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心得體會篇一
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致,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經(jīng)常為孩子的問題而煩惱,為孩子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孩子的生命存在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的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他們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孩子的生命有所發(fā)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fā)展,教會孩子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于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度,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夸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發(fā)現(xiàn),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fā)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勤于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fā)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盡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yè)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心得體會篇二
今年我很榮幸地看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教師思維方式案例點評》,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很精彩,其中一個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對于我們如何做好老師,特別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書中通過90個案例討論教師思維方式,上篇主要剖析教師常見的不良思維方式,重在“破”。下篇則主要是研討和推薦比較科學的思維方式,重在“立”。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于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yōu)勢、經(jīng)驗優(yōu)勢、知識優(yōu)勢、權力優(yōu)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淀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我平時看書較少,除了備課。可今年看到王曉春老師的書,讓我受益匪淺!
1、首先,很佩服王老師的機智和熱情,對于一個60歲左右的老人來說,還能堅持在網(wǎng)上用心回答每一位老師的疑惑,真的難能可貴!
2、其次,王老師看問題的角度很獨特,分析的既通俗又精辟,想班主任之所未想,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3、王老師多次提到要“對癥下藥”,強調深刻分析問題的原因,而不能繞開原因直接進入“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真是切中要害!
王老師在書中提到:多數(shù)教師很不習慣在矛盾中思考,很不習慣在事物的互相聯(lián)系中思考,很不習慣刨根問底的思考,很不習慣假設多種可能性,很不習慣在思考中反駁自己。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靜止地,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
回首自己以前當班主任時,在談問題生的破壞作用時,常引用“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而在贊揚集體輿論的巨大作用時,卻很少提到“火大無濕柴”這句話。在思考和敘述問題的時候,只喜歡朝一個方向走,形成一種單向思維。王老師的這本書從思維方式角度切入,讓我進一步學會“如何認識自我”。
看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覺得曾經(jīng)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幾乎也是沒有科學研究,缺乏教育專業(yè)知識。對于那些整天惹事的孩子,我除了用權力這副硬兵器外加愛這副軟兵器之外,就沒有別的武器了??戳诉@些案例分析后,我覺得我們作為老師愛每個人學生這是必須的,愛是教育的根基,但除了這副愛的軟兵器之外,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要了解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迷信關心和愛,要因地制宜,提高相關的教育專業(yè)知識。醫(yī)生醫(yī)不好病人,一般不會檢討自己對病人愛的不夠,他一定會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這正是我們教師應該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的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我們要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fā)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fā)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里,我會積極的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fā)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