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主要內容 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學校篇一
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有十七個年頭了,雖說沒有多大的建樹,但也時常產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總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道德情操高尚、心胸寬廣、有正義感充滿愛心”,使每一個人能夠幸福的生活每一天,過自己認為幸福的生活!
教育是要讓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使一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全面發展,就是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能獲得正常、健全、和諧的發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做人與做事、繼承與創新、學習與實踐協調發展。人的身心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應該互相支持、協調發展。理想的教育不應該只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忽視美育和體育。思想不好是危險品,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
教育更應該是全程的教育,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為學生終生幸福奠基。教師應當體會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教師應當是使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發展的引路人,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自身特點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做一個智慧的教育者,需要虛心學習,勤于反思,注重積累。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在參照他人中認識自己,在認同他人中改變自己,在懷疑他人中成為自己。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呈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那一種形式能產生特色效果就有生命力,就能為我們用來更好的因材施教,營造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氛圍。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把理想播在學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夢中。每個人都有理想,更應該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夢中,并努力使夢想成真,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單從教育而言,我想理想第一位的便是做一名理想的教師吧!在《我的教育理想》的第八章——“我心中理想的校長”中,從八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理想的校長應具備的理想素質。理想確實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許很難,但它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進的階梯,這樣不斷前行才會讓我們不斷進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校長,首先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辦人民滿意的名校),至少要有更高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斷前行。
要想做一個稱職的校長不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卓越的領導才能,精通學校的各項業務管理,還要有扎實的學識,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那么要做一個出色的校長也莫過于學習,學習,不斷學習!借新教育實驗師生共讀寫的大潮,努力學習!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主要內容 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學校篇二
按照學校科研處的要求,每個月讀一本書的計劃,我認真讀了朱永新教育文集之《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收獲頗豐,現在將讀書心得體會表達出來,激勵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名理想的教師。
教師走上教育崗位以后,必須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一旦有了這樣的目標并永遠鎖定在這個目標上,才能不斷增強自我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他具有強烈的沖動、愿望、使命感、責任感,不斷給自己找“麻煩”,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今后,我要做一個工作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個有遠大目標的教師,一個會做夢的教師,一個使自己的人生不斷精彩的教師。
自信使人自強,適當的“驕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才華發揮到極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珍視自信,不能由于一時挫折而喪失自信。今后,我不但要自己充滿信心,而且在教育學生中也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能夠克服困難,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的道路,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這個社會需要競爭和合作,實現“雙贏”。我們要進行教師和教師的合作,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教師和家長的合作,教師跟校長的合作,教師和社會的合作。我們教師應加強合作,共同教育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實現互惠,取得教育的效果。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善于發現教育的樂趣,因為我們每天擁抱的是一個新的太陽,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只要我們用愛心去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力,定會收到若干倍的回報。今后,我要全部投入教育,把愛心無怨無悔地獻給學生,獻給教育事業。
不能只限于做教書匠,而應該爭做一個教育家,追求卓越,始終創新,做教育上的有心人。今后要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并保持住,與時俱進,教書育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體系,成為教育大家。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主要內容 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學校篇三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教師”的理解僅限于韓愈的《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僅僅是一個簡單地為學生解決學業上疑難雜癥的教書匠而已。在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
