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習慣性流產篇一
他出生了,全家人都很高興,特別是他的爺爺。要知道能夠抱上孫子一直是他的愿望,今天終于實現了。在夢里也會笑醒呢。
然而隨著他的逐漸長大,大家發現他的左腿有點與眾不同,它向內側彎曲。開始大家并不以為然,只認為是腿沒伸直。可是到了走路的年紀,他的左腿還是那樣。大家慌了神,趕緊抱著他去看醫生。可醫生說孩子是在娘胎里就這樣,時間長了,要是早點來可能還有恢復的機會,現在太晚了。家里人不信,帶著他四處奔波,到各大醫院看病,可他們都束手無策。他們只好放棄了
可是他會長大,會感到好奇。有一天,他從外面哭著回來,媽媽問他怎么了,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笑我,為什么我的腿和他們的不一樣啊,媽媽?”媽媽不知該怎么回答他。
這時,爺爺把他拉近房間,對他說:“乖孫子,你知道嗎?爺爺也和你一樣。”說完,他把左腿向內彎曲,走來幾步。“其實這應該是個秘密,不過我告訴你,我和你上輩子都是天使,所以啊,這條腿是我們的記號。”他聽后很驚奇,不過還是拍著小手高興地叫著:“我是天使耶”。看著他,爺爺在心里做出了一個決定。
自此以后,爺爺開始練習用左腿向內彎曲走路。因為幾十年用慣了兩腿直立行走,開始時非常辛苦,常常是走走歇歇。雖然這樣,但他沒有想過放棄。
就這樣他練著走路,做事。他也因為爺爺愛的謊言得以快樂地成長。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爺爺也老了,在一個午后,他坐在搖椅上去世了。在整理他的遺體是,大家試圖把他的那條腿拉直,卻怎么也拉不回來。那條腿已經習慣向內彎曲。
爺爺對他的愛融入了那條腿,成了愛的習慣。
習慣性流產篇二
習慣可以使人成長,也可以使人無知。
一個新聞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讓我們了解國家大事和周邊一些事,看過就忘了。但那個新聞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
一個小女孩,她才讀四五年級,然而她卻要承擔起整個家。她的爸媽外出打工,卻也掙不了多少錢,也只能過年回來看一看,不久就走。小女孩知道父母在外出打工也很辛苦,想爸媽了,也只能憋在心里,家里還有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走路不方便,小女孩每天很早就起來了,把早飯與午飯一起做好,再去上學。放學了,還要做晚飯。
她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她學習努力,拿過很多獎狀。有時學校要發瓶牛奶或面包,她都舍不得吃,留給奶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養成了好習慣。
這樣好習慣的小女孩將來一定有出息。加油吧,小女孩!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每家每戶都富了起來,因為計劃生育的實施,家家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太過寵愛他(她)們,每天幾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都不會做。
聽老師說過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學生,父母太寵愛他,每天早上起來,一杯牛奶,一個剝好的雞蛋就放在桌上,就只需去吃,這樣當他讀大學時,他的媽媽也搬去和他一起住,每天給他做飯,洗衣。可是有一天,他媽媽生病了,沒有給他把雞蛋皮剝了,當他要吃雞蛋時,轉來轉去,也不知怎么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動手去親自做一做。
習慣是一朵花,花開是美好的,花落也是美好的。
好的習慣可以是一位天使,指引著你前進:壞習慣是魔鬼,把你推進深淵,讓我們扔掉壞習慣吧!
習慣性流產篇三
從6號開始到今天9號,整整三天的時間,我還是沒能習慣家里只有自己和小臭的日子 。雖然,每天都告訴自己,他出去打工了,到了對我來說,比較遙遠的江蘇,可是,每天當中午時分,或者傍晚時候,我還是會期待他會像往常一樣回來給我做飯,回來吃晚飯。進門就絮絮叨叨家里地又沒掃,桌子又沒收拾。雖然平日里真的有時挺煩他的絮叨的,可如今,我是真的很想他的絮叨了。
都說21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可是,距離21天,對我來說,真的還很遙遠 。更何況,我覺得,就算是21天,我也真的沒法習慣一個人和小臭的日子。
仔細想想,在一起整整四年了,從一開始的爭爭吵吵,到后來的相互理解,相互體貼,到了現在可以快快樂樂的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分開。這樣的日子,真的很難習慣。
真希望時間可以流逝的快點,走到那個他回家的時間。那樣,我們就可以快快樂樂的在一起了。而不是和現在一樣,分割兩地,只能讓思念在漫漫的日子里泛濫成災。
突然間好羨慕那些可以在一起吵架的戀人。雖然曾經的自己也不喜歡吵架,可是,如今想想,只要能夠在一起,就算吵架又如何。
四年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早已經習慣了在一起的日子,每天吵吵鬧鬧,絮絮叨叨,如今卻又要去習慣分開的日子,對我來說,真的感覺很難,很難。
可是,就像他說的,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如此。所以,我只能慢慢的去習慣一個人和小臭的日子。
可是,如果有可能,我寧愿一輩子都不要去習慣這種日子。
習慣性流產篇四
今天早上,爸爸送我上學。
在路上,爸爸問我一個問題:“你知道學習中什么最重要嗎?”
