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山清渠》心得體會300字篇一
老支書黃大發36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發,最終在絕壁上開鑿出了一條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壩村貧窮落后的“標簽”,擺脫了長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后他緊鑼密鼓張羅養殖業、種植業,帶領群眾“坡改梯”,想方設法為村民脫貧致富找出路,始終秉持“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帶頭干什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干。廣大基層干部要以榜樣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發揚苦干、實干、加油干的硬作風,克服簡單的事情不想干、復雜的事情不能干、艱難的事情不敢干的懶散思想,敢于“啃最硬”的骨頭,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時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態、好思維、好方法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多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
黃大發總是把修渠的'水泥當作“寶貝”,每次卸完貨都要親自打掃,車廂里灑落一丁點兒“殘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掃入庫。家里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樣,老伴想舀一碗補灶臺,反被一頓嚴厲呵斥“這是公家的,堅決不允許”。老支書一心為公,從不摻雜半點私心雜念,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用權。廣大基層干部要舍棄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時刻緊繃紀律之弦,守好紀律“高壓線”,時刻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不忘初心、奮毅前行。
“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黨來了,分給我土地,讓我不再受餓挨凍。”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發誓,一定要為草王壩做點事情,報答父老鄉親。深知水對于草王壩來說就是救命的“東西”,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村民“引水”,靠著這股勁一干便是一輩子。在“刷屏走紅”之后,他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時刻惦記著群眾,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草王壩有著獨特的感激之情。廣大基層干部不能有高人一等、優人一級的優越感,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需,憂群眾之所盼,在困難面前不自暴自棄,在作出成績后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懷著感激之情,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不驕不躁、勤勤懇懇做好基層工作。
《高山清渠》心得體會300字篇二
近期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電視劇《高山清渠》,本人觀看后在思想上深深受到沖擊,感想頗多。
電視劇《高山清渠》主要講述的是貴州遵義草王壩中共黨員黃大發尋水開渠的動人事跡。主人公先后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并獲得貴州年份英雄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黃大發的一生是奮進的一生,光榮的一生。他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值得學習。
黃大發同志出生于一個貧寒家庭,父母過世得早,由“二伯”養大,從小就是孤兒,受盡無水吃的苦楚。為了解決吃水問題,多次去尋找水源。在尋找水源中,“二伯”不幸摔下懸涯去世,受到村民們的責難。這更加堅定了黃大發找水開渠的決心。一次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無意抓獲國民黨特務的同時發現了水源。之后,籌資籌勞走上了開渠取水之路,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帶領草王壩群眾在懸涯峭壁上一干就是36年,最后開渠9400米,將水引到黃草終于解決了草王壩人民飲水難的問題。
黃大發同志在尋找水源和開渠的過程中,許多情況得不到鄉親們的理解,甚至是責罵,但他沒有懷恨鄉親們,將一肚子的苦水往肚子里咽,心里總是懷著把水源找到把水引到村子里,讓鄉親們喝到水方是頭等問題。他不計較個人的名譽與得失、忍辱負重,不分春秋冬夏苦干36年,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格,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胸懷坦蕩的品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應該是澆灌我們生命的精神之水。“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所說的話。黃大發同志的一生就是這樣一鋤一錘、一腳一步地用普通人的平凡抒寫出他不平凡的人生,值得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斷開拓進取,在新的征程上做出新業績,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