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心靈捕手的觀影心得 《心靈捕手》感悟篇一
再看電影時,我看到了人成長的力量,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盡管早年生活的經歷,讓威爾有理由成為到處打架滋事,生活混亂的人,但在威爾內心從未放棄自己。讀很多書,去哈佛做清潔工,交織在自卑與自負中和女友相處,電影中不斷出現的鏡頭: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里,任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復雜心情。這些鏡頭是渴望與害怕的沖突的寫照,一方面是威爾要封閉自己,但他內心世界又渴望被承認、被認可,渴望他那獨特的天賦被展示。電影里尚恩與數學教授對威爾未來的不同態度,兩種風格迥然不同的幫助,尚恩用真誠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與其溝通,不為他選擇人生道路,只是幫助他澄清和深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興趣,看到自己成長的力量。如同卡倫。荷妮在《神經癥與人的成長》中所說“你無需――事實上也不能教會一粒橡籽長成橡樹,但是,如果給橡籽一個機會,它內在的潛能就會長成一棵橡樹”。
在來訪者面前,因為心理知識和技巧的一些優勢,面對來訪者不斷問:“我該怎么辦?”是給他明確地指一條路?還是挖掘來訪者成長的力量,發展出對自己負責的能力?這常常是剛做咨詢的咨詢師的疑問。其實,很多時候都沒有必要去教來訪者如何去做,只要幫助他體會和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任何人都會成為他本來就該成長的樹。
電影看到第四遍時,我內心里有了一些夾雜著沮喪和快樂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沒有一個完全成長的人。電影中的尚恩,以心靈捕手的形象出現,但在與威爾的心靈交往中,讓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誰是治療師?誰是病人?病人,也包括治療師,都注定要體驗生命的美麗,也要體驗生命的痛楚:喪失、疾病、衰老、痛苦、無助、無意義感和死亡,沒有一個人不帶著創傷。在治療的真誠互動過程中,威爾也影響、改變了尚恩,因此電影中不僅是威爾的成長,也看到了治療師的成長:走出喪妻后的自我封閉,開始對人生的新接觸。
尊重來訪者的創傷,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和接納人性的不完美。咨詢中,當我們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來訪者,就會少一些權威和批判的態度,能更深的理解來訪者,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治療得到增強。而且這不僅是一種咨詢的態度,也是治療師成長的動力:不與自己隔離,讓人性的東西和自己在一起。
?
心靈捕手的觀影心得 《心靈捕手》感悟篇二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自己很自信,所以表現得很狂,其實那背后卻是難以言喻的最深層的自卑,太刻骨銘心,以至于無法根除。有時候 ,我們需要掩飾,掩飾我們自己的脆弱,而在別人面前表現堅強,但回到內心,在暗夜里卻會悄然哭泣。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選擇朋友,選擇和很多人呆在一起,而喧嘩的人群中,卻又獨自感受著內心的孤獨。矛盾,或許是真的,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矛盾結合體。需要朋友,卻又嚴嚴實實地包裹著自己的心靈,因為,太害怕受到傷害!
也許,就像劇中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米開朗基羅的很多作品,卻沒有站在斯汀教堂那兒觀賞過天花板;你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但你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那種幸福的滋味;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氣;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如果你不踏出第一步,你絕不會有那種關系,因為你只看到負面的事。
很奇怪吧?!一顆脆弱的心靈卻潛藏在一個高大的身體里,一個脆弱的靈魂潛伏在一個富有才華的天才的腦子里。不要笑話。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脆弱,雖然我們可能真的很富有才華,雖然我們很可能是國家高級知識分子,雖然我們可能擁有著無數人羨慕的職業!
心鎖,心靈之鎖,唯有愛和信任,才能打開。也唯有我們自己足夠勇敢,才能找到打開它的鑰匙!勇敢地開啟那把心鎖吧,你或者會因此找到愛情,而我或許有可能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咨詢師!用自己的痛苦去拯救別人!
