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碧螺春教案篇一
為了能真正做到在教學中體現“讀中求解、讀中求悟”,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而采茶和炒茶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沒有親身體驗。教學這課怎樣激發學生的情感?怎樣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勤勞?這是教學這課的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情感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采茶,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不多,為了拉進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我先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課文,自己去體會。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表現“清晨采茶圖”美的句子以及表現采茶姑娘勤勞和靈巧的詞語,反復朗讀,仔細感悟。最后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感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高境界,并且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課文中有一段介紹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學生對這一段的熱情大大超處了我的想象,在處理這段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過程,在初步了解基礎上,找出描寫焙茶手焙茶動作的詞語,能夠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一次讀時,我有目的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都能夠體會焙茶手能夠將茶葉制作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師傅的手藝肯定了得。
作者說焙茶手那四個動作一個一個做很簡單,但是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在他的提醒下,我和學生一起做這四個動作,才做第二遍,又很多學生已經分不清這四個動作的先后順序了,還沒有做第三遍,幾個嘴快的已經在下面嘀咕了:“這些焙茶手真厲害呀”、“四個相似的動作能絲毫不差,水平到家啊”、“他們做這四個動作時速度比我們要快多了”。更有趣的是一位學生在底下模仿作者介紹的“這時一邊降溫一邊揉捻、搓團……”時手腳大亂,左手和右手做一樣的動作,學生“工藝茶”了。
我讓學生三品課文。一品,先配樂自己朗讀課文,初步談談感受。二品,師生互動,教師和學生各自泡茶,觀察茶葉入水的情形,同時結合作者所觀察到的情形,配樂反復品讀課文。三品,師生互動,教師先品茶,給學生讀悟創造了條件,學生再品茶,親身感受,同時結合作者品茶時的感受,配樂反復品讀課文,使感情再次得到升華。
當然,這節課的教學也并非盡善盡美。
1、學生朗讀時雖然入情但不夠動情,我還要多進行朗讀指導。
2、由于時間關系,我對于“清晨采茶圖”沒有拓展。這一段用了很多優美的詞句,有比喻句、擬人句,我認為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練筆或者自己說說還能用哪些詞句來描繪春景,或許這樣更能體現出學生自己獨特的感受。
碧螺春教案篇二
《碧螺春》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紹了碧螺春這一中國茗茶的色、想、味、形,本來以為學生對這樣題材的文章不大感興趣,誰知……
動手體會才深刻
課文中又一段介紹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學生對這一段的熱情大大超處了我的想象,在處理這段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過程,在初步了解基礎上,再次感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一次讀時,我有目的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都能夠體會“焙茶手能夠將茶葉制作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師傅的手藝肯定了得”“作者說焙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那四個動作一個一個做很簡單,但是合再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再他的提醒下,我和學生一起做這四個動作,才做第二遍,又很多學生已經分不清這四個動作的先后順序了,還沒有做第三遍,幾個嘴快的已經在下面嘀咕了:“這些焙茶手真厲害呀,”“四個相似的'動作能絲毫不差,水平到家啊”“他們做這四個動作時速度比我們要快多了”更有趣的是一位學生在底下模仿作者介紹的“這時一邊降溫一邊揉捻、搓団……”時手腳大亂,左手和右手做一樣的動作,學生在自己的動手中體會了焙茶手高超的技藝,也理解了碧螺春為何稱“工藝茶”了。
在生活中找“焙茶手”
學習了碧螺春的制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對比體會了焙茶手的高超技藝,但是這些都歸功于作者的介紹,于是我讓他們去生活中找找由沒有“焙茶手”也許他只是很普通的做蛋餅的,也許他們時一位拉面行家,也許他們炸了很多年的油條,更或許他們是你們的母親,用你們的心去找找你們身邊的“焙茶手”,將他的手藝用你的文字記錄下來,星期一交上來的日記,還真有意思“炸油條地一點也不含糊,兩條長方形地面條,用尺在上面麻利地一切,提起來,手腕一繞,嘿!面棍似乎小姑娘的小辮,有模有樣地,師傅拿住兩頭,兩手似指揮家指揮似的往兩邊一拉,往滾燙的油鍋一放,漸漸地,面棍開始膨脹,變色,黃澄澄地,煞是好看,左翻翻,右轉轉,面棍成形了,已經成油條了,聞聞,油香四溢,嘗嘗,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難怪人們開車慕名而來”還有介紹做蛋餅的,拉面,甚至有我們家鄉的點心。生活走進了他們的日記,這些平時他們不屑一顧的事情,成了日記的好素材。看他們這么高興,我再讓他們火一把,去調查這些食物的傳說,介紹食物的味道和吃法,學生忙的不亦樂乎,上網查資料,走訪明清街,問長輩,就在不知不覺中, 一篇介紹小吃的文章完成了,而且是這樣的輕松。
