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二物理教案篇一
說明:縫衣針、螺絲刀等鋼鐵物體,與磁鐵接觸后就會顯示出磁性,我們把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后顯示出磁性的現象稱之為磁化
說明: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溫、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這種現象叫做退磁
說明: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質強得多,這些物質叫做鐵磁性物質,也叫強磁性物質
二、磁性材料的發展
閱讀
三、磁記錄
閱讀
四、地球磁場留下的記錄
閱讀
五、磁性材料
磁化和退磁
1、磁化: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后顯示出磁性的現象
2、退磁: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溫、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
3、鐵磁性物質(強磁性物質):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較強
4、磁化和退磁解釋: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旋轉,這就相當于一個小磁體,稱之為磁疇,磁化前,各個磁疇的磁化方向不同,雜亂無章地混在一起,各個磁疇的作用在宏觀上互相抵消,物體對外不顯磁性。磁化過程中,由于外磁場的影響,磁疇的磁化方向有規律地排列起來,使得磁場大大加強。這個過程就是磁化的過程,高溫下,磁性材料的磁疇會被破壞。在受到劇烈震動時,磁疇的排列會被打亂,這些悄況下材料都會產生退磁現象。
高二物理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過程。
2、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并會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著萬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規律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時,抓住主要矛盾,簡化問題,建立理想模型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訓練學生透過現象(行星的運動)看本質(受萬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斷、推理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說明科學研究的長期性,連續性及艱巨性,滲透科學發現的方__教育。
2、培養學生的猜想、歸納、聯想、直覺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月——地檢驗的推倒過程
教學難點:
任何兩個物體間都存在萬有引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這個力使行星不能飛離太陽;地面上的物體被拋出后總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體離不開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這樣,物體離地面越遠,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應該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體距地面很遠時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沒有明顯減小。如果物體延伸到月球那里,物體也會像月球那樣圍繞地球運動。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的引力,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種力。你是這樣認為的嗎?
(二)新課教學:
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1)牛頓對引力的思考
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只是一種傳說。但是,他對天體和地球的引力確實作過深入的思考。牛頓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產生如下的假想:太陽、行星以及離我們很遠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遠,都是互相吸引著,其引力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轉,就是靠劂的引力維持。同樣,地球不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體,而且也可以吸引很遠的物體(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弱。牛頓進一步猜想,宇宙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吸引力,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質,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其大小都與兩者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牛頓對定律的推導
首先,要證明太陽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憑著他對于數學和物理學證明的驚人創造才能,大膽地將自己從地面上物體運動中總結出來的運動定律,應用到天體的運動上,結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從理論上推導出太陽對行星的引力f與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還證明引力跟太陽質量m和行星質量m的乘積成正比,牛頓再研究了衛星的運動,結論是:
它們間的引力也是與行星和衛星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3)。牛頓對定律的檢驗
以上結論是否正確,還需經過實驗檢驗。牛頓根據觀測結果,憑借理想實驗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牛頓設想,某物體在地球表面時,其重力加速度為g,若將它放到月球軌道上,讓它繞地球運動時,其向心加速度為a。如果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軌道上運行時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來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間應有如下關系: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離r月地是地球半徑r地的60倍,得。
從動力學角度得出的這一結果,與前面用運動學公式算出的數據完全一致,
牛頓證實了關于地球和物體間、各天體之間的引力都屬于同一種性質力,都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的假想是正確的。牛頓把這種引力規律做了合理的推廣,在1687年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來表達牛頓推證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看書,教師引導總結)
(1)什么是萬有引力?并舉出實例。
(2)萬有引力定律怎樣反映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其數學表達式如何?
(3)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二。萬有引力定律
1、內容:
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著二者的連線。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f為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單位:n.
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單位:kg
r為它們間的距離,單位:m
g為萬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單位:n·m2/kg2.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為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初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說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于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r為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為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為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為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后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g為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于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隨堂練習:
1、探究:叫兩名學生上講臺做兩個游戲:一個是兩人靠攏后離開三次以上,二個是叫兩人設法跳起來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設問:既然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間都有萬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各自之間或人與物體之間,為什么都對這種作用沒有任何感覺呢?
具體計算:地面上兩個50kg的質點,相距1m遠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質量約為6.0×1024kg,地球半徑為6.4×106m,則這個物體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
(學生計算后回答)
本題點評:由此可見通常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一般不易感覺到。而物體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如人與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2、要使兩物體間萬有引力減小到原來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
a.使兩物體的質量各減少一半,距離保持不變
b.使兩物體間距離增至原來的2倍,質量不變
c.使其中一個物體質量減為原來的1/4,距離不變
d.使兩物體質量及它們之間的距離都減為原來的1/4
答案:abc
3、設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物體在距離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徑)處,由于地球的作用而產生的加速度為g,則為()
a.1b1/9c.1/4d.1/16
提示:兩處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產生?滿足何規律?