第一次接觸新教育的時候,覺得這就是一場有目地、有規劃、有預謀,從上到下開啟的盛大的`“傳銷活動”。它的目地就是給長年艱辛奮戰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洗腦,讓大家在廢寢忘食、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同時,自我麻痹,自我安慰。帶著疑惑的態度,抱著虔誠的心,在讀了這本書后,方知自己的膚淺和無知。
新教育是一項細致而長久的偉大工程。它需要用一代人的努力去影響另一代人。以前是自己眼界狹隘,固步自封,急于求成,不知進取。新教育追求一種精神高度,旨在培養卓越教師,更關注普通教師。它告訴我們,要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富有創新精神,勇于不斷挑戰自我,樂于不斷充實自我,與一群懷揣著教育夢想的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們,共同創造出一間間完美的教室,共同書寫一篇篇師生隨筆,共同在晨誦、午讀、暮省中喚起生命的美好與神奇。
敬愛的老師們――我親愛的教育同仁們,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同心同德,與愛同行,以夢為伴,一起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過一種幸福且完整的教育生活。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來碩果滿神州。迎著晨曦中噴薄而出的第一縷陽光,讓我們一起挖掘教師職業中彌漫的那種書香美。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愛學生,學生也會愛你。當你覺得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而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真正的快樂。
這本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間豁然開朗。我要改變以往的教師觀,給自己一個積極的自我期待;我要摒棄以前的職業倦怠感,給自己一身滿滿的正能量;我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給自己一種蓬勃向上的工作方式。這樣,我就有了一千個當教師的理由,一萬個愛學生的理由。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主要內容 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學校篇四
雖然做了近20年的小學教師,真正對小學教育研究卻很少。暑期無事,借一本《我的教育理想》,安撫一顆躁動的心。
人們常說: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為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道德行為了。因為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德育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只要地位,德育是教育的靈魂。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甚至,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能為非作歹越大。所以,要求大家建設‘人格長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地真善美的人格。“
然而,當今社會,有多少青少年學生人格扭曲,不分善惡,道德淪喪。
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我覺得是我們的教育出問題了。應試教育搞了幾十年,改革來改革去,還是沒有找到出路。家長要成績,要面子,要看到孩子考上大學;領導要政績,要面子,要晉升,要老師提高分數;老師要成績,要面子,更要獎金。于是乎,怎么才能出成績?語數外擠占音體美勞品的課,加班加點再補課。如今,課改十幾年了,品德課哪位老師把它像語數外那么抓過?更多的是,學生從來就沒有上過品德課。我關心地問過一個高三學生,你們有體育課嗎?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除了語數外理化什么都沒有,每天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學生的品格來自哪里?只能來自于電腦網絡、游戲和社會,他們習得了太多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暴力。
領導迎合家長、領導的要求,把孩子送進大學;老師迎合領導的要求,提高成績分數,把學生送進更高學府;孩子迎合老師的要求,把自己送進只有知識,沒有道德的未來。這樣的課改,這樣的教育,造就了青少年這樣的品德。
把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孩子考上好大學,將來有一個好工作,過上好生活。個人目標其實也沒有錯,錯就錯在,太多人選擇的是不負責任地拔苗助長走捷徑,省心省力。選擇的是只重知識不重能力,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重知識不重品格。一個有知識、有能力但缺乏良好道德品格的人,他的知識能力越高就越危險。一個沒有良好道德品格的人。他怎么能過上好的生活,怎么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定位要準確,要合理,要長遠。理想的德育不僅僅在課堂上、在書本上,空洞地說教,更要重視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我們可以開展跨年級的班級之間的友誼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參加公益活動。德育,應該真實有效,杜絕形式主義。
理想的德育,應該讓學生讀好書,與書為友。讀書,是孩子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蘊含著一個道理。日常教學里,引導學生多讀《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對學生會有很大幫助的。因此,建立“書香校園”,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是我們領導、教師的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理想的德育,應該循序漸進,層次遞進。品德課不是唱唱“隊歌”“國歌”那么簡單、形式。有多少學生連基本的個人品德公共道德都沒有?隨手扔垃圾、亂涂亂畫、出口臟話、欺凌弱小、小偷小摸、破壞公物、頂撞父母——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愛,怎么談得上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德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年齡特征制約著德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從廣度而言,不同年齡階段應有不同的德育內容;從深度而言,不同年齡階段的同一德育內容也應該有不同的程度。
理想的德育,應該是全社會形成“做人為本”的共識,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合力網絡。家庭是德育的最早的陣地,從娃娃抓起。父母應該通過自己良好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產生影響。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學校還應該注意社會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方向,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影響,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德育的升華是人類不斷向文明進化的載體,抓好學生德育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圣神使命和共同責任。大家都知道“別讓孩子輸在知識的起跑線上”,但是,我們更不能讓孩子輸在德育的起跑線上、做人的起跑線上。因為擁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孩子才會健康茁壯地成長,成長為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