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史記的心得篇一
最近這段時間,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白話史記讀本》,讀了之后十分感嘆司馬遷的文學功底和該書的史學價值,在讀的過程中,我不僅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留意過的歷史,還擴充了我對歷史的知識面。很多人只知《史記》是一部記載歷史的書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書的名稱由來。《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的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善于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也善于用人物各自的行動顯示其性格的特征。
如寫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是消滅秦帝國后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
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
司馬遷在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中也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由此可見司馬遷對人物描述的藝術手法用得多么巧妙啊!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使人感受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讀史記的心得篇二
想起來一本叫【歷史不忍細讀的書】沒有看過,只在書店里看到過封面。只是書名給我留下印象很深。
前些天看【史記留侯世家】。不禁想起來小時候看的故事書。書名好像是【敬老的故事】是父親買來的,現在想來當初父親肯定經過思考之后的選擇。里面的故事多已經想不起來,只是關于張良拾鞋的故事,卻意外的留在記憶里。現在還記得書頁內插圖,白描速寫,長袖布衫青巾纏頭的張良,面目慈祥笑容滿面的黃石公。這個故事在我還沒有讀書的時候,就在晴朗的夏夜聽父親講過。待到自己可以識字讀文的時候倍感親切吧。黃石公故意墜鞋于橋下,讓張良幫他撿起來穿上,如是者三。張良恭敬從命得到黃石公的贊揚,傳奇書助其成為一代名相。
在童稚未開的時期這樣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易于接受和理解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小時候也很想自己能夠遇到黃石公,得到不世出的異書。于是看到白胡子的老頭就覺得很親切。
然而及至前些日子讀到史記留侯世家,才真切接觸到這段故事的出處,看到后人杜撰演繹之前的樣子。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太史公筆下的黃石公讀來似金庸武俠小說里的風清揚。而文中的張良的人物形象則更鮮活可親。想來素昧平生被要求給別人穿鞋子,對于好歹還算世家子弟的張良來說,應該是一件很挺不容易的事情。也難怪張良會‘愕然,欲毆之’。這也很符合一個弟死不葬散家財求客刺秦,背負國仇家恨躲避秦兵追捕,外表低調內心火熱的壯士形象。(這一段也很符合張良在后來生活閱歷和社會身份轉變之后,性格也發生變化的一個參照。這是后話,以后再詳細表述)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又長跪履之。這也恰恰反映出其良好的素養。符合其一個世家子弟尊老敬老的家教背景。無怪乎黃石公會發出孺子可教的感嘆。及至后文黃石公授太公兵法,拋下后十年興……十三年見我于濟北云云,則多有穿鑿附會之感。有種淡淡的神秘和命運的色彩。
當年太史公作史記時距離當時留侯助高祖逐鹿中原,平定四方,南面而立的年代已經過去惠、文、景、武4代之多。名為歷史又何嘗脫得了民間傳說的牽絆呢。高祖尚且有斬白蛇為民除害為之附會,作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又怎么會免得了被粉飾呢。
最近年齡漸長越來越覺得時不我待,覺得自己還有好多書沒有看,好多學東西還要學習。我還想把大字章法練好,也想在學一下英語,還想再去看看高中時候接觸的散文小說,還想把經濟學再好好的研究學習一番……可是總發現自己的努力和熱情都是短暫而易逝,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而空虛……
讀史記的心得篇三
歷史,是一場以謀略相比拼的高智能競賽。成就大業靠的是謀略,拼的是智能。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的長河中,名相智士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歷史杰出的臣相智士們以其卓越的品德、才能和作為,使得中國歷史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景象。
一、一朝相國,一生仲父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當時叱咤風云,助齊獨霸天下的顯要人物。他不僅對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對當時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鮑之交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但每次品讀,向往之感都會油然而生。管子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和鮑叔牙知人善薦的高風亮節,都是當今的人最缺少的品格,而他們二人那種藏于心中對對方的深知與欣賞,更是知已之交的至高境界。
管仲被譽為中華第一相,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其輕重理論不但開啟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先河,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明顯的借鑒價值。
二、一代奇人呂不韋
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人。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后因輔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稱為仲父,任秦國相國,一時權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為了給自己留名,他讓府中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種善于進行大的策劃、善于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總之,作為一個生活在幾千年前的人,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的很多觀點,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現代仍然是比較超前的,甚至當代一些所謂成功人士,他們成功的路上仍然留有呂不韋的影子。
透過歷史的塵埃,用現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管仲,管仲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放射出灼人的光彩。而成功一世的呂不韋由于利欲心太重,沒有像范蠡那樣,事業達到頂峰后激流勇退,最后落了個自殺身亡的悲慘結局,這也是呂不韋給我們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訓,也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