答案:d
三。引力恒量的測定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卻沒有給出引力恒量的數值。由于一般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小,用實驗測定極其困難。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國的卡文迪許用精巧的扭秤測出。
(1)用扭秤測定引力恒量的方法
卡文迪許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將不易觀察的微小變化量,轉化為容易觀察的顯著變化量,再根據顯著變化量與微小量的關系,算出微小變化量。
問:卡文迪許扭秤實驗中如何實現這一轉化?
測引力(極小)轉化為測引力矩,再轉化為測石英絲扭轉角度,最后轉化為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的距離(較大)。根據預先求出的石英絲扭轉力矩跟扭轉角度的關系,可以證明出扭轉力矩,進而求得引力,確定引力恒量的值。
卡文迪許在測定引力恒量的同時,也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四)、小結
本節課重點學習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表達式、理解以及簡單的應用重點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適性,對萬有引力的性質有深層的認識
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1)萬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不管它們之間是否還有其他作用力。
(2)萬有引力恒量的普適性。它是一個僅和m、r、f單位選擇有關,而與物體性質無關的恒量。
(3)兩物體間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萬有力定律只適用于質點和質量分布均勻球體間的相互作用。
課后習題
課本71頁:2、3
板書
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2、萬有引力定律
①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為它們間的距離
③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重要意義:
3、引力恒量的測定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為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初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說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于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r為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為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為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為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后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g為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于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高二物理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學習它們的重要性在于他們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同時對自感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對電磁感應產生條件的理解。
2、學情分析
互感現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成功試驗就是互感現象。學生前面探究感應電流條件中也做過類似的試驗,已有感性認識。教學要求是知道互感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成因分析,明確盡管兩個線圈之間并沒有導線連接,卻可以使能量由一個線圈傳遞到另一個線圈。這就是互感現象
自感現象學生從前面學習的中知道當穿過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實驗觀察得到的,沒有理論證明。但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都是外界的磁場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變化,善于動腦筋的同學就會產生這樣的思考:當變化的電流通過自身線圈,使自身回路產生磁通量的變化,會不會在自己的回路產生電磁感應現象呢?所以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上產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師應抓住這一點。設計探究性課例。自感電動勢對電流變化所起的“阻礙”作用,以及自感電動勢方向的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教師應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使效果明顯,本人特自制教學儀器。
3、教學設計思路
為突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的科學方法,本教學設計采取“實驗體驗 - 理論探究”和“猜想、假設、理論預測、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相結合的思路分別研究斷電自感和通電自感。以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突出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突出在技術、社會領域的應用,本人設計了讓學生體驗自感觸電,并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估算自己的觸電電壓(約150v),使學生有真實感。學生分組實驗,模擬利用自感點火,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以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夠通過電磁感應的有關規律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識解釋自感現象。
3、了解自感電動勢的計算式,知道自感系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單位。
4、初步了解磁場具有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人體自感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真實感。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2、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和興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讓學生感悟特殊現象中有它的普遍規律,而普遍規律中包含了特殊現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根據上述分析與思路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難點
重點:(1)自感現象產生的原因;(2)自感電動勢的方向;(3)自感現象的應用
難點:自感電動勢對電流的變化進行阻礙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設→理論探究科學預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五、學法指導;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見后。
六、課時分配:2課時;本課時只學習第一課時。
七、教學媒體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互感變壓器;自制自感現象演示儀;干電池;mp3;音箱;變壓器;小線圈;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用(8人一組):帶鐵芯的線圈;抽掉打火裝置的打火機;干電池(6v);電鍵;導線等。
八、教學流程(第一學時)
(一)互感
情境創設:利用可拆變壓器進行實驗,原線圈接在電源,使副線圈電路中的燈泡發光
提出問題:兩個線圈之間并沒有導線連接,燈泡為什么能發光?
理論探究: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分析,學生思考后解釋原因。
引入課題:互感《www.》現象。
1、當一個線圈中電流變化,在另一個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稱為互感。
互感現象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稱為互感電動勢。
2、應用互感: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
演示:聲音電信號互感現象,讓互感線圈一個接mp3,一個接音放。
3、減小互感:互感現象可發生于任何兩個相互靠近的電路之間。在電力工程和電子電路中,互感現象有時會影響電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舉數據線。
過渡語:當一個線圈的電流變化時,它的變化磁場在鄰近的電路中激發了感應電動勢,那么它會不會在自身的線圈中也激發感應電動勢呢?
