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米芾書法講座米芾書法家介紹篇一
中國米芾書法公園,位于江蘇省鎮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長山文化園西北側,占地面積450公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米芾書法公園的導游詞1
沿墨池廣場前行,樹木蔥翠,鳥鳴山幽。不過一公里,綠徑深處橫臥著一塊長11米,高約4米的巨型泰山石,遠遠望去:山巒聳翠,有煙云掩映,有飛瀑流泉,神似長山,氣象萬千。石的正面鐫刻著鎮江籍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手書的“米芾書法公園”六個字,這里就是中國米芾書法公園的主入口海岳門所在的“海岳廣場”。
座落在長山深處的海岳廣場由三組不同的建筑組成,而相較于廣場背后邊綿群山、萬畝林場渲染出來的盎然綠意,這里的建筑透露出的那一份潔白,會在第一時間沖擊來到這里用心于米芾對話的每一個人:高大的碑坊是白色的,逶迤的丹徒古城圖是白色的,玲瓏著的米芾故居圖也是白色的。哪怕是刻意的呢?這白色流露出來的純潔,是米芾一生的浩然正氣,也是我們丹徒人對他這一生浩氣正氣的認知與膜拜。
面對中國米芾書法公園海岳廣場,一個如此的青白世界,我們不妨穿越歷史,解讀米芾。
6歲熟讀詩書,7歲學習書法,10歲就能為他人書寫碑文,曾經的書畫學博士,米芾作為一個有理想,而且能夠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的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經世之才能夠成就自己的經世之志,但在北宋那個年代,他的執著與熱情,最終只能是美好的愿景,家族、身世和出生,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
米芾,姓米,最初的時候名字叫黻,黻的本意是古代禮服上的青黑色圖案,41歲以后改名為芾,字元章。如此一個盛名遠播的人,一生卻對自己的家族歷史諱莫如深,只以“鬻熊后人”強調自己是中原后代,希望以此讓世人忽略他西域異族的出身。只是,米信,米芾的五世祖,北宋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本是西域奚國人的后裔,而且“米”就是奚國大姓,再加上米芾“世居太原”,這一原本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背景,讓米芾西域異族后人的身份暴露無疑,這樣的家族背景在那個“英雄一定要問出處”的年代里,成為了他登堂入堂的嚴重阻礙之一。其次,自米信始,到他的父親米佐,在北宋一朝都是行武出身,而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以“杯酒釋兵權”,推崇文人治國,祖上的武功,已不足以作為榮耀,將門的“不知書”反而倍受輕視,所以武職侍從的身世,也影響了米芾的人生之路。
更加重要的是,明白了只有讀書才能入仕途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米芾,卻從未能加科舉,而是因為自己的生母閻氏為英宗的皇后接生這一層關系,得到恩萌進入仕途。因為這些家庭背景,使米芾一直為當時的士大夫所鄙視,終生都無法進入主流社會,以至于對他的心理、個性和人格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此才情四溢的米芾,在現實社會中左沖右突,卻四處碰壁,理想的幻滅讓那個曾經熱情如火的米芾冷卻了自己的理想,經世之才無法經世的米芾用自己的狷狂成就了自己的別樣人生,別人眼中的“顛”、“癡”與“狂”,或者正是他純潔的理想與抱負無法實施后的掩飾與偽裝,而這樣的掩飾與偽裝又是一種怎樣的無奈!
