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國詩人的事跡 愛國詩人生平事跡篇一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么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嘩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征博引隨后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后,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愛國詩人的事跡 愛國詩人生平事跡篇二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優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在群星薈萃的詩壇上,最耀眼的應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而在這四人中,杜甫沉韻的詩風、精簡的語言、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愛。現在,就讓我們掃開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杜甫,走進他那憂國、傷時、憐民的杜詩中去。
杜甫,唐朝詩人。少年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到后來,還被稱為唐詩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頓挫、精切而毫無斧鑿痕、凝煉卻又揮灑自如,被稱之為唐詩最高成就。故后人尊稱他為“詩圣”。又因為他的詩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他三十五歲進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門楣。可是事與愿違,十年應舉,皆名落孫山。這也就使他逐漸接觸社會下層寫下了揭露當時天寶弊端的《兵車行》、《麗人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淪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破滅,之后便過著流浪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叛軍攻入長安后的一副社會縮影,包含詩人的切身悲痛。杜詩成為一代詩史由此開始。之后陸續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三吏”、“三別”這些詩描繪的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皆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時代的悲劇。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以《秦州詩》為轉折后,杜詩不以陳事為主,而是自嘆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而是淡化為時隱時現的背景。如:《登樓》、《白帝》、《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嘆、憂國、傷時與憫民。
公元770年,巨星隕落,一代“詩圣”杜甫病死湘江走完了他孤獨、坎坷的一生……
愛國詩人的事跡 愛國詩人生平事跡篇三
自古雄才多磨難,浮夸子弟少偉男。人生真諦在何處,只在經歷不平凡。——題記
人生就像一條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墜入深淵的悔恨,也有迷失道路的憂愁。人生就像無邊的大海,太多太多的航向,太多太多的誘惑,于是便有驚濤駭浪的危險,也有擱淺沙灘的煩惱。
然而,縱使人生坎坷,縱使人生迷惑,我都義無返顧。因為我知道“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會回頭,我只會把我的背影留給地平線。”
“生如夏花之絢爛“一直是我的箋言。
我不奢求我的生命里物欲充實,因為我遠離紙醉金迷。清貧,使陶淵明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清貧,使朱自清有“誓死不吃賣國糧”決心。同樣,清貧,也會使我有“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想。
我不奢求我的一生地位顯赫,因為我不要沉沒與權勢,我寧愿一生質樸。質樸,使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采菊;質樸,使劉禹錫怡居陋室,儒雅飄逸。同樣,質樸也會使我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
回顧歷史,朗朗眾生,有多少人想開創偉業卻庸庸碌碌,有多少人選擇平凡卻名垂千古!人生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人生也有太多的鋃鐺不及。然而,我們既然選擇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就要無悔人生。縱然粉身碎骨,縱然一無所得,也要將文明與道德的火炬傳承,也要用今天無悔的選擇看秋的華蓋樂章!
歌德說過:“只有經歷過人生的辛勞,才知道人生的真價。”
拿破侖說過:“人生之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屢敗屢起。”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生并非游戲,因此我們并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愿放棄它。”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屈原的人生;“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是李白的人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的人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的人生;“窮年憂黎民,嘆息腸內熱”杜甫的人生!
瀑布選擇懸崖因為它要挑戰艱險;雄鷹選擇藍天因為它搏擊長空;我選擇極限因為我要挑戰人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就是我的人生!
愛國詩人的事跡 愛國詩人生平事跡篇四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只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于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后書“鐵吾將軍”,然后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愛國詩人的事跡 愛國詩人生平事跡篇五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后詩作不一定會流傳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