一篇看似普通的課文,卻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驚喜,如果,在課前認真鉆研課本的話,每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資源。
碧螺春教案篇三
冀教版課文《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描繪了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從而體會到課文的精髓。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首先,始終把“朗讀”貫穿與整個教學之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導入新課時的聽錄音朗讀,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到精讀時的感情朗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了文字餓內涵,讀出了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其次,通過實物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碧螺春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產自蘇州,是我們家鄉的驕傲。雖然學生平時在家里見到過碧螺春,但卻沒有細細地觀察過它。教材中雖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紹得細膩、唯美,這些對于學生來說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為此,我發動有條件的學生從家里帶來上好的碧螺春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聞一聞碧螺春的香,品一品碧螺春的味。這樣,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能深刻感受到碧螺春茶的.無窮韻味。
文中最后一小節中提到: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談談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也來當一回小詩人。為碧螺春寫一首或一句清新的小詩;或為碧螺春寫一句廣告宣傳語,
讓家鄉乃至祖國這一值得驕傲的物產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了前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經從心底深深地愛上了碧螺春,因此他們都躍躍欲試,他們時 而凝神沉思,而時斟字酌句?? 那份認真的勁頭不溢言表,仿佛真的是一位位小詩人在搞文學創作。學生寫出了“碧螺春香使人醉”、“一品碧螺消百愁”等精彩的詩句。
碧螺春教案篇四
因為喜歡它,自然也愿意講授它吧! ——題記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要完成了。當教學到第六單元第一課的時候,我被文章那一段段精美的文字所折服。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碧螺春》,不要說文章之中關于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的那三段優美文字的描繪,也不要說那一組組四字詞語的羅列,單說文章中那簡單的幾句過渡句,就令我折服。想象著文中作者高超的寫法魅力,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絢麗的畫面,真如在仙境云游一般。令我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
當我細心的品讀著課文之后,更對文中作者關于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喜愛之情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所吸引。在細研文本之后,我開始了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從而體會到課文的精髓。語文課,如果沒有朗讀,就沒有了味道;尤其這么精美的文章,真是不讀為快。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方法讀,始終把“朗讀”貫穿與整個教學之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導入新課時的朗讀開始,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到精讀時的感情朗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了文字的內涵,讀出了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課文中有一段介紹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學生對這一段的熱情大大超處了我的想象,在處理這段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過程,在初步了解基礎上,再次感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一次讀時,我有目的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都能夠體會,茶手能夠將茶葉制作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師傅的手藝肯定了得。作者說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我讓學生左手和右手做一樣的動作,學生在自己的動手中體會了茶手高超的技藝,也理解了碧螺春為何稱“工藝茶”了。