無法居廟堂之高,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米芾,縱情于山水,而縱情于山水的米芾,與丹徒這一方秀麗的山水作伴,倘佯,尋覓,發現,記錄,用筆成就了自己后人無法比肩的藝術世界。而我們眼前所見到的“海岳門”,就是對這一段歷史最好的記憶。
巍峨高大“海岳門”是一座仿宋式的石碑坊,碑坊正面,門楣正中刻有四個大字“天開海岳”,這四個字原是米芾三十五歲重返丹徒定居后,在自己建造的第一處住所海岳庵大門門額上的題字。“因山為壘,臨江望海”,是為“海岳”。這是他用心喜愛的丹徒,有山有水,有情有義,自少年時代與父母自襄陽遷居到這里,雖人生坎坷,顛沛流離,但丹徒永遠是他心底的夢,須臾不曾忘記。所以,當生母去世以后,他便利用將母親與父親合葬丹徒黃鶴山的機會,自此定居丹徒。
海岳門的背面,門楣正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四個大字“寶晉英光”,字依舊是米芾的墨寶,不過內容是源自于米芾于丹徒的另一處住所“西山書院”里的寶晉齋和英光堂。兩處米芾收藏古來書畫名作的地方,不經意的合壁,倒彰顯了其書畫直逼魏晉、光耀后世的藝術魅力。背面附門上的“高古”和“駿邁”四個字,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對米芾書法的高度評價,而我們已經熟悉的字體依然出自言恭達先生的親筆。古人的評價由現代的書法大家落筆,也充分體現了米芾書法藝術縱貫古今的影響。
一座碑坊,讓米芾從海岳庵來到了寶晉齋、英光堂,讓我們知道了還有西山書院。
米芾書法公園的導游詞2中國米芾書法公園,位于江蘇省鎮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長山文化園西北側,占地面積40.5公頃。園區規劃總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根據場地自然特征和景觀特色,分為四大功能區域:書法體驗區、書法展示區、書法教研區和文化休閑區。
一、背景介紹
北宋著名書法家、鑒藏家、美術理論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達四十年之久。為紀念這位與丹徒有著歷史淵源的藝術巨匠,建設米芾書法公園。
米芾(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北宋書法家、畫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為人不似唐人狂放,險而不怪,奇正相生。
中國米芾書法公園有歷史深度、文化高度、人文厚度,是一處以弘揚米芾書法藝術為核心價值、以人文關懷為主旨、以山水文化為媒介,集展示、創作、交流、研習、培訓和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名園,也是米芾書法文化對外傳播、輻射的核心基地,同時也是文化產業、休閑產業、文化旅游業相結合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二、一軸四景
“一軸”指米芾東路。它是由長香路向北,連通米芾書法公園西入口以及東部各景區的交通干道。“四景”則指長香路與米芾路對接處的“墨池口”、米芾書法公園西入口處的“海岳門”、米芾書法刻石碑廊周邊的“米帖林”以及米芾書法公園東入口處的“丹青坊”等四處節點。在這四處節點中,“墨池口”布局以曲折求其深,造景以層次求其遠而顯得引人入勝;“海岳門”題額有氣勢,山門有文化內容,浮雕有典故而顯得發人深思;“米帖林”可視可察、可游可登,靜觀能為游覽者提供較多駐足的觀賞點,動觀可給游覽者鋪陳較長的游覽線,睹物賞景,耐人尋味;而東入口的“丹青坊”如煙含黛,亭亭玉立,其溫雅風韻令人遐想。
墨池口
這里是長香路、米芾路交匯對接之處,也是游人進入中國米芾書法公園的主要通道和必經路口。節點呈外八字喇叭形狀,取“吸納開放,萬象入懷,歡迎賓客。擁抱世界”之意。西側半坡上矗有泰山石一塊,高8.5米,色如煙灰,狀如巨墨,故取名“松煙石”,又稱“墨石”。墨石上刻有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所題“中國米芾書法公園”八個大字,爛漫天真,意趣橫生。墨石對面樹影婆娑之中,一方硯池靜臥其間,體圓水潤,汁液飽滿。
進入墨池口,感受墨池香,挽君多留連,沾帶寶氣還。
海岳門
這里是中國米芾書法公園西入口“海岳門”,也是中國米芾書法公園的園前廣場,又稱“海岳廣場”。海岳廣場主要景點有三。一為“公園山”。這是一塊巨大泰山石,高3.5米,長9米。巨石煙云飛渡,松泉流瀑,形神兼備,狀如長山。移置園前門外,取“胸存丘壑、放眼山川”之意。公園山刻有“米芾書法公園”六個大字,挺拔俊逸,清秀雅正,系鎮江籍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先生手跡摹刻。
正中為“海岳門”,一主二附,漢白玉石質,巍峨豐碩,宋式風格。正門上方前后分別集米字題有“天開海岳”、“寶晉英光”大字。前者為米芾初到丹徒、建海岳庵于北固山時題額文字,后者為米芾“寶晉”、“英光”齋堂之名并稱。觀之令人胸膽開張,元氣淋漓。前后附門兩側分別題有“風檣”、“陣馬”、“高古”、“駿邁”字樣,為宋蘇軾等著名書家對米字的贊詞。字體小篆,系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先生手書。
三為浮雕墻。“海岳門”東側為“丹徒古城圖”,呈現丹徒秦代置縣后以丹徒為中心的古邑形態。天頭題有米芾《凈名齋記》中開篇語“帶江萬里,十郡百邑,繚山為城,臨流為隍者,唯吾丹徒”。西側浮雕為“米公故居圖”。米芾居丹徒四十年之久,愛其城市山林大江風貌,于是選擇地段建造房屋,有北固山凈名齋海岳庵、千秋橋致爽軒寶晉齋、南山精致小舍等處。這些地方得天獨厚、鐘靈毓秀,造就了米芾書畫藝術的熠熠華彩、赫赫之光。
進了海岳門,同為海岳人。觀賞詩書畫,提振精氣神。
米帖林
米帖林是米芾書法公園核心景區瑞墨軒法帖石刻廊及其附設的九所堂館的總稱。這里陳列有重刻之宋拓米帖211件、新刻丹徒米帖73件,展示有歷代書家題贊米芾法帖跋文及米芾有關詩文書論語錄。摹刻原件悉數由故宮博物院提供,其中重刻宋拓米帖與新刻丹徒米帖摹本全部系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內外米芾法帖集大成者,也是當今世界唯一的米芾法帖全貌集結展示之藝術殿堂。
丹徒米帖林,米書最完整,書道承千秋,代代有傳人。
丹青坊
這里是米芾書法公園東入口。石坊門楣兩面分別刻有米書“米氏云山”、“意象丹徒”字樣。從這里進入米芾書法公園,只見層林疊翠,飛瀑流丹,園林特色盡顯無遺。
涉足丹青坊,胸膽尚開張,米氏云山美,猶聞翰墨香。
米芾書法講座米芾書法家介紹篇二
目錄
一、米芾介紹
二、書法鑒賞
三、米芾代表作欣賞
【摘要】: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么多種文字當中惟有漢字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書法就是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的藝術傳統和豐厚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結晶。中國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奇特的藝術。書法藝術在數千年繼承、發展及開拓、創新的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位又一位杰出的書法大師。在宋代的書壇上,就有一位最具個性、獨領風騷的書法大師——米芾。
