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500字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篇一
這是個抱有雄心的人,敢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少年,奔馳于沙場,到變成倍受人尊敬的項王,的確是個偉大的人物,但他卻沒有回眸身后血紅的戰場,多少人為了自己的信念而選擇的地方,多少亡靈將會飄泊的地方,多少失去至親的人哭泣的地方。
大概,沒的犧牲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將飄浮于血海之上的地獄命名為世界。戰爭之中,很多人都會成為這血海的一部分,也許項羽在“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之時并沒有想過吧,他也會成為血海的一部分。在戰場上,誰都沒有對錯,因為某一個目的、某一個信念的戰斗,但是在殺了人之時,被殺人的親人、摯友就會產生怨恨,怨恨就會產生新的戰場。戰爭、戰爭的現實就是殺戮,項羽,也并沒有想過敵人也是人吧,都擁有過重要之物的人吧。
殺戮得來的只是暫時的天下,只有虛偽的和平,天下也好,國家也好,只有愛與和平才能得到永遠的天下,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就是這樣,如果一個已腐朽的地方,仍舊毫無反抗,逆來順受的話,處境也只會更糟,那么能完全改變又可以避免流血的方法又是什么?時間正微笑了,它將繼續前進。
但是殺戮并不是真正的項羽,“君王為人不忍”,范增對項莊這么說過。的確,項羽是豪爽的,“壯士!賜之厄酒”、“賜之彘肩”、“壯士、復能飲乎”,面對怒瞪自己的樊噲,項羽這么說道,沒有惱怒,也沒有驕傲,以一番豪情對待另一個豪義之士。
“天下匈匈者數歲者,徒以吾二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他對劉邦這么說過,他也具有憐憫之心,當初對于秦的反抗也不是因此而來的嗎?但是一切又將建立在血海之上,這是旁觀者的視角,當局者按照自己的正義而行動,但又何為正義?在實行這份正義之時,又有多少靈魂的消亡,但是這便是現實,想要得到什么,必須付出什么,即使得到的并不是所期待的,戰爭或許也只是一種對于自我正義的體現,但戰爭的現實依舊還是殺戮。
在項羽那頗有諷刺意味的那句“吾為汝德”中以自刎終結了一段戰爭,但又不缺乏一絲豪爽,然而他卻注定認為“天亡我”,其實并不然,如果要說人生是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是作者,自刎,是項羽自己選擇的,那么,他后悔嗎?我并不清楚。也許,在烏江邊上正漂泊著一個壯士,一個曾經的霸王的影子,他抑是笑、抑是痛苦,只是一直漂泊著,他的名字叫“歷史”,他還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不同的地方,不僅是在這烏江的邊岸上,他存在于每一個人的身邊。他只是默默地注視著我們的每一天,默默地記敘著什么,默默地陪伴我們。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500字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篇二
最近讀了《史記》這本書,我們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涌現了大量杰出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自己的筆墨,為后世的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奪目的畫面。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后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這部巨著是對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他發表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又對矛盾現實給予了有力批判。這樣一部既具中史學價值又具文學價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學家的學習典范,而且也是文學家學習的典范。魯迅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文學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備、躍然紙上的人物描述,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記載的人物形形色色,眾態紛呈;其所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馬遷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將人物放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去表演,將人物置于時代和生活的環境中去描寫;
二是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的場面中寫人;
三是用典型的細節來寫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四是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500字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篇三
說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雄才偉略,才智過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更是被奉為一代經典。
楚莊王很是神奇,在他繼位的頭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發布詔令,誰如果敢進宮進諫,他就要處死那個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聽到這個詔令后,基本上無人敢進宮諫言了。
