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一
她救朱元璋于危難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一個女子,卻頗有膽量。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務勞軍。并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后,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傲,并告訴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愿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正文,她勸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后自知很難醫好,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相對于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p>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這樣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給朱元璋的遺言:“愿陛下有始有終,子孫各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馬皇后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么險惡情況多么復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二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于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著我。
在這本書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并深深為其折服。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丑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舍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后的,還有那復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這是我對于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盡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里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軍,沒有后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御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為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么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盡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賢,什么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為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借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云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三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為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為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為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勛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為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于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注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宮殿內。
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書本,三百年間浮浮沉沉大明朝的.歷史依然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后人讀前人史記是一個經驗、教訓、明鑒、秉承、沉淀過去和導向未來的過程。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們融會貫通、以史為鑒、懲前毖后.......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辯證的看待問題,便會豁然開朗。
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
蕓蕓眾生百相,皆滄海一粟耳。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歸于塵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糞土。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四
轉眼之間,明朝已經走到了衰落、滅亡的階段了,崇禎皇帝已經即位,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極力想扭轉局面,但是,僅憑他一人之力,并沒有扭轉局面。下面就由我來介紹一下明朝的滅亡吧!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的歷史,認為明朝是被清朝所打敗的,其實卻不是。由于陜北連續四年的荒災,那里的農民都活不下去了,便一個個的走向造反之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崇禎皇帝飛速地拉攏人才,去抗擊李自成等眾頭領的叛變。但是,剛剛平息了內部的斗爭,外面的皇太極又開始不斷地騷擾明朝,使得崇禎兵力不足,一會兒這跑跑,一會兒那里跑跑,讓他不能再忍受了。最后又由于各路的將領都戰敗而歸,有的叛變到了清朝那里。
而此時,在朝廷的內部,魏忠賢濫殺無辜,還自稱九千九百歲太爺,很多賢臣都被他殺掉,在京城里,真是比皇帝還要厲害,簡直是無惡不作??!
面對窩里斗和外面的.侵略,京城終于被闖王李自成給攻破了,崇禎皇帝投江自盡了。如果用一個詞語來評價他的話,那就是“倒霉”這兩個字。他一上任,就遇見了魏忠賢這個九千歲,后來,陜北竟然連續四年都有荒災,又遇上了叛變,還有皇太極在北部的騷擾。崇禎雖然極力想挽回大局,但是他太倒霉了,導致明朝的滅亡。
其實,我是挺喜歡崇禎的。很多人都說,明朝亡于嘉靖,也有人說,明朝亡于萬歷,但卻很少有人說明朝是亡于崇禎的。崇禎一生都為著明朝的大局著想,非常的勤奮,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事情著想。
這就是崇禎,一個開明的皇帝,卻因為倒霉而被人忘忘,我認為,他可同秦皇漢武相媲美,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五
史書讀的不多,數來數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也密不可分,對于史書我總是帶著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容都記住,為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茍,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說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于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臺,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侃的語氣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斗角、奸臣當道之黑暗,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臺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斗角,終于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臺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說讀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布東南亞,盛世的出現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過不斷地戰爭,終于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各國,然后戰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么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著,農民起義、朝廷內斗、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為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于書中的內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鉆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0字篇六
今冬,凜冽而漫長。窗外,凝滯的灰色從屋頂鋪排到天際,煙鎖重樓。許久不聞喜鵲啼叫,只有北風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穿過樹叢,掠過馬路,叩問窗欞;病毒和人們的恐懼像一對形與影,游蕩在曾經喧囂的空曠人間。雨聲浸著清冷,淅淅瀝瀝地落在心頭。萬籟沉寂,宜于冥想。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大開本,一頭跌進了另一個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局——斬決?!?/p>
悲痛,將時間和空間上了鎖;在徹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圖抗爭。
此刻,窗外一只孤鳥飛過,消失在漆黑的樹叢中,留下一聲哀鳴在空中盤桓。清澈的悲傷流水般沖刷著許多往事,記憶像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
西子湖畔,三臺山麓,于謙祠。
袁枚詩云:“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岳王廟的鼎沸人聲早已收束在一片蒼翠里??邕M祠堂大門,走進于謙的一生——
前殿,石灰巖一塊,指向于謙舊作。十七歲少年求學時偶然所見讖語一般成為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寫照。向正殿走去,鎮河鐵犀一座。在晉豫巡撫任上,黃河水患頻發,于謙厚筑堤障,輕徭薄賦,積糧糶民。十八年間,父母妻子相繼于離世于杭州和北京,來不及見親人最后一眼,來不及丁憂守孝,奔喪之后,于謙匆匆回任,在旱澇頻發的.山西和河南,馬足車塵不暫閑,一年兩度太行山。
帝在權宦王振的鼓動下五天之內集結五十萬大軍以及隨駕文武重臣倉促出征瓦剌。在從頭至尾的指揮錯誤之中,五十萬大軍并沒有倒在與三兩萬瓦剌騎兵沖鋒的路上,饑渴混亂之下不戰而潰。英宗生生被擄,王朝北方同袍甲兵連同朝廷半數文臣武將們頃刻間塵歸塵、土歸土,折戟沉沙,哀鴻遍野。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獵獵秋風卷著殘旌,沙石散落于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后,明王朝北方軍事力量盡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鐵騎之下,無兵、無糧、無政治統帥。危難中,于謙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議,冒極高的政治風險擁立郕王為帝,領導北京保衛戰。軍事防御上,大明精銳殆盡。于謙急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經通州自行運糧入京同時。堅壁清野,令軍隊全部列陣在城外迎敵。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違抗軍令者格殺勿論,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戰端即開悉閉諸門,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斬。他親自帶兵,鎮守在正面迎敵的德勝門前。北京保衛戰,就在于謙等向死而生的決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勝利。
一年后,于謙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后英宗復辟,于謙以“雖無顯跡,意有之”的謀立外藩之罪問斬抄家,然家無余資。
到了晚清,整個民族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飄搖之中。時任浙江鹽運使的林則徐捐獻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謙祠。修葺之后,林則徐留下一副楹聯——”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懸于現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臺之上,于謙依然保持著他那從容的神態,想來他在臨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過去了,于謙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里,俯瞰著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著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蕓蕓眾生。
往事歷歷,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