個投資,宏觀來看,回報是很高的,完全劃的來。
2、網絡已經可以做什么了?
隨著我國多種寬帶網的建立與普及,網絡教育的實時交互性、學生自主性、海量信息的優勢已經呈現無余。在線交流答疑,影音并茂,簡直就是全國性的大講座。
網絡在線教育的第一個優勢,就是海量信息。互聯網上,具有學科內容的網站會越來越多,內容會越來越豐富。最新的知識與信息在網絡上傳播,知識的更新是無時不刻地在進行。今天的時髦成果,明天或許已經落后。今天的理論高樓,明天可能被實踐的結果轟炸成垃圾廢墟。
網絡在線教育的第二個優勢,就是學生自主性。具有學習主動性的大中學生,要他們按部就班跟著老師學習,是一種難言的痛苦。而按照教學需要,讓他們到信息的海洋去搜尋,則是莫大的快樂。正正反反的信息,通過比較討論,梳理成系統,是一個熵減過程,非常愉快。
網絡在線教育的第三個優勢,就是實時交互性。利用單機光盤學習,缺乏與老師的直接溝通,學生比較沒有把握,特殊的問題也沒法及時解惑。寬帶網的建立,就創造了這種實時交流的可能。比如學醫的在職學生,可以在為病人動手術時,及時得到老師的指點。
網絡的話題在教室里響了很久,這已經不是一個嶄新的事物了。關于網絡的文字隨處可見,但大都是科學性理論性的研究或論述。通過這次班會,我們把無形無聲的網絡搬了出來,好好地識了一次廬山真面目。我們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既要認識到網絡帶給我們的好處,又要看到網絡信息的復雜多變與虛假的一面。既要利用網絡幫助我們學習,又不能一味地沉浸在網絡中。短短的班會不足以展示中學生與網絡的形形色色,但至少在不同程度上挽救了象張三一類的“網蟲”。這次班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網絡的認識,更多的是學會思考,學會自己管理好自己,學會自己把握好自己。
記憶的心理課篇七
平時勤奮學習是取得好成績的前提,心理咨詢師考試要想取得好成績,那么現在就該開始認真復習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7二級心理咨詢師考點記憶內容,希望對您的復習有所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1、方法
(1)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觀察人的行為和活動,從中 、方法: 、觀察法: 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和方法。
2、神經元及其功能神經元的定義 (識記) :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單位、功能單位和營養單位。組成:細胞體、 組成: 神經元的定義(識記) : 組成 樹突、軸突。
(1)、對物體的知覺: 對物體的知覺: 對物體的知覺 空間知覺:對物體大小、形狀、形狀距離、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4、距離知覺(深度知覺) :判斷遠近距離的知覺。 雙眼視覺:兩眼視網膜上形成的兩個略有差異的視像,是判斷遠近的主要三億文庫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應用寫作文書、外語學習資料、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生活休閑娛樂、文學作品欣賞、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考試復習筆記198等內容。
5、相對運動時,近物移動快,遠物移動慢; (立體電影,立體攝影。 ) 時間知覺:對物質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生物鐘:機體內部生理節律性的變化所引起的機體外部行為節律性的變化。 運動知覺:對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移產生的知覺。似動現象(動景現象) (/現象) :物體在 空間中并沒位移。(電影、霓虹燈動感、路牌廣告中畫面變化)卻被知覺為變動。
6、特殊的知覺現象: 、特殊的知覺現象: 錯覺: 錯覺: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知覺,不正確知覺。幾何圖形錯覺 形重錯覺:等重的棉和鐵。
8、基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基礎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以 正常 成人 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心理活動最普遍、最一般規律的心理學基礎學科。
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人除了熟睡之外的一切活動都屬于心理活動。
9、心理學的三大特點:
一、心理學既是一門年輕的科學,也是一門古老的科學。
說它年輕,是因為它1879年誕生,至今128年的歷史;說它古老,是因為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心理學思想一直存在(屬于哲學)。如: 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家,他的《論語》一書蘊藏有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再如:古希臘哲學 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靈魂論》一書,也對人的心理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察。
二、心理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
三、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
11、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演變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1)
(一)認知
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想象、言語等心理過程。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2)
(二)需要和動機
當人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時,這種需要就變成了人的活動動機。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3)
(三)情緒、情感和意志
是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維決策見之于行動的心理過程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4)
(四)能力、氣質和性格
能力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
性格是表現在對事物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5)
心理現象分為兩大類:心理過程和人格 ;
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傾向性和人格特征 。
12、動物心理的演化
無脊椎動物: 感覺
脊椎動物: 知覺
靈長類動物: 思維萌芽人: 思維、 意識
人的心理的本質
心理是腦的機能,
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能動的反映
13、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主觀的反映
一、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沒有腦的心理,或者說沒有腦的思維是不存在的;
正常發育的大腦為心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說明了心理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活動的結果,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1)
大腦只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腦本身所固有的;
心理現象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大腦活動而產生的。所以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離開客觀現實來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人來說,客觀現實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還包括人類自己。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2)
心理的反映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因為通過心理活動不僅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還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用這種認識來指導人的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3)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4)
心理是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客觀事物的映象,這種映象本身從外部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為活動,又通過行為活動表現出來。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人的行為,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5)
研究心理現象的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科學、邊緣科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是自然科學的任務,研究社會對心理活動 的制約又是社會科學的任務。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如果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現象,他就是一個自然科學家;如果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心理現象,他就 是一個社會科學家。
14、心理學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879年
馮特(德國 1832---1920)
萊比錫大學 建立心理學實驗室
15、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
墨菲:在馮特創立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以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樣,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
心理學早期有影響的學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