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忠貞不一之士,這里提到的伍舉就是一個不怕死的主。他直接進宮,晉見楚莊王,說山丘上有一只鳥,三年時間不鳴不叫,這究竟是什么鳥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莊王。按道理楚莊王這個昏君應該非常憤怒,他本能的選擇應該就是把伍舉處死,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三年不飛翔,只要飛翔就可以立刻飛到藍天之上;三年不鳴叫,只要鳴叫就可以驚動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舉安然離開了,他從楚莊王說的話中,感覺莊王并不是一個昏君,他可能會采納自己的建議而有所改變。但令他遺憾的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還是延續著典型的昏君形象。
這時候另一位敢于進諫不怕死的大臣出現了,這名大臣名叫蘇從。他進宮后一言不發,只是看著楚莊王。莊王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嗎?我說過誰進諫我就滅他全族。”蘇從說:“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職責。我不來是不盡臣之忠,就算您要處死我,滅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變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說得太好了,關鍵時刻忠奸便分)。”
直到這個時候,楚莊王才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無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過是在麻痹對手。楚莊王深通韜光養晦而后發制人之道,他通過表面的昏庸,掩蓋了自己真正的圖謀,在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讓楚國內的大奸大惡之人露出了狐貍尾巴,因為自己“昏庸”這些人自然壓抑不了多久,自然會無所顧忌,認為自己和君主一樣,漏出邪惡的面目,這樣反而讓楚莊王很容易就把這些惡人挖了出來,直接鏟除。還有通過禁令,發現了楚國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擔當大任,比如敢于直諫不怕死的伍舉和蘇從,這兩個人稱得上國家的棟梁。通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理論,楚莊王還發現了很多能人,都為楚國后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還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麻痹諸侯國,他表面的昏庸無能,不理朝事,也讓諸侯國對楚國放松了警惕,這樣為楚國贏得了發展的黃金時機,從而變得愈發強大起來。
就是這樣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楚莊王才能在繼位三年后處死了幾百個奸邪之徒,又啟用了幾百個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為官或升遷,同時還任用伍舉、蘇從來主持政事,全國百姓都對楚莊王十分擁護,楚莊王從昏君一下子扭轉了形象,成為了賢君明主,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國先滅掉了庸國,作為攻伐天下的試探,而后在楚莊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謙讓下,楚國大獲全勝,并獲得了宋國五百乘車馬。通過擊敗宋,來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為相對于其它幾個大國,宋國還是比較好對付的,楚莊王很會選擇目標,他就沒有選擇吳國這個難啃的骨頭來搞。
不過此時的楚莊王已經有點驕橫,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領地上搞起了軍事演習,還向周天子派來慰問的使者問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為天子者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過是一種象征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來衡量的。楚莊王還是很機靈的,立刻從周天子的領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隊,并且向周天子真誠地道歉。
在對他國戰爭中楚莊王也是很有計謀的,對別的國家向來是只伐不滅,就像當時的楚國已經把陳國打到奄奄一息了,但并沒有去吞并它,為了一個陳國影響自己的大國形象,這就因小失大了,楚莊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他最終將軍隊撤出了陳國,恢復了陳國的獨立地位。在后面攻伐鄭國和宋國的戰斗中,楚莊王都繼續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滅的原則,只要對方認錯并且撤軍,他不會繼續對這些國家窮追猛打。楚莊王在國家間的戰爭上,目的始終不是滅國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邊緣,他預感自己將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無感嘆。連孔子都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彌留之際,楚莊王招重臣和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聽其遺命。這一年的秋天,楚莊王在自己的寢宮內平靜地閉上了眼,從此這世間的紛擾、楚國的興衰都將與他無關,他為楚國能做的都做了,能說得也都說了,楚國霸業能否延續全倚仗后人。莊王死后,楚國便擁立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公子嬰齊攝君事,主內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從此楚莊王的時代結束了。
當然楚莊王也有很多缺點,比如他嗜酒好色,這是古來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國才能、善用人才,為楚國建立的卓越功業。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楚國真正意義上開始變得強大,稱霸中原,威名遠揚。楚莊王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史將永遠銘記他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