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歐姆定律第二課時說課稿 歐姆定律試講教案篇一
本節課是在第一節“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的基礎上,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和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它是電學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系,能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 , 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打下基礎。
(1)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理解歐姆定律,體會靈活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會用歐姆定律計算電流、電壓、電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加深對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的認識;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樹立科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價值意識;樹立物理知識普遍聯系的觀點,培養對科學的情感。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意義。
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1、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的形象來支持。
2、學生已了解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但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不會靈活的運用,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1)實驗法。
由于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采用這方法有利于建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因而在本節課教學中設置一個實驗 ,目的是促使學生理解并應用歐姆定律。
(2)分析法。
分析法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節課的電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
(3)講授法。
講授法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極為重要,也是教學工作者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法之一。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沒有生機的,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作用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在上述教學法的正確實施下,結合本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概括歸納法、練習法等。目的是達到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新”的學習模式。
利用一只電壓表和一個已知電阻測未知導體的電阻
①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②實驗步驟:
a、先將電壓表接在a、b兩點間,測得r0兩端的電壓為u0,則電流為ix=i0=
b、再將電壓表改接在a′和b′兩端時,測得rx兩端的電壓為ux,則待測電阻為 rx= r0=
應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1)例題:
例題1 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過人體的電流2、5×104a。
例題2 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為9v,r1的阻值是12ω,開關s閉合時電壓表的示數是6v,試問(1)電流表的示數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電路中的總電阻各是多少?
解析:電路中電阻r1、r2串聯,電壓表測r2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題中已知電源的電壓u為9v,當開關s閉合后,電壓表示數為6v,即r2兩端的電壓u2為6v。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特點:u=u1+u2,可得電阻r1兩端電壓u1=u—u2,已知電阻r1=12ω,將u1、r1代入歐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電阻r1中的電流i1,又由串聯電路電流特點i=i1=i2可知,通過電阻r2的電流i2=i1,再將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電阻r2,同理可求得總電阻r。
①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為4、5v,測得r1的電流為 0、2a,電壓為2v;求r2的電流、電壓和電阻。
② 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r1=6ω,r2=10ω,當開關閉合時,連接在r1兩端的電壓表v1的示數為3v,求電源電壓和電路中的電流大小。
③r1和r2并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為10v,r1= 5ω,r2=8ω,求電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電流分別為多少?
④電路中電阻r和燈l2并聯,已知干路上電流表的示數為 0、8a,r=5ω,流過l2的電流為 0、3a,求燈l2的電阻有多大?
課后練習 :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達式。
歐姆定律第二課時說課稿 歐姆定律試講教案篇二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系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于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系,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系,而是個人借助某種"認知橋梁"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初二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線和零線,并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么關系?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發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于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于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著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并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系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并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動手動腦學物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