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三峽 教學反思 三峽教案教學反思篇一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后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贊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里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并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么”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游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了,他們寫不出導游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么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三峽 教學反思 三峽教案教學反思篇二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采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為美景,便于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后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