文中最后一小節中提到: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談談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也來為碧螺春寫一句廣告宣傳語。有了前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經從心底深深地愛上了碧螺春,因此他們都躍躍欲試,他們時而凝神沉思,而時斟字酌句…… 那份認真的勁頭不溢言表,學生寫出的句子雖然不是很精美,但從中可以容易的看到學生對碧螺春的那份喜愛之情,早已經易于言表。
這么優美的文章,我講授后和同組老師交談的.時候,他們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真正的好文章,大家都是喜歡的。不光老師愛教,學生更喜歡學。趁熱打鐵,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課下很容易就把文章的三個段落會背了。文章的講述雖然結束了,但學生似乎還有說不完的話,我覺得還沒有讓學生把文章讀透,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學完這樣的美文,自己覺得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了,因為喜歡它自然也愿意講授它吧!只可惜的是三個重點自然段的朗讀還是指導得不到位,在指導朗讀方面還需學習、提高。我希望編教材的老師,多選些老師和學生喜歡的文章,那樣會有更多的孩子愛上文學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更加精彩的。
碧螺春教案篇五
《碧螺春》是一篇散文,描繪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原以為學生對這樣的題材不感興趣,沒想到教學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始終把“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到理解課文時的默讀再到感情朗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畫面,讀出了文字所蘊涵的情感。
其次,注重研讀重點詞句。如教學“清晨采茶圖”時,引導學生抓住“銀鈴般的笑聲、神采飛揚”等詞語體會采茶姑娘的快樂;教學“入夜焙茶圖”抓住幾個動詞感受茶手技藝的精湛,;教學“月夜品茶圖”時,抓住沏茶和品茶的詞語,感受那份意境。教師只是適時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情感。
再次,一定程度上得借助于現代媒體,適時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優勢,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給語文課堂教學增添無窮的魅力。如教學“清晨采茶圖”時,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已經感受到茶園的`美、采茶姑娘的美,但因為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我總感覺欠缺點東西。為此我組織學生觀看多媒體錄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紛紛發出嘖嘖的贊嘆聲,這是我再讓學生說說他們的感受,水到渠成。
當然,這節課的教學也并非盡善盡美:
1、學生朗讀時雖然入情但不夠動情,我還要多進行朗讀指導。
2、焙茶,學生更不多見。盡管我播放焙茶手的炒茶錄像,但學生的體會還不是特別到位。
以上,是我教學《碧螺春》的反思。
碧螺春教案篇六
初讀《碧螺春》時,就被它那春日美麗的茶園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是那種對植物的綠情有獨鐘的人,同時,文中所描繪的月下品茶的愜意與悠閑,也是那么地令人向往——雖然我不是一個愛喝茶的人,但是那“碧綠清澈”的顏色,那撲鼻而來的清香,那“甜津津”的味道,那“葉芽伸展、茸毛輕舒”的姿態,又怎能不讓人向往呢?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自然就把這兩個方面,作為了授課的`重點,可是由于我們地處北方,孩子們幾乎沒有人親眼看到過茶園,所以為了讓孩子們對茶園有個清晰的印象,我從網上找了很多茶園景色的照片,然后經過認真的篩選,留下了自認為是能給孩子們以震撼感覺的照片,準備課上呈現給孩子們。事實證明,這些照片的出現,的確令孩子們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時也令他們的想象更加有靈性了。
對于碧螺春制作的部分,我采取了:說說文字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找一找表示動作的詞語——看炒制碧螺春的視頻,體會茶手技藝的高超——看炒制出來的“蜷曲成螺”的碧螺春的圖片,體會“工藝茶”的名不虛傳的步驟,帶著孩子們邊讀邊動手邊體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品茶部分重點放在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的“品”上。當那一杯碧綠的碧螺春呈現在大屏幕上時,我看到有的孩子真的在深呼吸,我想他們是想聞一聞它的味道。教學至此,孩子們說出“在清香地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作為本課的一個拓展,我補充了一部分關于茶的知識。我是想讓孩子們在文本之外,對茶文化有一個稍微深一層的接觸,以便讓他們用由此而激發出來的興趣,自己主動地去閱讀、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
總體上來說,這節課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感情朗讀少了一些,有一部分孩子沒有得到讀的機會;由于是陌生的老師,課上部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活躍起來,不想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想在課前,如果我和孩子們能有多一些的溝通和交流,這種狀況應該會有所改變。
一節課結束了,但是不該結束的應該是我們的反思——有了不斷地反思,才會有不斷地進步!