我回答說:“認真聽課。”
爸爸說:“不對,是習慣!”
接著,爸爸又給我詳細解釋了為什么習慣最重要,“從小就應該養成愛學習的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每天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問題并舉手發言,放學后第一時間復習功課并盡快做完作業,這些都好的習慣。另外,做作業時,養成良好的坐姿,寫字時養成良好的握筆習慣和按照嚴格的筆畫順序,寫字要橫平豎直,注意不畫倒筆,這些都是良好的寫字習慣。正如寫字歌中所唱的那樣:我們學寫字習慣很重要,身正肩要平臂開兩足安,莫忘三個一看清再描仿,筆筆用心寫功到自然成。學習語文,要養成多看書、多看課外讀物、多聽小喇叭、少看電視的良好習慣。學習數學,要養成多練習,多做題,熟記數學公式,善于推理的習慣。學習外語,要養成多聽多說,膽子大,勤動口,不怕說錯的習慣。”
小學一年級對每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其重要性體現在養成人一生中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果有好的習慣,將終生受益,否則,一旦形成壞的習慣,將追悔莫及。最后,爸爸要我記住,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性流產篇五
我們從小會養成各種習慣,好習慣剛開始做的時候會有些難,但如果你一直堅持下去就會就能“習慣成自然”。
首先,我先說一個習慣——今日事,今日畢。我來舉幾個例子:一、有些同學在早上總是不交作業,每次都要告訴他:你今天作業沒有交,現在快交……“沒帶、沒帶,現在補……”。所有作業都應該在前一天晚上寫完,準備好的。
二、弓老師;要求我們寫的“采蜜本”,有些同學平時不寫,等到弓老師要收“采蜜本”的時候,才抓緊一切時間狂補,交的時候也沒補幾頁。
三、有些同學粗心大意,上學不是沒帶這書就是沒帶那書;沒帶作業,又打電話讓家長送過來。既讓家長覺得浪費時間,也讓老師覺得你太粗心大意。把這個壞習慣改掉不就行了嗎?何必被這個“習慣”所困擾呢?
我們現在不應該只是想著玩,還要多注意學習。只要把玩的時間拿出一部分用在學習上,你的學習就一定會有進步。
說了這么多希望大家回去的時候都能好好的仔細想一想吧!
習慣性流產篇六
我家新裝了一個門鈴。以前的敲門聲震得讓人心煩,現在好了,有人來了,“叮鈴叮鈴”的門鈴聲,非常悅耳。
星期六下午,我正在家里專心致志得寫作業,忽然傳來了“咚咚咚”的敲門聲,我以為家里來客人了呢!誰知打開一看,卻是爸爸。
我不禁問道:“爸爸,家里裝了門鈴,為什么不用?”
爸爸撓撓頭說:“哎,我習慣了。”
我剛回到座位上,“咚咚咚”,又是一陣敲門聲。放下筆,去開門一看,原來是媽媽。
我有些生氣了,對媽媽說:“你怎么和爸爸一樣不用門鈴?”
媽媽笑著說:“哎呀,我敲門敲習慣了,忘記家中有門鈴了。”
我忽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拿了一張雪白的紙,用毛筆方方正正地寫上“請按門鈴!”然后,極認真地把紙貼在門邊上,
我一回頭,才發現出來時隨手把門帶上了,我急了,連忙敲門喊:“媽媽,我進不來了,快開門啊!”
媽媽打開門,望望門上的紙,問道:“為什么不按門鈴?”
我看看這四個字,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
習慣性流產篇七
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習慣,有的習慣能伴隨我們終生,那么什么習慣是值得我們長期堅持的呢?
