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社區養老服務調研報告篇一
(一)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關于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結合xx區實際,建立了以《xx區委關于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為統領,以《開展居家照護服務工作實施細則》《關于多元主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為補充的“1+n”政策制度體系,先后出臺區級養老服務保障政策文件21個,為我區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做實做細提供了依據。編制《xx區養老及福利設施專項規劃》(20xx -2035 年),將養老服務設施點位布局納入總體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建立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和高齡津貼制度,20xx年至今,三項老年人服務補貼津貼共發放71746人共計9606.05萬元。落實養老機構、社區養老驛站運營扶持政策,20xx年以來,撥付養老機構運營補貼、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連鎖運營補貼、疫情防控補貼、租金補貼等各類支持近2000萬元。
(二)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打造xx特色模式
扎實推進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20xx年以來,建設運營“醫養結合型”、“老殘一體型”等特色養老驛站,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滿足驛站服務輻射區內老年群體需求。推動多元主體參與養老服務,以朝陽門街道為試點,在全市率先建立“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實現家庭、社區、志愿者、養老機構、轄區內外企業、公益機構聯動,推動公益服務、志愿服務、低償服務和市場服務有效落地。疫情期間,建立“社工+驛站+志愿者”聯動模式,累計提供巡視探訪、送餐、代取藥、家庭照護、維修等各類服務26萬余人次,有力保障了老年人特別是重點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居家安全。聚焦重點保障的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開展巡視探訪、適老化改造等為老服務,20xx年至20xx年,完成317戶經濟困難且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加強異地養老戰略合作,拓展養老服務新路徑,與唐山市形成了《北京市xx區民政局唐山市民政局養老服務戰略合作協議》,從協作發展、資源共享、需求對接、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強合作與發展,加大養老服務保障供給。
(三)扎實推進醫養結合,縮小醫療服務短板
加強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融合聯動,探索建立“緊密型、融合型、聯盟型、居家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4家駐區三級醫院、6家區屬醫院和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驗收;區屬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驛站對接率達100%,20xx年開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宣教指導、應急處理等服務率達71.44%;2家特色養老驛站實現醫保實時結算,方便老人就近就醫。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細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分類制定個性化簽約服務包,重點人群簽約170131人次、簽約率95.79%。6家區屬公立綜合醫院全部試點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打造“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護理服務模式,依托xx區老年醫療綜合評估信息平臺,對經評估后有需求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戶醫療服務,共評估1986人次,累計入戶11929人次。
(四)注重養老服務人員培訓,提高為老服務能力
充分發揮社區養老驛站、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及區級信息平臺作用,定期開展“驛站增能系列培訓”,圍繞驛站可持續運營、老年活動策劃與組織等主題,舉辦座談會;組織開展老年人益智游戲技能、老年人心理特點及溝通技巧、居家服務實踐經驗分享、國外養老服務經驗分享、應急救護能力等專題培訓,為養老機構提高經營與服務能力提供智力支持。組織全區在冊養老機構負責人參與北京市養老機構院長培訓,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管理人員業務素養。疫情期間,探索創新“互聯網+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模式,拓寬培訓內容,豐富培訓形式,充分保障了培訓的專業性和實效性。20xx年共培訓護理員206名,完成培訓并考核合格190名,培訓滿意度達到100%。
(五)加強養老服務監管,以監管促服務質量提升
建立養老服務機構綜合監管機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采取實地聯合檢查的方式,加強對新建、備案養老服務機構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安全生產、財政資金、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監管力度,確保養老服務機構安全平穩運營。成立區級養老行業協會,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委托專業機構對《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定期對養老機構及驛站服務質量開展星級評定,促進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實行“互聯網+”服務信用管理,發揮區級養老服務大數據信息平臺作用,加強養老服務事中事后過程性監管,配合區級養老服務熱線服務滿意度回訪,實現服務“留痕跡、有記錄、可追溯”。
社區養老服務調研報告篇二
(一)部分工作機制落實有差距
一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主動參與養老方面,相互協作力度不強、力量發揮還不夠充分,“大養老”服務格局還需完善。二是部分政策在貫徹落實中,存在“最后一公里”未落實的問題。如《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規定“經民政部門按照相關規定認定為養老服務機構的,實行水電氣熱收費與居民用戶同價”,目前康馨園養老院和海運倉養老驛站一直使用商水商電。三是養老機構綜合監管不到位。我區養老服務運營商能力參差不齊,對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全過程監管、退出及交接等工作缺少健全的標準體系。四是政府在開展養老服務保障工作中職能定位邊界不清晰,沒有與市場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動的局面,參與養老的企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和優惠政策的依賴程度較高,缺乏可持續生存的能力。
(二)養老服務保障供需有弱項
一是市級考核指標難達標。按照“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要求,到2025年千人常住人口養老床位達到7張床。xx區地域面積小、土地資源有限,目前4個街道沒有設立養老照料中心,缺口床位3692張,現有床位數與考核指標存在明顯的差距。二是養老機構入住率不均衡。全區養老機構平均入住率約為75%,但有的養老照料中心入住率僅為16.6%和20.8%,養老驛站內日間照料和心理慰藉等基礎功能使用率較低,站內空間浪費、部分設備閑置。三是養老服務供給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社區養老驛站提供服務內容趨同,停留在日常生活服務、提供活動場地等方面,比如,政府購買服務為獨居老人開展巡視探訪,僅能提供健康詢問等有限基本服務,而老年人特別是特殊老年群體亟需的上門看病、老年餐桌服務、康復護理、陪同就醫、心理慰藉干預、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供給存在較大缺口,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四是適老化改造需加強。家庭適老化設施改造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改造標準;老年人在“數字化生活”中遭遇“數字鴻溝”。
(三)醫養結合推進有難度
帶病養老現象普遍存在,需要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銜接。一是機構改革后原老齡辦劃轉到區衛健委,但基本養老服務職能仍在民政部門,兩部門間銜接不緊密造成醫養結合工作推進不暢。二是雖然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與醫療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大多數并未開展實質性合作。經了解,目前僅有9家養老機構和13家社區養老驛站能夠提供有限的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缺少納入醫保范圍的醫療型、康復型養老機構。三是家庭醫生在居家養老中的作用發揮不明顯,簽約率很高但在居家養老中的作用發揮不明顯。目前對社區和居家層面的醫養結合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相應支持政策,醫生和專業護士受職業場所限制,難以真正到百姓家中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四)為老服務人才有短板
一是養老護理人員存在缺口。我區擁有養老護理員數與1.8萬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實際需求有差距,平均每個社區養老驛站養老護理人員為2-3人,在滿足驛站基本服務項目基礎上難以保障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的服務質量。二是穩定人才的長效機制不健全。我區職業學校沒有養老護理專業,全區僅有2家養老護理員培訓機構,專業型管理和服務人員力量儲備不足;缺少人才吸引路徑,未與對口扶貧地區、北京市專業學校等建立長期人才合作機制;人社部門已取消對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職業技能提升激勵措施難以落實。三是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綜合素質亟待加強。養老服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專業素養不足,特別缺少醫養結合技能的長期護理一線服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