心靈捕手的觀影心得 《心靈捕手》感悟篇三
電影描寫了一個受創傷心靈的重建過程。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通過兩道他認為十分困難的數學題,發現了一位年輕的清潔工是位數學天才,這個甚至可能是下一世紀的愛因斯坦的年輕人叫威爾,他聰明而叛逆,到處打架,并被送到少年觀護所,經過教授的保釋并保證輔以心理輔導,才使其免受牢獄之災。
教授希望威爾樹立人生目標,請了許多大腕級的心理學家做咨詢:第一個看上去很溫和的咨詢師在咨詢開始后不久,就試圖勸說威爾,威爾用“同性戀”的話題使激怒;第二個咨詢師未構建好安全氛味的情況下用了催眠的方法,最后反被嘲笑。咨詢師們紛紛宣布其無藥可救。無奈之下,教授請出自己的大學好友尚恩,希望尚恩來幫助這位年輕人,通過幾個回合的心靈角逐,威爾和尚恩有了情感互動,逐漸打開自我,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與信任的關系。
一部好萊塢式的電影,因為其感人的心靈深處的交往,而使其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的七項提名。從一個心理電影的角度,每看一次我都有不同的體驗主題: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看到許多咨詢的技術的運用,咨詢師尚恩如同武林高手,在接威爾的羞辱招時,接納威爾的表現,接受對他的治療,并說出自己的感受,用真誠的溝通化解;面對威爾的沉默時,尚恩一言不發,把話語權交給威爾,是直面挫折還是退縮放棄;以妻子的瑕疵自我暴露來開啟威爾的內心,告訴他:“不完美的是在于你怕別人知道你不完美……”“這樣的人生哲學很有趣:有這樣的借口,你就可以很平淡的渡過一生……”;遭遇威爾的退縮與回避,尚恩一次次去澄清“為什么不在自己家門口做清潔工?而要坐一個小時的車,到哈佛做清潔工?”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愿意加入。”到威爾改變的關鍵時刻,尚恩步步逼近,連說幾遍“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為什么要背這個沉重的包袱?”。在尚恩真情相待的沖擊下,心理防線突破,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并且跟隨自己的心,放棄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第二次再看這部電影,感覺其中所呈現的關系成為電影的亮點。關于技術的回味漸行漸遠,在腦海中仿佛只有咨詢關系與其中的真誠。
關系是治療的基礎,電影中所講的尚恩之前的五個咨詢師,宣布治療的結束即宣告關系的失敗。而這恰好是威爾的人際關系模式的呈現:威爾,一個棄兒,童年時被父親虐待,曾有過想獲得愛與關心,但最終是無用嘗試的經歷。早年生活的印痕讓他不能接受自己,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值得愛,應該被拋棄,并把這種觀念投射到別人的身上,不相信有人會愛自己,為了不在關系中體會到不被需要、不被照顧、被限制、被拋棄的痛,威爾封閉自己,逃避親密關系,將他人摒棄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之外,以此來解決內心的沖突。因此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威爾在咨詢師以及他所愛的女孩子面前,為減少內心沖突的煩擾,要保持一個安全的情感距離,他才能與人打交道,同時,對生活維持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不敢投入到與咨詢師、女友的關系中,他的生活就象做在坐在觀眾席上,看著別人表演,自己不投入,也感受不到激動。對于敏銳而天才的威爾來說,他讀了許多書,但并不投入到其中,他的發現沒有一樣是自己的體驗,如同心理醫生尚恩所言:“你能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不敢積極生活,屏蔽自己的愛,在建立關系之前先拋棄別人,面對心理醫生,對影響、壓力與威脅高度敏感,于是攻擊對方,擊敗心理醫生,誘導心理醫生做出自己熟悉的交往模式。在尚恩之前的心理醫生的反應讓威爾正中下懷,使治療最終結束。尚恩并不認同威爾的投射模式,而是以治療的態度來面對威爾的挑戰,拒絕順應威爾,通過真誠、積極、負責任的面質,以一種不同于威爾已經習慣的交往模式來做出反應。這種獨特的反應創設出新的人際交往模式,使威爾開始真正看清自己,并開始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