俗話說勤能補拙。只要你有良好的習慣,就會對你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而養成了一個壞習慣那就可能貽害終生。
我曾經埋怨老天不公平,給我的生活帶來那么多苦難。好像上帝造人是叫他們來這世間專門受苦受難似的。
不過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聽說遙遠的地方有個“不老石”,于是,他不遠萬里,來到海邊。他為了把檢查過的石頭和未檢查的石頭區分開來,于是,把檢查過沒用的石頭都一一扔進了大海里。年復一年,他已經變成了老人,他每天重復不斷做的事就是:撿起一塊石頭,看一眼又扔掉。終于有一天,當他發現了傳說中的不老石的時候,他自己的手卻已經不聽使喚了。于是,習慣性地把“不老石”也扔入了大海里。
我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印度的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拴在水泥柱或是鋼柱上,無論小象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易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會去掙扎了。
我懂得了不好的習慣是致命的;反之,良好的習慣則是健康的。這就是習慣的力量。當你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時,想改掉那是十分困難的事,而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將會讓你受益終生!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運用習慣的力量,由自己來支配習慣!
習慣性流產篇八
提起習慣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遇到難題時,喜歡咬著筆頭還是喝水時先用右手拿杯子吃飯時先明一口水再拿起筷子抑或是每天早晨起床先去衛生間,而非廚房……還有你說謊時總愛轉頭發圈緊張時上下拉動拉鎖開心時喜歡在紙上亂涂亂畫的確這差不多就是習慣可有些習慣確實心理上的東西等到突然間某個瞬間,你恍然大悟回首往事,卻發現后悔莫及。
姥姥不知道是何時來到我家的,只記得那天七大姑八大姨都沒有出現姥姥拄著拐杖母親用手攙扶硬是爬上了六樓本就不大的小屋里從此多了一人一棍。
把我的房間讓給了姥姥去和母親住一張床,但我依舊每天在我的房間寫作業,姥姥每天睡得很早,為了不影響休息,我準備了一個小臺燈。打了兩天的臺燈,hold當我回房間寫作業時發現黑暗的房間里有那么一角亮起了白光往旁邊一看姥姥就睡得香甜甜此后的每一天里,我再也沒按過臺燈的開關。因為我知道它會按時打開的。
人啊,總是對擁有的不珍惜,等回頭一看發現一切都來不及。
一天家里平常別無二樣,只是有些格外的安靜,我吃完飯推開房門一片漆黑,沒有絲毫光亮的身影,我小心翼翼走到床邊被子枕頭擺放整齊中間放著一個玩具小熊,我看像臺燈也沒在黑暗之中。“啪”頭頂的燈亮了,反射臺燈發亮格外刺眼。
我問媽媽我怎么有些失落?
媽媽說我只是習慣了而已。
習慣了是習慣每天回家省得開燈的步驟還是習慣了無論多晚回家,家里都會有一個人等待著你……都不是我只是習慣了接受他們的關愛,把他們的愛當做理所應當,所以才會毫不在意。
原來這就是習慣,我們習慣被愛,所以才未在合適的機會找到了一個道歉的機會,找到一個感謝的機會。心理上的習慣大概就是這樣吧。
習慣性流產篇十一
良好的習慣才能品嘗到生活得橄欖。
生活是一棵大樹,親情是大樹的根,永遠是最牢固的;友情是大樹的葉,永遠是最純真的;愛情是大樹的花朵,永遠是最甜蜜的;成功是大樹的果實,永遠是最閃耀的。然而,習慣是澆灌大樹的化肥,好的習慣將受益大樹的成長,但壞的習慣卻能毀掉我們終生,習慣決定成敗,不要讓習慣禁錮了我們的夢想,讓我們擺脫不良習慣的束縛,坐上夢想的秋千,唱響青春的歌謠。
1937年,75位諾貝爾獲獎者在法國巴黎聚會,在場的記者問其中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學校,哪座研究室里,學到的知識最多呢?”“幼兒園”,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答道,這一回答讓在場的人驚嘆不已。“那您在這里面都學到了什么呢?”記者繼續問道,“我在這里面學到了許多重要的知識,列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飯前要洗手,自己的東西要擺放整齊,早晚要刷牙,觀察事物要有耐心……,如果說我后來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這都是幼兒園打下的基礎。”老人剛說完,偌大的大廳里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但這位老人的話也是其他獲獎者的心聲。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其實,老人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時,良好的習慣可以讓我們扼住命運的咽喉,抓住成功的機遇,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具有巨大而又頑強的力量,他可以住在人的一生中,人在幼年時就應該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人生沒有草稿紙,不要因為不良的習慣而丟失了成功的光環,既然踏上人生之路,便只顧風雨兼程,便絕不止步,所以,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催化劑,而不良的習慣卻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正是那些不起眼的習慣,才是成功的秘訣,相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品嘗自己所向往的人生甘甜。
青春如夢,人生如歌,夢是歌中最美的伴奏,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音符,如果把良好的習慣比作春泥,那我們的人生便是一片芳草,因為是那化作春泥的落紅讓那芳草萋萋......