關鍵詞:行草、狂傲、個性、古怪、創新
一、米芾介紹(一)生平簡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無礙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陽(今襄樊)人,居徙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人又稱“米南宮”。北宋著名大書畫家,鑒藏家。祖籍太原,后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
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行草造詣尤高。芾自云學過各家各派,但從其作品觀之,得王獻之、釋智永二家最多。其書淋漓痛快,雋雅奇變,晚年書藝更達至爐火純青之境。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米芾著有《書史》、《畫史》、《海岳名言》等,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
米芾的書法富有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藝術道路又不同于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開辟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另一條道路,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宣和年間,米芾因書畫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薦,召為書畫學博士。他一生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一方面因為他不曾參加過科舉,另一方面也因為他顛狂的個性和怪誕的舉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他的“顛狂”是聞名遐邇的,故人又稱他“米顛”。據《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傳》載:“(米芾)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視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類似的傳聞非常多。這種性情決定了米芾強烈的個性,這與他在藝術上強烈地追求擺脫羈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驚世駭俗出人意表的行為是相符的。不僅是他的詩文和他開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連他自認為“一混二王惡體,照耀皇宋千古”的書法也是如此。
二、書法鑒賞(一)名家點評
米芾之書,蘇軾稱之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書上追晉人的風度,但其早年學書則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群玉堂帖》載其《學書帖·敘》中敘述了這個經歷。他從即小開始學書,先是從唐代入手,但因唐法過于嚴謹,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漸地上溯魏晉,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晉是米芾學書歷程中一個重要特點,現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閻立本《步輦圖》卷后的題名,為其29歲時所作。字形瘦長,中宮緊結,筆勢內壓,頗有歐、褚、柳的特點,這是他學唐的一個證明。學晉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從晉人書法中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故其臨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亂真。在風神上,他推崇王獻之甚于推崇王羲之。在他看來,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個性。
在用筆上,米芾多以側筆為主。側筆是相對于中鋒用筆而言的,它使筆毫欹側于紙面并與用筆的運動方向成一定角度。筆鋒較外露,故能使線條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覺。米芾將側鋒用筆用到了極致。他又強調筆毫運動方向的多變,追求筆觸的變化多端,即“八面出鋒”,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鋒勢備全”來注腳這個“八面”,這是相對于歐、虞、柳、顏等人單調貧乏的“一筆書”而言的。米芾還喜歡大量的提按頓挫的動作,而且這些動作的幅度往往都較大,富于跳躍性。這一點也是與他的“八面出鋒”緊密相關的。
米芾的書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線條竭盡變化之能事,在毫不費力的經營中就能脫落出一種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在結體上,米芾講究字型欹側,姿態夸張。他的欹側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側,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側,使每一個字型都有一種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反對狀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氣勢。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書法大大豐富了宋代尚意書風的表現范圍,他的模式不同于蘇東坡、黃庭堅的一味追求創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創作之路。他的書法對后世書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單從書跡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學,后成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趙孟頫、楊維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鐸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的影響不僅僅在于他的書跡上,而且在于他開創的藝術道路上。
三、米芾代表作欣賞
