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端午節文化內涵 傳統端午節文化活動方案篇一
想想在家里時,今天媽媽已經早早叫我起床了,因為早上我們有踩露水的習俗。穿一雙輕便的布鞋,向青草更青、柳枝繁茂的地方去,不只是尋露水、同時也是折柳枝之行。各家各戶的小孩最興奮了,還有一些隨行的大人等,成群結伴,一大早就過山路踩露水折柳枝了,順便再到地上拔一些艾蒿回來。待帶著滿腳露水、尋得柳枝艾草歸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柳枝等插在自家的窗戶上、門框上或是墻頭上,以求得一年的好運氣。
除了踩露水、折柳枝之外,我們還有幾項重要的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系紅繩了,紅繩既所謂花線、由各種顏色的細線撮擰在一起,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通常會親手擰好線繩,然后再為孩子系上,兩只手挽上或腳腕上,腳腕上通常只系一只,要不小孩就被拴住了個子長不高。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蛇,因為夏天來了,草木茂盛,孩子們出入田野小道間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是長勢旺盛的草叢中,這也表達了家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的愿望。
和紅繩類似,納荷包也是一種人們喜愛的活動。媽媽或奶奶手巧的話,準會給孩子做幾個可愛的小荷包,里面裝上香料,聞起來香極了,心形的荷包外面還縫細線做的有小穗穂,看起來也好極了。
在飲食方面,端午這天通常吃的是家人親手做好的涼粉,自家釀制的酒麥等。在村里,這就算好好的過了一個端午節了。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雖然不隆重繁華,但卻充滿著一股濃濃的節日情味。南方人在江上撒粽子、賽龍舟等以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的家鄉以起其質樸簡單的方式表達著一種親切的關愛感情,這也不正是屈原精神的一種傳達嗎?
傳統端午節文化內涵 傳統端午節文化活動方案篇二
端午之晨,隱隱約約的粽香縈繞鼻間。
現在,一年中隨時可以買到粽子,什么蛋黃粽、咸肉粽、蜜棗粽,應有盡有。或許很少會有人想到要自己包粽子吃,反正我家已經很久沒包了。但總覺現在的粽子沒有自家包的好吃。因而,我無端的,愈發懷念以前自家包的粽子了。
今晨,在電視處看到一個講述各地的特色粽子的節目。其中那些色彩各異卻飄散著粽子特有清香的各樣的粽子,不禁使我食指大動,我更加懷念起自家的粽子。
這時,外婆打來電話,說今年要包粽子,我興奮極了,拽著媽媽往外婆家趕。
待我來到外婆家時,外婆已經開始包粽子,我饒有興趣地待在廚房里看外婆包粽子。
外婆取過兩張粽葉,雙手捏住葉片兩端一彎,粽葉就成了一個錐形。外婆往里面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已經洗好浸泡完畢的糯米,問我要吃什么餡的粽子。我喜食肉粽,便說要吃鮮肉粽。外婆加進早已備好的豬肉塊,又鋪上一層糯米,用一枚勺子壓實。外婆合攏粽葉,用線綁好,便制成了一個肉粽。
我也想學著做,可總是包散。好不容易包出一個粽子,卻像一個枕頭,不似外婆包得那樣是四方形。外婆還另包了幾個沒有餡的粽子了,放進鍋里與肉粽一起煮。中午時,粽子出鍋了!
肉粽咸咸的,伴著粽葉的清香,帶著豬肉的醇厚,微黃,卻美味無比;白米粽,顆顆晶瑩,沾上白糖一咬,軟軟的、糯糯的卻不失韌性,令人唇齒留香;還有我的“枕頭粽”,雖然松松垮垮,卻也同樣金黃透明,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端午,是屈原帶來的無形的《離騷》,銘刻在我們的血液中,這種情結,是我們對生活的向往??炻勀?,端午的粽子了,正在悠悠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