良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生,不良的習慣則貽害終生,讓我們播種良好的習慣,收獲精彩的命運,書寫青春的華美樂章!
習慣性流產篇十二
朋友最近在練琴,因為學的晚,基礎還不扎實,緊迫的時間讓她變得焦躁,遲遲未有成效,她只能發了狠地練,她強迫自己每天要練習4個小時。
時間一長,短期不見成效與內心強烈渴望琴藝突飛猛進的矛盾便在她心里劇烈的斗爭起來,性格上便形成了一種焦燥的因子,心理上也把練琴當成了一種負擔。她常常煩燥的問我:“我是不是練不好了?”、“我還能行嗎?”、“這么練都不見效果,我干脆還是不練了吧?”、“難道我就這么放棄嗎?”……問得我有時也很為難,不知怎么回答她,亦或安慰她。
實在沒有辦法,就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練琴時每天堅持4個小時。他的老師知道后,對他說:“你不能這樣練,馬上停止。因為長大以后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琴,你應該養成習慣,一有空閑就練,即使幾分鐘也行。”他聽從了老師的勸告,把練鋼琴的時間分解到各個時間段。其他時間用來寫日記、培植標本、到草地上踢足球,而這一切,并沒有影響他的琴藝。
這個美國小男孩后來成為著名的詩人、小說家和極其出色的鋼琴家,他之所以在各個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原因在于他能分解自己的愛好到每天的時間中,把練琴當成一種習慣,即使只有幾分鐘的空閑時間。
幾分鐘的時間并不長,但如果能利用它并能成為一種習慣,這些短短的時間就有可能成就一個人,因為再大的事業和成就所需要的數年和數十年的時間都是由短短的幾分鐘累加起來的。
是啊,正因為朋友把練琴當成了負擔,因而負擔才會讓她生活在壓力、痛苦、煩燥與苦悶中。故事中的小男孩把練琴當成了習慣,因而習慣才讓他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成為優秀的鋼琴家。一個人如果背著負擔上路,再平坦的路也會讓他身心俱疲,不堪承受生活的壓力的。但是,如果把負擔變成習慣,用輕松、淡然的心態去看待困難,心境便會變得澄明,所有的困難便會迎刃而解,壓力也不會再成其為壓力,負擔也許會變成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把負擔變成習慣,不要讓負擔成為你的壓力,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習慣性流產篇十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而奶奶在飯桌上的習慣,卻使我久久不能忘懷……每次都是奶奶做飯,她每每做完飯就習慣性把菜都盛好,最后盛她的飯,而坐也不做在離菜進的位置,都夾不到菜,這是我小時候發現的。
兒后來,我發現飯桌上似乎有一條隱形的三八線,把我和奶奶分成兩個地。“三八線”這頭數不盡的大魚大肉,各種魚,肉,蛋,湯應有竟有。而“三八線”那邊,好像永遠都是那幾盤泡菜,要不就是素菜,與這邊新成了鮮明對比。而奶奶每次這樣拜盤,她也索性不過“三八線”永遠手中的筷子只在那幾個盤里倒騰。就有時過三八線的時候,只吃盤里的辣椒,洋蔥。要不就是為我夾菜。自從我發現了后我們也經常為奶奶夾菜,可每次都換來“不吃不吃,你們留著吃吧”或者“不行,醫生說了我不能吃”等等,有時我們都把菜放到他的碗里了她卻又把菜丟到一邊,皺著眉頭,假裝生氣的說:“我說了不吃,偏要跟我夾”。
沒次都有很多剩菜,特別是夏天,有很多菜隔夜就不能吃了,可奶奶一向愛節約,每當我們要丟到剩菜時,就是奶奶唯一自愿吃葷的時候啦。他總說“不丟不丟,我里吃”說了多少次可奶奶就是不聽,唉……
我們都知道奶奶是為了我們好,可不至于這樣吧,為了我們這習慣太特別了……
不僅是奶奶,爸爸媽媽也有別樣的習慣,出去玩是,媽媽總不忘一聲叮囑“注意安全,早點回來”做作業是,爸爸總端來一盤水果或牛奶。
時光荏苒,家人們的習慣陪伴我的成長,我好像已經離不開他們的習慣,我知道,這習慣就會像他們對我的愛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