米芾《將之苕溪詩帖》行書 墨跡紙本 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亦作《苕溪詩卷》、《米南宮詩翰》,澄心堂紙本墨跡卷。縱33.3厘米,橫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宮詩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后紙另有明李東陽跋。《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時的詩作書寫。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經意之作,全卷書風揮灑自如,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筆法清健,結構瀟麗,有晉王獻之的筆意。其書寫風格最近《蘭亭敘》。此帖用筆取法二王而險峻過之。落筆不拘中鋒,常以側鋒取勢。其書方圓并用,變化迭出。圓轉處穩健凝重,氣勢雄渾;方折處果敢迅疾,意趣天然。點畫顧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勁,瘦而豐,即細如絲縷,亦不失圓勁飄逸。結字欹側,力趨險絕。正、側、掩、仰、向、背隨意結字,變化莫測。危而不失,險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筆、結字、分行、布白均有獨到之處。寓靜于動,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鋒,筆力老辣沉雄,瀟灑自然。氣勢宏大,飄逸絕塵。其意境清新,節奏明快。字里行間處處顯示出書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吳其貞《書畫記》評稱:“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效顏魯公;書者,絕無雄心霸氣,為米老超格,妙書。”據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后入清乾隆內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詩卷》被溥儀攜至東北,偽滿覆滅后與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詩卷》當時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在“東北貨”中,有很多通過各種渠道流出中國。《苕溪詩卷》回歸有一個離奇故事。1963年4月,一個東北小伙來到北京榮寶齋,用一粗布包裹,送來一堆破爛——皆為浩劫之后的殘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沒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紋絲未動。經過專家仔細拼接、撫平,竟然有大書法家趙孟府等人的國寶真跡37件,有些殘片與故宮所藏殘品正好吻合,終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這位青年,拿著同樣的包裹送來與上次類似的一堆破爛,經過整理,拼湊書畫殘卷20余幅。由于這位年輕人未留下真實姓名和地址,當榮寶齋后來赴東北準備以2000元再次酬謝時,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原來,這些殘片是他的父親丁征龍1945年9月8日在長春街頭購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個叫駱大昭的見財變歹,殺死他父親和另一個同伴。他的母親孫曼霞在事發12天后,終將駱大昭通過當局繩之以法。這個浸有鮮血的包裹便被孫曼霞仔細收藏18載,雖家貧而不市之,最后終于獻給國家。在這批國寶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詩》。《苕溪詩》回歸時已有殘傷,缺損數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臨摹補完,重新裝裱。
米芾《蜀素帖》行書,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的一種質地精良本色絹(絲綢織物)。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只在卷尾寫了幾句話,空出卷首以待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八月米芾三十八歲時,米芾立林希邀請,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揮到底,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贊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后入清內府,現存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文獻:
致謝:
在本次論文設計過程中,感謝我的學校,給了我學習的機會,在學習中,老師從選題指導、論文框架到細節修改,都給予了細致的指導,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老師以其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高度的敬業精神、兢兢業業、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風和大膽創新的進取精神對我產生重要影響。他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思維給了我深深的啟迪。這篇論文是在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謝所有授我以業的老師,沒有這些年知識的積淀,我沒有這么大的動力和信心完成這篇論文。感恩之余,誠懇地請各位老師對我的論文多加批評指正,使我及時完善論文的不足之處。
謹以此致謝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時間對本文進行審閱的各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米芾書法講座米芾書法家介紹篇三
;【內容摘要】米芾,我國北宋時期的重要書畫家、書畫論家,“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其倡導書法應該“率意”而為,要有“真趣”,書風應樸實自然,而不應刻意追求人工之雕飾。米芾“尚趣”的書學思想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時至今日,米芾書法依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其不拘一格的書寫風格受到后人的好評。
【關鍵詞】書法 審美 趣味
