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佳人的原文朗讀篇一
這首詩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wù),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后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guān)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這首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主觀寄托。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比興”的手法贊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能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是杜甫詩中的佳作。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被丈夫拋棄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開頭兩句點題,上句寫其貌之美,下句寫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huán)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diào)含蓄蘊藉。
“關(guān)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從此處以下轉(zhuǎn)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dāng)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也沒有什么用,他們死后連尸骨都得不到收殮。“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這里指長安。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呼應(yīng)上文的“良家子”,強調(diào)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zhuǎn)燭”,以風(fēng)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zhuǎn)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fù)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佳人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夜合花朝開夜合,所以說“知時”。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huán)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jīng)·小雅·谷風(fēng)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這首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jié)為濁。還有人認(rèn)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rèn)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rèn)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么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愿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代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xí)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幾句以寫景作結(jié),刻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tài)美中,透露著意態(tài)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jīng)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jié)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huán)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jié)尾兩句,才以一幅畫面忽然結(jié)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jié)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fēng)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在古代,以棄婦為題材的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diào)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zhì)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zé)o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zhàn)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佳人的原文朗讀篇二
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zāi)?曾與明皇捧硯來,美臉風(fēng)流殺。叵奈揮毫李白,覷著嬌態(tài),灑松煙點破桃腮。
莫不是楊貴妃還在世,她是怎樣逃脫了馬嵬坡的災(zāi)難呢?曾經(jīng)為唐明皇捧著硯臺走過來,美麗的面龐風(fēng)流無比。可恨揮毫的李白,眼看著嬌態(tài)走了神,竟筆頭一歪,把墨點在了桃花般艷麗的臉頰上。
仙呂:宮調(diào)名。仙呂宮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宮調(diào)之一。
醉中天:曲牌名。
楊妃:即楊貴妃,唐玄宗的寵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
馬嵬災(zāi):指唐朝的馬嵬驛兵變。
捧硯:相傳李白為唐玄宗揮毫寫新詞,楊貴妃為之捧硯,高力士為之脫靴。
殺:用在謂語后面,表示程度深。
叵奈:即叵料,不料,沒來由。猶言可恨。
覷:本意指伺視或窺視,這里是看的意思。
灑松煙:乃作者構(gòu)想之辭。松煙,用松木燒成的煙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此曲創(chuàng)作時間難以確證。白樸歷經(jīng)宋、金、元政權(quán)峙立和嬗變的年代,自七歲以來“生長兵間,流落鼠逸”,游走南北,行蹤不定。這首散曲即是作者游戲筆墨的體現(xiàn)。
這支小令的題目在詩詞里很少見,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節(jié),有懸念,堪稱妙絕。寥寥幾筆,懸念迭起,筆落才發(fā)現(xiàn)原來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臉上的一顆痣的聯(lián)想。
此曲體物細(xì)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現(xiàn)“黑痣”時,不是直接介紹它是如何如何樣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開門見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兩句驚異語開頭,突出這位佳人之美:“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zāi)?”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作者設(shè)想她脫險了,至今猶“在”,這種想象是非常大膽新奇的。楊貴妃天生麗質(zhì),容貌傾國傾城,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作者將曲中的女子比作楊妃,題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證實。這一比喻顯示了她的美貌,又是為她臉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尋找開脫,可見作者對此題的詠寫,是以愛憐為前提的。
大詩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初曾入長安宮廷三年,相傳受到隆重的寵遇,寫文章時,曾由楊貴妃捧硯,內(nèi)臣高力士脫靴(后者見于史書,前者則出于傳說)。據(jù)此,“曾與明皇捧硯來”該作“曾與太白捧硯來”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寫詩的,所以換個說法,其實際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硯,供李白揮毫。這樣就使得皇帝和貴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楊貴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臉風(fēng)流殺。”這么一個絕代佳人捧著硯臺在旁邊伺候著,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飽蘸濃墨,筆頭一歪,向她的臉上揮去,“覷著嬌態(tài),灑松煙點破桃腮”,這才留下了一顆黑痣。容華絕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長著一顆才華橫溢的詩人點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襯,益增嬌態(tài)。作者并不把李白寫作好色之徒,卻借著他的舉動,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價”,同時也婉曲地表現(xiàn)出臉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與無奈的意味,這再次說明詩人選上這個題目是為了顯露新巧的構(gòu)思,而沒有輕薄嘲弄的用意。
白樸此曲,以一個“疑”字引出,懸念,情節(jié),心理,寥寥幾筆,全浮于紙上。其藝術(shù)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張手法,以一個故事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事物,生動活潑,逸趣橫生,反映了作者富艷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