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反思 幼兒園大班區角觀察記錄篇一
時間:12月18日
觀察區域:建構區
投放主題材料:建構積木、各種形狀的紙板、硬紙筒
區域活動開始了,浩浩來到了建構區,他對搭建窯洞非常感興趣,一邊對照老師提供的圖片,一邊搭建自己的窯洞,就在馬上要成功時,卻被來來回回取積木的彤彤給撞倒了,馬上要做好的窯洞就這樣頃刻間變成了“一片廢墟”。看到我過來,他說:“我剛搭好的窯洞被碰倒了。”“不要沮喪浩浩,剛才的窯洞搭的非常好,老師相信如果你重新搭一遍的話,一定會搭的更好。”然而,當浩浩就要再次完成時,卻發現沒有半圓形的積木和紙板了,窯洞的搭建停滯了,他嘗試了好幾種辦法來替換半圓形積木和紙板,都沒有成功,沮喪的告訴我“看來今天的窯洞是沒辦法搭好了。”“浩浩,不要放棄,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一定能想出好辦法將窯洞搭好的。”最后,在嘗試了好多種辦法后,浩浩終于將窯洞再次搭好了。
1、給幼兒適當的鼓勵與引導,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2、在幼兒遇到困難時,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指導。
在教師的提示鼓勵下,幼兒堅持完成搭建作品寶塔山。
搭建過程中,浩浩很投入,能按照圖片的提示進行搭建,遇到困難時能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克服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中途絕不放棄,非常有耐心的完善自己的作品,堅持搭建完成,最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
1、幼兒的合作意識還有待加強。
2、教師深入參與角色,觀察幼兒的需求,并將材料準備更加豐富一些。
大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反思 幼兒園大班區角觀察記錄篇二
凡凡是我班的調皮大王之一,但是比較害怕老師,一看到老師看著他馬上縮著脖子假裝很乖的樣子。只要老師一轉身馬上又恢復原狀,和其他同伴追逐、打鬧,有時整個教室只聽見他那尖尖的嗓門,如果哪個小朋友被欺負了或者哭鼻子了一定是凡凡第一個跑來告狀。
吃完飯快要走近教室門口時,在走廊里我就聽見了凡凡在盥洗室里用他那特有的尖嗓門跟誰在爭執著什么,走近一聽,原來是為了一塊肥皂跟濤濤在搶奪呢。看到我走進盥洗室,凡凡頓時沒了聲響,而膽小的濤濤委屈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一邊口吃地解釋一邊用手比劃著:“眭、眭、眭老…老師,凡凡他、他不給我、我洗手的肥皂。”凡凡也不甘落后,馬上大聲辯解:“他一直在手上搓,肥皂都快沒了。我是想讓他別把肥皂都用光的。”
幼兒都喜歡玩水,洗手時乘機玩水是幼兒園小朋友特有的一種現象。因此,一有機會孩子們就會在盥洗室洗手玩水。飯后一般只有一個老師在教室里,因此既要關注沒吃完的孩子又要關注已經吃完的孩子,就顯得有點顧此失彼。根據大班孩子比較懂道理的年齡特點,我經常會安排他們一批一批的進入盥洗室。但進盥洗室進行飯后漱口和擦嘴一系列入廁活動就關注不到,如果統一安排孩子們進行盥洗室活動就會造成擁擠,缺乏合理性,這就成為餐后管理的一個盲區。
凡凡和濤濤在教師的管理盲區活動,發生爭搶肥皂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凡凡一向喜歡多管閑事,愛打小報告,看到濤濤洗手時用肥皂搓個沒完沒了心里就很不舒服,而濤濤是個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家中的影響下比較講衛生,洗手一定要洗干凈才罷休,因此就發生了爭搶肥皂的事件。我先安撫了濤濤,然后讓凡凡告訴濤濤為什么不能一直拿著肥皂搓(在洗手活動中老師已經教育過孩子),濤濤聽完后一邊擦眼淚一邊說:“我知道了。”看著凡凡一副小大人似地樣子,我問道:“那你剛才有沒有這樣告訴濤濤呢?”“沒有。”凡凡的聲音馬上低下了八度,看到他一副知道錯了的樣子,我告誡他遇到事情要先用友好的語言來跟同伴交流,實在不行就應該找老師,不能跟別人發生沖突。凡凡是個聰明的孩子,在老師的提醒下馬上跟濤濤道了歉。
大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反思 幼兒園大班區角觀察記錄篇三
觀察班級:大二班
觀察對象:編織區的幼兒
觀察時間:20xx年3月28日
觀察地點:編織區
觀察背景:
自我園開展《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村鄉土資源,創設有特色的區域活動》以來,我們便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大量的鄉土材料,其中編織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這里有玉米皮、茅草、紙繩、麥稈等。今天下午區角活動時,孩子們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區域中,可編織區竟然只有兩個孩子,問起為什么不愿在編織區活動時,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編辮子時,接頭的地方太難了,接不好,編起來也會斷的,不好玩。通過編織活動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是我們當前活動的重點。
觀察實錄:
編織區的雨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會神的編辮子,可每當編到接頭的地方,就用左手拿著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幾股玉米皮,就亂七八糟的編起來;晨翔小朋友當編到接頭的地方時,一連幾次都接不進去,就是接進去,用手一編又掉出來了,還有的干脆想放棄,不編了。
實施措施與效果:
1、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編織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如果引導方法不得當,很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興趣。但編辮子對初次學習的孩子來說,接頭的地方確實是個難點。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沒有對幼兒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通過環境創設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的方法,我先給孩子欣賞了搜集的用玉米皮編織的圖片,如:小熊貓、小老鼠、娃娃頭等,以再次激發幼兒的興趣,又給孩子提供了范例及圖示進行示范引導,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對照練習,幼兒通過觀察與自己的探索終于找到并掌握了接頭的正確方法。由于這種編織方法是幼兒自己探索出來的,是經過他們的頭腦建構出來的,我想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針對幼兒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跡象,我采取了鼓勵、對幼兒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并給幼兒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使幼兒懂得了面對困難只有勇于嘗試、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編織區的幼兒逐漸增多,并且編織的又快又好,基本沒有斷頭的現象。有時幼兒還會幾個一組以比賽的形式編織,看著孩子們編織的那么投入,拿著自己的作品快樂的玩耍,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快樂的活動,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區域環境,如何進一步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更好的為幼兒的主動發展服務,讓幼兒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將是我們繼續進行探索的課題。
幼兒大班區角活動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幼兒一進區,就選擇了新投放的拼圖開始拼起來。剛開始一玩,幼兒就把有關聯的圖片一下拼了出來,剩下的圖片不由使個別幼兒皺起眉頭來,左試試,右比比都不對,急得他們直抓頭。這時在一旁觀察的師煜興奮得叫起來:“這塊應該放在這,你看這不是嗎!”邊說師煜邊把一塊拼圖放在了合適的地方。浩浩進區后還是選擇了大型拼圖,他很迅速的從很多小拼圖中找出了邊緣上的拼圖拼搭起來,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圖想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適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標記,很快找到了對應的地方。當收區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浩浩看了看沒有拼擺完的拼圖,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處。
分析:對于簡單的四拼、十拼的興趣已經淡化,比較喜歡數量較多,有困難的拼圖,但在拼圖過程中,幼兒都沒有長久的堅持完成拼圖活動,拼幾下就放棄了的種種現象表明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對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水平了解還不透徹,目標過高,導致幼兒跳起來也沒有摘到蘋果,從而使幼兒失去了對拼圖的興趣。由此問題,我們改變了材料,投放了難度較小的拼圖并對已投放的拼圖增添標記的方法,降低了拼圖的難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兒都得到了發展:中等能力的幼兒通過觀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圖過程;能力強的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完成一部分拼圖內容后,又根據拼圖標記拼擺了一半多,這說明兩種方法達到的效果都不錯。
措施:
1、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能力,從兩方面入手添加區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圖材料,分塊數量在20件左右,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數量的拼圖上作相應的標記符號,引導幼兒觀察,判斷,并根據大班幼兒年齡和已有水平,在拼圖小卡上標記數量或圖形符號,使幼兒能夠采用接龍的方式進行拼圖,使能力不同的幼兒都可以得到發展。
2、在區域活動時,可以有目的的對益智區玩拼圖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其學習觀察和分析兩拼圖之間聯系的方法,能根據事物之間的顏色,圖案等進行判斷,使其學會學習。
大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反思 幼兒園大班區角觀察記錄篇四
清涵來到圖書區很興奮地拿起《恐龍家族》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頁后,他開始皺眉頭,然后拿著書去找思嫻,說:“思嫻這本書是你帶來的,能給我講一講嗎?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思嫻把自己的玩具收了,來到圖書區給思嫻一頁一頁的講起來,兩個人邊講邊交談:“對,我在自然博物館見過這種化石,”“沒錯,這是食草性恐龍。”整個活動區時間他倆都在看這本書。不時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
我班根據幼兒園的早期閱讀活動進行了“家園閱讀合作行動”。圖書區經常有投放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
從家里帶來的圖書幼兒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伙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于帶書幼兒及全體兒童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1、教師還應有重點的選擇圖書為幼兒講述使幼兒了解圖書內容。
2、鼓勵帶來書的幼兒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兒講述。
3、與家長溝通配合將這種好的方法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