一、米芾書法藝術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分割的混亂局面,進入一統天下的時代。宋朝的統治者采用“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過度的抑武雖導致宋朝的國力日趨衰弱,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宋朝國內實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空前繁榮,“重文抑武”的政策極大促進了文化的興盛,使北宋王朝進入了“文風天下”的時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①北宋王朝的文化得到蓬勃發展,造就諸多文化巨匠,譬如“三蘇”父子、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就是我國文學史上久負盛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
禪宗思想在北宋時期進入到了全盛時期,北宋文人參禪習佛成為當時的一種習氣,蘇軾、米芾等文壇巨匠紛紛投入禪宗門下。北宋文化藝術在禪宗的影響之下,一些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開始獨辟蹊徑尋求探索有別于唐代“尚法”書風的道路,最終經實踐探索“尚意”新路。北宋四大書法家的出現,說明了北宋書法“尚意書風”的形成。北宋文化的繁榮昌盛使宋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猶如一支奇葩,贏得后世敬仰。
二、米芾書法美學思想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在北宋的書法發展中“尚意”成為主導潮流,在“尚意”這股書潮中,“尚趣”書風猶如一襲清泉,令人眼前一亮,讓人不由得想去追求書法“趣”的意境。
(一)“趣”的審美內涵
“趣”究竟是什么呢?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視“趣”為世間最難得者,他說:“世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惟會心者知之。” ②宋代書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談到“興趣”時,也是以“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③來比喻“趣”之難得。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趣味就是“趣”。在書法創作中,書法家抓住自己內心情感,運用墨色的濃淡干濕等變化,線條的粗細變化表達出來,并能帶給欣賞者強烈的感染力和認同感,這就是“趣”。
(二)集古出新,追求“趣”的個性創造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④言語之間無不充溢著豪邁之情。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感到米芾說講的“集古字”,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經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米芾學書取法廣泛,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以及魏晉時期的“二王”等諸家均是他學習取法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米帶也學過其他眾多的書家,如梁武帝、智永,唐代的唐太宗、李豈、徐浩,五代的楊凝式等諸家均有涉獵。只是他學習唐人書法后進行反思,發現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瀟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眾家之長,這在本質上講是他立意創新對“趣”追求的心理表現。
(三)貶唐崇晉,源于“趣”的審美選擇
米芾在《自敘帖》中對自己學習書法的經歷有著詳實記述:“余初學,先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幸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⑤從記述中可以看出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只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后,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現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出來,才開始產生批唐意識。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米芾書論《海岳名言》中對唐人書法評論中看出:“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⑥”由此可見,米芾是在發現唐人書法過度重視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漸缺失,呈現出過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這和米芾所追求的瀟灑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晉朝的書法講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審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審美不謀而合。
由此,我們參考米芾書論以及史書記載來推知,晉人追求書法的率真自然審美境界,與米芾所表現的追求“真趣”的審美思想極為相符。然而唐人的書法處處強調法度,因此對米芾來講,臨習唐人書法使其真性情無法淋漓痛快地表達出來,不符合他追求“趣”的思想,因此他貶唐崇晉是源于“趣”的審美選擇。
三、對后世的影響
米芾作為“宋四家”中個性獨特的個體,追求“尚意書風”的中堅力量,其書法的獨特風貌以及追求“真趣”的書法美學思想,使其在中國書法史上久負盛名,并獲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追隨。在眾多學習米芾者的補充發展之下,“趣”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充實。
歷代學米芾者甚多,但是得其精髓者甚少,以至于后人感嘆米書難學。歷代學習米芾者甚多,然而有所成就者只有諸如南宋米友仁、吳據,元代的趙孟頫,以及明清時期的董其昌、徐渭、王鐸等人。能夠真正潛下心來學習米芾者,或得米之奇趣,或得其倔強之態,并在各自的領域能夠有所建樹,這也反映出米芾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地位以及對后世書壇的影響。
注釋:
作者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曹寧)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