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閱讀答案篇一
趙彥瑞(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宗室。紹興八年(1138)進士。十二年(1142)任為左修職郎、錢塘縣主簿,遷建州觀察推官。歷知饒州馀干縣,充福建路提點刑獄司傒辦公事。隆興元年(1163),除國子監丞,遷吏部員外郎,出知江州。乾道三年(1167),除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轉運副使。五年,移福建轉運副使,遷左司郎中,除太常少卿。六年,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改提點浙東路刑獄,坐衢州帳歷稽期,削兩秩,主管臺州崇道觀。淳熙二年卒,年五十五。韓元吉為撰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一),謂其“力學能文,風度灑落,詞辯纚纚”,“聞其詩詞一出,人嗜之往往如啗美味”。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介庵詞》一卷。
趙彥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
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不知此詞作于何時何地,管倅身份也不詳。(倅,稱州郡副貳之官,如通判)。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以知道,作者與管倅是好友,他們在途中相逢,不久又分手。作者客中送別,感到格外凄愴,便寫了這首詩。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憔悴,困苦貌;天涯,這里指他鄉。“久旱逢甘
雨
,他鄉遇故知。”特別是當兩人都處在困苦的境遇中,久別重逢,深情似舊,其樂可知。作者極言相遇之樂,目的正在于引出下文的別離之苦。這叫做“欲抑故揚”,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久別重逢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唐代詩人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云:“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云:“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更有明朝恨,離懷惜共傳。”都細致地表達出那種因乍見時大喜過望而別離時卻悲苦加倍的心情。趙彥端也不例外。
他聯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后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的心情也沒了,為
什么
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
怎樣
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于聽覺,后者作用于視覺。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清人吳衡照說得好:“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蓮子居詞話》卷二)否則,若只是“愁呀!愁呀”地嘮叨不停,就難免有粗俗淺露之弊了。紀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秾,不愧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詞婉約而不“纖秾”,通篇未用一纖秾詞語,僅用的“陽關”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佳構。
s("content_relate");【《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全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1.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詩詞鑒賞
2.點絳唇賞析
3.《滁州送范倅》賞析
4.點絳唇的賞析
5.點絳唇翻譯及賞析
6.《點絳唇·感興》賞析
7.《點絳唇 》原文及賞析
8.《點絳唇醉漾輕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