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驛路梨花的教案設計篇一
【課時目標】
1.學習小說設置懸念和誤會的巧妙構思。
2.體會小說設題的精妙。
3.弘揚傳承雷鋒精神。
一、直接入題,明確目標
二、精讀課文,初識小屋及屋主人
1. 請同學們齊讀8--11段,從文中提煉信息,說說這是一間怎樣的房屋。
2.從小屋陳設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點?
三、略讀課文,體味懸念和誤會的妙處
3.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中,作者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和誤會,請同學們跳讀課文,說說這些懸念、誤會及它們的妙處。
4.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細讀課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讀課文,勾畫出和“梨花”相關的內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及作用。
6.你怎樣理解文章的標題《驛路梨花》?
五、總結延讀,一花引得百花開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驛路梨花》領略到邊疆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和他們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到“文明、和諧、友善”,我們的自愿服務理念是“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 現在,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么想法?聯系現實談談。
六、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處處開
愛暖人間
雷鋒精神代代傳
驛路梨花的教案設計篇二
1.學會速讀,掌握速讀技巧。
2.通過訓練,提高速讀質量。
3.感受課文的記敘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4.學習文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重點1.提高速讀能力
2.感受課文的記敘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難點: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
一、導入新課:
課前玩飛花令,引出《驛路梨花》
二、 速讀訓練:
(一)介紹“速讀口訣”,幻燈出示
1、老師板書解釋“心專一,眼掃視,記要點,勿出聲,忌回視”。
2、師生齊讀,齊背。
(二)公布速讀比賽規則。
1、比速度:讀完舉手示意,合上書本。記錄自己所用時間。 閱讀完后學習掌握幻燈上投影的字詞
2、比效果:速讀后分大組搶答故事中人物與情節的相關問題。
(三)速讀開始
(四)搶答開始:
1、整個故事由好幾個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是由一個什么問題串聯在一起?
2、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這些人物各自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問題,文中先后有三個懸念、兩次誤會,你能指出來嗎?
5、如果按小茅屋的來歷為順序來寫,事件先后順序該怎樣安排
6、課文寫作順序的好處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誰?
8、 你從小茅屋的故事中聯想到了什么?
9、請為“驛路梨花處處開”對出下聯,點出文章中心
(五)小結,計分,再次溫習口訣
三、課文細讀
1、本文題目叫《驛路梨花》,找找看,文中關于梨花的景物描寫到底有幾處?分別起著什么作用?
2、題目“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還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總有一天,梨花妹妹也遠嫁了;瑤族老人也老了;我與老余也沒機會回來了。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小茅屋會變成怎樣呢?
五、結束語: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頭的一次熱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車時給陌生人及時遞上的一元硬幣,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傾情捐助… …不管歲月怎樣流轉,時代怎樣變遷,雷鋒精神不會老,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曾遠去。讓我們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裝點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驛路梨花的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了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于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于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于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著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里,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敘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著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后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蘊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于常人的魯迅,我們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蘊含著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閱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匯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著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著,說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么書都看”,從側面說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說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斗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發,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系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閱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斗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里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征意義: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敘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銳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蘊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圣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于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驛路梨花的教案設計篇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驛路梨花的教案設計篇五
一、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鋪墊,側重于“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于“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二、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二)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敘事之間的相互關系。敘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敘事服務于人物特點。
(三)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說說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1)隨機朗讀(1——4)自然段;
(2)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凄苦
[設計說明]
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職業——蹬三輪 身體——殘疾 生活——塌敗小屋 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1)默讀(5——22)自然段;
(2)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說明]
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敘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1)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2)討論:老王死后,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3)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說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閑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2),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后,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說明]
聯系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后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并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敘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1)聯系課后第二題,舉例說明本課語言特色;
(2)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1)舉例說明敘事特點;
(2)歸納敘事特點:瑣碎 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敘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彌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1)典型習作(上節課后作業)投影閱讀;
(2)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3)修改各自上節課后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后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 生活艱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 樸實
語言 簡潔 樸素
2、楊絳作品———————————— 真實震撼
敘事 瑣碎 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