(二)自感
情景創設:讓幾位同學按如圖1“串聯”在電路里,電源4節干電池
操作方法:
。閉合開關前,學生體驗-―――"無感覺";
。閉合開關后,學生體驗-―――"無感覺";
。斷開開關瞬間,學生突然受到電擊-―――"迅速收回雙手”
引入課題四節干電池何以使這么多同學同時受到電擊?學生對此引發的思維疑問和驚奇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1.電源斷開了,電從何處激發而來?2.是發生電磁感應嗎?3.假若是,能解釋上面的現象嗎?
學生探究,學生交流后解釋原因,ppt演示。學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間電壓。
得出結論1:當電流減少時,線圈中能產生電磁感應現象。感應電流方向與原電流方向相同,阻礙電流的減少,推遲了電流減少的時間。
再次提出問題:電流增大時,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猜想:可能是線圈發生電磁感應現象
假設:假設線圈發生電磁感應現象
理論分析:感應電動勢阻礙電流的增加,電流不會立即達到,只能緩慢增加,即有延時性
鼓勵學生設計實驗:選出學生設計的通電自感實驗電路圖如下?請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請提出改進方案
分析討論:
方案1如圖甲(無法判斷。不合理)
方案2如圖乙(開關閉合瞬間燈泡能發光。由于燈泡的明暗快慢變化顯示了線圈中電流的變化情況,但是一個燈泡沒有對比,無法說明問題,無法說明問題。不合理)
方案3如圖丙(同規格燈泡,將調到既能看到延時,又能對比,合理)
方案3預測:開關閉合瞬間,燈立即變亮,逐漸變亮的現象
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電瞬間,線圈電流增大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線圈中產生生感應電動勢(自感電動勢),它阻礙了線圈中電流的增大,推遲了電流達到常值的時間,因此出現逐漸變亮的現象。這種阻礙有別于阻止。最終達到正常值。
進行實驗,證實猜測。
得出結論2:與預測相同
當電流增加時,線圈中能產生電磁感應現象。感應電流方向與原電流方向相反,阻礙電流的增加,推遲了電流增加的時間。
引出定義:
自感:1.由于導體(如:線圈)本身的電流發生變化而產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叫自感現象。
2、自感現象中產生的電動勢叫自感電動勢。
自感電動勢的作用:阻礙導體中自身的電流變化。
注意:“阻礙”不是“阻止”,電流原來怎么變化還是怎么變,只是變化變慢了,即對電流的變化起延遲作用。
自感的利用與防護:利用:自感現象在各種電器設備和無線電技術中有廣泛的應用,自感線圈是交流電路的重要元件。以后的學習會講到。
例日光燈等;燃氣灶打火制造精密電阻等
防護:變壓器、電動機等器材都有很大的線圈,當電路斷開時會產生很大的電動勢,使開關產生電火花,引起人身傷害,因此電動機等大功率用電器開關把開關浸在絕緣油中,避免出現電火花。
(三)、學生分組實驗:模擬打火裝置或沒有防護措施的電動機開關斷開的情景
(四)、學以致用:問題:1.畫出斷電前后,通過線圈電流
2、斷電時燈泡將做出怎樣的反應?
實驗驗證。
(五)、要點回顧:
要點1無論是外界引起的磁通量變化,還是自身引起的磁通量變化,只要穿過回路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都能產生感應電動勢(這是我們對電磁感應的進一步理解。)
要點2自感電動勢總是阻礙電流的變化。顯示出“電慣性”其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為:增反減同
要點3自感的效果是延遲了電流變化的時間
科學方法經歷:猜想、假設、理論推理、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結束語:上面我們研究了自感電動勢的方向,那么自感電動勢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下一節繼續探究。
(六)、作業,查閱資料,了解電感鎮流器日光燈的構造和分析鎮流器工作原理
(七)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課題是《互感與自感》,教學目標順利達成,教學中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較好的突破了教學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比較新穎,不拘泥于教材。加強了學生的體驗,互動和探究。實踐證明有很強的可行性。具體如下。
對于互感,我通過變壓器互感使燈泡發光和通過mp3音樂互感使音箱發音,使學生通過看和聽真切的感受到了互感的存在,從生活走向物理,大大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自感部分的教學,我做了較大的改進。書上是直接給出了兩個通電和斷電實驗,而我卻采用了讓學生先做了一個“有驚無險”的斷電自感實驗,使學生體驗深刻,很好的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這個實驗的另一優點是,學生參與面廣,師生互動,且器材易得,改裝方便。
對于通電自感,與教材相比,我也做了很大的改進。把這一內容設計成了探究課。通過猜想、設計實驗、預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使學生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也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結合起來。
最后,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斷電自感,模擬打火裝置,使物理走向社會,學生感受到了學物理的意義。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學物理的興趣。