碧螺春教案篇七
《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碧螺春名字的由來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本地是茶果之鄉的“資源”,把閱讀教學與生活體驗緊密聯系,把生活帶進課堂,把課堂引向生活。
課堂上,我將學生分成幾組圍坐,準備好碧螺春、綠楊春(本地特產)茶葉及簡易茶具,創設一個圍坐品茶的情境,從品茶入手學習課文。在教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詞──生活、體驗。一開始就由生活中給客人倒茶談起。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時機地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一方面又調動生活經驗,引起本地茶綠楊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較,訓練學生留心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似乎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無關,但卻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維的訓練,善觀察善分析,不僅僅是語文學習所需的。
然后,由學生自己動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課堂上給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這個實踐環節中,我將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課堂上來,學生對沏茶的過程會有豐富的體驗感受,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交流。因為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交流,“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這種綜合能力,只有通過交流才能顯現。師生間的交流、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可以互相啟發,加深感受與理解,在交流中老師可以理解感受所達到的程度。
最后,通過學生滿含真情的交流,我見時機已到,便引導學生通過文字來“享受”沏茶這一過程,自然地將教學流程引到朗讀品位這一重點,水到渠成。
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從以下幾個題目中選擇一項認真做好調查,精心構思,試著寫一篇文章。通過走訪參觀等,對家鄉茶綠楊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
①、模仿《碧螺春》寫一篇介紹綠楊春的文章;
②、比較綠楊春和碧螺春的異同,并圍繞這一內容寫一篇文章,如《綠楊春與碧螺春之比較》;
③、家鄉茶綠楊春雖然已小有名氣,但名氣還不及碧螺春,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綠楊春,請你為它構思一個宣傳方案。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題。
碧螺春教案篇八
《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描繪了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嘗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
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從而體會到課文的精髓。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課前充分準備,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教學中把“朗讀”貫穿與整個教學之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導入新課時的聽錄音朗讀,到看視頻配音朗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了文字的內涵,讀出了文字所蘊涵的`情感。
讀入夜炒茶一段讓學生觀看視頻,讓學生演一演炒茶動作,體會茶農的辛苦與嫻熟的技術,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讓學生模仿炒茶動作
通過實物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碧螺春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雖然學生平時在家里見到過碧螺春,但卻沒有細細地觀察過它。教材中雖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紹得細膩、唯美,這些對于學生來說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為此,我同學在課堂上品嘗碧螺春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聞一聞碧螺春的香,品一品碧螺春的味,這樣,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能深刻感受到碧螺春茶的無窮韻味。
文中最后一小節中提到: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談談感受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當導演,當推銷員或為碧螺春寫一句廣告宣傳語。課后安排茶文化的研究,有效拓寬知識面。
課堂教學中對“月下品茶”一段挖掘不深,只對茶的色、香、味、形做了細致的分析,而品茶的真正含義忽略了。學生說感受很牽強,沒有發自內心的理解感受。
碧螺春教案篇九
本教學設計突出了以下幾點:
學生品茶,形象地感受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學生炒茶,在體驗的樂趣中理解“揉”“搓”“捺”“抓”“捻”等動作;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親身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對課文進行“讀、品、悟”,“披文入情”、“切己體察”、“潛心會文”,領悟了課文語言的神韻,感受著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重在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感悟。帶著眼睛去看,帶著耳朵去聽,帶著鼻子去聞,帶著心去感受,帶著大腦去思考,就能體會到語言文字里所描繪的景,所蘊含的.情,就能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中國的茶文化異彩紛呈,在教學中,“推銷”的環節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極大地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學生在“推銷”中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教師為學生布置“新聞發布會”的任務,提醒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茶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生可以上網瀏覽這些網頁的相關內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自助地從事學習活動,在典籍文獻中追隨茶文化漫長的歷史足跡,體會其特有的文化意蘊。這是對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進行的必要的補充和延伸,使學生的學習更自主。
碧螺春教案篇十
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應用也越來越頻繁,這也要求我們的教育應使現代信息交互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因此,現代信息交互技術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對于全面培養學生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中運用交互技術勢在必行,下面就本節課教學進行一下反思:
1、本節課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26課《碧螺春》第二課時。
2、在本課教學之前,農村學生對于茶還僅僅是一種“看過”的理解,對于有關茶的知識是少之又少,對于江南茶園更是從未見過。基于這種情況,在課前布置學生和老師一起去搜集并了解一些關于茶的知識,學生通過詢問、網絡等多種途徑去搜集資料。這些知識將成為本課學習的基礎。我就孩子們搜集圖片及自己搜集視頻制成課件,應用于本次教學過程中。
3、首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回憶已學知識,在多媒體圖片及老師創設的去碧螺春茶園游覽的情境中,扮演導游,回憶上節課知識,回憶了碧螺春的產地、名字的來歷,學生們入情入境,進入文本,仿佛真到了江南一樣。
4、 接著,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有圖片有音樂伴奏,為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朗讀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5、接下來出示文字圖片,學生感情朗讀,勾畫制茶時動作的詞語,同桌討論交流,再讓孩子們結合圖片模仿制茶時的.繁忙情景,體會到茶手的勤勞、心靈手巧。
6、最后播放一段制茶時的視頻,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制茶的工藝,對茶手那嫻熟的炒茶技藝無比敬佩。
總之,電子交互技術的使用,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作者寫作時的意境,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興趣,體現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節課我覺得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